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精选2篇)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篇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简单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乐观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乐观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与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乐观作用。
三、教学目标:高考资源网1、学问与力量:(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沟通等途径,培育同学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力量。
(2)采纳争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沟通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分。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胜利,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设计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同学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同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方案、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育同学的分析、思索及实践力量。
同时注意史料的运用,关心同学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力量。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实验中学张新传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③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④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一,姬秉新、陈其等主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新中国的外交总原则与基本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知道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基本史实。
(2)理解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方针,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学习,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能较为全面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制定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学会将历史人物、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2)阅读教材,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意义和成就,学会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分析,认识党和政府能够面对纷繁变幻的国际形势,从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出发,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2)通过对建国初期外交成就的概括和分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感受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认识到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活动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以讲述法为主,以自主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为辅。
学法:以合作探究为主,小组讨论法与练习法为辅。
课时:1课时四、直观教具多媒体设备及PPT课件五、课堂教学类型单一课六、板书提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大基本方针: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二、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材料一:图片材料《南京条约》签订,《马关条约》签订,《辛丑条约》签订,袁世凯《二十一条》签订。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泽普县第二中学冯涛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整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政府坚持从中国的民族和国家利益出发,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目的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与众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外交目标,转变成了为我国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赢得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不论在哪一时期,新中国都始终如一地坚持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大国强权,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本单元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1、本单元的三部分,首先是按照时间上的先后来组织的:(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及其成就。
(2)打开外交新局面:主要叙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主要叙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地区性国际组织,以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际环境的等方面的活动。
2、从内容上讲,三个阶段的关系可以揭示为:050年代打下基础,70年代取得突破,80年代进行调整。
贯穿我国外交的一条主线就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一改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以独立的姿态与世界各国展开平等互利的外交,由最初的“一边倒”,逐步发展到“无敌国外交”。
中国外交的对象越来越广泛,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文本解读1、教材内容分析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中,选取的内容有:(1)二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美苏两国由二战后期的同盟关系逐步发展成为对立冷战的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第23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二)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
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版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1)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且逐步走向对峙;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潮流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敌视和经济封锁政策。
(3)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外交政策。
2.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旧中国”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的屈辱不平等外交,在新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新型外交关系。
(2)“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废除一切过去旧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消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从新建立平等的外交。
3. 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1)同苏联等国家最先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日内瓦会议(4)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二、思想教育目标1.使学生们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初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积极开展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外交政策,并且取得的了很大的外交成就,改变了中国过去屈辱的外交历史,显示了新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和评价,产生了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国际相互关系的新准则,表明了新中国对于建立世界和平、国际秩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新中国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国际万隆会议,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增加了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三、能力目标1.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培养概括问题的能力。
2.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对立和激烈斗争的状态。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内容方针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4.成就: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经过(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2)1954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1)背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5)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3)成果: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4)影响: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概念阐释]1.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横跨欧亚大陆的、起初有12个、总计17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主要内容.2.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二战前为法国的殖民地.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
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天门实验高中历史组谢艳芳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2、难点:理解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国际形势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开国大典视屏流程一:基础知识梳理快速阅读,提炼要点:1. 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总原则和三大政策.2.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三目列举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四项成就.流程二: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说说你的看法?(看材料:从国际环境、美国的对华政策、苏联的对华态度、中国的考虑等方面思考)探究问题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目的和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看视屏)探究问题3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做出了什么突出贡献?(学生活动)流程三:课堂小结流程四:巩固练习欢迎指导刘大使美国对我国参加亚非会议深表恐惧,利用亚非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所造成的隔阂大做文章,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的谎言,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
并派遣了一个77人的亚非会议工作小组,企图操纵破坏会议。
台湾国民党驻香港特务机关为了谋害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人员,以60万港元的巨额赏金买通了香港飞机工程公司的清洁工周梓铭,令他在中国代表团乘坐的飞机上安放定时炸弹,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中国代表团成员和随同采访的中外记者共11人,全部遇难。
总理是当时临时改道缅甸,才幸免遇难,然而针对总理的暗杀行动一直没有停止。
为了使会议达到预期的效果,从2月开始周总理即着手会议的准备工作,主持制定了参加会议的方针和策略:多谈亚非共性问题,少谈中国个性问题。
对于可能出现的攻击多做正面申述和说明,避免陷入不同制度的争论。
但会议没开多久,先是伊拉克的发言人,然后是菲律宾,泰国的代表先后起来攻击中国,攻击共产主义。
诬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并要与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指责中国进行“颠覆活动”,要中国代表团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
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不是屈从而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
附美:对共产主义和新中国的敌视;政权的性质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3、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用幻灯打出“毛泽东和斯大林”“毛泽东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在建国第一年里新中国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
随着与我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增多,我们的外交在理论上取了突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为同邻国和新兴国家发展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
用幻灯打出1953年和1954年接见印度、缅甸等国的代表团的情形
思考:中与印、缅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共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原因:历史上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都是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都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都面临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威胁,都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学生通过教材回答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及意义,教师作补充说明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完整(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保证)平等互惠(利)(基础)和平共处(目标)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迅速被付诸实践、发扬光大,并发挥重大作用。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这一目录主要由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学生阅读教材自填好学案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1953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
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成果:《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意义: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日内瓦会议,即关于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讨论,教师强调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在美国代表团极力阻挠和平解决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背景:二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
中国的作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关于万隆会议的介绍,突出周恩来以卓越的智慧才能、高超的外交艺术和以理服人的真诚态度,力挽狂澜,使会议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中国代表团为会议的成功召开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小结:通过构建本节知识体系,总结建国初新中国的外交建树,指出经过这一时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国在国际上已经站稳了脚跟,为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