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8
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应用最广的药物之一。
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前要权衡利弊,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使用方法、激素种类、剂量、疗程、减药方法及不良反应的预防等,全面考虑治疗益处及不良反应极为重要。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剂量;依赖;撤药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已经应用了半个多世纪,是临床应用最广的药物之一。
几乎每一位临床医生都非常熟悉,不少医生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使用经验,并形成了各自的激素用药习惯。
然而,临床上不合理使用激素的现象却非常普遍。
而且在激素的用法上,的确还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
因此,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虽然不是一个新颖的问题,却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1 糖皮质激素内科适应证[1]1.1 内分泌代谢病急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生理替代剂量)、恶性突眼、甲状腺危象、亚急性甲状腺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生理量)、垂体性昏迷、抗胰岛素性糖尿病等,高钙血症。
1.2 感染性疾病各种严重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时,也适用于寄生虫病引起异性蛋白反应而致症状严重者,如急性血吸虫病,结核性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有大量积液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心肌炎。
1.3 血液病过敏性紫癜、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
1.4 心血管疾病重症心肌炎、心肌梗死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5 消化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克罗恩病、暴发型肝炎(黄疸重)、特发性脂肪泻。
1.6 呼吸疾病呼吸窘迫综合征(尤其婴儿)、哮喘、结节病、变应性肺泡炎、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
1.7 肾脏疾病肾炎肾变期急性肾功能不全。
1.8 风湿免疫病所有系统性结缔组织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各种血管炎性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Wegener肉芽肿等及部分关节炎累及内脏情况下,为尽可能减少组织损伤,对这些严重疾病常常开始剂量很大,很快控制疾病,可的松1~2mg·kg-1·d-1,分次服用;严重患者,多数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常规用甲泼尼龙1000mg·d-1,连用3d。
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引言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具有广泛临床应用的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
为了确保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有效应用,制定本指导原则,以便指导临床医师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更加科学、规范和合理。
二、适应症2.1 炎症性疾病: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包括但不限于:风湿病、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2.2 其他疾病:糖皮质激素在某些特定疾病中也有应用价值,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等。
三、用药原则3.1 选用适当剂型:糖皮质激素存在不同的剂型,应根据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剂型,包括口服、注射、外用等剂型。
3.2 合理调整剂量:剂量的选择应根据临床病情、患者年龄、体重、合并症等因素进行评估,并进行个体化调整。
3.3 注意给药时间和疗程:给药时间和疗程应根据炎症程度和疾病类型进行制定,应遵循短疗程、低剂量原则。
3.4 避免突然停药: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应逐渐减少剂量,避免突然停药产生反跳现象。
四、不良反应与预防4.1 常见不良反应: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应予以重视。
4.2 预防措施: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糖、血压等指标,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骨密度监测,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
五、禁忌症和注意事项5.1 禁忌症:对糖皮质激素过敏的患者禁用糖皮质激素;某些具有感染风险的疾病如结核病、真菌感染等也是禁忌症。
5.2 注意事项: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特别注意儿童、老年患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的用药安全性。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1、附件2:七、法律名词及注释7.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一类内源性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
7.2 炎症性疾病:指各种由机体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病变,表现为局部炎症病灶和全身症状。
7.3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类以关节炎和关节周围组织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糖皮质激素使用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根据患者病情、药物性质等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对于病情危重者,可能需要使用冲击疗法;对于
轻症患者,则应用小剂量短疗程;而对于像类风湿关节炎这样的疾病,糖皮质激素可能作为“桥治疗”应用,剂量和使用时间都有严格限制。
2.遵循首剂足量,缓慢减量,长期维持的原则。
糖皮质激素的减量过程应根据病情、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等因素综合判断,避免突然停药或减量过
快导致病情反复。
3.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感染、消化道溃疡、血糖、血压、电解质等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采取相应措施。
4.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应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用药剂量。
5.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应遵医嘱定期检查,以便医生根据病情和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6.糖皮质激素软膏的使用也需要特别注意,应根据皮损的性质、部位、严重程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浓度和剂型,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皮肤
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不良反应。
以上就是糖皮质激素使用制度的主要内容,临床医生和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严格遵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糖皮质激素的合理使用
糖皮质激素是临床应用最广的药物之一,其具有调节代谢作用,允许作用,抗炎,抗休克,免疫抑制和抗过敏等作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挽救了无数的病人,但与其有关的各种不良作用亦造成不少问题,而且目前滥用严重,因此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迫在眉睫。
一、糖皮质激素的常见用药误区
(1)把糖皮质激素用作退热药发热是人体针对病毒、细菌感染的防御反应,体温升高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过38.5℃)可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
糖皮质激素能抑制下丘脑对致热源的反应并能抑制白细胞致热源的生成和释放,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医生为了尽快使患者体温明显降低,多选用激素(多为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然而这种退热作用并不持久,因为绝大部分情况下发热是由于病原体引起的,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削弱机体的抵抗力,促使感染扩散,使病情加重,延长自然病程。
在发热原因未明前,不可滥用,以免掩盖症状使诊断发生困难。
(2)用于预防输液反应输液反应主要是由致热源引起,糖皮质激素可抑制PEG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防止体温升高,可以有效缓解发冷、寒战、发热、出汗等输液反应。
有些医生为了预防输液反应,经常加入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如此使用不合理,因为激素本身也有致过敏的可能,并不是对因治疗。
(3)把糖皮质激素用作止痛剂因为激素能降低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炎性浸润和渗出,并使细胞间质的水肿消退,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所以有些因风湿病引起腰痛、关节痛的患者,就长期将糖皮质激素当成止痛药,且盲目加量,这是不妥的,因为激素抑制机体防御机能,使自身正常免疫能力降低,易于加重感染,且长期大剂量应用不良反应较多。
(4)其它不合理比如把激素当作抗生素使用、局部滥用、用法不当、配伍不合理、制剂和给药途径不合理、用药剂量不准确等方面。
二、糖皮质激素的合理应用
(一) 严格掌握适应证
1.严重感染与休克。
2.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疾病,肾病综合征等。
3.过敏性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等。
糖皮质激素是当前控制哮喘发作最有效的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结核使用糖皮质激素,仅适用于有严重中毒症状时,且必须保证有效抗结核药物治疗。
4.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5.血液系统疾病多用于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性紫癜,但是停药后易复发。
6.抗休克对感染中毒性休克可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且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之后使用,撤药在撤去抗菌药物之前。
7.替代治疗用于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作糖皮质激素的补充治疗。
此时主要让其发挥生理作用,采用剂量宜小。
8.局部应用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二)明确禁忌证
以下情况应禁用:
1. 严重的精神病(过去或现在)和癫痫;
2. 活动性胃、十二指肠溃疡;
3. 新近胃肠吻合术后;
4. 较重的骨质疏松;
5. 明显的糖尿病;
6. 严重的高血压;
7. 未能用抗菌药物控制的病毒、细菌、真菌感染;
8. 妊娠初期;
9. 皮质醇增多症 (手术时及术后例外 ) ;
10.水痘、牛痘接种、单纯疱疹角膜炎。
(三)激素的选用
1.激素剂量的划分
小剂量:相当于泼尼松15mg/d以下。
激素占据糖皮质激素受体的50% 以下,完全通过基因效应发挥作用而不良反应趋于零。
多用
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的维持治疗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替代疗法。
中剂量:相当于泼尼松15-30mg/d。
激素占据糖皮质激素受体的50% ~ 100%,基因效应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也随剂量与时间的增长而加大。
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和过敏性疾病的起始治疗剂量都会选择中剂量。
大剂量:相当于泼尼松30-100mg/d。
由于激素受体的饱和度增加,剂量依赖性越来越小,当达到100mg/d时几乎全部受体都被结合,糖皮质激素的基因效应达到最大值。
但大剂量应用激素不良反应严重,不能长期使用。
重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重症感染、肾上腺危象、急性过敏反应和器官移植起始剂量,经常中、短期应用大剂量激素。
超大剂量:相当于泼尼松剂量> 100mg/d。
激素与激素受体全部结合,增加剂量后通过非基因效应增加疗效。
因为对血糖、血压等生理指标影响巨大,只能短期应用。
冲击治疗:相当于泼尼松剂量> 500mg/d。
一般静脉给药,多为甲泼尼龙1g/d,连用3-5d后减量至1mg/kg/d,非基因效应可能起更大作用,应特别注意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引起感染、高血压、高血糖和类固醇性肌炎等不良反应。
2.激素类药物按作用时间分类
分为短效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中效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和长效激素(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长效激素的抗炎效力强,作用时间长,但对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HPA )的抑制较严重,适宜于长疗程用药,但只作为临时性用药。
短效激素临床上主要用其作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替代治疗。
中效激素主要用于临床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常用的是泼尼松。
肝功能不良时选用泼尼松龙,如需静脉给药选用则选用甲泼尼龙。
3.激素的疗程
当病人确实需要使用激素时,我们应该知道激素的疗程计划。
如果该疾病只需要很短疗程的激素,如1-3d,最多不超过5d。
如果是过敏性病变,则应选用抗炎、抗过敏作用较强的药物和给药方法,如每日3次口服泼尼松或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一些危重急诊病人需要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减、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低血糖昏迷、水中毒、中枢性高热、甲亢危象、黏液性昏迷等。
他们不需长期服用激素,病人一旦脱离危险或病情得以控制,可立即撤掉激素,不需逐渐减药。
每天泼尼松数百毫克治疗不超过2d的病人,可以立刻停药。
但在临床上使用激素多是长期过程,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对于长疗程使用激素者,应注意保护病人的HPA,减量需要慢慢进行。
(四)特殊人群用药
儿童用药:激素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故用激素的儿童必须定期监测身高。
新生儿:
欧洲围产医学会的新生儿激素治疗指南的内容包括:
①尽可能避免使用激素;
②出生头3-4天禁用地塞米松;
③可自主呼吸的患儿不应使用激素;
④依赖机械通气的危重患儿可使用激素,但应与患儿家长协商,考虑利弊;
⑤使用激素时,应使用尽可能小的剂量和最短的疗程。
妊娠期:妊娠24-34周内发生不可避免的早产、产前出血建议使用糖皮质激素。
哺乳期:激素可由乳汁微量分泌,乳汁浓度是血浆浓度的5%~25%,经乳汁摄入的药量<0.1%的母体剂量,不足婴儿内源性激素分泌量的10%。
故一般来讲,服用小剂量激素治疗的妇女哺乳是安全的。
三、注意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两个方面: 长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停药反应。
(一)长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综合征。
2.诱发或加重感染。
3.消化系统并发症: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等。
4.血糖、血脂异常、血液黏稠度增加。
5.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
6.精神神经症状。
7.白内障。
8.骨质疏松。
9.生长迟缓。
10.创伤愈合困难。
11.发生无菌性骨坏死。
(二)停药反应包括:
1. 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 反跳现象。
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使原病复发或恶化。
四、激素不良反应的预防
最佳方式是尽可能短时间小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
激素顿服的患者服药时间,应定在早晨8点前,饭后服用,以尽可能符合皮质激素的生理分泌规律并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在撤药时,应采取逐渐减量的方式,以使自身的皮质功能得以逐渐恢复。
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服用激素时,应常规补充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以止骨质疏松及股骨头坏死。
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定时锻炼、注意保证营养均衡和适当的休息。
严格遵从医嘱,不可随意停药和增减剂量,定期复诊以便预防或及早发现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及时调整用药。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应定期检查以下项目: 体重;血压;电解质;血脂;血糖、尿糖或糖耐量试验,尤其是有糖尿病或糖尿病倾向者; 小儿应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眼科检查,观察是否有白内障、青光眼或眼部感染的发生;大便隐血; 骨质疏松的检查,尤其是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