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导论推荐教材和主要参考书㈠推荐教材: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㈡推荐参考书:⑴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06⑵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09⑶贾银忠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民族出版社2008.11⑷向云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2⑸于海广、王巨山主编:《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05⑹陈理主编:《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民族出版社2007.11⑺孙克勤主编:《遗产保护与开发》,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01⑻高天星:《中国节日民俗文化》,中原农民出版社2008.01参考网站:/main.jsp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international/zhuanti/fwzwhyc/node_7037886.htm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效用案例:《小河淌水》(女)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男)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女)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攸攸。
(男)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阿妹。
一阵清风吹上坡,吹上坡,妹啊,妹啊,妹啊,你可听见阿哥叫阿妹。
(男女混合唱)哥呀,妹呀,你可听见啊妹(哥)叫啊哥(妹)。
《小河淌水》是云南民歌,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民歌素材丰富、风格多样。
总体是抒情、优雅、生活化的格调。
白族民歌和弥渡山歌就是印有古代文化遗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就是其中传承下来的佼佼者。
《小河淌水》是弥渡山歌中的一种样式,表达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爱慕及近乎呐喊的呼唤。
曲调抒情、委婉、深情、率真。
青年男女,劳动之余,即兴歌唱,随境成词,歌由心生。
最初是独唱,后发展为对唱,现有叙事的倾向。
音乐有彝族、白族、汉族民歌的元素。
是长期民族交融的文化反映。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全记录》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书籍简介 (2)2. 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世界文化遗产概述 (4)1. 定义与特点 (5)2. 分类与标准 (6)3.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7)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介绍 (8)1. 全部项目列表 (9)2. 具体案例分析 (10)四、文化景观遗产概述 (11)1. 定义与特点 (12)2. 分类与标准 (13)3.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 (14)五、中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介绍 (16)1. 全部项目列表 (17)2. 具体案例分析 (18)a. 颐和园 (19)b. 明清故宫 (21)六、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管理 (22)1. 保护法律法规 (24)2. 保护管理机构 (24)3. 国际合作与交流 (25)七、结论与建议 (27)1. 研究成果总结 (29)2. 存在问题与挑战 (30)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建议 (31)一、内容概括《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全记录》是一本详细介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的书籍,通过对各个遗产项目的详细描述,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底蕴。
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三个方面,包括了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著名景点。
书中还对每个遗产项目的历史背景、保护现状、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这些遗产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瑰丽风采,还能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1. 书籍简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遗产全记录》是一本旨在深度探索和研究中国丰富文化遗产的书籍。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独特价值,涵盖了多个层面和角度。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到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也能够领略到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
本书在揭示遗产背后历史故事的同时,也体现了当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城市景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关注。
城市景观规划成为了重要的环节,而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也被提上了议程。
本文将探讨城市景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城市景观规划作为一种绿色发展理念,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快速发展,建筑物拔地而起,而文化遗产往往被遗忘。
然而,城市景观规划可以通过有效控制建筑规模和高度,在城市中保留和恢复文化遗产,充分展示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城市景观规划还可以引入绿色植被、道路绿化等元素,为城市增添绿色氛围,使城市更加宜居。
其次,城市景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
同时,城市景观规划所倡导的绿色低碳理念也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当城市拥有了多样的文化遗产和宜居的景观环境时,将成为吸引人才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此外,城市景观规划也能够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价值。
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将文化遗产融入城市设计,并与现代建筑相融合,不仅可以保护文化遗产的原貌,还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利用。
通过引入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更富有创意和现代感。
这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欣赏程度,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热情和动力。
然而,城市景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也存在一些挑战和矛盾。
一方面,城市景观规划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这可能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往往需要严格的限制和保护措施,这可能会对城市景观规划的自由度和发展空间造成一定的限制。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平衡和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到最合适的方案和方法。
总之,城市景观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通过城市景观规划,可以保护和恢复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城市的独特亮点和魅力。
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融合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地方,而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很多方面,如交通、环境、人文等等,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融合中也需要被特别考虑。
历史文化遗产是反映历史、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保护和融合历史文化遗产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如何融合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呢?首先,要尊重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需要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包括它在历史和文化上的重要性,以及它所承载的情感,这是一种尊重与感恩。
比如,在有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被改造成现代建筑设计时,有些人会感到惋惜或不满,这是因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尊重。
其次,需要进行合理的更新改造。
历史文化遗产本身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因此,对于更新改造时,必须要尊重原始建筑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合理更新。
例如,在设计公共景观时,可以采用更加节约环保、能源低消耗的技术手段,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向世界展示人类环保的责任与担当。
再次,需要考虑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协调。
如何融合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这需要设计师们有独特的视角和创新能力,以充分考虑历史和现代元素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互补和协调。
比如,在设计城市广场时,有时候设计师可以选择一些简洁、高大上的现代建筑风格,而在城市街头巷尾,应该尽量保留历史建筑的特色。
最后,还需要注重“人”。
城市是由人群构成的,人文因素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不能被忽视。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景观的融合,就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需求和感受为重点。
例如,在设计城市公园时,应该考虑周边社区的文化特点和人群习惯,为他们提供一个有活力的生态公园空间。
总的来说,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融合,需要我们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加以更新改造,并考虑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协调;需要注重人的需求和感受,并积极倡导环保理念。
旅游景点与文化遗产分析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作为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
本文将对旅游景点与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对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重要性。
一、旅游景点的定义与特点旅游景点是吸引游客参观、游览的特定地点,通常以其自然或人文景观而闻名。
旅游景点可以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景观等。
它们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 独特性:旅游景点之所以吸引人们,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地理、历史或文化价值。
例如,世界自然遗产地黄山以其奇特的山峰、云海和温泉而著名,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2. 景观性:旅游景点往往以其美丽、壮观或与众不同的景观而吸引游客。
例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以其独特的构造和迷人的夜景吸引了全球游客的关注。
3. 娱乐性:旅游景点提供丰富的娱乐和休闲活动,满足游客的需求。
例如,迪士尼乐园通过提供各种刺激的游乐设施和精彩的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
二、文化遗产的定义与特点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上的杰作、符号、传统、风俗、自然景观等,具有独特的文化、历史或艺术价值,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可以包括古迹、宫殿、博物馆、传统村落等。
它们具有以下特点:1. 历史性:文化遗产通常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能够展现过去时代的风貌和人类智慧。
例如,中国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兴衰。
2. 独特性:文化遗产之所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代表性。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不仅是世界上唯一的奇观,还代表了古埃及文明的辉煌。
3. 保护性: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和弘扬人类的文明和智慧。
例如,中国世界遗产长城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保护和修复,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三、旅游景点与文化遗产的关系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许多旅游景点本身就是文化遗产。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故宫等都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也是它们所在国家的文化遗产。
自然景观保护与文化遗产的关系探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世界里,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如同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同时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自然景观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如壮丽的山脉、广袤的森林、奔腾的江河;而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包括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技艺、独特的风俗习惯。
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它们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景观为文化遗产的产生和传承提供了基础和背景。
许多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而生的。
比如,古老的农耕文明往往与肥沃的平原、充足的水源息息相关。
在我国,江南水乡的古镇,依水而建,河道纵横交错,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又如,在一些山区,人们因山就势,建造了独特的山地民居,发展出适应山地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民俗文化。
文化遗产也赋予了自然景观更丰富的内涵和价值。
一座古老的寺庙或城堡矗立在山间,不仅增添了自然景观的人文气息,更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比如中国的泰山,不仅有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色,还有众多的古建筑、碑刻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元素使得泰山成为了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山。
自然景观的保护对于文化遗产的存续至关重要。
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文化遗产得以保存的前提条件。
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例如过度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等,都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当地干旱的气候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极易受到风沙侵蚀和湿度变化的影响。
因此,保护周边的自然环境,如植树造林、控制游客数量等措施,对于莫高窟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具有关键意义。
同样,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助于促进自然景观的保护。
一些文化遗产本身就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对它们的保护能够带动对整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
比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园林,如苏州园林,其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景观保护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们创造并代代相传的知识、技能、实践、表达方式、价值观念等,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日、知识与实践、自然与宇宙知识等。
而文化景观则是指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景观保护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通过传统节日、展览、培训等形式,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文化景观保护是保护和传承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化景观的保护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
首先,要加强对文化景观的保护意识,尊重和保护文化景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其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同时,要加强对文化景观的科学研究,了解和掌握文化景观的历史和发展变化,为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景观保护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景观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依托于文化景观的保护,而文化景观的保护也需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来实现。
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景观保护中,需要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和联动,形成合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识,是人们的精神财富,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文化景观则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综合体现。
天工|2023年第24期[摘 要]旨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探索其对民众的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模型法,以南通非遗“板鹞风筝”为主题制作一套完整的博物馆和景观环境以及文创产品,并对其最终效果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将非遗与建筑景观设计相结合可以提升民众对非遗的认知和理解。
非遗与景观设计相融合能让当地人民有地区归属感和自豪感,并且了解城市本身的特色文化,与非遗相融合的设计更加具有当地特色,改变了千篇一律、不做更改、复制粘贴的景观设计,加深了与周边城市景点的联系。
[关键词]非遗;传统文化;板鹞风筝;南通;博物馆;历史文物[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4-002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蕊,吴雨,张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观设计融合研究[J].天工,2023(24):26-28.高 蕊 吴 雨 张 悦 叶馨芸*南通理工学院设计与传媒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景观设计融合研究基金项目:南通理工学院2024届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培育计划。
作者简介:高蕊(2002—),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南通理工学院2020级环境设计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空间设计。
吴雨(2002—),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南通理工学院2020级环境设计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空间设计。
张悦(2002—),女,汉族,安徽庐江人,南通理工学院2020级数字媒体艺术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通讯作者:叶馨芸(1990—),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环境设计。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研和模型法,首先通过文献综述了解板鹞风筝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并对板鹞风筝主题景观设计的选址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其优缺点及现状。
确定博物馆选址后,利用模型法制作一套模型,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与总结,得出“板鹞风筝”文化与景观设计的融合路径,为其他非遗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融合提供借鉴。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遗产、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区别?文化景观: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的产物。
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 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文化景观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文化景观, 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作品”。
是世界遗产中的一种类型。
世界上的第一项文化景观遗产诞生于1992年, 即新西兰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
此后, 陆续评选出了一些文化景观遗产, 但往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
截止2011年6月24日, 中国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有3处, 分别是: 庐山(江西, 1996.12)、五台山(山西, 2009.6)、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011.6)文化遗产, 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无形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义, 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 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自然景观保护与文化遗产的关系在我们广袤的地球上,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同时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自然景观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礼物,包括壮丽的山脉、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奔腾的河流和湛蓝的海洋等。
而文化遗产则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习俗、珍贵的艺术品和悠久的历史遗迹等。
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是我们人类文明和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景观为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背景。
许多文化遗产都诞生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并与之紧密相连。
比如,中国的长城,它最初的修建就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其所处的山脉、丘陵等自然地形,为长城的构筑和防御功能的发挥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再如,埃及的金字塔,它们矗立在尼罗河流域的沙漠之中,尼罗河的泛滥为周边地区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从而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使得金字塔这样的伟大建筑得以出现。
又如,印度的泰姬陵,其美丽的建筑风格与周围宁静的河流和花园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卷。
这些例子都表明,自然景观不仅为文化遗产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还赋予了它们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文化遗产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景观的互动和适应。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不断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比如,农耕文化就是人类适应和利用自然的典型代表。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方式和农作物品种,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景观。
又如,许多古老的城镇和村落,它们的布局和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相适应,体现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智慧和创造力。
此外,一些传统的宗教和信仰也与自然景观密切相关。
例如,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人们对山川、河流、树木等自然元素怀有敬畏之心,并将其视为神灵的象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保护自然景观有助于保护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学的知识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学知识点为了保护世界各地独特的文化遗产,国际社会积极推行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工作。
这项任务需要深入了解文化遗产学的相关知识,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探讨几个关键的文化遗产学知识点,包括: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保护方法和措施,以及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宗教、社会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的定义,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类:1. 文化景观: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相结合形成的景观,如长城、大峡谷等;2. 文化遗址:人类活动的痕迹,如古代城市、庙宇、宫殿等;3. 文化物: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品,如文物、艺术品等。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与措施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方法和措施:1. 制定法律法规:各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监督;2. 修复与修建:对受损的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修建,保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3. 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组织,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4. 加强宣传与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5. 国际合作与交流:各国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与研究: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研究,挖掘出文化遗产的历史和价值,使其能够为现代社会所用;2. 教育与培训: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专业人才和保护意识;3. 社区参与与利益分享:使当地社区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分享文化遗产所带来的利益;4. 可持续发展规划: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制定文化遗产的规划和发展策略,保证其更新与持续发展。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瑰宝、文化灵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成为旅游开发前提性环节,为文旅融合新业态稳步发展奠定有力基础,指明价值取向。
西安近年来成为文化旅游名城,在多方政策支持、市场供给侧需求的驱动下,西安很好地利用了聚集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文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科技、时尚、健康、教育等新元素,打造响亮的文旅产品尤其是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科技文旅产品的开发更是成为新的发展势头。
那么在文旅融合方向下,以公共文化资源驱动文化遗产活力,以国民教育体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就成了西安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宗旨。
关键词:文旅融合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一、文旅融合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共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就是对该理念的践行。
因为文化体验与文化旅游是依托西安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旅游的核心需求就是在旅游体验中,实现旅游价值的共创,促进文旅融合。
近年来西安在打造一批文旅空间上展示了一定的经验。
如长安十二时辰、簋唐楼等文旅产品,游客满意度大大提升。
这些都可以运用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等载体,将静态的、单一的观看变成动态的、体验式文旅产品和服务。
所以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让非遗项目变得立体化、可视化,提升游客的体验价值,实现需求者与供给者的价值共创。
二、以公共文化资源驱动历史文化遗产活力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所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在形式和内容上植根于时代所需。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在文化消费上投入较多,这也体现了精神需求层面尤其是文化需求对人们的重要性。
所以西安市在打造现代化都市的同时,利用好旅游经济规模。
2020·07一、相关概念(一)文化景观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是继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后的又一个有关遗产的概念,其概念最早于1992年被提出,突出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揭示和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丰富多样性,保护活的传统文化,保存消失的遗迹。
文化景观遗产的概念一经提出,各界围绕这一概念迅速展开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践探索。
依据《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文化景观遗产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由人类按照一定意图设计和创造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和关联性景观。
(二)城市历史景观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的概念来源于景观、历史景观、文化景观等[1],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及属性在历史上层层积淀而产生的的城市区域,其超越了“历史中心”或“整体”的概念,包括更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
城市历史景观从时空的全新维度认识和理解城市历史景观,既反映出城市历史景观随着时间发展形成的层层历史积淀,又反映出城市历史景观在同一个时间断层上不同空间领域中所体现出的共性特征。
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和保存“既包括保护区内的单独古迹,也包括建筑群及其历史地貌和地形之间在实体、功能、视觉、材料和联想等方面的重要关联和整体效果”[2]。
(三)历史文化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是指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化景观,是历史景观与文化景观的一种叠合。
历史文化景观将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统一于一体,通过它可以了解人类文化在历史时期的风貌[3]。
三者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三者都关注景观遗产中所体现的文化和自然属性的融合,文化景观侧重于地域景观、历史空间、文化场所等多种范畴[4],城市历史景观侧重于城市“广泛的地理环境、城市文脉以及无形遗产”,历史文化景观则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注重景观遗产中所传递的历史价值,又注重景观遗产融入当代生活中所焕发出新的社会价值。
二、南京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遗产的空间特性(一)山水城林的大尺度空间格局南京自然地势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城东有钟山似盘龙状蜿蜒,城西有石头城如猛虎般雄踞,北有栖霞山、幕府山、狮子山临江矗立,城南有将军山、牛首山等低山丘陵,自古就有“虎踞龙蟠”之称,长江从西北方向绕城而过,成为南京城的天然屏障。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融合摘要: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创造美丽、舒适和可持续的室外环境。
在当今社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种与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责任来保护和融合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志和宝贵财富。
本文旨在探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融合问题。
希望能够增强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与融合的认识,提高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这一领域的专业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多样性作出贡献。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融合引言园林景观设计作为一门融合自然与人文的艺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融合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提升园林景观设计的品质和内涵,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
然而,在实践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如权益保护、设计创新与传统文化平衡等问题。
因此,本文还将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融合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融合的概念和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与融合是指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纳入考虑,并将其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践。
它强调了对历史、传统和文化价值的尊重和保护,同时也注重将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结合。
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是指保护和传承人类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努力。
文化遗产包括建筑物、遗址、传统技艺、文物、传统习俗等,它们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标志和宝贵财富。
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保护这些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持续性,以便将其传承给后代。
文化遗产融合的意义在于将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将文化遗产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增强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文化景观遗产是指在自然环境或人工景观中具有长期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例如古城、古村落、古建筑、古道路、古水利工程、古农田、古园林等。
这些文化景观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代表着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成就。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保存是对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
保护和保存文化景观遗产的目的是使这些文化遗产能够被后代传承,起到示范和教育作用,并且维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保存的方式有很多种。
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进行修缮、保护、维护、提升等工作。
修缮文化景观遗产指对遗产进行结构性修缮,使其能够继续使用。
修缮工作包括对遗产的建筑结构、给排水系统、供暖系统、电气系统等进行修复或更新。
保护文化景观遗产指采取措施防止遗产受到损坏,包括修建围墙、搭建遮阳棚等。
维护文化景观遗产指对遗产进行常规性维护,保证其正常使用。
维护工作包括对遗产的建筑结构、给排水系统、供暖系统、电气系统等进行日常保养和维护,以及对遗产内部设施、装饰等进行保养和维护。
提升文化景观遗产指对遗产进行升级改造,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使用需求。
提升工作包括对遗产的建筑结构、给排水系统、供暖系统、电气系统等进行改造升级,以及对遗产内部设施、装饰等进行改造升级。
除了修缮、保护、维护、提升等方式之外,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保存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保护等措施来实现。
加强管理指对文化景观遗产进行严格的管理,包括建立文化景观遗产保护规划、设立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制定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条例等。
这些措施旨在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规范文化景观遗产的管理行为,确保文化景观遗产的有序发展。
保护指采取措施使文化景观遗产不受污染、破坏,包括设立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区、禁止有害行为、规范旅游游览等。
保护措施旨在减少文化景观遗产受到的损坏风险,确保文化景观遗产的完整性和原有特征。
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和保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景观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见证,是我们对历史的尊重和珍视。
文化景观引发的世界遗产分类问题Classification Issues of World Heritage Initiated by Cultural Landscape摘 要:自文化景观的学术观点引入世界遗产以来,人们对世界遗产中的人地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但由于世界遗产原有的分类体系中自然与人文要素间相互割裂的缺陷,导致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其他类别间的关系以及文化景观各亚类间的关系,不仅没有厘清自然与人文之间的相互关系,反而使自身又陷入自然与人文的分野之中,使得世界遗产的分类体系显得更加混沌,进而将人们对文化景观的认识引向误区。
从文化景观的学术视角出发,阐明了其所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过程,论述了世界遗产现行分类体系的不合理性,指出只有更好地吸收文化景观的学术内涵,才能加强对遗产资源的有效识别、准确认知、科学保护和永续发展。
关 键 词:风景园林;世界遗产;文化景观;时空过程;人地关系Abstract: Since the academic viewpoint of cultural landscape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World Heritage, it has led to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for people. But because of the defects that natural and humanistic value elements are mutually separated in the origi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he World Heritage,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landscape and other categories of the World Heritage as well as the classification of its own, not only fails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ut also makes itself into the division of nature and humanity, which makes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the World Heritage more chaotic, and leads people to mis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landscap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proces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from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landscape, discussing the irrationality of the curr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 pointing out that only the academic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 can be absorbed better,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recognition, accurate cognition, scientific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resources.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 space-time process; man-land relationship中的自然要素和文化要素),并在引入文化景观调和这个矛盾的过程中,对文化景观学术内涵的认识和吸收不足,导致文化景观的学术理论精髓尚未对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实践起到广泛的支持作用。
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的保存和传承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是国家和地区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来说,保护它们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传承我们的精神生态。
历史遗产是体现历史文化发展的物质遗存和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艺术等方面的创造和成就。
历史遗产的主要特征是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发展和成就,具有不可替代性、独特性和稀有性。
历史遗产的保护是重要的民族文化保护事业,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维护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责任。
在保护历史遗产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现实,注重历史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保持其独特性和魅力。
文化景观,指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具有不可分割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性质。
文化景观包括自然遗产、历史遗产、民俗遗产等多种形式,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特征。
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是自然保护和文化保护的有机结合。
文化景观的保护需要特别重视,因为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的自然承担者,是人类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文化景观的保护不仅仅要保护景观本身,也要保护文化背后的本质和精神内涵。
文化景观的保护需要关注其多元性、独特性、完整性和时代性,同时也要注重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的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建立联合保护机制,落实双方责任,实现全方位保护。
同时,也要采用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包括物理保护、化学保护、生物保护、数字保护等多种手段,采用多层次的保护管理和监测措施,确保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的传承同样重要,传承意味着将历史和文化带入新的生命中,传承给下一代并承续发展。
因此,传承是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