高中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2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

2013、12、24

☆考纲解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和人文精神。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⒈分析综合C

•⑪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⑫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⒉鉴赏评价D

•⑪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⑫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⑬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⒊探究F

•⑪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⑫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⑬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以上考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 1.词语含义;2.句子含义;3.布局谋篇;4.归纳内容要点;5.作者观点态度;

• 6.形象、语言、表达技巧;7.评价文章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开放型)。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一)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二)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三)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使物具有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

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烈表达

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表达鲜明,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层递:突出特点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