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旅游发展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6.45 MB
- 文档页数:137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教学内容:第一节原始社会的人类迁徙一、旅游活动是否自古有之有人说,旅游作为一种人类的活动,自古便已有之。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我国古代的经典辞书或其他国家的古代文献中均无“旅游”字样。
目前,人们已经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旅游是从早期旅行发展而来的。
二、位移与迁徙——为了人类的生存在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人类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求生存这一核心目的进行的。
这些活动集中表现为借助天然或打制的石块等简陋的自然工具进行。
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和生产能力的低下,其劳动所获数量稀少,人类的生存无时不处在饥饿、自然灾难侵袭的威胁之中,人们不得不依赖集体的力量去谋求生存,过着一种原始共产主义式的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前,人类尚无自觉外出旅行的需要,迁徙活动完全是生存所迫。
当时的这类活动都是因某种自然因素(例如气候的变化或天灾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或特定因素(例如战争杀戮)的威胁而被迫进行的,都是出于求生存的需要。
换言之,其性质都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的求生活动。
即使是在今天,出于这类需要而远走他乡的活动也只能属于逃荒、避难或移民活动。
[提问1]这种不断的为生存而奔波的迁徙能不能算旅游活动?为什么?答:不算,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第二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一、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1、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进步,生产力得到发展,剩余食物的出现到了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金属工具开始出现。
随着金属工具的普及和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导致了劳动剩余物的出现和增多。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农业和畜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手工业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手工纺织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使用简单的织机,冶金、建筑、运输和工具制造等手工行业和技术也都开始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手工业日渐形成专门性的行业,并最终从家庭生产中分离出来。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1.1复习笔记一、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1.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外出旅行的意愿。
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这两大特点,决定了这些迁移活动的开展并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活动。
2.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1)三次社会大分工,为人们开展旅行活动创造了条件。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出现分工。
在游牧部落与农业部落之间萌发了为生活所需而彼此易货的现象,但并不普及。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同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劳动剩余物增多,加速了私有制的形成。
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有必要交换其劳动产品。
生产产品的主要目的发展为交换。
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开始形成,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阶级。
(2)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活动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商人阶级为了了解其他地方的产品生产情况和社会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方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也便因此而产生。
所以,人类最初自愿外出的旅行活动并非是出于消遣或度假目的,而是出于现实主义的交换产品或贸易经商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奴隶社会的旅行活动人类真正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迅速发展。
人类最初的外出旅行是由于产品交换和贸易经商的需要促发出现的一种经济活动,而以奴隶主为主的消遣度假活动,以及出于宗教目的的外出旅行虽然存在,但因数量极少并不具有社会意义。
古罗马帝国的旅行发展是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之一。
在古罗马帝国的强盛时期,农业、矿业、手工业、运输业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并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兴建了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系统,在客观上为民间旅行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
同时,在各条大道的沿途,旅店和客栈也在最初官设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进一步推动了旅行人数的增加。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4技术的进步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一)1841年的活动1. 参加者的公众性2. 组织工作的严密性3. 团队规模前所未有4. 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二)1845年的活动1. 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2. 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夜旅游3. 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4. 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旅游指南5. 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一、名词解释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利。
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众型模式10、奖励旅游: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11、季节性:一年中各月份会呈现某些月份的接待量较大,某些月份较小这样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格局。
《旅游学》教案主讲老师:李瑞2005年11月8日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第一节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发展人类的旅行及具有现代性质的旅游活动从什么时间开始,是不是自有人类之日起就自然存在,是一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的观点不尽一致。
一、原始社会早期人类的迁移活动及其性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落后,人类的生产生活主要是在其常驻地的惯常范围内活动,既是有整个部落或部族的迁移,主要是受到了自然灾害或战争杀戮等因素的影响,多属不得已而为之。
所以旅游和旅行并不是自有人类之日起便自然存在。
二、人类最早旅行活动——商人们开创的旅行之路原始社会晚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进步,导致了两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畜牧业和农业分工第二次:手工业同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社会分工导致了交换的产生,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商人们扩大交易距离,最初的有目的旅行不是休闲和度假,而是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进一步分工,社会经济比原始社会更进一步发展。
为了巩固统治,在奴隶制国家内建设了道路系统和驿站系统,为旅行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方以古罗马帝国为代表:旅行的基础条件:在其强盛时期,疆域广大,道路网络系统完善,官设和私人旅店在官设驿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旅行人的种类:政府公务人员、商人、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宗教信徒。
旅行的目的:外出差旅或传递公文、负货贩运、到宗教圣地朝拜、游览度假。
中国奴隶社会旅行活动的发展:与西方奴隶社会的发展大体相同,也是以商人商贸旅行为主,如司马迁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有对齐国国都临淄这样的描述:“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联袂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其他还有活跃在各诸侯国之间“讲纵横之术的政客”的旅行、贵族的享乐旅行等。
总之,人们自愿和有意识的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迅速发展于奴隶社会时期,外出旅行的主要人员构成是进行商业贸易的商人们,旅行的目的是经济利益。
同时伴随有少量的享乐度假活动,主要人员是奴隶主贵族和富商们。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旅游读报时间人类的旅游活动,经历了位移——迁徙——旅行——旅游的不同的阶段。
从远古时代为生存所迫,不得不移动的行为到现代以娱乐休闲为目的出门愉快旅行。
现代大众旅游的蓬勃兴起,催生出一项生气勃勃的产业——旅游业。
旅游,含有旅行和游览的两层意思。
它的含义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
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称之为旅游业,在我国迟至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开设“旅行部”才有我国第一家经营旅游业务的企业。
所以普遍认为我国的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事业是本世纪20年代才产生的。
从旅游者的角度讲,旅游又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的旅游,指以休闲游乐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大凡游览观光、度假、娱乐等旅行活动均属此类。
广义的旅游,指一切离开常住地的社会活动,如会议出差、商务往来、文化交流、宗教活动、科学考察等。
因此,广义的旅游可以理解为迁徙和位移。
从这个意义上讲,早期人类旅游源远流长。
从历史的眼光看,人类的旅游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一是限定在有闲阶层中的古代旅游,其特征是以游乐为主,规模较小。
二是开始普及到中产阶层的近代旅游,它源自于人本主义意识和科学技术进步,并直接促成了现代旅游业的出现。
三是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的现代旅游。
今天的“旅游”概念,是20世纪40年代后才出现。
过去长时间采用的是“旅行”的意义。
现代意义旅游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进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其产生的动力和必然性。
据此,我们把旅游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一、古代旅游(19世纪40年代以前)1、交通工具落后,制约了人类远行的脚步19世纪40年代以前,旅行交通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的方式。
步行、人力、兽力为主。
速度慢。
八百里加急是皇帝紧急情况下专用的最快速度了。
折算成里程速度为33.3华里/小时(16.66公里/小时)。
载量低。
四轮马车、大木船是载人最多的交通工具了。
成本高。
基于前两个因素,传统交通运行成本比现代交通高了许多。
超出了普通大众的承受能力。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1、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时:人们社会活动基本也只限于在自己所属的氏族部落之内进行2、活动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第一节原始社会3、特点:被迫性、求生性4、结论:既没有客观上的物质基础,也没有主观上的愿望。
说明他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1、第二次社会分工,加速私有制形成,产品交换也迅速发展,手工业生产的目的为了交换,交换本身也演变成一项职能。
旅行产生背景2、第三次社会分工:人类最初的旅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商贸的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第二节物质条件、社会经济1、西方生产技术、航海技术奴隶时代旅行发展2、罗马帝国旅行活动开展条件恶化3、结论1、祭祀活动4、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2、供奴隶主阶级生活享用3、还有部分自由民的旅行1、交通条件2、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中国3、宗教旅行发展4、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使旅行活动发展更加兴盛5、远在明清前出现过以求知目的的旅行1、十字军的东征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第三节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2、以保健疗养为目的的温泉旅行,还有以教育为目的的旅行活动1、与政治经济状况有直接联系封建时代旅行发展的特点2、活动的规模和类型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3、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生活环境的变化产业革命的影响工作性质的变化阶级关系的变化运输条件的变化第四节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1、费用低2、速度快铁路时代3、运力大4、通达范围广第五节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1、内燃机技术与汽车旅行的技术发展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2、内燃机技术与航空旅行现代旅游: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第六节二战后的现代旅游1、世界人口的参加2、世界经济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战后旅游迅速3、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发展原因4、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5、城市化进程的加快6、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旧中国的旅游业背景环境基本任务发展类型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旅游业企业经营产业规模第七节我国旅游业的政府干预方式历史发展入境游为主改革开放后入境和国内并行入境和国内、出境全面发展公众性1841创举规模大全程陪同1、商业性2、长途过夜1845年商业性尝试3、线路勘察4、编写指南1、性质补充:托马斯库克旅游业的诞生5、导游服务2、目的3、组织工作内容1、团体旅游活动2、代金券其他开创性工作3、1872年组织了世界第一次环球旅游团4、禁酒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