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教育中知与行的现实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98.30 KB
- 文档页数:1
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的目的:第一目的之一:对自我的认识。
大学教育的重要性并不完全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专业知识,掌握了多少技术,更重要在于使学生学会认识自我;(2)目的之二: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
大学生作为有知识、有思想的社会一分子,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学业,更应关注他人,关注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发展;(3)目的之三:对知识的追求与探索。
大学是知识经济之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目的就是对知识的探索与传播;(4)目的之四: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通过大学教育意在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命,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形成环境道德观,养成关心与爱护环境的素养。
第二最近读了一篇美国教育顾问写的文章,题目是《What Is the Purpose of a College Education?》作者是 Kevin Lee,他本科在耶鲁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后来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现在南加州拥有自己的教育顾问事务所。
虽然原文是针对美国大学新生写的,但对于我们不无借鉴作用。
原文很长,我编辑后翻译出来,赠送给我的外甥女--真真,以及和她一样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年轻人。
现在可能要花费20万美元才能完成四年的私立大学教育,可以理解家长和学生都希望这个投资在将来会得到回报。
然而,用一张文凭去找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并不是你所花的大把钞票的最高所得。
要想最大限度地把握大学教育的机会,学生们应该专注于广泛吸取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累积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和在真实的世界立足的资本。
学生们应该踊跃参与社团活动,锻炼社交和组织能力,并利用大学的四年时光来发展自我:学会独立生活,扩展兴趣爱好,通过结识不同背景的人而逐渐成熟,并最终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成人的核心价值和世界观。
好的大学教育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好奇心、主动性和热情,并不取决于大学的知名度。
这个国家数千所学校都具有充沛的资源和教授群以提供给学生卓越的教育,只有你想去利用这些资源,你的投资才会真的会值回票价。
知行合一成为优秀教师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教学技能,更需要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这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即将所掌握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之成为自己教学实践的一部分。
而只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教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
下面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知行合一对于成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性。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理论为实践提供了指导,而实践是理论的检验。
教师需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将其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动,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知识的运用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修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知行合一的意义1.提高教学效果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师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教学的能力和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知行合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塑造优秀教师形象知行合一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
他们不仅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做到言传身教。
他们通过实践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
他们倡导知行合一,激励学生努力向前,成为更加出色的人。
三、实现知行合一的途径1.注重理论学习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通过理论学习,教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2.注重实践探索教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知、情、意、行”统一中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者:蔡芹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2年第09期【摘要】高校教育者必须遵循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实现在“知、情、意、行”统一中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切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者的伟大重任,高校教育者必须遵循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规律性,在“知、情、意、行”统一中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一、晓之以理,夯实教育基础高校要高度重视理论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晓之以理,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水平,夯实教育基础。
1、优化教学内容,增强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准确把握各门课程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在从整体上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进行专题研究。
这样既可以保证大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又可以使大学生的学习有所侧重深入探究,这将大大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1]2、改进教学方法,增强理论教育的亲和力教学中可以采用演讲式教学法,讨论、辩论式教学法,自我教育式教学法等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内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用大学生所喜欢的话语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所熟悉的生动事例开展教育,使大学生感到亲切,不断增强理论教育的亲和力。
[2]3、改善教学手段,增强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教学中应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制作成教育性强、趣味性浓的多媒体课件。
知行合一促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 ——读《实践论》有感发布时间:2022-09-01T02:39:10.66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9期作者:张梅[导读] 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如何正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张梅淄博职业学院山东淄博 255000)摘要: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如何正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是大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毛泽东的《实践论》,不仅仅对当时中国革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对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也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实践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合一教育;途径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思想上呈现盲目性、开放性的特点,出现大学生主流价值的培养与精神信仰的塑造,与大学生本身已有的观点、态度、志向等有所冲突的现象。
高校如何造就大学生,大学生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如习主席所言“在知行合一上下工夫”即完善知行合一教育,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而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实践论》的基本思想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论述了的知和行的辩证关系,系统阐述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批判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两种党内长期存在的认识错误,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首先,《实践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
文中指出:“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并指出人的认识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深华和发展,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
因此,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大学教育的意义许湘羽2008/04/23 08:26大学教育的意义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体会才能获得的处世智慧。
大学教育对于年轻人的未来必要吗?许多人都心存这样的疑惑。
如果仅限于经商,我认为这种教育似乎并不必需,商业更需要的是敬业和勤奋的精神。
事实上,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在他们应当培养全力以赴的工作精神时,被父母送进了大学。
进了大学就意味着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惬意、最快活的时光。
当他走出校园时,年轻人正值生命的黄金时期,但此时此刻他们往往很难将自己的身心集中到工作上,结果眼睁睁地看着成功的机会从身边溜走。
一项研究发现,早期哈佛大学最优秀的学生,毕业后的成就竟然都不那么杰出。
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成功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的,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业。
另一项研究是在贫民窟里的孩子中间进行的。
他们大部分都是外来的移民和黑人的子弟,生长在恶劣的环境下,从小就比他人忍受着更多的不幸。
但是长大之后他们之中竟然有很多人当上了律师、企业家和教授,走向了上层社会。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个人的成就并非取决于大学的学习成绩,也不在于婴幼儿时期的智商,而与其成长过程的性格形成有更大的关系。
完全凭借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并不能保证一个人一生的成功。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体会才能获得的处世智慧。
”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教育的确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但这种知识常常是理论性的,并且其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人意志为代价的。
有时候.书本教育反而会阻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心智的发展,使人自身的潜能被扼杀。
悬挂在康奈尔人学门口的校训写着这样一句话:“走进这里,你将变得更加博学和智慧;从这里走出去.你将对社会和人类更有价值.”我之所以主张全面系统的教育,在于这种教育能使人变得更富有方向感,以至于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都能应付自如。
论进德修业,知行合一“进德修业,知行合一”是我海滨学院的校训。
其实这是不同时期的两句话,其中“进德修业”出自《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意思是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工业建树。
而“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意思就是将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
当然以上是比较官方的解释,在我的理解就是:在追求我们事业上的成功时还有注重我们品德修养上的成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将良好的品德素养融进我们的做人行事中。
我们学院把它作为校训,充分说明我们学院是很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的。
它要求我们在学会做事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而做人的基本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我们学院的大部分的教学活动也都很好的体现了这句话。
另外对于我们学院来说,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思考。
我们都知道,一般大学的校训是在进校时能看到,而我们的校训是写在校门外的,是在出校时能看到,这说明什么呢?显而易见,它就是要提醒我们,“进德修业,知行合一”不仅是我们的校训,也应该是我们步入社会后仍要应该铭记的。
我们选择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就是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吗。
这句话就是我们很好的指导。
“进德修业,知行合一”这句话很简单,意思也很明了,但是它的背后却蕴藏着很深的哲学思想。
说它的哲学思想有多么多么的深,并不是说它多么的抽象、令人难以理解,而是我们真正能说到做到很难。
从小到大,思想品德教育一直没有离开过我们,尤其到了大学更是注重我们的思想德行。
可是学校教育重视是一回事,我们自身的行为又是另一回事。
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有失品德的行为屡见不鲜。
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自身并没有把“进德修业,知行合一”这句话领悟在心,没有认识到它的真正意义所在。
可以说目前我们的思想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
造成我们忽视思想品德修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我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我们太过于注重外在的光环。
其实这也是现实因素所造成的,当我们对一个人评价时也只是关注于他取得的外在成就,对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期望时也只是对他的学业或事业的期望而忽视对他内在的道德素养的期望。
2021大学生德育教学"知行合一"的内涵及其实现策略范文 摘要:德育贵在"知行统一".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如何更好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的方法及实现路径,对于培养合格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德育;知行合一;实践; Abstract:Moral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how to promote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moraleducation;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practice;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不仅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全面发展,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未来与走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一代人长期的道德素质缺陷,将会带来无可挽回的历史过失。
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德育实效,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的形成,本文试图从德育教学角度做了一些探索,以期获得同行专家指教。
1德育教学中"知行合一"的内涵 所谓德育中的"知行统一",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内心对道德要求自觉认知、认可并接受,并外化付诸行动,在实践中不断身体力行,逐步形成道德习惯。
1.1"知"的内涵 这里的"知"有二层含义,或者说受教育者要完成二个方面的任务,"知"才是"知行一致"中"知"的全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