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18学年高中语文诗歌之部第一单元长恨歌
- 格式:docx
- 大小:927.63 KB
- 文档页数:9
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凝睇./孝悌.绰.约/泥淖.哽咽./咽.喉B.玉扃./迥.异萦.纡/楹.联翘.首/翘.起C.旋.风/旋.转旌.旗/菁.华殷.勤/殷.红D.花钿./佃.户憧.憬/瞳.孔摇曳./赝.品【答案】A【解析】A项,读音分别为dì/tì,chuò/nào,yè/yān;B项,读音分别为jiōng/jiǒng,yíng/yíng,qiáo/qiào;C项,读音分别为xuàn/xuán,jīng/jīng,yīn/yān;D项,读音分别为diàn/diàn,chōng/tóng,yè/yà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妩媚绰约娇弱信马由缰B.殷勤光采沾衣回眸一笑C.翡翠渺茫人寰揽衣推枕D.蓬莱精诚玲珑踌躇不前【答案】B【解析】“光采”中的“采”应写作“彩”。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的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似很平常,实际上起着提纲挈领....、统领全篇的作用。
B.唐玄宗身为一国之君,不是“重贤思治国”,而是“重色思倾国”,作者的褒贬态度不.言而喻...。
C.唐玄宗与杨贵妃沉湎欢娱,不理朝政,乐极生悲....,终于导致了国家倾覆的政治悲剧。
D.绵延七八年,祸及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人民的生灵涂炭....。
【答案】D4.下列各项中,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杨贵妃除了有倾国倾城的美貌,还有着惊人的舞姿,是唐玄宗在音乐上的知音,所以能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B.楼下那一棵海棠花已经完全凋谢,她那桃李春风的美艳,竟是如此短暂!C.这对夫妻本想着可以比翼齐飞白首偕老,谁料想竟因战乱而分离,老景凄凉。
D.谈及人类能否移居到这颗行星上,焦维新称:“这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跨越1400光年的距离,现在的科技是做不到的。
第一单元长恨歌1.了解本单元各篇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内容。
2.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与主旨。
一、以意逆志即指在解说、欣赏诗歌时,应该注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主旨,用自己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理解词义即理解古典作品中文辞的意义,以此作为把握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的突破口。
既要理解字义、词义,更要注意其中的常用词的特定含义的理解。
2.挖掘词句内涵即理解古典诗歌时,从诗歌字面意思出发,理解诗歌的“意象”和关键词语,如诗眼、生动传神的字句等,进一步探究挖掘诗句内涵,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不望文生义。
3.融入生活和体验即在理解鉴赏古典诗歌时,把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融入其中,推测作者本意,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二、知人论世一般指鉴赏古典诗歌时,探究诗歌作者的生平和为人,把握作者和时代背景,进一步领会诗歌主题及其社会意义。
1.探究作者的生平鉴赏古典诗歌时,我们应当利用现存的各类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了解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还要把握作者的具体创作时间,因为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
2.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许多作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宗教、社会风俗等等,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创作,因而,他们的作品,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
鉴赏诗歌只有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社会意义。
怎样“知人论世”呢?1.知人(1)了解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
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
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朝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
(李白: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诗风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
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
读到刘禹锡的诗就应想到他处于晚唐政治倾颓时期,所以其作品以沉郁的怀古诗为代表。
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怀古诗为主,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吊古伤今。
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词风既有浓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一面。
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姜夔的词精心刻意、清妙秀远……(2)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儒家的“入世” (也叫“用世”)思想。
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
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
佛家的恬淡、虚无、静修。
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
例如“诗佛”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道家的清静无为、崇尚自然。
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 “不为天下先”“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等。
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儒释道互补。
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
苏轼:三家互补——《临江仙》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2.论世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
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
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
李清照生在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
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项羽》)和“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无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
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听到黄昏的狗吠鸡啼。
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
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
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失色,甚至令人厌恨。
这是因为,作为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
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
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
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鼻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
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能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
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
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长恨歌一、字音认读1.回眸.(móu) 2.粉黛.(dài)3.骊.宫(lí) 4.萦纡.(yū)5.霓裳..(ní cháng) 6.临邛.(qióng)7.旌.旗(jīnɡ) 8.鼙.鼓(pí)9.仙袂.(mèi) 10.衣钿.(diàn)11.凝睇.(dì) 12.钗擘..(chāi bò)13.马嵬.(wéi) 14.迤逦..(yǐ lǐ)15.衾.寒(qīn)二、词语积累1.御宇..多年求不得御宇:御临宇内,即统治天下的意思2.六宫粉黛无颜色..颜色:容颜姿色3.姊妹弟兄皆列土..列土:封爵赐邑4.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爱,可羡5.宛转..娥眉马前死宛转:凄楚缠绵的样子6.耿耿..星河欲曙天耿耿:天色微明的样子7.遂教方士殷勤..觅殷勤:热情而周到8.珠箔银屏迤逦..开迤逦:曲折绵延9.云鬓半偏新睡觉..睡觉:睡醒10.玉容寂寞泪阑干..阑干:纵横11.含情凝睇.谢君王睇:微看12.但令..心似金钿坚但令:只要三、佳句诵读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3.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4.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5.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说作者(一)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
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深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
(二)作品: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讽喻诗《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评价:唐代诗人,初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同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寻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诗。
链常识1.歌、行古体诗的一种。
汉魏南北朝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为最多,逐渐演变成一种诗体名。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古体,篇幅长短不一。
较为著名的歌行作品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2.新乐府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来。
他曾把担任左拾遗时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50多首诗编为《新乐府》。
新乐府的特点有三:一是用新题。
建安以来的作家们反映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
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
二是写时事。
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
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始于杜甫。
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
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
新乐府诗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1.《长恨歌》这首诗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为什么却从“重色”说起,并且还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请简要分析。
提示:“重色”是“长恨”的原因,“长恨”是“重色”的结果。
“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