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十钻井船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27
钻井船介绍钻井船是浮船式钻井平台,它通常是在机动船或驳船上布置钻井设备。
平台是靠锚泊或动力定位系统定位。
按其推进能力,分为自航式、非自航式;按船型分,有端部钻井、舷侧钻井、船中钻井和双体船钻井;按定位分,有一般锚泊式、中央转盘锚泊式和动力定位式。
浮船式钻井装置船身浮于海面,易受波浪影口向,但是它可以用现有的船只进行改装,因而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使用。
钻井船是用来在水上钻井并移位的船。
钻井时漂浮水上,适于深、浅水作业。
多将井架设在船的中央,以减小船体摇荡对钻井工作的影响。
具自航能力,无自航能力的称为“钻井驳”。
采用锚泊系统或动力定位系统,使船锚碇于海底井口上方进行钻井的装置。
早期形式为钻井驳船,多用旧船改装,只适用于浅海风浪较小的海域。
现代钻井船多为专门设计,全部钻井和生活设施都在船上,能自航并有向大型化发展的趋势。
移动灵活、适应水深大、自持能力强。
缺点是受风浪影响大、稳定性差。
采取的技术措施有:①设减摇水仓以减轻船的摇摆,但效果不明显;②采用中间锚泊系统,船中间有一个可转动的大圆筒,筒上安钻机、井架等,筒下用锚链与海底连接,船可围绕圆筒旋转,使之常处于迎风迎浪的位置以减少船的摇摆和位移;③安装一套水下器具,包括柔性接头、伸缩钻杆和升沉补偿装置等,以适应钻井船的摇摆、位移和升沉;④安装动力定位系统,可使船的性能显著提高,在波高7m、流速1.5kn(节)、风速25m/s的海况条件下可以保持固定位置。
能在150~1400m的水深海域作业。
动力定位系统由声纳发生器、接收器、电子计算机及纵向、横向螺旋桨组成。
水下井口的声纳发生器发出信号,船底的接收器能测出船的偏移方位和数值并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自动控制相应的螺旋桨运转发出推力使钻井船复位,不需抛锚。
类型钻井船是浮船式钻井平台,它通常是在机动船或驳船上布置钻井设备。
平台是靠锚泊或动力定位系统定位。
按其推进能力,分为自航式、非自航式;按船型分,有端部钻井、舷侧钻井、船中钻井和双体船钻井;按定位分,有一般锚泊式、中央转盘锚泊式和动力定位式。
“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案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作者:董岩王革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6期[摘要] “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案作为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诉讼案件,经历了事故即时性分析、科学模拟实验和沉船打捞实物鉴定三个阶段。
事故的真相表明:“渤海二号”钻井船的翻沉是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并非违章操作所致。
对“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案的处理反思,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应全面客观地探究“渤二”事故背后的事实真相,把握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应保证“渤二”翻沉案再审的程序效率,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应构建海洋石油安全生产责任制,促进协调、可持续的制度供需均衡。
[关键词] “渤海二号”;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K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6-0070-(05)1979年11月发生的震惊中外的“渤海二号”(以下简称“渤二”)钻井船翻沉事故虽然现在已淡出社会公众的视野,但事件所反映的法治实践中深层次的问题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案的历史回顾1979年11月25日3时35分,原石油工业部(以下简称“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二”钻井船在渤海海域拖航作业途中翻沉,造成72名职工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3.700万元。
(一)事故发生后的即时处理事发第三天,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向天津市劳动局汇报,事故原因是作业中突遇10~11级特大风浪,属于不可抗拒;指挥无误;抢救英勇。
随后,国家经委、国家劳动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天津市有关部门成立了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后,提出了《关于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二号钻井船翻船事故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认为,造成事故的原因有三条:(1)没有排除压载水;(2)平台与沉垫舱没有贴紧;(3)没有卸载。
《调查报告》指出,这三条的共同影响破坏了抵抗风浪的能力,使本来能抗12级以上风的“渤二”,却经不起8、9级风(最大阵风是10级)的袭击,致使通风筒被打断后,海水得以大量涌进泵舱,失去平衡、造成翻没。
工程船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工程船是指专门用于建设、修复、维护和清淤水道、港口及河流等工程的船舶,其具备较强的工程作业能力和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
本文将从常见的工程船类型和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钻井船钻井船是一种主要用于海洋油气勘探或井下作业的工程船。
其主要特点如下:(1) 钻井船通常具备高度自给自足的能力,能够从事远离陆地的作业。
(2) 钻井船采用钻塔、钻井舱和起钻设备等专业设备,能够实施深水钻井和超深水钻井作业。
(3) 钻井船的甲板面积大,可用于存放各种作业设备及物资。
同时,钻井船多设有动态定位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作业位置。
2. 疏浚船疏浚船是一种用于对水道、港口、河流等进行清淤的工程船。
其主要特点如下:(1) 疏浚船通常搭载强大的疏浚设备,如吸管或挖泥船等。
这些设备能够有效地清除水道底部的淤泥、沙粒等。
(2) 疏浚船在设计上通常较长,以增加其作业效率和容纳更多的泥沙。
同时,安装回转、升降等机构可实现多方向的疏浚作业。
(3) 疏浚船常具备较大的自航能力和一定的工作半径,能够到达不同地区进行疏浚作业。
3. 海底电缆敷设船海底电缆敷设船是一种主要用于敷设海底电力、通信等电缆的工程船。
其主要特点如下:(1) 海底电缆敷设船配备专业的敷设设备和作业系统,能够进行定点敷设、无缝连接等作业。
(2) 海底电缆敷设船的甲板面积大,能够存放较长的电缆,并实现电缆的安全敷设。
(3) 海底电缆敷设船多为多船体设计,具备较大的稳定性,从而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能够安全进行工作。
4. 海岸工程船海岸工程船是一种主要用于建设和修复海岸线的工程船。
其主要特点如下:(1) 海岸工程船通常配备抓斗、挖机等设备,能够对海岸线进行疏浚、加固和清理等工作。
(2) 海岸工程船的船体结构坚固,具备一定的自航能力和作业稳定性,能够适应海岸工程的需求。
(3) 海岸工程船在设计上通常考虑到防风、防浪等因素,以保证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作业。
海洋石油总公司钻井平台基本数据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附录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钻井平台基本数据一.北方钻井公司钻井平台基本数据...............................(一)渤海四号自升式钻井平台...............................(二)渤海六号自升式钻井平台...............................(三)渤五、渤七自升式钻井平台.............................(四)渤八、渤十自升式钻井平台.............................(五)渤海十二号自升式钻井平台............................. 二.南方钻井公司钻井平台基本数据...............................(一)南海一号自升式钻井平台...............................(二)南海二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三)南海四号自升式钻井平台...............................(四)南海五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五)南海六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一.北方钻井公司钻井平台基本数据(一)渤海四号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四号是一九七七年由日本日立船厂制造的一艘非自航移动自升式海上钻井装置。
于一九七七年由美国船级社(ABS)划为※A1类海上钻井装置。
1.平台尺寸和性能(1)平台形状:呈三角形。
(2)桩腿数量:三条桩腿。
(3)桩腿形状:为三角形桁架结构,底部带有桩靴。
(4)平台型体尺寸:平台总长:84.8米。
“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案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文献标识码]A1979年11月发生的震惊中外的“渤海二号”(以下简称“渤二”)钻井船翻沉事故虽然现在已淡出社会公众的视野,但事件所反映的法治实践中深层次的问题今天依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案的历史回顾1979年11月25日3时35分,原石油工业部(以下简称“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二”钻井船在渤海海域拖航作业途中翻沉,造成72名职工遇难,直接经济损失达3.700万元。
(一)事故发生后的即时处理事发第三天,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向天津市劳动局汇报,事故原因是作业中突遇10~11级特大风浪,属于不可抗拒;指挥无误;抢救英勇。
随后,国家经委、国家劳动总局、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天津市有关部门成立了调查组,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后,提出了《关于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二号钻井船翻船事故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认为,造成事故的原因有三条:(1)没有排除压载水;(2)平台与沉垫舱没有贴紧;(3)没有卸载。
《调查报告》指出,这三条的共同影响破坏了抵抗风浪的能力,使本来能抗12级以上风的“渤二”,却经不起8、9级风(最大阵风是10级)的袭击,致使通风筒被打断后,海水得以大量涌进泵舱,失去平衡、造成翻没。
这三条,特别是第一条是造成“渤二”翻没的致命原因。
关于事故性质,该报告认定,“渤二”这次拖航是指挥违章,主要有以下几点:(1)违背拖航应排出压载水的规定;(2)违背平台和沉垫舱间距的规定;(3)违背卸载的规定。
据此,认为“‘渤二’翻船确属一起严重违章指挥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1]21调查结论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要求有关部门尽快对事件作出严肃处理。
1980年4月21日,天津市劳动局向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提出控告,要求对事故的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
1980年8月25日,国务院作出决定,解除原石油部部长宋振明的行政职务,给予主管石油工业的副总理康世恩记大过行政处分。
山东最大钻井船下水
佚名
【期刊名称】《《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山东省最大的海洋石油钻井船下水。
该钻井船主要服务于渤海湾及其它同类海域.最大钻井深度可达6000米.可容纳100人居住.能抵御12级台风。
【总页数】1页(P19-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74.381
【相关文献】
1.自升式钻井船半潜下水设计 [J], 梁学先;秦立成;黄山田;倪红雨;张永国
2.200英尺自升式钻井船半潜下水实践 [J], 黄山田;李怀亮;刘克建;樊之夏;王浩臣
3.用于200英尺自升式钻井船滑移装载、下水的半潜驳选定 [J], 孙伟英
4.STX大连集团首艘深海钻井船和海洋铺管船下水 [J], 连报
5.海洋辅助钻井船“Edrill-1”号下水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2“渤海一号”开启船检局检验新征程谈到“渤海一号”钻井装置的设计工作,据了解情况的老船检人介绍,在当时来说,这是一件具有很大挑战性的工作。
因为屹立于渤海海域的钻井装置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除了几张照片外,国际上可供参考的资料几乎为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上海洋工程装备以及主要以钻井平台为主的石油勘探装备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既没有相关规范标准,也没有可供参考的船型。
据记者了解,国际上第一本关于海洋102中国船检 CHINA SHIP SURVEY 2021.21971年,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渤海一号”在大连造船厂建成,该平台交付使用后,在渤海湾内先后作业钻井几十口,并经受住了10级大风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等带来的严峻考验。
她的建成投产不仅见证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海上石油钻井装备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也由此开启了船舶检验局海洋工程检验业务的新篇章。
我们一起探寻这座曾被誉为“国船之傲”的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设计、建造以及检验过程中尘封已久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
设计,从零开始上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尚未进行过海上油气的勘探作业。
1964年1月,7000余名参加过大庆会战的石油工人,披着松辽会战的风尘,挥戈南征,奏响了渤海湾石油勘探开发的序曲。
1964年12月20日,当钻头到达约2526米时,港5井发生强烈的井喷。
此后,又连续打出了多口探井,均获得高产油流,因此决定建立油田。
因港5井地处北大港构造带,大港油田由此而得名。
为了对渤海沿海石油延伸入浅海海区的油层进行钻探作业,石油部委托负责造船的六机部帮忙为其设计建造海上石油钻井装置。
随后,六机部将该平台的设计工作交由位于上海的产品设计三室,也就是现如今中国船舶集团第七○八研究所。
作为国内造船及海洋工程领域佼佼者的七○八所,曾经开创了我国船舶工业史上许多第一。
本刊记者 崔 燕热烈欢送渤海一号冬季出海打井2021.2 CHINA SHIP SURVEY中国船检1032021.2 CHINA SHIP SURVEY 中国船检船检局检验的我国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渤海一号”工程类的规范标准也是美国船级社(ABS)于1969年才公布实施的。
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演变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确定的引导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是为达到事业前进的方向和一定目标而确定的一个时期的指导原则。
从1949-2021年的60年间,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在逐渐演变,这种演变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渐进。
根据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我国安全生产方针大体可以归纳为3次变化,即:“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从我国安全生产方针的演变,可以看到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不同时期的不同目标和工作原则。
一、“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1949-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基本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中国开始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
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克服长期战争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经济建设。
据1950年3月8日原劳动部部长李立三在第一次全国劳动局长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人民政府劳动政策的基本原则就是毛主席所提出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是新民主主义劳动政策的基本原则。
这个基本原则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由‘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来达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用‘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
”“我们当前首要的工作,就是要保护劳动,如不采取保护劳动的措施,就不能实现‘兼顾’和‘两利’。
因此,今天要注意保护劳动者利益,而要做到这件事情,首先要大家改变重视机器、轻视人的观点,要学会重视人,要懂得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本,是人制造机器,而不是机器造人。
千百年来,旧社会都是看不起人,看不起劳动者,现在我们懂得了世界是劳动者创造的。
但要真正做到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所处的不利条件,还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不是主观愿望所能决定,而是受着客观条件限制的。
”据《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一书介绍,1952年,当时的劳动部部长李立三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在实施增产节约的同时,必须注意职工的安全、健康和必不可少的福利事业;如果只注意前一方面,忘记或稍加忽视后一方面,那是错误的”这个指示精神,提出了“安全生产方针”这6个字。
“渤二事件”的新闻传播1979年11月25日凌晨3点30分左右,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二号”钻井船在渤海湾迁移井位的拖航作业途中翻沉。
船上74名职工除两人获救外,其余72人全部遇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700万元人民币。
这一建国30年以来石油系统最为重大的死亡事故,在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史上也是少见的。
事后查明,这是一起典型的因官僚主义违章瞎指挥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事故发生后,该局领导竟把“丧事当作喜事办”:隆重召开遇难同志追悼大会,提出追认英雄烈士,并命名“渤海二号”钻井队为“英雄钻井队”,企图以此来掩饰自己的错误。
石油部主要领导也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首都几家新闻单位顶住巨大压力介入事故调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神圣的使命感,历经八个月的共同努力,终于得以将这一起重大责任事故的真相和石油部主要领导在这一事故上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公之于众。
1980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同时发表有关“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的消息。
《工人日报》还发表该报记者采写的通讯《“渤海2号”钻井船翻沉说明了什么》,尖锐地指出:这次事故决不是偶然的,而是领导上长期不重视安全生产、不尊重科学、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必然结果。
紧接着,《工人日报》和《人民日报》又连续发表评论、文章和读者来信,光《人民日报》就发表各类文稿20余篇。
中央和地方其他各报(如《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国青年报》等)除刊登新华社电讯稿外,还采用社论、评论、通讯和专栏等形式连续报道。
随着事件的发展,《人民日报》还于8月23日发表题为《从渤海2号事故看石油部的领导作风》的记者述评,批评石油部主要领导对待事故的错误态度和做法。
“‘渤二’沉船事件揭露于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需要恰恰相吻合,便充分显示了它的价值功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影响与效果。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第4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消息和文章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异常强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