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与教案模式的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环境的创建,改变了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既有的教案模式,大大拓宽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层次,有效提高了学校教育教案的效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的学习并不是万利无弊,在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时,当老师通过网络教案时,当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时,是否会发觉期间缺少的是情感的交流,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情感,我们培养的不是没有情感的物件,而是活生生的人,怎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学习中更大程度的怎进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网络学习改变情感

【正文】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需要学生接受的必须知识的时空跨度越来越大,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为自己生存发展创造更大的知识层次就成了现如今众多学者、专家研究评论的对象。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接受有效的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出现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怎样利用网络学习来改变学生既有的学习方式以增进学生现有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这种环境下又怎样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又是如何运用新型学习方式,及促使学生适应新型学习方式应采取的措施,以此提高新型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应用的效果。

结合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研究小组近几年的硏究经验与教训谈—下几点,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 信息技术环境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环境的创建彻底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更大限度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信息技术环境为学习方式的拓展提供了厚实肥沃的土壤。

1、学生在多媒体网络信息的启发下独立探索知识,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人,积极寻求发展的机会。

2、学生在选择有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尽可能把自己假设成教育者,他要

对所选择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角色的转变,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室的施教本质,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3、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业成绩、认知水平、个体的实际生活体验、行为操作等因素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评价标准。

4、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6、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逐步树立独立的主体意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学习的情感、态度,在教师协助、指导下,独立地应用信息技术,感知学习材料,深入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把自己看做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知识。信息技术环境的创建彻底改变了学生固有的单纯的接受书本狭窄教育的窘境,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 信息技术环境对教案模武的影响

信息技术环境的创建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同样也为教师创造出更为宽阔的发展空间,教师的教育教案模式迎来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为教育教案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对教案模式和教案方法进行研究,而促进教案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

1、信息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案内容,使教案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2、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案内容以及教案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

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呈现,使得教案内容多元化。

3、教I丿帀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案,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等,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限制,使教育形式更加开发化。

4、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案评价更为客观合理,一方面使得教师及时更改教案过程中的失误和不尽理想之处,有利于教案技能的完善,在传统的教案环境条件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这是一件极难做到的事。另一方面使得对学生的课业评价更为科学,更为客观;同时矫正了过去很多评价学生的片面观念,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5、信息技术极大的便利了教师之间进行互助合作的可能,并且有利于教案经验和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同时因为信息技术的存在,使得各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成为一种趋势,这将极大的发挥更高层次上的课程整合的功能,对课程体系的深入改革有巨大稗益。

6、教师在教案活动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案内容和学科特点,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营造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案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案能充分地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关心、相互促进,增进同学间的友爱,使学生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教案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这种教案可以使学习在与现实情景相类似的情境中发展,以引起学生的一定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以发展。教师要努力激活学生的情感意识,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情绪与心境,使学生根据教案活动目标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自觉抵制各种有碍学习活动的消极因素,让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真正做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环境的创建改变了学生固有单纯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转变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把以信息技

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案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日常的教育教案活动结合起来,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同时还应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辅助教案的手段转变为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建构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学习资源的整合,与传统教案的优势整合。

三、信息技术环境对师生互动的影响

教案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案。信息技术环境的创建,改变了学生固有的单纯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既有的教案模式,更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大的更自由的更缺少束缚的空间。

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案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使教师和学生分别从自我角色中去调节和控制教与学的目标、内容、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的重难点,并作出教案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评价。教师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案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把信息技术应用与日常的教育教案活动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优势。

信息技术环境的创建,改变了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既有的教案模式,大大拓宽了师生之间互动的层次,有效提高了学校教育教案的效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的学习并不是万利无弊,在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时,当老师通过网络教案时,当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时,是否会发觉期间缺少的是情感的交流,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情感,我们培养的不是没有情感的物件,而是活生生的人,怎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学习中更大程度的怎进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案模式和教案方法的创新硏究》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3、《教育心理学》

4、《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案运用》

信息技术教案论文

—技术环境下新型学习方式与教案模式的研究

姓名:任玉新成兴禄

单位: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

邮编:257336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旨在研究性如何通过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发展意识及创新意识,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同时让教师树立“以人为本、扬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新型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方法实践自学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的课型为两类:一是理论课,二是实践课(上机实习课)。但是我认识还存在着第三种课型,即实践项目课。教师应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的规律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即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样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多的课型。实践项目课的课型如何具体操作?经过研究、探索和网上讨论交流,总结出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上好实践项目课课堂教学的较理想模式。 1、情境创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和动作。例如,教学“电子的使用”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可以简单介绍“马拉松”长跑比赛来历的故事,然后问学生现在什么最快,学生多想到特快专递,教师这时介绍是“电子”最快。当学生们听说几秒钟之就可以收到“电子”时,顿时感到惊讶并立即产生亲手试试的欲望。这样,导课就算成功了。 导课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的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架构与学生经验、兴趣相关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其进入情境非常重要,这关系着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品质,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养成也很关键。例如,在创设“美化工作表”这一课的情境时考虑到这一部分知识点多且杂,部分知识点与Word排版类似,容易使操作熟练的学生感觉没兴趣、不熟练的学生又跟不上等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本班的成绩表为操作样本,贴近学生的生活,以组为单位,形成组合作、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结题报告 吴岫 蒲城县电力学校 2015.7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结题报告本课题属于渭南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圆满地完成了研究任务。使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全面提高了教学成绩。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上, 国内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各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正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始了研究,但对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 何种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范例;国际 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探索并总结出了 如“支架式教学”、“探索式学习”、“项目研究式学习”等教 学方法,但这些研究主要应用于课前及课后,而较少在课堂上去 进行认真研究,纵观国际国内尤其是我省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缺少有效的、可操作性的适合我省学生的教学理论和范例。我们 拟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此项研究作探索、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办法。如今,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使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已成

为当务之急。信息化融入教学,一改传统教育抽象、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形象而生动的情景中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使静止、封闭、模式化的东西变为“虚拟现实”、“开放的”、“参与式”、“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让学生有了“思维实验室”与“理想空间”。 现代心理学: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中,情感兴趣以及兴趣的动机虽然不是直接承担认知任务,却是动力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因素,是提高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而利用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究,使师生课堂互动,无疑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走向自主创新的学习之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实践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我们将研究如何集合教学实际,探索并总结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的新模式。具体形成以下三个目标: 1)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改进教学信息传递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阅读材料1.7: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分类 一、信息化教学模式分类: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图所示,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模式主要集中在I区,强调个别化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教为中心(因为教师的直接教学任务被机器所替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国际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兴趣转移到II区,强调以学为中心。90年代以后,由于网上教育的兴起,出现了以合作学习为中心的多种虚拟学习环境(IV区)。位于III区的教学模式是从传统的发展而来的,增加了多媒体教学,而虚拟教室的出现则大大扩展了其概念。位于中心的是综合了许多不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集成化教育系统。 图1.4.1 信息化教学模式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考察信息化教学模式,看看它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在下表中按教育形式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分类,并概括了各类模式的关键特征: 表1-3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二、各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简介(一)个别授导 个别授导(tutorial)是经典的CAI模式之一,此模式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其基本教学过程为:计算机呈示与提问一学生应答一计算机判别应答并提供反馈。在多媒体方式下,个别授导型CAI的教学内容呈示可变得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并可使交互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二)操练与练习 操练与练习是发展历史最长而且应用最广的CAI模式,此类CAI并不向学生教授新的内容,而是由计算机向学生逐个呈示问题,学生在机上作答,计算机给予适当的即时反馈。运用多媒体,可将许多可视化动态情景作为提问的背景。应当注意,从严格意义上说,操练(drill)与练习(practice)之间是有一定概念区别的:操练基本上涉及记忆和联想问题,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并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 标签:计算机教育;创新能力;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让学生爱学、好学信息技术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力,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小学生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不断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一、激情创境,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能源,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追求知识的重要手段。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挖掘科学教材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导入方法,是一堂课成功的一半。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导入一定要新颖,有吸引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课件,演示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表格与动画等等,并且内容尽量让学生感兴趣,如有关国家大事、媒体热点焦点、名人资料、美丽的家乡、校园文化等等,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处于优美的想象空间,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最后顺势导入新课。例如在《键盘指法》一课教学中,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精讲多练,熟练学生的操作实践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要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为了提高上机实践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我主张“理论+实践”,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充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上机操作中,我都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在屏幕上播放,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 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法是新课程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应用并生成新知识的技能。本文主要阐述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式教学法的定义、内涵、特征、注意点等。 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形成信息素养,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信息技术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学科发展的辅助工具。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并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发展,但笔者从日常的教研听课中发现,在信息技术新课程中全面实施“项目教学”还存在很多的虚假现象。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教师值得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 项目式教学的定义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把 日常生活中项目及其管理的理念应用于教学,从实际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划分小组,扮演社会生活中的职位角色并借助社会生活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项目中的问题,最后汇总并将项目研究结果公示。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被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 项目式教学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补充,它有许多优点:学 生在完成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能体验知识、技能获得再运用的过程,学会探究,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领域,项目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 2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现状分析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相互渗透。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作为新兴课程,在中学已开设多年了,中学信息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都只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其他两个重要方面的目标培养。新课程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即“项目式教学”,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都以“项目式教学”层层展开。“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摘要:人类跨进21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信息化教学应运而生,网络为师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教学环境、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延伸了教学时空、丰富了师生互动方式,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教学对传统教学发起了挑战。 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信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一样,有各自存在的优势,也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如何使它们优势互补,扬长补短,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长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课堂教学有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师生交流是教学过程中占绝对地位的互动方式,以掌握教材内容为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效率高、易组织教学等优点,但也同样存在着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实施因材施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等诸多缺陷。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在课堂中运用网络为新的教学环境、计算机为新的教学工具、多媒体为新的教学媒体,改变了传统教学单纯依靠教室、黑板和课本进行课堂教学的状况。 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从讲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媒体从过去静态单向的,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媒体转变为以书本为主,辅之以由声音、图像和影像构成的多媒体和采用超文本、超媒体链接方式、具有检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具有动态交互的特点;教学传播也从单一的师生交流转变成教师、学生和电脑的三方交流,教学目的从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 网络教学由信息时代孕育而生,也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它具有许多传统教学所不及的优点,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扩充和发展,但它决不是万能的,更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即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只有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教学工具和手段,才能在教学中熟练的加以运用;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从“施教”转变为“导学”,要在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和培养学习习惯上下功夫;第三,教师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赋予的终身学习的需要,不仅要关注和补充所教学科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获取其它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成果,及时跟踪和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并以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影响学生。

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都面临着巨大变化。本文对当今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结构。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巨大的影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显示出在传输知识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极大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最突出的就是不少学校和教师,对这一崭新的教学手段还难以完全适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这一先进教学手段效能的发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宝贵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尽快适应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我校组织了结合本校特点,“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观摩课,尝试并推广课堂《教学导图》和《知识导图》,使师生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条状书写”为“块状书写”。在探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效能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案例理念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绘制知识导图,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条状笔记”为“块状笔记”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培养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案例描述 一、教师指导学生绘制知识导图 (一)工具 1、A4白纸一张; 2、彩色水笔和铅笔; 3、课本和相关资料。 (二)步骤 1、上课前老师把上节知识带领学生一起把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强化的复习与记忆。 2、课后导图练习。教师要对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关键词”,“联想句子”范例,“讲述事因”范例,并“设定标准”,让学生画出本节的知识导图。要求每天学习结束的时候,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检查导图,规定讲述内容,把握知识的熟练程度。 3、每天一张导图,梳理当天学习的知识点,并让学生大声讲述学习内容。 4、每个知识单元每个章节学习结束后,老师用导图把最精华、最重要的内容(包括:语文、英语的句型、短文、知识点、物理定理、化学公式等等所有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梳理知识点。 5、学期结束,鼓励学生把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做成彩色的《知识导图》,随身携带,随时学习。这样

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种教学模式

收稿日期:2005—12—06 作者简介:罗燕,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馆员,计算机专业工程硕士;孙友松,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州/510006)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突破,因特网的普及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人类拓展能力的创造性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和能动性。先进的技术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共享成为可能,学习的选择性和公平性大大提高。同时,信息交互手段的使用,使个体化的学习、因需学习以及因材施教得以实现;信息化更能为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技术保障。远程教育、终生教育、学习社会化也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国际教育技术界在总结近10年网络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给Blending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 BlendedLearning(结合式学习)赋予新的含义,即各种 学习方式的结合。例如运用视听媒体(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的学习方式或是计算机辅助学习方式与传统学习方式相结合,自主学习方式与协作学习方式相结合等。实质上,所谓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 由于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是一切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策略、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对教育技术的应用有指引的作用,所以当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与应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教改试验等等在内都将受到当时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 (CAL)、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三种模式。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CAI)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第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是让计算机扮演导师的角色,只讲计算机教育,还没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成功研制第一个CAI系统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CAI技术的发展,CAI课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从程序式教学发展为后来的智能导师系统。CAI课件制作越来越精美,功能越来越强大。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 由于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接近原则(反应必须在刺激之后立即出现)、重复原则(重复练习能加强学习和促进记忆)、反馈与强化原则(与反应正确性有关的信息可以促进学习)、提示及其衰减原则(在减少提示的情况下,朝着期望的反应引导学生,从而完成学习)等,是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CAI课件设计的理论基础。它所提供的课件设计原则指导了CAI软件的设计开发,形成了CAI软件开发的主要模式(即基于框面的、小步骤的分支式程序设计模式)。基于这种模式的课件,其功能主要有知识介绍、操作练习、单元测验、资料查询、演示说明等,但内容上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替代,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课件教学模式单一 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种教学模式 罗 燕 孙友松 摘 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致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计算机辅助学习 (CAL)、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三种教育模式。当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发展应用受到所处的时代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本文探讨了这三种教育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优缺点。随着通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模式在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因材施教、交互能力等方面不断得到完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多元化;教育模式 2006年第2期 高教探索 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 78??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也飞速发展起来,它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 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让学生爱学、好学信息技术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力,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小学生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不断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一、寓教于乐教学法 寓教于乐教学法就是在我们传统的讲授教学法的基础上,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的同时,根据小学生特点,加入一些趣味性、游戏性的内容,从而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从而使小学生爱学、好学。如讲解复制粘贴命令时加入一个“复制文字口诀”(操作之前要注意,先选文字别着急,选定文字点复制,然后别忘定位置,定完位置选粘贴,立刻印出所选字,还有两个快捷键,Ctrl+C,Ctrl+V帮助你)。这个口诀琅琅上口,小学生一学就会,然后再根据口诀讲解知识点,这样学生学起来就容易了,而且学生也愿意学。再比如给学生讲解字体颜色设置的时候,课前先在写字板里输入一段儿歌,然后把字体颜色设置成与背景色一样“白色”,上课时说给大家变个魔术,把这段文字选中或者改变字体颜色后,儿歌出来了,小学生看了认为很神奇,这样就把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然后再讲解知识点,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的认认真真,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教学法 创设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情景,通过这些情境的设置,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或者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比如在讲解窗口大小的调整时我们可以创设一种情景,我们课前先准备好一幅图画(可以是一个公园的图画,有山、有水、有人……或者是其它的山水图片),然后调整好窗口的大小,让它仅仅显出公园中的一小角。上课时打开这张图片,然后创设这样一个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一下美丽的公园里都有什么,学生们踊跃回答,在学生们回答的过程中,我边说边调整窗口的大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共5篇)

篇一: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生通过彼此合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如:学习内燃机,以召开推销会的形式,分别扮演柴油机生产商、汽油机生产商、能源专家、史学家来进行讲述。在任务的驱动下,小组同学积极协作顺利的完成任务,效果很好。 模式之四问题——探索型模式: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信息,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应用于考查学生学习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如:摩擦单元学习中,拟定“增大及减小磨擦的方法和实例”这个问题,学生分组,利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接合生活中的磨擦的实例,查找、收集信息,将信息加以整理,通过演示文稿输出学习成果,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共享集体智慧。 模式之五交流——讨论型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网络上的在线问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讨论向深层次发展,学生从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利用网络,此模式可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适用问题——探索型模式下的交流及课堂上出现争议的话题。磨擦单元的交流汇报课上,各小组边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边对其他组的实例或见解提出异议、讨论。这样的学习气氛,能极大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篇二: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之一讲授——演示型模式:有的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对初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因此宜采用讲授——演示型模式,它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像的自然知识变得直观,将不可视的现象呈现在眼前。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不断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并提高教学效率。 模式之二自学——个别学习型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对于教材中一些学生平常感性认识较多的、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按照教学目标制作成分层次的、交互性强的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利用课件自学自查,及时反馈。教师巡视,辅导答疑。课后通过教师主页的在线问题及留言簿使个别化学习延伸至课外,使团材施教成为现实。如:一些动植物基本形态的学习、内燃机的构造及工作程序等。 模式之三任务——协作式模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不脱离教材的前提下对学知识以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用信息手段代替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辅助教学,让学生进入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改变,也对教育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有什么好处呢? 一、信息技术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服务可以广泛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对外宣传与联系、学籍管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寄宿生管理等;也广泛应用于校内课程教学、课外小组活动,以及校外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教师和专家相互联系提供讨论的平台,为教师提供课内外学习活动的网上备课环境和教学活动管理平台。信息技术还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学会了探索、实践,激发了联想、判断,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积极、深入的加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些学生还意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而非考试分数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不断的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活动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地结合使用信息教学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教学的内容更明晰,使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更易于发生,促进了高级思维活动。与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使用者借助它可更灵巧地工作,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促进了高级思维技能。实践表明,运用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四、促进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转换。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下,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学生要快得多,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也集中得多,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更多,当然,在这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那么,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呢? 一、循序渐进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信息技术课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课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伴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人类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浪潮向人们宣言,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课堂教学是学好每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微机课或电脑课,大多为校本课程,课堂教学随意性较大。既然现在被正式纳入必修课,则必须按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程序,使之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艺术化,并且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总结、提炼出好模式。 信息技术课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型。教师应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70%”的要求,根据对学生学习技能规律的研究,在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力争将每堂信息技术课都上成理论实践结合的课型。将学生带入微机教室中上课,达到每人一机,边学理论边实践操作,技法传授和技法训练相结合,手脑并用,教练合一。这种理论实践当堂结合,并当堂转化为技能,教学效果较好。理论实践结合型课型,可以说是目前较科学,应用频率较高的课型。 理论实践结合型的课,如何具体操作,下面就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激趣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 1、准备资源:光盘,网站和课件等资源,供学生使用。 2、创设情境: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在情境的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适应新知识,技能的学习。 3、常用的方法有:(1)直接导入法(2)设疑导入法(3)多媒体导入法(4)作品导入法(5)演示导入法 二、展示教学(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展示当堂教学目标,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令学生去奋发学习。 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的实际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 学的融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它的诞生同样也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它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有其独特的一面,但作为一门学科,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从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意义出发,展开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法的探讨,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策略,为信息技术在今后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应用提供借鉴,并在各类深度融合的方法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在引领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相互融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信息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创新思维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工程,将信息技术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复合交叉领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采用双重视角,就是要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互动性双

向融合。融合是彼此靠近,优势互补,寻求连接点与共同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融合必须要实现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系统性的改造与流程革新,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教育新形态,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人本信息化空间。在该空间中,信息技术更多表现为文化性的存在和精神性的存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并不是教育信息化,将教育与技术双向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然后,再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1] 二、加强教学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教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指导思想,教学创新内容及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教学手段创新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知识并不是简单地由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地进行建构而形成。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要求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可以建立学习平台,学习平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载体,是有支持的自主学习模式的载体;是师生交流、教师交流、学生交流的平台,更是全校师生员工体验大学生活,共享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幸福感的精神家园。[2]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王本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刻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纲要》让我们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营造一种理想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兼有能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迅捷方便的信息获取、灵活多样的互动方式、展示个性的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等优势。它必将带来新课程改革中新的课堂呈现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真正实现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教学结构以由过去的“以教师为 中心”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一、教学内容由“单一”转向“多元” 过去,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仅仅依靠教材。所谓触类旁通,旁征博引也不过是教学方法的微变而已。如今,信息社会的到来,各种学习资源俯拾皆是,尤其是网络资源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知识信息的载体已由单一的印刷载体发展为多媒体。电影、电视、广播、光盘以及网络,无时不在丰富着现代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电视和互联网,其海量的信息资源,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直观、形象、有趣。并多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就拿电视来说吧,因其快捷、方便,适合学生的节目亦愈来愈多,知识竞赛、体能挑战、野外探险等既适合儿童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又弥补了大多学生因枯燥的校园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心灵的空虚,成为学生的课外学习的主要途径。曾有近一年的时间《蓝猫淘气三千问》,将学生课余生活填充得满满的,除开其动画的影响力不谈,更主要的是该剧融知识性、娱乐性、人文性于一体,让学生在与蓝猫一同轻松愉快的旅途中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锻炼了勇气,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着成长的快乐。 互联网的加入更是掀起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小学生也不例外。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校就完成了学校局域网的改造,住处技术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计算机的操作技术,更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使得多媒体不再只是过去课堂上教师为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的简单的画面展示,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与制作的互动平台,伴随着人们对网络认识的提高,“上网就是打游戏、影响学习”的狭隘观念也在逐渐改变,引导学生向网络学习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教学内容的丰富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改革了以往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单一信息呈现方式,多媒体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几种常见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它要求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驱动设计要有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应避免抽象或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使教师和学生都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实际任务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探索。如在教PowerPoint插入背景、声音一课时,把教学任务融于一张音乐贺卡上。把事先准备好的音乐贺卡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头脑中就有初步的印象,接着再分析贺卡的结构:哪些部分是艺术字,哪些部分是普通字,哪些地方是剪贴画,哪些地方是文件中的图片,哪些是文本框,哪些是自选图形,哪些地方还须再进一步地完善,电脑中的音乐、背景又该如何放到贺卡中来。通过分析,学生对本节课的任务就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时,我们再讲各部分的具体操作方法,讲时以点拨为主,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综合能力和审美观点。 小组合作形式教学 自古以来就有人提倡合作学习的观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中表示自己的力量是单薄的,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开始,合作学习受到相当的重视,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那么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形式的教学呢? 首先是要合理分组,就是把学生从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形成合作小组,就是要选好组长。要选择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担任组长,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组长肩负着分配本小组工作,协调小组成员、指导帮助小组成员的作用。另外是要选好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有些课,如《网络与道德》这一课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那样效果可能更好一些。这一课是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的,避开了机房。因为这一课比较适合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而小组讨论的教学如果在机房进行,比较难以控制,座位也安排不好。这样讨论的时候气氛会好一点。谈起网络,不同层次的人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学生眼里的网络世界和成人的是不相同的。这就为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很多精彩的话题。在这一课中,联系实际举了一些案例,如中学生的网友约会,少年黑客,网吧里的案件等,把这些案例解剖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让同学们去理解《全国青少年文明网络公约》。 简而言之,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不是适用于每一堂课的,我们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时更应该考虑的是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与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 法是否匹配,是否还有更适合的教学方式。 分层次教学信息技术上机辅导教学,其目的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分层次教学手段,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分层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所有学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又合理保证了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能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协调发展,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目标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矛盾。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心中要有学生,但是如果如果教师心中只有个抽象的群体意义上的学生,其教学目标必将是全班一律的。因此,教育必须要进行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让学生不仅能感觉到生活就在身边,而且感觉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一、教学内容要具备生活实践性, 由于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技术教学的媒介,能演示多变的图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强烈刺激着学生的视听感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形象思维为主

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但学生形象思维较活跃。对于一些抽象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使学生散失学习的兴趣,没有这样的兴趣,快乐学习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选择学生身边比较贴近的生活事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引起注意,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应注重学生开放性 在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就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可以把自己的某个方面的能力提高很多;有的学生则在某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差,就在基础知识多下功夫。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