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一轮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38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属于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本课讲述了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包括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及其内容、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教学目标定位依据: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新中国的外交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经常接触到一些国际时事、外交方面的影音文件和图片,对这段历史较为熟悉,兴趣浓厚。
且高一学生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刚开始走向成熟(辨证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所发展,)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这就为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活动。
2、通过感知各种材料,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探究求同存异的方针,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弱国无外交”,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图片、文字、影视情景等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出发,思考、探究,力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和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
2、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中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教法简介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模式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景→“诱与导”体念情景→“思与探"变换情景→“用与创”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新中国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意义: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3.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状态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建国后第一年同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 1954年,瑞士日内瓦会议,中、苏、美、英、法,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2. 1955年,印尼万隆国际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前言:近代中国历史上,“外交”同“屈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辉煌。
总结:1.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时和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3.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1.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2.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从“革命外交” 到“国家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内容的复习,了解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深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通过对和平外交方针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以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的复习,提高学生比较历史事实以及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合建国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外交政策的时代性,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新中国初期外交相关材料,合作探究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因及成就等,提高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概括历史信息、分析历史信息的方法。
形成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方针以及原则的背景分析,感知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及热爱和平的愿望;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成就取得,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形成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新旧中国外交对比及外交转型背景。
【教学活动】【导入新课】师:外交是一个国家内政的延伸,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外交,新中国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来发展自己的外交呢?阅读史料:材料一: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伯默斯顿材料二: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和活动的因素有哪些?生: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国际形势、外交家的智慧……师:其中影响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师: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国家利益出发,针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制定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政策,取得哪些成果呢?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建国初期革命外交的形成、二:从革命外交到国家外交、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问题一:建国初期的革命外交史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三维目标】【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学习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感悟思考】我们党的国家领导人在近日访问亚非各国时指出,要发扬双方的传统友谊,推进双方的互利合作,特别强调要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他国的关系。
如何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由此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一)确立外交的根本方针1、背景:一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政策:3、主要内容:(注意每一内容的含义和意义)4、成就:先后同哪些国家建交?最突出成就是什么?5、意义:国内:促进了。
国际:打破了;巩固了。
(二)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提出及完善:提出目的:积极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1953年12月(2)1954年2、意义:国内国际(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亚非会议(1)新中国为什么要参加这次会议?(2)讨论的问题及结果(3)意义2、万隆会议⑴背景:⑵主题:讨论哪些问题?⑶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
⑷结果:会议通过了宣言,提出了原则,是的体现和引申。
⑸意义:①这是第一次没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②加强了。
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巩固总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一、基础知识1.外交政策和方针(1)方针:新中国成立后,奉行①的和平外交方针。
(2)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成就(1)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与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②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③_____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a.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美国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b.目的:和平解决④和印度支那问题。
c.作用: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作用:周恩来提出⑤“”方针使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协作,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考点精讲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政策拓展延伸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三、自测题1.1949年,美国前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
这表明()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B.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2.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但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
•课程标准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学习要点(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20世纪50年代重大外交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1.新中国面临的外交形势(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_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______ 、经济上_________ 、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
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原则(1)方针:新中国奉行_________ 的和平外交方针。
(2)原则:①“另起炉灶”:不承认_______ 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________ 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③“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______________ 一边。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目标导航知识梳理重难聚焦特别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1•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_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⑴提出:①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 ___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__ ,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原则。
明,一致同意以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2)影响: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________ 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①为了和平解决 _____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举行了日内瓦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