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61.71 KB
- 文档页数:10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精选10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拿来主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和《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
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实质。
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模仿本文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培养学生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结合现实生活,正确理解和运用“拿来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拿来主义”的相关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中的比喻论证,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关于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图片或视频,如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的传播、外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等,引发学生对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思考。
提问学生:在面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从而引出“拿来主义”的话题。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主要作品和思想。
讲述《拿来主义》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个论点的?4、精读课文,深入探究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破”和“立”的部分,理解作者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
小组讨论:作者在“破”的部分批判了哪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在“立”的部分提出了怎样的正确主张?探讨比喻论证的方法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如“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等。
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比喻的含义和作用,体会比喻论证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
分析并解释文章的主旨和论点。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来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口头表达和辩论。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并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等基本知识。
解释文章的《拿来主义》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2.2 课文解读:分段讲解课文,解释每段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引导学生分析并解释文章中的比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和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3.2 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每段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结合课文内容,解释并讲解相关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手法。
3.3 互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辩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和贡献。
4.2 口头表达和辩论: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辩论的清晰度和逻辑性。
评价学生的观点的深度和批判性。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5.2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模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比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2. 掌握“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3. 分析“拿来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4. 思考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化交流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拿来主义”一词有什么理解?2. 引导学生回忆:你们所了解的拿来主义的相关例子有哪些?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拿来主义”的概念和内涵。
a. “拿来主义”指的是在文化交流中,广泛接受和采用外来的文化、思想或艺术,以及将其与本国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态度和方法。
b. “拿来主义”最早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如佛教、儒家思想等的传入。
2. 解读“拿来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a. 1900年代初,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推动了对外文化的认知和接纳。
b.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的拿来主义思潮开始兴起,他们积极引进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
c. 20世纪后半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拿来主义进一步蓬勃发展,并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拿来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a.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由于拿来主义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规范受到冲击,导致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边缘化甚至失传。
b. 文化多元融合:拿来主义使得中国的文化逐渐丰富和多元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点,形成了新的文化创新。
2. 分析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化交流的启示。
a. 尊重传统与创新并重:拿来主义告诉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保持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良性结合。
b. 多元包容与个性发展:拿来主义倡导文化多元融合,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心态,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并在自身发展中寻找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四、思考探究(10分钟)1.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你认为拿来主义对当代文化交流和发展有什么启示?请归纳总结。
2. 情景呈现:请学生结合实际例子,说明拿来主义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和应用。
公开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优秀3篇)篇一:语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请同学们朗读_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
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完整版)《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XXX的《拿来主义》是在1925年发表的一篇杂文,当时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期。
这篇文章是对当时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的现象进行的批判。
XXX通过比喻和讽刺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拿来主义”的不满和反对。
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是XXX杂文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四、文章内容分析。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XXX通过对于“拿来主义”的定义和描述,让读者了解这种现象的本质以及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危害。
第二部分,XXX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拿来主义”对于中国文化的破坏和扭曲。
第三部分,XXX通过对于中国文化的回顾和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视和呼吁。
五、文章思想内涵。
XXX的《拿来主义》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遭受外来文化侵蚀的现状,也表达了他对于本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
他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自己的根基和特色,而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只会导致文化的扭曲和失落。
他呼吁人们要重视本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于XXX的思想和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分析XXX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学生们也对于杂文的文体特点和表达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送去主义”是指将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送到外国展览或传播,以此来“发扬国光”,“到欧洲传道”等等。
这种行为实质上也是一种自夸自大的表现,与“闭关主义”并无区别。
作者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自己的文化遗产流失到外国,失去保护和传承的机会。
3.分析“送来主义”问:那么在“送去主义”之后,接下来又出现了“送来主义”,这是什么意思呢?作者对此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明确:文章中提到了“送来了一大批外国的东西”,这些东西被视为“冠冕堂皇”,但实际上却是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如“玄虚的哲理”、“蹩进的诗句”等等。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拿来主义》教案班级:高一(15)班时间:2010年6月24日执教者: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新课:我国着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略作停顿说)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课文。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情况。
(学生上黑板注音,解词,教师正音,评讲)礼尚往来(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自我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ì):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guānmiǎn)古代帝王、高官的礼帽,引申为体面。
玄(xuán)虚: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手段。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孱(càn)头:懦弱无能的人。
三、简介杂文特点: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
杂文:议论性、形象性(文艺性议论文)、现实性。
四、写作背景简介。
文为时而作,这篇文章写作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现实针对性,那么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本文写于上世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推行政治上的卖国主义政策,在文化政策及其活动上,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在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
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先生以马列主义学说为指导,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建设新文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写下了这篇着名的杂文,回答了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遗产(也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立场、态度和方法问题,并富有创新意义地命名为“拿来主义”。
这一主张后来成为无产阶级对待文化遗产的代名词,普遍采用至今。
四、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你认为‘主义’什么意思?”(1、理论主张2、思想作风3、一定的社会制度),课文中主义就是思想,就是主张。
而“拿来”就是一个动作,口语化动词—文化遗产<历史>,‘主义’是一个庄重严肃的词,两者放在一起,按常规不协调,但正好体现了鲁迅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
如果你按这个题目或类似的题目(如“学习革命”、“创新思维”、“网络学习”等)作文,你准备怎样写?教师提示:议论文一般要写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但顺序和方法灵活多变。
根据这一思路,这篇文章可以从以下三个问题来讨论,“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具体含义的段落和句子。
1、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针对性,“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提问:该段有一关联词语“所以”,那么,与之相呼应的“因为”在哪里呢?)“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对上面分析的结论。
这一“因为”应该在文章开头,文章的思路是先论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2、为什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行,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把学艺上的东西,把“活人”等送到国外去献媚求荣。
4、“闭关主义”显而易见,所以鲁迅先生一笔带过,他重点评价了“送去主义”,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有关“送去主义”的文字,思考鲁迅是如何评价“送去主义”的?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送去主义”的实例,(见课文)然后问:你们从作者的描述中看出“送去主义”的神态吗?(低声下气,阿谀奉承。
)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说些什么(没有人格,没有国格,替他们感到羞耻。
)能在文中看出鲁迅的态度吗(能。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他的态度是:怒其不争。
不应一昧地拿东西送给别人,要学会拿来。
)鲁迅如此表明态度的根据是什么(尼采不是太阳,中国也不是,并非光热无穷。
中国不是地大物博,总有一天资源会用光。
我们子孙的未来不得不考虑,否则会沦为乞丐、亡国奴。
)在别人佳节大典之际,靠磕头贺喜讨来的残羹冷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这种嗟来之食没安好心,是“抛给”,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
)鲁迅说不想举出实例,文中到底有无实例(有。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费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这些东西是白送的吗(不是。
他们从中国换取了市场,白银,军队战斗力,国民的精神状态,综合国力如果能够想象,20世纪初的中国,是怎样一副情形?皮包骨头、萎靡不振、贫弱的国民,满目苍痍的社会,萧条冷落的经济。
这便是列国“奖赏”“送来”的后果,我们还能为获得这种礼物而感到庆幸吗)由此看来,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主义(闭关主义要不得。
这只能导致狂妄自大,盲目乐观,没有忧患意识——误国。
送去主义要不得。
这只能导致出卖国家主权,失去国格,沦为亡国奴——亡国。
)那么,面对文化遗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一种什么态度(第7段)齐读此段,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出了中心论点)从文体写法上说下它与前文的二个主义是什么关系?(前二个主义是“破”,是铺垫,是蓄势;而这一段是“立”。
论述自己主张的时候,也是破在前头,先把一些不正确的态度加以分析批判,然后再论证自己的主张。
这样,观点明确,中心突出。
“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通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8、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具体在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学生默读第8段,思考:这一段是运用“破”还是“立”的写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何谓“孱头”、“昏蛋”、“废物”(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废物——悠悠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我们能否将这三种错误态度也叫成什么主义?(孱头——孺弱无能的逃避主义昏蛋——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废物——全盘接受的投降主义)和这三种主义对应的就是拿来主义,那么具体应该怎样来拿呢?默读第9、10段。
(占有、挑选,创新)五、课堂小结。
遗产是祖上传下来的,“拿来”是后代来拿的。
鲁迅以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痼疾,社会的积弱,提出了面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直到今天,仍应具有指导意义。
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近七十六个年头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
面对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首先,“拿来”必须爱国。
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
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六、延伸探究。
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力否定、批判送去主义,那么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否决送去主义呢我们给世界送去了什么(1)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
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按照语言学习规律,通过生动丰富的电视语言,寓教于乐,使观众轻松学汉语、快乐看中国。
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这就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4)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功夫熊猫》)走向世界。
(5)中国的海军走向了世界,护航索马里。
七、布置作业。
1、探究性思维训练。
在一次酒会上,法国、俄国、美国、中国四位商人在一起聚会,这时,法国人拿出了白兰地酒,俄国人拿出了伏特加酒、中国人拿出了茅台酒,而美国人呢,他拿起了酒杯不慌不忙地先倒了点白兰地酒,又倒了点伏特加酒,然后再倒了点茅台酒,最后告诉大家: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鸡尾酒!你是否欣赏这位美国人的做法他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2、预习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
板书设计:拿来主义(杂文——议论性、形象性、现实性)鲁迅送古董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画(破)(误国)(亡国)送活人为什么要“拿来”所以:……自己来拿(立)拿来主义怕:逃避主义破怒:虚无主义怎样“拿来”羡慕:投降主义立:拿来(占有、挑选、创新)《拿来主义》教案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文本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旁徨》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