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教程-2
- 格式:ppt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21
幼儿园舞蹈基础教程(傣族民间舞)《舞蹈》(基础版)授课形式大课授课时间160分钟课题傣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课型新授课(实践课)学校授课教师班级幼师女班目标项目目标层次A B C知识目标基本动作、手臂动作熟练掌握熟练掌握熟练掌握动作短句熟练掌握熟练掌握基本理解能力目标提高舞蹈的审美能力熟练掌握基本掌握基本理解培养学生创编片段舞蹈的能力熟练掌握熟练掌握基本掌握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团结各族人民,进一步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创建和谐社会。
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
难点傣族舞蹈的赏析与舞蹈表现教法讲授法、示范法、辅导法、练习法教具录音机、影碟机、背投、课件一、舞蹈课的设计因素1.课题:学习傣族舞的基本体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了解傣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2.课型:新授课3.指导思想:从素质教育出发,傣族舞蹈的基本体态教学为主线,应用多媒体、背投影碟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德育教育。
采用反馈教学原理,运用“分层次”教学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教、学的全过程。
4.教学分组:自然分组、递进分组相结合。
5.组织形式的变化:场地布置:二、创新:1.用多媒体影像引导练习法做课前准备练习。
2.应用“分层次”教学法。
3.根据舞蹈教学的特点采用多途径的反馈,加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在大脑中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促进舞蹈动作的练习。
电视录音机老师××××学生××××××××××××××××××××××××注:目标层次一览表中ABC分别代表三个层次A为基础好的学生B为中等学生C为较差的学生《舞蹈》(基础版)结构时间教学内容、导学过程设计及意图教学要求授课内容4分钟40分钟一、组织教学1.课代表组织站队,检查人数。
傣族舞蹈教程目录一、傣族舞蹈概述 (2)1. 傣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3)2. 傣族舞蹈的特点与风格 (4)3. 傣族舞蹈的种类与分类 (5)二、基本动作与技巧 (6)1. 基本舞姿与动作 (8)1.1 身体姿态 (9)1.2 手脚动作 (10)1.3 转身与跳跃 (10)2. 技巧训练 (11)2.1 柔韧度训练 (12)2.2 平衡度训练 (13)2.3 表现力训练 (14)三、傣族舞蹈表演实践 (15)1. 表演曲目介绍 (17)1.1 《孔雀东南飞》 (17)1.2 《欢乐的泼水节》 (18)1.3 其他经典曲目 (19)2. 表演技巧解析 (19)2.1 情感表达 (21)2.2 音乐节奏感把握 (22)2.3 舞蹈动作的组合与变换 (23)四、傣族舞蹈服饰与文化 (24)1. 傣族舞蹈服饰介绍 (25)1.1 传统服饰特点 (26)1.2 现代服饰变化 (27)2. 傣族文化对舞蹈的影响 (28)2.1 傣族生活习惯与舞蹈风格的关系 (29)2.2 傣族宗教信仰对舞蹈的影响 (30)五、傣族舞蹈创作与编排 (31)1. 创作思路与灵感来源 (33)1.1 以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思路 (33)1.2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创作思路 (34)2. 舞蹈编排技巧与方法 (35)2.1 动作设计与组合原则 (36)2.2 情节设置与节奏把控技巧分享与交流环节等 (38)一、傣族舞蹈概述作为中国云南边陲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传承。
它以优美的舞姿、流畅的动作和独特的韵律,展现了傣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傣族舞蹈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随着傣族人民的迁徙和定居,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就开始在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区流传开来。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傣族舞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成为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舞蹈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表现傣族人民劳动生活的舞蹈,如《丰收舞》、《织布舞》等;也有描绘自然景色的舞蹈,如《孔雀舞》、《大象舞》等;还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舞蹈,如《爱情舞》、《告别舞》等。
傣族民间舞一. 叉腰、手型、手位、脚位(一)叉腰种类1.虎口叉腰2.平端手叉腰3.贴背叉腰4.按手位(二)基本手形1.掌形四指并拢、虎口张开、大指微靠掌心、手掌用力伸展。
立掌:掌形基础上压腕立掌指尖向上,手心向外。
横立掌:保持掌形手,手指指向旁,手心向前。
提腕掌:掌形不变,手心朝下,提腕。
托掌:掌形不变,手心向上为托掌。
摊掌:掌形不变。
指尖朝下,掌心朝外,提腕折腕状。
2.爪形在“掌形”基础上,食指第二关节向掌心内折勾。
3.嘴形在“掌形”基础上,食指尖与大拇指伸直并相捏;其余三指呈扇面依次向掌背用力张开。
4.冠形食指与大拇指弯曲相捏成圆形,其余三指呈扇面张开。
5.曲掌四指并拢,大拇指外展,手掌声平伸。
在此基础上自掌关节稍内屈向掌心,掌心要空,勿捏紧。
(三)基本手位1.低展翅以右手为例,右手在右旁立式掌,左手在左胯旁立掌,掌心向下。
2.高展翅右手在右斜上方做冠形或托式掌,左手在左胯旁立掌,掌心向上。
3.平展翅双手山膀位上立掌。
4.顺展翅同古典舞顺风旗位立掌。
5.双合翅托掌位上双手提腕掌相靠。
6.合抱翅右手同双合翅,左手屈肘提腕掌于胸前,掌心对左外。
7.双抱翅两手交叉于胸前,立式掌。
8.侧展翅左手在山膀位立掌,右手按掌位立掌。
(四)基本脚位1.正步位双脚脚尖对前,并足,全脚踩地。
2.自然位双脚脚跟相靠,脚尖自然外开。
3.丁字位全脚丁字位:左脚自然位,右脚脚尖对二号位,在距左脚弓内侧一拳位置全脚踩地。
掌点丁字位:在“全脚丁字位”上,右脚掌点地。
4.之字位两脚一前一后形成之字位,一脚后自然位,一脚前开45度点地。
掌点之字位:左脚自然位,右前脚掌外开点地。
双脚一脚之距。
后点之字位:同古典舞中踏步,半蹲。
三、基本动作(一)手的基本动作1.翻腕先曲掌,然后由外向里转腕成立掌。
翻腕时动作要有力,有韧性。
2.盖掏手双手屈肘于胸前,动作时,左手外盖,右手提腕里掏至右肩前,臂屈成90度,左手继续盖到右肘下。
3.内曲准备动作,右手托于头上方,左手按于左胯旁。
傣族舞组合教学教案傣族民间舞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并掌握傣族民间舞的风格动作特点、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律特点等,及在幼儿舞蹈中运用。
为今后的幼儿舞蹈表现、创编、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内容:㈠简介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1、风格特点:优美、灵活、朴实、矫健、含蓄2、动作特点:舞姿具有雕塑性,下肢多保持半蹲状态,躯干和手臂保持一定弯度,形成特有的“三道弯”。
㈡基本手形、手位、脚位1、傣族舞蹈基本手形:⑴掌形⑵冠形⑶爪形⑷嘴形⑸叶形⑹曲掌2、基本脚位:⑴正步⑵丁字步⑶之字步⑷点丁字步⑸跟点丁字步3、基本手位:⑴低展翅⑵平展翅⑶高展翅⑷双合翅⑸单抱翅⑹合抱翅⑺反抱翅⑻顺展翅⑼侧展翅㈢基本舞步1、平步2、踮步⑴单踮步⑵吸踮步⑶碎踮步⑷跳踮步3、点步⑴旁点步⑵点上步⑶点退步⑷点跳步4、《孔雀舞》基本动作:⑴走步:轻起重落⑵原地踏步掏手⑶踏掂步⑷原地屈伸、提压腕⑸抖肩吸垫步⑹退点步⑺过渡动作①圆场步后转,半圆蹲②吸水,抖肩,踏步翻身起⑻快板动作①姿态跳步②踏掂跑步③上步转身㈣组合训练1、傣族《手位组合》2、傣族《舞姿步伐组合——孔雀舞》舞蹈课成品舞教案《孔雀舞》背景说明: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构建互动型教学。
”《金孔雀轻轻跳》音乐选自人音版第三册音乐课本,一首二拍子的节奏规律浓浓傣族舞蹈风格的歌曲。
我启发学生用身体动作感受傣族舞蹈的风格。
所以选择以孔雀为题材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以孔雀手势和踮脚走两个基本元素展开的一堂自主、开放、活泼的舞蹈课。
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关键要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
“好奇、好动、善于模仿”是儿童的身心特点,所以本课通过观察孔雀的特征以及老师的舞蹈,启发学生模仿孔雀舞的基本动作。
通过欣赏老师的示范,观察图片,发挥想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模仿学习孔雀的动作。
针对儿童“好奇”的年龄特点,我的一段精彩的孔雀舞表演作为课堂的开场、新颖的引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欣赏来感受舞蹈中的美感和乐趣。
傣族舞教学教案傣族舞是傣族民间传统舞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舞蹈风格。
下面是一个傣族舞教学教案的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傣族舞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学习基本的傣族舞步和动作;3.能够通过傣族舞表达情感和展示个人风采;教学准备:1.教学用音乐和录像;2.教学用的空旷教室或露天场地;3.布置教学区域;4.准备舞蹈服装和配饰;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傣族舞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播放傣族舞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傣族舞的舞姿和风格;3.鼓励学生对傣族舞的第一印象进行简单的表达;步骤二:舞蹈基础1.引导学生感受傣族舞的节奏和氛围,逐渐融入其中;2.教学基本的傣族舞步,如步伐、旋转、鞠躬等;3.进行简单的舞蹈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基本要领;步骤三:串联舞蹈动作1.教学傣族舞的组合动作,如起舞、落地、转身等;2.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串联练习;3.教授舞蹈的重点动作,并加以强化练习;步骤四:情感表达1.引导学生从傣族舞的舞姿和动作中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2.让学生通过舞蹈展示个人的情感和个性;3.进行舞蹈表演,学生可以组队或个人表演;步骤五:总结回顾1.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傣族舞的理解和兴趣;2.展示学生舞蹈成果,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赞美;3.鼓励学生对傣族舞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和探索;评估方法:1.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2.评估学生对傣族舞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评估学生在舞蹈表演中的表现和创造力;教学延伸:1.邀请有傣族舞蹈功底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加深学生对傣族舞的认识和技巧;2.组织学生参加傣族舞的比赛或演出,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和自信心;3.邀请学生向其他班级或社区展示傣族舞,增加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
傣族舞实训内容
1.手位的练习:傣族手位练习先从二、三位手领腕,七位手推按掌,四位选手领腕推拉手,然后再一、七位手按掌,五位手领腕,二位手托按肘及交叉按掌,七位手打开成三位手领腕,五位选手推手。
2.步伐的练习:要先练习正步起伏步,练熟后再练丁字起伏步、前点起伏步、后点起伏步以及旁点起伏步。
这些步伐要一一反复练习熟练、到位,跳出的傣族舞才有味道。
3.手位与步伐练习:走平行步时要推拉手,抬后屈腿时四位要领腕手,点步旁勾时一、七位要推拉手,前勾点步时要二位揉手,双晃三位望月手要前点步,前点步辗转。
4.头和眼睛及步伐的练习:头和眼的动作要以脆动律配合,其练习要点是头眼顺倒、头眼逆倒、蜷身逆倒。
肩部练习是绕肩、柔肩、抖肩、耸肩(包括双耸肩和单耸肩)。
5.小跳动作练习:掖腿立跳,顿挫步后屈腿小跳、前点步小跳练习,旁点步小跳与交换以及前屈腿蹭跳练习,还有下穿四位飞翔手旁点小跳练习。
最后交叉踱步转体,错步七位嘴式推掌,踱步前勾点小跳练习。
6.孔雀飞动作练习:手动作是下穿手、二位翻盖手、前后划圆手以及七位脆动律翻盖手机和孔雀飞手的练习。
其动律元素为起伏动律、脆动律以及颤动律。
要心中有优美、轻盈、朴实、矫健及感情含蓄在内。
7.注意事项:跳傣族舞时,要下半身多成半蹲状态,身体、手臂、下肢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要保持弯曲度到位。
跳傣族舞时,身体要形成特有的“三道弯”造型。
傣族舞教案(5篇范例)第一篇:傣族舞教案《傣族舞蹈的基本手位的运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了解傣族人民的民族风俗,生活状态。
技能性目标:1、熟练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
2、结合基本手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3、加强学生在跳舞时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情感性目标: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教师准备】 DVD机,视频资料【学生准备】了解傣民族的背景知识【教学重点】掌握傣族舞蹈的掏手,并结合基本手位(一至七位)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教学难点】1、结合基本手位,自主完成地面手位组合。
2、学生的面部表情和情感投入的训练。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教师整队上课,师生互相问好,清点班级人数,整理服装。
二、活动身体(身韵组合)通过练习地面提、沉组合,使学生的身心放松,注意力集中,进入舞蹈的状态中,为后面傣族舞蹈平和的气息,安静得环境打下基础。
三、复习傣族舞蹈体态、基本手位(一至七位)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省,傣族舞蹈优美、恬静、灵巧、质朴,感情内在含蓄。
膝部柔韧的屈伸来控制节奏的快慢。
1、傣族舞蹈坐姿体态:双膝并拢,臀部轻轻坐在脚跟上,注意不能把重心完全放松。
上身直立,下巴磕微微内收,眼睛直视前方,目光柔和。
2、傣族基本手位一位:双手掌形,置于两边胯旁,指尖正对身体,保持胳膊肘、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呈三弯。
二位:在一位的基础上,保持手形,置于胃前,两手手背相对,保持胳膊肘与手腕的弯曲,指尖上翘。
注意肩膀不能耸起,气息下放。
三位:在二位的基础上,双手置于头顶,注意肩膀放松,手腕相对,靠拢。
四位:在三位的基础上,保持右手在头顶的位置不动,左手放置于二位,同样保持领腕。
五位:一只手放置于三位,另一只手向旁伸直,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六位:一只手放置于二位,另一只手在五位的基础上,手心上翻,手肘和手腕呈三弯。
七位:双手向两边打开,手背对前方,胳膊肘和手腕的弯曲不变。
傣族舞学习技巧傣族舞蹈是傣家人最喜欢的一种舞蹈,傣族的舞蹈丰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
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着名。
象脚鼓舞的特点是动作节奏性强,手的敲打,腿的踢踏,胸部的拱缩,肩的耸动,身躯的仰俯都按固定的节奏动作。
小象脚鼓舞以灵活娇俏见长,可进行斗鼓、赛鼓活动,以踢中对方或扯下对方的头巾者为胜。
中象脚鼓舞扎实稳重,以鼓音和鼓尾摆动大小定优胜。
大象脚鼓鼓声宏大,主要在群众性舞蹈场合作伴奏,舞步比较简单。
打鼓以右手为主,左手按住鼓面起配合作用。
象脚鼓舞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
每当插秧结束后的日子里,傣家人常常在象脚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许多地方有赛鼓之风。
赛鼓时,许多象脚鼓同时敲响,鼓声震天,喧声雷动,场面壮丽动人。
学习傣族舞蹈的时候要注意手位:1、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旁一位手:双手手腕折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两侧。
2、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叉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3、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侧,手位与“一位手”相同。
学习傣族舞蹈要了解的基本动作:1、正面起伏:重拍向下沉,慢慢地沉,向下走要均匀,脊椎要垂直,蹲的时候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脊椎对着脚后跟下沉,向上提的时候要缓慢,和下垂时一样。
2、旁边起伏:下沉的时候出右胯,双膝向下弯,左膝叉住右脚的膝盖,上身向左,头向右看;反方向动作,出左胯,右脚点地向左腿压,这个时候左腿是主力腿,重心都在左腿上,出胯的时候上身不能前倾后仰,保持正直,顶出右腰,头往左看。
3、脚部的正步起伏:当身体下沉的时候都有个抬腿动作,勾回来的时候膝盖不能向前顶,一定要垂直向后踢腿,而且是勾脚,每当踢起时都要迅速,动作要干净,还要配合呼吸;当腿向后踢的时候上身有点左右起伏,不能垂直起伏;当起左腿的时候,出右胯,起右腿的时候出左胯,这个动作在傣族舞中是非常重要的。
春天傣族舞教学过程春天傣族舞是傣族的传统舞蹈之一,以舞蹈表达傣族人民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面是春天傣族舞的教学过程的相关参考内容。
1. 介绍傣族文化和春天傣族舞:在教学开始之前,要向学生简要介绍傣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和春天傣族舞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舞蹈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热身运动:为了避免学生在舞蹈过程中受伤,首先进行热身运动,包括拉伸、转动关节等,以准备好身体。
3. 学习基本的舞蹈姿势:春天傣族舞的姿势具有特色,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舞蹈姿势,如手势、身体姿态等。
教师可示范并逐步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4. 学习舞蹈的基本步伐:春天傣族舞的基本步伐包括前进步、后退步、旋转步等。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舞蹈步伐,并进行练习。
5. 整合舞蹈动作和音乐:舞蹈和音乐是相互关联的,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将舞蹈动作和音乐进行整合。
教师可以为学生选取合适的音乐,并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行舞蹈动作。
6. 活动能力培养:学习春天傣族舞不仅需要掌握舞蹈动作,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
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练习,如平衡练习、协调性练习等,以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能力。
7. 动作串联和表演:学生通过掌握舞蹈动作和整合音乐,逐渐进行动作串联,并进行舞蹈表演的训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者整体的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学到的舞蹈。
8. 舞蹈修饰和装饰:春天傣族舞具有浓厚的傣族风格,舞蹈服装和装饰物对舞蹈的表现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舞蹈的装饰和修饰,并鼓励学生为自己的舞蹈设计服装和装饰。
9. 舞蹈演出和分享:通过舞蹈演出和分享活动,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他们学到的舞蹈,并与同学、家长等分享他们的舞蹈成果。
10. 舞蹈欣赏和反思:最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春天傣族舞的视频或现场表演,与学生一起进行舞蹈欣赏,并带领学生反思自己的舞蹈表现和成长。
通过以上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春天傣族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同时也能够感受和理解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