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14.55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教案设计《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二、教材分析1. 诗歌地位与主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现代诗。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它以鲜明的对比,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真理。
2. 诗歌结构与特色全诗共七节,每节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从诗的语言来看,简洁而有力,富有节奏感。
诗中的形象鲜明,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样的诗句,用最直白的话语却传达出深邃的思想,非常适合六年级学生在理解诗歌艺术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 教材的教育价值本诗有助于六年级学生进一步提升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体会诗歌中的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鲁迅精神的学习,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1. 知识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现代诗歌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
对于鲁迅这个人物,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有所接触,知道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 学习能力学生在这个阶段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深刻的哲理和复杂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来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
3. 心理特点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社会现象和人生价值有了初步的思考,这首诗所传达的思想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他们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化。
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 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不朽”“摔垮”等词语的含义。
- 了解诗歌的结构,理解对比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情感。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时作业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选择题1.《有的人》这首诗是作家臧克家为纪念谁而作的()A.鲁班B.鲁肃C.鲁迅D.鲁达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节诗的内容是()A.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B.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C.人的活和死是对立的统一体。
D.写两种人的不同活法。
3.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朽xiǔ臧zānB.摔shuāi入rùC.记jì刻kèiD.场chǎn抬tái4.下列词语,不全是近义词的一项是()A.俯下—低下纪念—怀念B.情愿—宁愿永远—长久C.到处—处处伟大一崇高D.伟大一渺小永远一短暂5.下列词语中带点字不能解释为“腐烂”的是()A.永垂不朽B.老朽C.朽木D.腐朽6.“我们不是让自己活得悲惨,就是让自己活得坚强。
两者所花的力量是一样的”“命运与机会无关,而是与选择有关。
它不是等着发生的东西,而是等着努力达成的东西。
”这两句话共同传达出的含义,与下列选项最接近的是()A.人生方向可由自己掌握B.以坚强的态度接受失败C.快乐与痛苦是一体两面D.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7.下面对“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起源于大地。
B.我们生活在大地上,是大地的一份子;大地滋养我们,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C.世界万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们也是天空的一部分,天空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二、填空题8.课文回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运用______________的手法,歌颂了_____________的人,鞭挞了_______________的人,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深刻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批判了那些“_____________”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_______________的人。
仿写有的人一一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
默默无闻地耕耘,
像鲁迅一样用笔墨铸就历史。
他们不求名利,
只为了那真理与正义的火焰燃烧不息。
有的人,
活在世上匆匆忙忙,
追逐着浮华与虚荣。
他们忘记了思考,
忘记了那曾经照亮他们道路的明灯与指南。
有的人,
忘记了鲁迅的名字,
忘记了那些为民族呐喊的文字。
他们只顾自己的利益,
却忘记了那永恒的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
然而,
鲁迅的精神永存,
那些为民族、为国家、为真理而战的人们。
他们用笔墨铸就了历史,
他们的名字与事迹将永远被铭记。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第一至第五章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诗歌语言的品味和情感的体验。
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鲁迅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和鲁迅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第一章:诗歌背景和主题介绍1.1 教师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1.2 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章:诗歌内容分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2.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语言品味3.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语言美,如修辞手法、词语选用等。
3.2 学生练习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魅力。
第四章:情感体验4.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理解鲁迅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五章:鲁迅精神的学习和传承5.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精神,如勇敢面对社会问题、追求真理等。
5.2 学生思考如何将鲁迅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和情感体验的能力。
3. 学生对鲁迅精神的学习和传承的情况。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第六至第十章节)第六章:小组讨论与分析6.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与鲁迅有关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
6.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研究诗歌的主题、内容和情感,并准备分享成果。
第七章:小组分享与交流7.1 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选择的诗歌分析结果。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内容。
(2)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2)认识鲁迅先生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内容和主题。
(2)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社会的影响。
(3)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的评价。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社会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学生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解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的案例或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与《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关联。
(2)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 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水平。
3. 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的认识。
4. 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深度。
1. 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文本。
2. 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赏析:经典重温——臧克家《有的人》赏析爱好诗歌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好诗,不论新旧,都是经久难忘的。
只要是经久难忘的诗,大体都是名篇佳作。
当然,一首诗为少数几个人经久难忘,可能还夹某些偏爱的因素;但是为大多数人经久难忘,就表明那首诗的生命力的久,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就是一首能使大家经久难忘的好诗。
这首写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是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而作。
感从何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个月。
一方面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已被人民推翻,另一面是从旧中国进入新中国的各色人等还不免带着旧社会的阶级和思想烙印。
鲁迅式的“有的人”固然很多,而处于对立面的“有的人”却也不少。
诗人面对现实,回忆鲁迅生前和逝世以来的社会状况,有感而作此诗。
此诗不仅反映了生活真实,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倾向,因此,这是一首真实性与倾向性相统一的抒情诗。
诗的第一节指出当今之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人:一种人“虽生如死”,另一种人“虽死犹生”。
“虽死犹生”的人,自然是指当时被纪念的鲁迅,是对“永垂不朽”的鲁迅的歌颂;但是,作为典型形象看,也不是单指鲁迅,同时还暗示着与鲁迅品质相同的许多人。
至于作为对立面的“虽生如死”的人,当然指坏人。
这节四行诗,两句话,是全诗的总帽,统帅全篇,虽通俗易懂,但容量很大,概括力极强,耐人寻味,今人猛省!接着三节(即诗的第二、三、四节),把“虽生如死”的人和“虽死犹生”的人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比形象、比思想、比情操。
部编版小学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及赏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½》原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赏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鲜明的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诗人通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一对比,生动地表达了人的生命价值并非取决于生理上的生死,而在于其精神和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接着,诗人以“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为对比,批判了剥削者和压迫者的骄横与自私,赞扬了那些为人民服务、甘于奉献的人。
然后,诗人用“把名字刻入石头”和“情愿作野草”进行对比,指出追求个人名利的人,其名声往往短暂易逝;而那些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人,他们的精神如同野草般坚韧不拔,生命力旺盛。
最后,诗人通过对两种人生选择的结局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为大多数人服务、奉献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历史和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评价和对待。
总的来说,《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以其深刻的哲理、鲜明的对比和激昂的情感,成功地塑造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同时也对人们提出了关于人生价值和选择的重要思考。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纪念鲁迅的诗歌,更是对所有人的警醒和启示。
28*.《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 - 2004),汉族,山东诸城人,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被誉为“农民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等。
二、多音字给:gěi(给力)jǐ(给予)场:chǎng(场地)cháng(一场雪)当:dāng(当时)dàng(上当)着:zhe(看着)zhuó(着迷)zháo(着重)三、近义词伟大——崇高俯下——低下不朽——永恒情愿——甘愿摔垮——摔坏永远——永久抬举——器重四、反义词伟大——渺小情愿——被迫永远——暂时抬举——贬低五、理解词语伟大:品格崇高;才识卓越。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情愿:心里愿意。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六、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中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2.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本文不仅写鲁迅,而且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
3.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鲁迅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七、课文主题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中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还通过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并且热情歌颂了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那些人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28*.《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练习题一、在正确读音后打“√”。
不朽.(xiǔ qiǎo)俯.下(fǔ fù)摔.垮(shuāi lǜ)雕刻.(ké kè)春.风(chūn chōng)群众.(zhòng zòng)二、正确填写“的、地、得”。
《有的人》教案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
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愈来愈亮。
”这是解放前进步青年阮铭笔下的鲁迅。
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
而他是怎样对待人民的呢?而他对人民可谓鞠躬尽瘁,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
二、介绍成诗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3、老师出示对比的表格
⑴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⑵请同桌用文中的诗句或短语共同填写表格
⑶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表现()--()节结局()—()节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提示:
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⑴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⑵分工合理吗?
⑶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3、老师朗读
4、集体朗读
六、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最后老师送大家一段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
保尔·科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侯,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七、作业:练习三
泰戈尔的《某人》中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