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及其合理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73
糖皮质激素合理应用全套一、概述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苗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1)体内糖皮质激素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调节具有调节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等作用。
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分类1按来源分为内源性的: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外源性的: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地塞米松2、按作用时间长短分为短效:可的松、氢化可的松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长效:地塞米松3、按给药途径分为口服、静脉、局部外用、吸入4、可的松与氢化可的松区别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具有生理活性的是氢化可的松无生理活性,需代谢转化为活性代谢物可的松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肝脏代谢转化发生代谢转换的部位肝脏可的松与氢化可的松药代动力学吸收差异氢化可的松生物利用度高于可的松,因此同等疗效,氢化可的松的用量小于可的松代谢差异氢化可的松无需转化,适用于肝功能障碍患者及急性或严重应激状态药效学与内源性皮质激素功能相同,同时具有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活性适用于生理替代疗治疗用于药理作用抗炎治疗时,水钠潴留副作用明显5、泼尼松和泼尼松龙的区别具有生理活性的是泼尼松龙无生理活性,需代谢转化为活性代谢物泼尼松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代谢中相互转化发生代谢转换的部位肝脏药代动力学一代谢差异,肝功能障碍患者直接使用活性成分泼尼松龙药效学一作用完全相同,可等剂量交换6、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过敏作用抗毒抗休克作用内分泌系统疾病替代治疗、紧急情况抢救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多与自身免疫有关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等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联合化疗方案组分之一肾脏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等严重感染或炎性反应严重细菌性疾病伴有休克或与感染有关的脏器损伤、严重病毒性疾病7、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疾病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过敏严重精神病史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骨折创伤修复期单纯疱疹性角、结膜炎及溃疡性角膜炎、角膜溃疡8、药物相互作用避孕药、雌激素:药理作用增加或减少非苗体类抗炎药:不良反应增加三环类抗抑郁药:毒性反应增加免疫抑制剂抗胆碱药排钾利尿药9、停药反应长期中或大剂量使用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样症状轻者表现为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减退、关节和肌肉疼痛重者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低血压等危重者甚至发生肾上腺皮质危象,需及时抢救10、反跳现象长期使用减量过快或突然停用可使原发病复发或加重应恢复糖皮质激素治疗并常需加大剂量,稳定后再慢慢减量I1糖皮质激素常见不合理使用主要类型遴选药品不适宜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或有配伍禁忌重复给药。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误区和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皮肤疾病、风湿病、哮喘、过敏性疾病等。
由于其潜在的副作用和药物滥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人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法用量存在误区。
本文将就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误区和合理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使广大患者更加理性地使用这类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
一、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误区1. 长期连续使用由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短时间内能够快速缓解炎症和症状,很多患者对其产生依赖性,因此容易出现长期连续使用的情况。
长期连续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导致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副作用,甚至引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依赖症。
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避免长期连续使用。
2. 不规范的用药剂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不能盲目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
一些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便停止使用药物,而另一些患者则会不断增加用药剂量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这样的不规范用药剂量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应该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使用,切不可自行增减用药剂量。
3. 不同途径的用药混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不同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很多患者并不清楚不同途径用药的区别,盲目使用不当的途径进行用药。
以口服类糖皮质激素外用或是将外用类糖皮质激素口服等情况比比皆是。
这些错误的用药途径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增加患者的药物风险。
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应清楚自己所使用的药物的给药途径,并严格遵照医生的嘱托进行用药。
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1. 依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不可擅自增减用药剂量或者更改用药途径。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生的嘱托进行用药,如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一种常用的抗炎药物,它们主要用于治疗肠道和呼吸道疾病、血液病以及伴有炎症的各种疾病。
它们具有消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和重症肌无力等患者的症状,使他们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需按照诊断情况,选择适当的疗法来使用。
对于肠道疾病,一般可以选用低剂量的胃肠道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症状,而对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耳炎以及被证实有气道受损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ARS)等疾病,可以选用中等强度的抗炎糖皮质激素来治疗。
而对于血液病和伴有炎症的疾病,则需要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获得更好的治效。
除了上述情况外,在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时,也应考虑到药物的质量问题,确保选用有效、安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此外,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在治疗期间需坚持定期就诊,以对患者的血液和其他指标进行检测,以便及时发现过量或不良反应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最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应以“正确”为前提。
使用前应了解病情,并在医师的指导下,严格遵守处方,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用于治疗哮喘的糖皮质激素及用法指南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气喘、胸闷、咳嗽等症状。
糖皮质激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哮喘的药物,本文将介绍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及其用法指南。
一、糖皮质激素的分类糖皮质激素主要分为两类: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口服型糖皮质激素。
1. 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是哮喘治疗中的首选药物,它能够通过吸入方式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具有副作用少、效果显著等优点。
常见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包括:布地奈德、倍氯米松、氟替卡松等。
2. 口服型糖皮质激素口服型糖皮质激素主要用于哮喘发作时的急性缓解,也可以用于控制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
常见的口服型糖皮质激素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等。
二、糖皮质激素的作用机制糖皮质激素通过与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影响多种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抑制炎症、减轻肺部病变的作用。
它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多方面的作用。
三、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相对简单,下面将详细介绍。
1. 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在开始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之前,应咨询医生,并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
2. 清洁口腔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之前,应将口腔内的食物残渣清除干净,并漱口,以防止药物残留在口腔内。
3. 正确使用吸入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通常需要使用吸入器。
在使用之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的指导正确使用吸入器。
4. 坚持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因此,患者应坚持按时使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
四、口服型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口服型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法相对复杂,下面将详细介绍。
1.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口服型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不能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
2. 逐渐减量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会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医生会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药。
患者在减量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遵循医生的建议。
3. 避免突然停药口服型糖皮质激素不能突然停药,应逐渐减量。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广泛药理作用的内分泌药物,也被称为皮质类固醇。
它们具有强大的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风湿病、过敏性疾病、皮肤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一、药理作用1. 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炎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它们通过抑制炎症相关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如白细胞趋化因子、炎症因子和前列腺素等,从而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使炎症反应得以控制。
2. 免疫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减少白细胞数量、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合成等,从而达到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活化的目的,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器官移植等情况。
3. 抗过敏作用:糖皮质激素能够抑制过敏反应的发生,包括抑制过敏原引起的组织炎症反应、减少过敏细胞释放的组胺和其他过敏介质,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4. 代谢作用: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都有影响,可导致血糖升高、脂肪代谢紊乱和蛋白质分解增加,长期大剂量使用还会导致骨质疏松症等副作用。
5. 其他作用:糖皮质激素还具有调节水盐代谢、抑制胃肠道分泌和增加胃肠道吸收等作用。
二、临床应用1. 风湿病: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风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能够有效控制关节炎症、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过敏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在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能够迅速缓解过敏症状。
3. 皮肤病: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各种皮肤病中广泛应用,包括湿疹、银屑病、皮肤过敏等,能够迅速减轻皮肤瘙痒、红肿和炎症反应。
4. 呼吸道疾病: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缓解气道炎症和痉挛,改善肺功能。
5. 免疫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和破坏,用于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的内分泌激素,它们由肾上腺分泌并调节机体的代谢过程、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
在临床上,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1. 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以及减少白细胞的迁移和炎性反应,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它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合成,减少血管扩张和反应性水肿。
2. 免疫抑制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多种免疫细胞的功能,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
它们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介导免疫应答的信号通路,减少免疫细胞的活性和促进免疫耐受。
3. 抗过敏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和程度。
它们通过抑制过敏性反应介导的组胺和白细胞介素等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减轻过敏症状和炎症反应。
4. 代谢调节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影响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
它们可以促进血糖升高,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在脂代谢方面,糖皮质激素可以增加脂肪分解和脂肪氧化,导致脂肪和肌肉的丢失。
它们可以导致蛋白质分解和抑制新的蛋白质合成。
临床应用:1.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糖皮质激素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首选治疗药物。
它们可以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反应和抑制自身免疫细胞的功能。
2. 炎症性疾病的治疗:糖皮质激素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它们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糖皮质激素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它们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和程度。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过敏和代谢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如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糖、易感染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权衡利弊,并遵循医生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