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的建筑
- 格式:doc
- 大小:5.11 MB
- 文档页数:7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摘要:
1.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2.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3.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正文:
一、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
生产力方面,奴隶社会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如耕种、纺织等。
生产关系方面,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和剥削为特点。
奴隶主拥有生产资料,奴隶则负责生产,生产成果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二、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上,奴隶主阶级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等国家机器维护其统治地位。
法律上,奴隶制法律主要用于维护奴隶主的权益,对奴隶进行严格管制。
思想上,奴隶社会盛行迷信和宗教信仰,奴隶主阶级通过宗教思想控制奴隶的精神生活。
文化上,奴隶社会的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音乐、舞蹈、绘画等。
三、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在奴隶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决定了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而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巩固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亚温带。
东南多雨,故建筑朝向为南偏东。
(东南风为主导风向)西北方,建筑朝南北向为主。
文化背景:黄河流域文化→窑洞↗浅穴居↗窝棚↗聚落长江流域文化→吊脚楼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分段:(一)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周朝:西周↓东周:春秋瓦的出现战国:建筑等级制度形成(型制)管理建筑工程的官:司空建筑著作:《考工记》(三)封建社会的建筑:秦朝:高台建筑汉朝:西汉:高台建筑依然流行东汉:斗拱的出现使檐更为深远,高台建筑抹落出现砖劵,砖石,石劵结构木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两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大力推广,建筑物主要为寺,庙,塔,石窟装饰手段要求开始增加,雕塑,壁画开始大量的出现隋朝,唐朝:木构建筑步入成熟期城市建筑:唐朝的长安城南北大运河宋朝:建筑体型较隋唐为小,装饰手段较为华丽,精巧。
“里坊制”的取消。
装修,彩画,家俱基本定型,室内布置开始受到重视。
《营造法式》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完成。
元,明,清朝:元朝使各个民族文化交融。
“减柱法”,“偷心造”。
明清封建制度更加严密,严格,制砖业有广泛的民展。
官式建筑定型。
皇家,私家园林民展,是封建社会建筑的最后高潮。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上的特点:木结构形式1,结构的方式:〈1〉抬梁式:梁瓜柱〈2〉穿斗式:较小的柱和穿〈3〉井干式:木制四周墙体2,木结构的优点:〈1〉围护与承重结构截然分开,使建筑形式更加自由。
〈2〉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利用墙体厚度,窗大小位置的变化来适应。
〈3〉有减少地震的危害性,榫卯镶接方式,柔性连接。
〈4〉材料造取方便,易于加工运输,预制建筑。
3,木结构外的其他建筑材料:瓦,空心砖,陶质砖,琉璃砖,琉璃瓦。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一、社会背景:◆夏、商、周、春秋。
◆夏:出现军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商:有人殉,出现青铜、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有相当的文化发展。
青铜业很发达。
商甲骨文中与建筑有关的文字二、夏代建筑遗址:(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遗址为一残高300mm-800 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约108m,南北深101m ,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36个柱位,柱径400mm,每柱外有两个擎檐柱,柱径为180-200mm。
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
这是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三、商代建筑遗址(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1 世纪)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 用奴隶殉葬。
始有文字;使用青铜,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
⒈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12 座房子, 其中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
房子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
斗栱的历程〖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南北面宽10.35M,东西进深3.6M。
在房基沟槽两边,云母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规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设计史上最早的一例。
地基平整后挖去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每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
外墙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
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
隔墙用草泥垛成;墙内外有30mm厚的草泥粉刷,并用火烘烤室内的墙面和地面,使其平整坚硬,且避免潮湿。
屋顶为两坡悬山顶,椽子方形,60×60mm,长1600mm,上敷草泥。
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一、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啊,咱们的老祖宗住的可简单啦。
那时候大多就是穴居或者巢居。
穴居呢,就是在地上挖个坑,然后住在里面,就像小动物的洞穴一样,不过可没那么精致哦。
巢居呢,就是在树上搭个简单的窝棚,跟鸟儿搭窝有点像,这样可以躲避野兽啥的。
这时候的建筑材料啊,基本上就是土啊、树枝啊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
虽然很简陋,但这可是咱们古代建筑的开端呢,就像一个小种子,慢慢会长成大树。
二、奴隶社会时期到了奴隶社会,建筑就开始有点样子啦。
像夏朝,就有了一些比较大的宫殿建筑。
这个时候建筑材料就丰富了一点,开始使用石头和青铜工具来建造了。
商朝的时候呢,建筑就更有规模了,有了城墙,房子也更讲究布局。
而且这个时候的建筑风格开始有了等级之分,就像人分三六九等一样,不同等级的人住的房子那可不一样,贵族的房子又大又豪华,普通奴隶可能就只能住在很破的小房子里。
三、封建社会时期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那可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高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啊。
像阿房宫,那规模可大了去了,虽然最后没建成,但从描述里就能想象有多宏伟。
这个时候的建筑技术进步可大了,斗拱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开始出现了。
汉朝呢,建筑风格更加大气雄浑,建筑规模也很大,而且砖石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
2.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啊,佛教传入中国,对建筑的影响可大了。
寺庙建筑开始大量出现,而且融合了很多佛教的元素。
建筑风格也在慢慢变化,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同地区有了自己的特色。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高塔建筑,那高塔可壮观了,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大地上。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建筑那是相当辉煌。
唐朝的时候啊,长安城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建筑布局非常规整,有中轴线,对称分布。
建筑风格呢,既大气又华丽。
像大雁塔,到现在都是建筑艺术的瑰宝。
这个时候的建筑色彩也很丰富,红墙绿瓦的,看起来特别漂亮。
而且建筑的工艺也更加精湛了,木构架体系更加成熟。
4. 宋元时期宋朝的建筑呢,比较注重建筑的细腻和精致。
2奴隶社会的城市和建筑(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n夏、商、西周和春秋为奴隶社会(郭沫若)n奴隶社会出现了:1)阶级2)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3)青铜工具的使用以及后期铁器的使用n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1)成熟的夯土技术、精巧的木构榫卯(茅茨土阶)2)斗拱3)组群空间的庭院式布局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1.文化背景:•禅(shan)让:尧—舜—禹—益•启夺位—传子不传贤,人伦宗法神性都安邑—山西夏县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尚未完全摆脱神的影响:饕餮纹夔(kuí)龙凤为美铸九鼎——青铜时代3.科学技术:•开始有规则地使用土地•天文历法——整理河道防洪挖沟灌溉4.建筑状况:•国家机器——修建沟渠进行原始灌溉、建筑城郭保护财产•俘获蛮族当奴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监狱。
奴隶主享乐——修筑宫室台榭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址、陶窑和墓葬等,并出土了大批遗物。
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n一号宫殿庭院呈缺角横长方形,东西108米、南北100米,东北部折进一角。
在整个庭院范围用夯土筑成高出于原地表0.4~0.8米的平整台面,可见为在湿陷性黄土地上建大屋而不致沉陷,此时建筑上已大量应用夯土技术。
庭院北部正中为一座略高起的长方形台基,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四周有檐柱洞,可复原为面阔八间、进深三间的大型殿堂建筑。
殿顶应是最为尊贵的重檐庑殿顶。
《考工记》和《韩非子》都记载先商宫殿是“茅茨土阶”,遗址也未发现瓦件,故殿顶应覆以茅草。
前是平坦的庭院,院南沿正中有面阔七间的大门一座,在东北部折进的东廊中间又有门址一处,围绕殿堂和庭院的四周是廊庑建筑。
n特点:构筑方法——茅茨土阶单体殿堂内部空间划分——前堂后室建筑组群格局——廊院式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启——太康——后羿——仲康——“少康中兴”胤甲……商在东方强盛•商汤,西亳自称武王:农业进步,商业兴起王亥:牛车、货币、做买卖•盤庚抑奢,迁殷——纣王荒淫,被周武王(姬发)灭。
一、原始社会建筑:巢居(长江干阑式)穴居(黄河木骨泥墙)1长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最早的榫卯技术的房屋2黄河:仰韶文化:河流两岸二级台地,有利于耕牧与交通(同心圆模式,以中为尊)龙山文化:家庭私有,双室相连的套间半穴居,平面“吕”,木骨泥墙二、奴隶社会建筑:1夏:最早的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廊院式,外有一圈回廊,(茅草盖顶,夯土筑基)2商: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不同功能,分布在不同位置最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偃师商城——三重城(宫城,内城,外城)庭院式建筑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宫殿宗庙陵墓(1 2 4出羡道)各功能区域无严格划分3周: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陕西岐山凤雏遗址(宗庙):2进院,周围有檐廊环绕瓦的发明:使西周从“茅茨土阶”的简陋到了较高的阶段4春秋:高台建筑的出现,瓦,砖的普遍使用5秦始皇陵是中国最大的一座人工坟丘,6汉茂陵陵上石刻“马踏匈奴”是中国最早最著名石刻艺术的杰作7世界最早的空腹拱桥:李春设计的河北赵县安济桥8宋最高的砖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9最早的琉璃塔:河南开封祐国寺塔10最早的石窟:库车克孜尔石窟11元代采用减柱法的代表建筑:广胜下寺正殿三、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战国:齐故都临淄/邯郸赵城:工商业在大城中,宫城在大城西南角。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高台建筑盛行,城市建设的高峰期1曲阜鲁故都:(与考工记相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2秦:1秦都咸阳:摒弃了传统的城郭制度,大山大水间宫室散落,无郭,弥山跨谷,广布宫苑,天人合一,遭运发达3汉:木架建筑逐渐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发展,抬梁式和穿斗式木结构已形成,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1汉长安城:在秦咸阳兴乐宫建立起来,自由的里坊制布局1城市外形不规则,城内主要用地被宫殿所占2在东南与北面郊区设陵邑(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3道路系统为八街九陌4北有渭水,西有上林苑,和自然有机结合4三国,晋,南北朝:大量兴建寺庙,石窟1三国曹魏邺城: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做棋盘式分割,中轴线明确,军营园林官衙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组成“里”2北魏洛阳城:在西晋都城洛阳的废墟上重建,创建内城,外郭城形制,三重墙体系,左祖右社,不规则方格网路3南朝建康城: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2城市整体布局呈不规则状,三重墙体系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宫后苑的布局,多宫并制向一宫制发展4城中市场多,分布布置,方便百姓5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自发建造,街巷布置自由6因地制宜,外层利用天然地形,以山为阙四、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中国建筑成熟期)2唐:建筑特点:1规模宏大,b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发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4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的进一步发展6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1隋唐长安:1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严整的城市2总体是中轴对称布局,平面呈矩形,由外郭城,宫城,皇城组成,城内道路纵横交错,划分108座里坊3把官府集中于皇城,与居民区分开,功能分区明确,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商业区和芙蓉园等人工园林4实行宵禁(唐玄宗时期)和里坊制5开凿了河湖水系6利用龙首原高地建大明宫7道路两侧设排水沟,街道两侧种植槐树2唐大明宫:大明宫位处高地,居高临下,前朝后寝,中轴对称,前部由丹凤门、含元、宣政、紫宸等前朝南北中轴线布置,后部以太液池为中心组成内庭,分布麟德殿、三清殿等3东都洛阳:1隋代洛阳是新建城,地势平坦,布局整齐2宫城皇城位于西北高地,占据有利地形,3全城除皇城与宫城外划分为103坊3市,坊内都是十字街,四边开门,三个市场位于漕运方便地点4漕运较长安发达5城墙很多,宫城北东西三面都有几重隔城环绕,皇城再从东南西三面包围宫城6在皇城西侧苑建造上阳宫,其作用于大明宫相似3五代:石塔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塔较唐代有所发展,建成铁塔4宋:发展: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不采用里坊制和宵禁2木构架建筑采用古典模数制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6园林兴盛宋塔主要是砖石塔,特点:发展八角形平面的可供登临远眺的楼阁式塔,塔身多作筒体结构,墙面及檐部多仿木建筑形式或采用木构屋檐1宋东都汴梁:(居中)1三重墙体系,三重城墙均有护城河环绕2四水贯城,水运发达3打破里坊制,形成街巷制,市坊杂居,商业发达4出现瓦市勾栏,御街千步廊,消防制度确立5是一个商业都会,军事政治中心地位下降,市内有绿化7城市平面并不十分规则,道路有自发性5辽:较多的保留了唐代的建筑手法,辽墓室除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外,还常用圆形6金:建筑沿袭辽代的传统,又受到宋朝的影响,但建筑装饰与色彩比宋更富丽7西夏:受宋影响,有受吐鲁番影响,具有汉藏文化双重内涵五、封建社会后期建筑:1元:1喇嘛庙的兴起2木构架建筑继承宋金传统,但规模和质量上都逊于两宋,尤其在北方,加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做梁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简化的优点:节省木材,使木构架进一步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加强梁檩与柱子之间直接的联系,减柱法虽然失败了,但也是一种革新的尝试1元大都:(偏南)1保留金中都旧城(偏西),在其东北另建新城2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轴线合一,三重城墙,左祖右社,道路系统规整,呈方格状,平面近于方形3街巷制布局,南北为大街,东西为胡同,城内市肆分散4除北侧两门,剩下均旁三门,门外设瓮城5开凿了大面积的人工河谷水系(山水城市)2明:建筑特点:1砖已经普遍用于民居砌墙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广3木结构经过元代的简化,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增强,构建卷杀简化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僚地主私园发达6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7明代家具闻名于世界8风水术到明代已达极盛1明南京:1南京城功能划分:城东皇城,城南居住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2城墙顺应地形,四重城(宫城,皇城,都城,外郭)三重瓮城3新宫以富贵山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左祖右社4居住在秦淮河一带。
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 原始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时期,建筑主要以洞穴、茅草屋为主。
由于人们还处于初级的生产阶段,建筑结构简单,材料采用自然资源,例如用竹子、树干、土坯等搭建起简易的居住空间。
这种建筑特点符合人们对居住的基本需求,同时也适应了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环境条件。
2. 奴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建筑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建筑物。
在这一时期,重要的建筑类型有城墙、宫殿和陵墓等。
城墙作为城市的防御设施,结构坚固,通常采用石块和夯土建造,以防止敌人的入侵。
宫殿是统治者的居所,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瓦片覆盖,宏伟豪华。
陵墓是统治者的墓地,通常采用土山筑成,形态庄严肃穆。
这些建筑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
3. 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建筑风格开始多样化,同时也充满了宗教和文化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寺庙、宫殿和园林成为主要的建筑类型。
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场所,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瓦片覆盖,形式庄严肃穆。
宫殿作为统治者的居所,建筑风格华丽豪华,常常采用彩绘和雕刻等装饰手法。
园林则注重景观的布局和植物的种植,以营造出优美的环境氛围。
这些建筑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
4.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趋于庄重典雅,注重工艺和细节的表现。
在这一时期,建筑主要分为宫殿、园林和民居等。
宫殿的建筑风格延续了封建社会时期的风格,以黄色为主色调,建筑结构严谨,装饰华丽。
园林则更加注重景观的表现,以湖泊、假山和花木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民居则注重实用性和舒适度,采用木结构和青砖瓦片,内部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居住者的生活需求。
这些建筑特点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各时代的建筑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从简陋的原始社会建筑到华丽的封建社会建筑,再到庄重典雅的明清时期建筑,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丰富多样性和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中国建筑的相似处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两个时期都面临了许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挑战,也伴随着许多重要的建筑营造与发展。
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中国建筑的相似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宏伟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中国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规模宏伟,建筑亮丽。
在奴隶社会里,建造巨大的宫殿、陵墓、祭祀区,以及为富商巨贾等富人修建别墅等居所;而在封建社会里,皇室和贵族们也修建了大量的宫殿、府第和陵墓。
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建筑往往都应该是真正的浩瀚和宏大。
2. 造型精美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奴隶社会,中国的建筑往往以造型精美著称。
在建筑风格以及建材的运用上,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遵循的都是它们本身独特的规则。
奴隶社会时代的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工艺品,以及它丰富多彩的绘画和雕刻等等,都可以在建筑中看到它们的影子。
而在封建社会里,砖雕、木雕、彩画、石雕等等技艺也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
3. 采用传统建筑方式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中国建筑都倾向于采用传统的建筑方式。
所以,无论是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还是关于建筑材料的选用,这些建筑都在许多方面应用了多孔的结构,以及传统的施工技艺。
如今来看,这些传统的建筑方式已经被认为是中国建筑学的独特之处。
4. 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内涵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建筑的另一共同点在于载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内涵。
比如建造陵墓、宫殿等建筑工程,往往是为了表达国家和统治者的荣耀、地位和权力;而建筑中的许多祭祀活动,如为先祖祭祀、祈祷丰收等等,也是社会宗教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中国建筑有许多共同点。
通过这些共同点的反面现象,使我们更能深刻地了解中国建筑学的发展与变化,也更加清晰地把握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历史。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建筑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
一、社会背景:
◆夏、商、周、春秋。
◆夏:出现军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商:有人殉,出现青铜、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有相当的文化发展。
青铜业很发达。
商甲骨文中与建筑有关的文字
二、夏代建筑遗址: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
遗址为一残高300mm-800 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约108m,南北深101m ,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36个柱位,柱径400mm,每柱外有两个擎檐柱,柱径为180-200mm。
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
这是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三、商代建筑遗址
(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1 世纪)
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 用奴隶殉葬。
始有文字;使用青铜,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
⒈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
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12 座房子, 其中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
房子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
斗栱的历程
〖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
南北面宽10.35M,东西进深
3.6M。
在房基沟槽两边,云母
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
规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
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设计史
上最早的一例。
地基平整后挖
去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
的暗褐色胶性土,每50-80mm
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
期建筑的特点。
外墙下部为板
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
十
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
之间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
是:390×300×60mm)
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
隔墙用草泥垛成;墙内外有30mm厚的草泥粉刷,并用火烘烤室内的墙面和地面,使其平整坚硬,且避免潮
湿。
屋顶为两坡悬山顶,椽子方形,60×60mm,长1600mm,上敷草泥。
【七号房子】:保存一完整的两坡顶山墙,高3380mm,
在距屋地2300mm处,有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孔,应是“向”,即窗。
【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
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
⒉晚商,殷,殷墟遗址:
商第二十代王盘庚时迁都到殷,即今
河南安小屯村,这是晚商十二王活动
的地方,也是商奴隶制的极盛与衰落
之地。
遗址面积约24KM2,紧靠洹水曲
折处,有分区, 却不严格。
遗址中部靠
洹水弯曲处是宫殿区,西面、南面有制
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是墓葬区;
居民区分散在西南、东南与洹水以东
地区;在墓葬区也有居民点和作坊遗
址,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
【宫殿区】:东面、北面为洹水;内部又
可分三区;
〖北区〗:15处遗址,大多东西向,无葬
坑,可能是住处;
〖中区〗:21处遗址,南北长200M,有
座门,门址下有持盾的跪葬侍卫5─6
人(人、畜葬),应是宗庙部分;
〖南区〗:17 处遗址,规模小,位于中区
西南;南边中部可能是门址,其它以此
线轴对称;牲畜葬于东,牲人葬于西,整
齐不紊,这里是商王的祭祀地区。
这种
对称布置的宫殿,于商末已初成形状。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
【墓葬】:⑴.武官村陵墓;
武官、后岗、西北岗,等20余处,最大的400─500平米,深12 ─13米,平面为方形或“亚”字形,南北向长坡道,大者,四面坡道;南道长而平缓,达30米。
殉人殉畜,武官村大墓殉79人,墓室在地下,以木构筑,地面上无坟,有建筑;如“妇好”墓。
⑵.“妇好”墓;随葬品1600多件,铜器铭文有“妇好”、“司母辛”字样,与甲骨文所载,商王武丁的诸妇之一“妇好”相一致。
1976年发掘,为五十年殷墟考古中最完整的一座墓穴;地下墓室,填土夯实,无塚,上立建筑。
棺椁下和墓穴角落均有人殉。
四、周朝的建筑遗迹:
(公元前11 世纪~公元前771 年)
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百工之说,青铜业发达,出现了釉陶;有大市,以铜贝为货币;农业生产学会施肥、灭虫,保证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⒉西周的“国”,即“城”;“匠人营国”...就是当时的城市规划原理。
周朝建立之后,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在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其中天子和诸侯可以建“国”;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由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制的城市,即“国”。
《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
周公强制商人迁到洛邑(洛阳),建东都,叫“成周”。
周初,“封蕃建卫”[1],大小封了71 国,其中姬姓53 国,分封中对地方实行军事统治,当时有“国”、“野”之分,“国人”与“野人”之别。
【国人】:征服者,奴隶主,士,周族成员,工商业者,平民;
【野人】:被征服的族人,奴隶,居于村野。
国、野有别:参政,当兵,受教育,受剥削的程度不同。
附:周朝宗法制度:天子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余子弟封侯,为小宗;侯亦如上,分大宗、小宗;小宗封大夫;大夫小宗为士。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一条明显的轴线,前后两进院子,大门,门前有树(影壁),前院,前堂,中廊,后室;前堂、廊和后室形成最早的工字殿。
南北45.2m,东西32,5m。
陕西歧山凤雏村
西周建筑遗址
两侧厢房围合成闭合式庭院,四周有檐廊环绕;南北朝向稍偏东,前面“隧”(门)占一间,东塾西塾各三间;门内即由四面房间围合的“庭”,庭北为主体建筑“堂”,堂为六间;堂前有三阶,中阶不在轴线上;后庭为廊分为二,庭后正室三间,其余为小间;可以看出,正在向中轴对称的单数间平面,逐渐发展的过程中。
发现有半瓦当和脊瓦,为最早的瓦;
版筑土墙与土坯墙,墙面有三合土
(白灰、沙、黄泥)抹面;庭院地下
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
五、春秋(东周):
(公元前770 世纪─公元前476 年)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士阶层世家争鸣,实即王权已失去控制能力;到处是奴隶起义;有了铁器,出现了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鲁班。
2.瓦:在春秋的遗址中大量发现筒瓦、板瓦、瓦当和脊瓦;山西侯马晋故都,陕西凤翔、江陵,河南洛阳,都有发现。
山西侯马晋故都有一夯土台,残高7m,面积75m×75m;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已不存在。
⒊文献记载:
《老子.十一章》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论语》:“山节藻梲”。
节:即柱上的斗;梲(zhuo):即梁上短柱。
斗栱、梁架、彩画,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左传》上有:“丹楹(ying柱)刻桷(jue方形椽子)”;“楹,君子丹,诸侯黝,大夫苍(青,深绿),士黈(tuo);
《墨子·法仪》:“直以绳”;《庄子》:“直者应绳”;
孔子骂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抹灰)也”。
也说明,当时的“木”是要“雕”的,墙是要粉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