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地图设计与编绘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38
第五章1.地理变量可以分为四类:1)点位数据:以单独的位置存在的事物用点位数据来描述。
2)线性数据:赌徒上表达的只具有一维特性的数据,他们是线性的。
3)面积数据:面积数据研究现象的区域范围,它是二维的,是把宽度和长度作为同等概念看待。
4)体积数据:体积是三位的概念,地图上是在面积数据的基础上加上第三维的值来表达体积数据的。
2.量表系统(按精度排序):1)定名量表:在众多事物中只根据固有特征进行区分时,可采用定名量表,即在区分制图现象时只根据定性关系,而不涉及定量关系。
2)顺序量表:按某种标志把制图物体或现象排序,表现为一种相对的等级,称为顺序量表。
3)间隔量表:如果给顺序量表赋予一定的量的概念,即利用某种单位对顺序增加距离信息,就成了间隔量表。
4)比率量表:这是一种完整的定量化的方法,不但有计量单位,而且有起始点,可以描述客体的绝对量。
3.使用数据进行制图时对数据进行的加工处理:1)把来源不同的数据换算为可比的数据:这项工作通常被称为对制图数据的预处理;2)将地理数据转换为制图数据;3)数据的分级表示:数据分级是对数据的进一步加工。
①分级数量的确定:分级后的数据用符号表达在地图上应使读者能很顺利地辨认出它们的大小。
符号表示时,一种艺术符号或线状符号分3级,几何符号5-7级。
分级统计图用颜色表示时,同一颜色最多5级,两个色版7-8级。
分区统计图表,粗略分为3级,最多不超过7级。
②标定分级界限的方法:设定左闭右开或右闭左开的形式。
③分级系统的种类:根据分级系统的数字特征,分为四个系统:①等间隔分级,②其间隔有系统的向量表的高端变大或变小的分级,③按某种变量系统确定间隔的分级,④按需要自由的分级。
④分级结果的检验:一般用两种标志来衡量分级的优劣:①各级中样本数呈正态分布或均匀分布,②同级区域的连通度。
4.图形设计:基本图形变量构成地图符号设计的理论基础,但地图符号仅仅是构成地图的语言,给地图符号赋予定性或定量的含义并在平面上配置他们,使之相互配合,他们就有了地理意义,这个过程构成地图图形设计的主体。
实验课指导书《地图设计与编制》吉林大学地探学院测绘工程系实验一:利用制图软件进行地图制作实验类别:常规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依据:《地图设计与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仪器与工具:计算机及其制图软件,实验报告每人一份实验目的与要求:熟悉地图数字化的方法与过程。
实验内容与步骤:✧栅格数据的导入✧图层的建立✧点、线、面符号的绘制实验注意事项:✧多问勤思考;✧可能情况下多动手操作;✧注意在参观、讲解过程中与课堂教学所授理论建立联系;✧勤于作笔记,随时记录下对问题的理解,课后整理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利用制图软件进行地图制作报告人:报告内容:参观与使用的心得体会,从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参观所见的关系角度进行总结实验二:自然要素的制图综合实验类别:综合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依据:《地图设计与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仪器与工具:计算机及其制图软件,实验报告每人一份实验目的与要求:熟悉自然要素的分布规律对制图总和的影响,自然要制图综合的方法;实验内容与步骤:✧水系的制图综合✧地貌的制图综合✧植被的制图综合实验报告二:自然要素的制图综合报告人:报告内容:对自然要素的制图综合的认识与使用心得体会实验三:社会经济要素的制图综合实验类别:综合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依据:《地图设计与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仪器与工具:计算机及其制图软件,实验报告每人一份实验目的与要求:社会经济要素的制图综合;实验内容与步骤:✧居民地的制图综合✧交通网的制图综合✧境界线的制图综合实验报告三:社会经济要素的制图综合报告人:报告内容:实验四:地图的幅面设计与色彩设计实验类别:综合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依据:《地图设计与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仪器与工具:计算机及其制图软件,实验报告每人一份实验目的与要求:图面的设计与色彩的运用;实验内容与步骤:✧图幅✧图名✧图例✧色彩实验报告四:地图的幅面设计与色彩设计报告人:报告内容:对实验获得成果质量进行分析评价。
名词解释1 地图的定义:地图就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的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的图形。
三个基本特征包括:由特殊的数学法则产生的可量测性;有使用地图符号表达事物产生的直观性;由实施制图综合产生的一览性。
2 制图综合:对地图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进行选取和概括,用以反映制图对象的基本特征和典型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的过程。
3 子午线收敛角:除中央经线投影成直线以外,其他所有的经线都投影成向极点收敛的弧线。
因此,除中央经线之外,其他所有经线的投影同坐标纵线的夹角便是子午线收敛角。
4 普通地图:普通地图是以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表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中最基本的要素的地图。
随着比例尺缩小,其详细程度也不断缩小。
5 专题地图:专题地图是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的要素的地图。
地图的主题要素是根据专门用途的需要确定的,其他地理要素则根据主题需要作为地理基础选绘。
6 计曲线:从高程基准面起算,每隔四条(或三条)首曲线加粗的一条等高线。
7 首曲线:也叫基本等高线,是按基本等高距从零米起算测绘的,通常用细线描绘。
8间曲线:是相邻两条基本等高线之间补充测绘的等高线,用以表示基本等高线不能反映却又重要的局部形态,用长虚线表示。
9 助曲线:是任意的高度上测绘的等高线,为了表示别的等高线都不能表示的重要微型形态,用短虚线描绘。
10 1985国家高程基准:采用青岛水准原点和根据青岛验潮站1952年到1979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基准。
其水准原点起算高程为72.260m。
11 1980西安坐标系:采用1975国际椭球,以JYD 1968.0系统为椭球定向基准,大地原点设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采用多点定位所建立的大地坐标系。
12 1954 北京坐标系:将我国大地控制网与苏联1942普尔科沃大地坐标系相联结后建立的我国过渡性大地坐标系。
土地编绘1 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表示地面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其在时间中的变化和发展的图形2 定点符号法,表示呈现点状分布的物体采用不同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符号表示物体的位置,质量和数量特征由于符号定位于物体的实际分布位置上,故称之为定点符号法3 定位图表法,用图表的形式反应定位于制图区域某点上反映周期性现象的数量特征和变化的方法4 分区统计图法,将制图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区划单位,以其统计数据制成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置于相应的区划单元内,以反映现象的总量和构成5 点数法,用点的分布范围表示现象的大致分布范围,点的多少反映其数量的指标,点的集中程度反映其密度6 线状符号法,表示呈线状分布的地物7 运动线法,是制图对象空间移动轨迹的符号表达8 等值线,等密度线9 质底法,表示连续分布布满整个区域的面状现象信息在轮廓线内,用颜色,网纹,符号和注记等表示现象的质和类的差别10 范围法,具有间断重叠特性的空间信息的表达方式用真实的或隐含的轮廓线表示现象的分布范围,在范围内部在用颜色,网纹,符号,注记等手段区分其质量特征11 分级统计图法,在制图区域内按行政区划或自然区划区分出若干制图单元,研究各制图单元的统计数据所组成的数列并对其进行分级,用不同的颜色或分线网数代表不同的级别12 比例尺,地图上微小线段的长度l与实地相应线段L的水平长度称之为地图比例尺13 面积载负量,指地图上所有符号和注记的面积与图幅总面积之比,规定用单位面积内符号和注记所占面积表达14 制图综合,是根据地图比例尺和地图用途在地,图上对主要的和重要的地图内容做出选择,并且有目的的对这一选择加以概括填空1 地图的特征:1具有特殊的数学法则2使用地图语言3实施制图综合2 地图的构成要素,图形要素,数学要素,辅助要素,补充说明要素3 地图按地图图型分为,普通地图,专题地图。
按比例尺分为,大比例尺地图,中比例尺地图,小比例尺地图4 地图的功能,模拟功能,信息载负功能,信息传输功能,认识功能5 地图的应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政治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6 地图分幅有矩形分幅,梯形分幅7 地图编号方法有自然序数编号法,行列式编号法,行列自然序数编号法8符号按空间分布特征分为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状符号。
地图设计与编绘实验名称:拓扑关系、图例文件的关联与建立、系统库编辑拓扑关系实验目的:学会使用mapgis正确建立地图中地物之间的拓扑关系,了解mapgis的菜单及基本操作。
实验环境:戴尔电脑,Win10系统,mapgis6.7实验内容:拓扑处理最大特点是自动化程度高,再拖批处理过程中一般不需要人工干预。
利用拓扑处理可以进行普染色。
拓扑处理的核心是建立拓扑关系。
为了便于拓扑关系的自动建立,系统提供了系列拓扑预处理功能。
当然,如果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好,后期的许多工作(如弧段编辑、自动剪断等)就可以省掉,建立拓扑也得心应手。
实验步骤:1.文件合并打开mapgis6.7,新建工程后,新建两个线文件1.0.wl和2.0.wl,分别在两个线文件上绘制线,点击“改线参数”后,选择第二个线文件画的线,改图层为1,如图选中两个线文件,点击右键选择“合并所选项”弹出框中刚输入合并后临时文件的文件名“五角星.wl”点击保存2.自动剪断线关闭1.0wl和2.0wl,编辑合并后文件,在“其他”下面选择“自动剪断线”,再在“其他”下选择“拓扑错误检查”——“线拓扑错误检查”,然后选中所有错误类型“删除所有悬挂线”,得到最后的物件行图形。
3.分离合并文件选中“五角星.wl”,点击“根据图层分离文件”,分别点击所要分离文件的所在图层,点击“确定”。
分离文件。
图例文件的关联与建立实验目的:学会建立图例文件并对图例文件进行关联。
实验内容:1.新建工程并预设文件属性2.新建点、线文件之后,点击右键,选择新建图例文件。
选择点类图例,输入图例的名称为独立地物选择编辑分类,弹出对话框,输入分类码101和分类名称“独立地物”,点击按钮“添加类型”将编辑的分类存入分类表3.工程视图中选中一个文件,点击右键,选中“修改项目”,弹出对话框,修改分类码,使其与图例相对应。
4.点击右键关联图例文件5.打开图例版,将光标放在编辑界面的左窗口空白处,按右键,在弹出的选单中,选择打开图例版的功能。
地图设计与编绘地理变量:地理现象的定性描述或定量描述即构成地理变量。
:地理现象的定性描述或定量描述即构成地理变量。
地理变量可以分为四类: 点位数据、线性数据、面积数据、体积数据地图数据的图形表达:① 定名量表定名量表 ② 顺序量表③顺序量表③ 间隔量表④间隔量表④ 比率量表比率量表● 统计数据1、分级数量的确定:分级后的数据用符号表达在地图上应是读者能很顺利地辨认它们的大小。
显然,分级数目同所采用的表达手段有密切的关系。
1)用符号法表示时,若采用的是一种艺术符号,通常只宜分为三级。
线状符号的分级数量同艺术符号相似。
2)用几何符号则可以区分5~7级。
3)分级统计图用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等级,在使用同一个颜色表达时,不同的等级,在使用同一个颜色表达时,最多分为五级,最多分为五级,最多分为五级,如果用两个色版来表达,如果用两个色版来表达,如果用两个色版来表达,则可以则可以明确的区分出7~8级。
4)用于分区统计图表的分级,)用于分区统计图表的分级,较粗略时只应分为三级,较粗略时只应分为三级,较粗略时只应分为三级,最多也不最多也不应超过5~7级,否则,就失去了分级的意义。
级,否则,就失去了分级的意义。
2、分级结果的检验和标准:1)各级中样本数成正态分布或均匀分布:2)同级区域的连通度●影响视觉平衡的因素主要有: (包括什么,概念是什么) 1)视觉中心:读者读图时视觉上的中心和图廓中心是不一致的,通常视觉中心比图廓的几何中心高出大约5%,视觉平衡则要求所有的图形都要围绕视觉中心来配置。
,视觉平衡则要求所有的图形都要围绕视觉中心来配置。
2)视觉重量:地图上的图形,由于受到位置、大小、颜色、结构和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有的看起来重些,有的看起来轻些,称为视觉重量。
有的看起来重些,有的看起来轻些,称为视觉重量。
3)视觉方向:读者观察地图习惯上是有方向性的,对于幅面不大的地图,通常其视线从左上角进入图面,扫视整图之后从右下角退出。
地图设计与编绘实验指导书赵春燕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验一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1实验目的与要求1.1实验目的1)复习有关地图分幅编号的理论知识2)掌握根据地理区域的地理坐标范围计算相应比例尺地图编号的方法1.2 实验要求每个同学查找出能全部包含自己家乡所在不同级别行政单元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2 实验组织每组1人,个人独立完成3实验学时2学时4 实验步骤要求1)资料收集分析地图分幅编号的基础理论回顾每个同学在地图上或网络地图上查找出自己家乡的经纬度坐标收集自己家乡所在不同级别行政单元的地形图和其他类型专题地图2)地图分幅编号的计算按照查出的自己家附近的经纬度坐标求解自家所在不同比例尺地图的地形图编号3)缩略图的绘制选择其中几种比例尺地图,画出不同级别行政单元的缩略图,要求任意选择三种不同级别。
根据各行政单元所在区域的地理轮廓形状,在恰当的经纬度范围内绘制缩略图5 实验报告要求1)在实验中所用到的地图分幅与编号的基础理论知识2)自己家附近的经纬度坐标的查找方法与结果,精度要求与制作的缩略图相匹配3)自己家所在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及其计算过程4)选择三种不同级别的行政单元,进行缩略图绘制。
要求每张地图有完整的行政单元的边界轮廓线,主要地名注记,其它要素如道路、河流、居民地视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自己选择。
实验二地图投影1实验目的与要求1.1实验目的1)复习有关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各类投影坐标系的建立,经纬线形状,变形分布及应用3)针对不同用途的地图投影进行比较与分析1.2 实验要求通过观察各种投影的经纬线变形特征,熟悉arcgsi中地图投影的应用方法2 实验组织每组1人,个人独立完成3实验学时2学时4 实验步骤要求1)地图投影的理论知识回顾,包括地图投影基本概念和投影分类2)arcgis软件中地图投影的设置3)不同地图投影的经纬网变形特征观察与分析5 实验报告要求1)相关基本理论知识2)通过arcgis软件操作,将几类常见的地图投影及其经纬网绘出,并截图输出3)请针对三种较为常见的地图投影,分析并总结其经纬网的变形特征。
《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目的与任务
掌握地图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掌握地图编绘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地图生产的全过程。
三、要求与安排方式
(一)实验要求
学生按照要求,一人一组,单独完成上机实验任务,并提交实验报告。
(二)实验安排方式
随堂进行,一人一组,在校机房完成
四、实验项目设置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五、考核与成绩评定
(一)考核内容
各实验内容完成的准确性以及艺术性。
(二)成绩评定方法
五级分制,计入平时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