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竞赛期运动负荷的施加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57.96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作者:胡依妮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6期摘要:运动负荷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论是在体育课、平时的锻炼中,还是在专业训练中,都是决定其效果的关键因素。
了解运动负荷是什么、如何安排运动负荷都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运动负荷;负荷量;学校体育课程1运动训练负荷相关概念界定1.1运动负荷由于专业背景和理论出发点的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于“运动负荷”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和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目前国内外对于“运动负荷”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
哈雷在《训练學》中提出:如果一种刺激能够产生训练效果,或者说,能够发展、巩固或保持训练状态,那么这种刺激就叫做“运动负荷”。
徐本力认为,运动负荷是指运动员在承受一定的外部刺激时,机体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承受的总刺激,并以这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机体内部应答反应程度来反映的。
王英、陆阿明认为,运动负荷应该是人体完成的运动练习的强度与量及其引起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因素变化与社会心理因素变化程度的综合概念。
它包含运动练习负荷,生理负荷(人体解剖、生理、生化负荷)和心理负荷三个方面综上所述,不同的学者对于“运动负荷”定义的见解是不同的,通过梳理和综合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说法,一类是“刺激说”,一类是“刺激应答说”,还有一类是“工作量说”。
1.2负荷量我国学者对于负荷量的概念界定有很多,但是比较被大家认可的几种概念界定,也是较权威的几种概念界定如下:1984 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词典》把负荷量定义为:“指完成练习的数量、次数、组数、时间、距离和重量等”。
田麦久教授认为负荷量为反映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
徐本力在《对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概念、结构体系及科学调控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对“负荷量”的定义是:“指在持续、连贯的身体活动时间,运动员机体在承受一定外部刺激总量时,所表现出的内部负荷的程度。
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运动负荷是指在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时对身体施加的压力或负担。
了解和测量运动负荷有助于评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优化训练计划以及预防运动相关的伤害。
而选取合适的计量方法是确保准确度和可靠性的关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展开详细的说明和解释。
首先,在“2. 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概述”部分,我们将介绍运动负荷的定义,并探讨其对身体的影响,同时概述不同计量方法在应用领域上的差异。
接下来,在“3. 运动负荷计量方法解释”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三种常用的计量方法,包括主观评定法、客观生理指标法以及技术测量法。
在“4. 三种运动负荷计量方法比较与选择建议”部分,我们将详细比较这三种方法之间的优缺点,并提出选择合适计量方法的建议。
最后,在“5 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并解释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了解不同计量方法之间的差异和优劣,读者将能更好地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运动负荷计量方法,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获得对于运动负荷计量方法的全面理解,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决策。
2. 运动负荷的计量方法概述2.1 运动负荷的定义运动负荷是指参与体育锻炼或运动活动时所产生的身体代谢和机能适应性改变。
它可以包括多个因素,如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频率以及运动方式等。
2.2 运动负荷对身体的影响适当的运动负荷对身体有益,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增加骨密度、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并有助于体重控制和心理健康。
然而,过高或不恰当的运动负荷可能导致疲劳、过度训练和损伤。
2.3 不同运动负荷计量方法的应用领域为了准确评估和监测个体在不同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负荷,存在多种计量方法可供选择。
这些方法在不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运动训练、康复医学、职业健康管理等。
运动训练中的适宜负荷原则运动训练中关键的环节是对运动负荷的合理调控,没有适宜水平的运动负荷,要么不能发挥运动员的应激能力而提高运动成绩,要么会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向劣性方向发展而造成过度疲劳。
所以,对运动员施加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其机能能力和运动成绩不断提高,是教练员在每天具体实施训练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运动负荷的可接受性、有效性和适时性“适宜负荷”应该从三个角度予以解释:一是运动员对负荷的可接受性,即运动员承担负荷的可能性,这是“适宜负荷原则”的首要条件。
超过运动员接受能力的负荷,不仅不能有效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导致运动员身体机能出现劣变现象,继而表现为过度疲劳、运动损伤或疾病,缩短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甚至断送运动员的运动前程。
二是运动负荷的有效性,这是适宜负荷原则的核心内容,即教练员为运动员所设计的负荷必须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
从这层涵义上理解适宜负荷,不仅是一个负荷大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负荷性质的问题,即教练员所设计的负荷原则要求负荷与其目的和任务达到一致。
三是适宜负荷原则要求负荷安排的适时性,依据“超量恢复”理论,当机能达到超量恢复时是机体接受下一次负荷刺激的最佳时机。
教练员能否抓住这一时机进行下一次训练是反映教练员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适宜负荷原则”适宜时间实施负荷的要求。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操作过程分析负荷是否适宜不能只单纯从负荷本身去考虑,最重要是不能脱离承担负荷的主体。
因为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竞技能力以及前次负荷后恢复情况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承担负荷的能力,在这些因素中稳定程度又各有不同,性别是不变的,年龄增长是缓慢的,健康状况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阶段性变异特性已经比较清晰,而前次负荷的恢复状况则每日每时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教练员既要根据运动员性别、年龄特征、健康状况及竞赛能力发展水平来制定负荷量度计划,又必须根据负荷后运动员生理、心理上的反应及恢复状况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和修订预定的负荷计划,这些调整和修订不但要体现在各种大周期中,更主要体现在课与课之间,甚至于一次课的各个练习之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运动负荷的科学控制,才是对“适宜负荷原则”的有效实施。
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安排与发展探讨摘要:文章通过对运动负荷分配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结合各训练阶段的具体特征,从宏观、时间、微观三个角度,对运动负荷的配置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其将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运动训练;运动负荷;安排与发展引言:运动员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可通过持续性的开展体育锻炼,以提高自身的运动竞技能力。
运动负荷是该阶段最活跃的一个因子,适当的训练负荷可以让运动员产生一定的适应性。
此外,对运动负荷的研究结果也会对竞技运动的训练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各因素对运动负荷分配的影响1.1专项训练专项训练是每个运动员在参与高水平运动竞技比赛之前的必经之路,其中涵盖了特殊训练的动力学等,与竞技比赛有着高度的适配性。
在具体的训练中,专项与非专项训练之间并没有很明晰的区别,但当训练强度相同时,专项训练的增加会使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得到有效地提升,因此在体育训练中适当开展专项训练是必须的。
所谓的专项训练,就是根据不同竞技项目的具体特征,为不同的运动员制定专门的训练内容。
1.2过度负荷恢复原理在分配运动负荷时,要充分立足于运动员的具体康复情况。
通常,在结束运动训练之后的恢复阶段,身体要经历消耗、恢复、过度恢复,回归初始状态的过程。
已有研究显示,在身体的过度恢复期,应适当增加身体的负荷,使身体保持过度恢复,但也应注意恢复时间地控制。
因此,在进行体育活动载荷分配时,必须参照对应结构特征,把握好负荷的分配量,从而建立起更为系统、科学的体育锻炼体系。
1.3生物适应能力适当地分配运动负载,可以使个体的适应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运动员的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过度疲劳的现象,对此,不仅要在训练方式和技术上进行改善,同时也要给运动员施加更大程度的、新鲜的刺激,进一步提高其机体适应性,从而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控制刺激负荷的施加度,应使其控制在身体的极限范围内,否则会对身体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摘要】学校体育课是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其中的运动训练负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对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内容、训练负荷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合理设置负荷、负荷调整策略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体育教学实践。
合理设置运动训练负荷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负荷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影响,为学校体育课的优化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对学生锻炼效果和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体育教学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训练负荷、学生身心健康、调整策略、重要性、未来研究、影响因素、合理设置、训练内容、调整策略、影响。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学校体育课是学生体能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定期的运动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增强体魄,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进行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时,合理设置运动训练负荷是至关重要的。
运动训练负荷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体适应能力和运动效果,过高或过低的负荷都会影响训练效果,甚至导致运动损伤。
随着社会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运动训练负荷在学校体育课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深入研究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探讨如何合理设置负荷、调整策略以及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探讨运动训练负荷在学校体育课中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分析其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体育课中运动训练负荷的研究和分析,旨在为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内容和训练计划,合理设置训练负荷,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和身心健康水平。
通过总结学校体育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调整策略和改进建议,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体育专业毕业论文谈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引言:体育教学与训练是体育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运动负荷作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运动技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运动负荷的概念、分类以及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运动负荷的概念和分类1. 运动负荷的概念运动负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身体产生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等各种运动要素的综合作用。
它是通过对身体的刺激,促进机体的适应性改变,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
2. 运动负荷的分类根据运动负荷对身体的影响程度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类。
生理负荷主要包括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等方面的负荷。
通过适当的训练负荷,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增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心理负荷主要包括认知负荷、情绪负荷、压力负荷等方面的负荷。
通过适当的训练负荷,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专注力、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从而提高运动表现。
二、运动负荷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 运动负荷在学生体能训练中的应用通过合理设计的运动负荷,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适合他们的运动负荷,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2. 运动负荷在运动技能训练中的应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负荷,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各种运动技能。
例如,在足球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提高学生的射门力量和速度;在篮球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训练次数和难度,提高学生的运球和投篮技巧。
三、运动负荷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1. 运动负荷在竞技体育训练中的应用在竞技体育训练中,教练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的运动负荷,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例如,在田径训练中,教练员可以通过增加训练强度和距离,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和耐力;在游泳训练中,教练员可以通过增加训练时间和组数,提高运动员的技术和耐力。
乒乓球身体素质练习的方法注意事项和负荷控制乒乓球是一项需要良好身体素质的运动项目,而身体素质的练习是乒乓球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反应能力、耐力和灵活性,从而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在进行乒乓球身体素质练习时,合理的方法和负荷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乒乓球身体素质练习的方法注意事项和负荷控制,帮助乒乓球爱好者更好地进行训练。
一、方法注意事项1.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乒乓球身体素质训练的时间安排要合理,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
一般来说,每周进行3-4次的身体素质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45-60分钟,可以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来恢复和生长。
2. 多样化的训练方法身体素质训练要多样化,包括力量训练、灵敏训练、耐力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通过多种方法的结合,可以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
3. 重视基础训练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要重视基础训练,包括核心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等。
只有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4. 注意姿势和动作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要注意运动员的姿势和动作,保证其正确性。
错误的姿势和动作不仅影响训练效果,还可能导致运动损伤。
二、负荷控制1. 根据个体差异调整负荷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进行负荷的调整。
不同的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基础不同,所以在训练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负荷的大小。
2. 注意训练量的逐步增加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训练量要逐步增加,避免一开始就过大的负荷。
只有通过逐步增加训练量,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3. 合理安排训练周期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要合理安排训练周期,包括高负荷期、中负荷期和低负荷期。
通过合理的周期安排,可以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
4. 合理安排恢复训练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要合理安排恢复训练,包括主动恢复训练和被动恢复训练。
通过合理的恢复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快地恢复体能,减轻疲劳。
第27卷第3期2020年9月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27No.3Sept.2020[基础科学与应用】DOI:10.14168/j.issn.1673-4939.2020.03.12运动中运动负荷的调节与控制董金昌①(辽东学院体育部,辽宁丹东118001)摘要:分析运动中不同程度运动负荷对锻炼目的和提升训练效果的影响,进而探索运动负荷的调节和控制的标准。
文章采用样本研究的方法,运用运动后分析心率变异性的方法来确定运动负荷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所有测量均在阻力训练结束之前和之后以及在Id的被动休息(C』或2d的被动休息(C?)的训练结束后的24h和48h获得。
实验结果显示,在所有运动项目中,无氧运动的生理运动负荷最高,连续性运动的心理运动负荷最高。
不论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如何,运动后心率变异性指标相邻心跳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的重新激活程度均大幅下降至平均值。
得出结论:(1)在运动的最后5min和恢复的前30min内能够较为准确的测量出运动负荷上限;(2)在运动中,对于运动负荷的控制要高于标准值,低于最高值;(3)必须在运动过程中,勤于调整负荷量,针对个人负荷量的程度调整和控制运动负荷,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和提升训练效果。
关键词:运动负荷;心率变异性;无氧运动;连续性运动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939(2020)03-0215-05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运动负荷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2个因素构成,其中,训练的负荷强度被认为是外部运动负荷,也叫“物理运动负荷”;每个运动员对负荷的反应方式被认为是内部运动负荷,也叫“心理运动负荷”⑴。
众所周知,运动参与者在训练过程当中会尽可能的增加各项体能训练的负荷量,从而达到训练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