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翁同龢的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9.01 KB
- 文档页数:3
将相故事-帝师翁同龢简介翁同龢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姓名:翁同龢拼音:Wēngtónghé谥号:文恭字:叔平号:松禅、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别名:叔平、均斋、瓶笙、松禅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地:江苏常熟出生时间:公元1830年去世时间:公元1904年职业:书法家、政治家、诗人其他成就:同光年间书法家第一其他作品:《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翁同龢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同时也是光绪帝帝师,在晚清时期地位崇高。
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官至协办大学士,参机务。
道光十年,也就是公元1830年,翁同龢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字叔平,号松禅。
翁同龢的家族是著名的官宦世家,父亲翁心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是同治帝帝师。
自翁心存起,翁氏一家进入鼎盛时代,时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
”正是因为出生这样的名门望族之中,翁同龢才能自小受到系统的儒家教育,但同时也留下了一些读书人常常出现的弊病,成为日后被人诟病的原因。
翁同龢四岁的时候,跟随自己的母亲和祖母回到归乡常熟,自幼勤奋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后来以极为有意的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道光二十五年,十五岁的翁同龢应院试中秀才,二十二岁顺天府试中举人,二十六岁参加殿试中进士,并且是一甲一名状元。
次年,翁同龢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后来被咸丰帝提拔为乡试副考官。
也因为此,翁同龢可谓门生遍地。
等到后来他被贬职的时候,全赖门生分禄养之。
光绪元年,奉旨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前后达20余年。
在长期教授光绪帝的时间里,师徒二人培养了极为深厚的感情。
很多时候,光绪帝对他还有某种依赖之情。
正是因为教授了光绪皇帝,凭借着帝师的身份,翁同龢在清廷中可以说横着走。
不仅受到光绪帝信赖,就连慈禧太后也对其颇为重用。
不过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卷入到“帝党”和“后党”的争斗中。
晚清大臣翁同龢个人资料翁同龢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曾担任过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老师。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翁同龢人物简介翁同龢是晚清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曾担任过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老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位。
翁同龢代表作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他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甲午战败后,翁同龢被革职,于1904年去世,追谥文恭。
翁同龢人物生平学优则仕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
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
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
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
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
咸丰七年(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
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
咸丰八年(1858年),典试陕甘,旋授陕西学政,后因病请回京城。
咸丰九年(1859年)一月,返京调养。
二月,翁同龢从陕西起程回京。
三月底,回到了北京。
同治元年(1862年),擢升为赞善。
典试山西。
父去世回去守孝,期满,转任中允。
授命在弘德殿行走,五日一进讲,于帘前说《治平宝鉴》,得到两宫皇太后嘉奖。
累迁任内阁学士。
母去世后,守孝期满,继续担任以往官职。
同龢居讲席,每以忧勤惕厉,启沃圣心。
当八年武英殿之灾也,恭录康熙、嘉庆两次遇灾修省圣训进御,疏言:“变不虚生,遇灾而惧。
宜停不急之工,惜无名之费。
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
”上览奏动容。
又圆明园方兴工,商人李光昭蒙报木价,为李鸿章所劾论罪。
廷臣多执此入谏,恭亲王等尤力诤,上不怿。
同龢面陈江南舆论,中外人心惶惑,请圣意先定,待时兴修。
乃议定停园工,并有停工程、罢浮费、求直言之谕。
两朝帝师、一代书家翁同龢书法欣赏在晚清的官僚中,有一位状元出身,又子承父业,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朝帝师”,曾执掌朝廷多部门的大权、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并一手促成维新变法的重臣,他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清朝大学士,同治皇帝师傅翁心存的幼子。
1830年生于北京,字声甫,一字均斋,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松禅老人。
翁同龢在担任帝师的同时,还被朝廷委以要职,先后担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等,并两次入清朝的最高决策机构军机处,直接参与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决策。
在担任刑部右侍郎期间,以参与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为后人所传扬。
翁同龢在授读光绪帝期间,从经世思想出发积极引导光绪帝关心现实政治,留心中外大事,学会独立思考,启发光绪帝关心洋务新政和海防建设,启蒙了光绪帝的改革思想,并力劝光绪帝变法。
1898年,翁同龢起草了《国是诏》和开办大学堂的折稿,由光绪帝颁布,从此宣布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因此,康有为盛赞翁同龢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翁同龢授读光绪帝的方法,与慈禧太后希望翁同龢把光绪帝培养成绝对顺从她的儿皇帝、政治傀儡的想法,大相径庭,致使“戊戌变法”发生后,慈禧迁怒翁同龢,于1898年10月21日下了道懿旨,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严加管束。
这便是“两朝帝师”的政治悲剧。
翁同龢在京为官40多年,办事细致、为官严谨、治学不辍。
翁同龢的书法源自欧、褚、颜、柳、赵,而颜书的功底最深。
早在游文书院读书时,他常去曾担任过内阁学士的钱泳府上讨教工书的道理和门径,钱泳的书法曾得到过成亲王永惺的亲授。
钱泳的指教,对翁同龢的日后书法造诣影响较大。
而游文书院的同学中还有后来成为大书法家的杨沂孙等人。
在苏州紫阳书院学习时,翁同龢还结识了吴大澂、陆润庠、俞樾等一大批书法大家,临帖研碑,讨论交流书道是自然的。
翁同龢三十岁以后,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渐加重,接触的书法家、真迹、碑帖越来越多,对书法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帝师”翁同龢生于1830年,卒于1904年的清代江苏常熟人翁同龢一生,至少有三处高度别人很难企及:第一,是科举状元;第二,是清流领袖;第三,是帝师(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
据学者统计,有清一代,全国41%的状元出自江苏。
翁氏家族到翁同龢时进入鼎盛时期,人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
特别是父子帝师,最为厉害。
翁同龢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先后担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等职,晚年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史载:光绪皇帝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翁同龢生于北京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4岁随母返回故乡念书。
他自幼聪颖好学,幼时通读《四书》、《五经》,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翁同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状元)。
翌年即授修撰,供职翰林院。
未几,朝廷破格擢拔他为乡试副考官,典试陕西,几年后,又为主考官典试山西。
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走进弘德殿,教授同治皇帝,10年后再入毓庆宫,教授光绪皇帝,前后达20余载。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因支持戊戌变法,翁同龢被慈禧太后撵出北京,回到家乡常熟。
在困寓虞山,落魄忧伤的日子里,因有门生故旧分俸见赠,这才得以活命。
1904年7月4日,电闪雷鸣中,饱经忧患、无可奈何的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之情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汝曹,即你,或者你们这一伙。
短短4句20个字,道尽了这位古稀老人数十年不为人知的宦海沉浮生涯,和行将告别烦世的无限忧伤、愤慨。
从教授同治、光绪皇帝启蒙识字,到被撤职还乡,翁同龢与两代天子的君臣、师生关系长达24年。
以此出发,在晚清的中国内政、外交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举凡翁同龢为官60年大事,最为重要者有: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冤假错案;参与组织甲午战争;支持盛宣怀等人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激进派发动维新变法。
翁同龢:一位清廉的政治家国家设官授职旨在管理社会事务,造福百姓,清廉是对官员的基本要求。
晚清官场腐朽,社会风气败坏,但仍有少数清廉的官员,翁同龢就是其中一个。
研究翁同龢的清廉思想和从政活动,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曾担任晚清同治帝、光绪帝的师傅,主持宫廷教育长达40年,为培养同治、光绪两帝付出了巨大辛劳。
他曾两次担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还长期担任工部、刑部、户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重要职务,既管外事,又管内政,无疑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权贵人物。
但他还是一位清正廉洁、律己爱民、公忠体国的政治家。
无论是在晚清还是在今天,也无论是对他一生持肯定的人还是有所保留的人,对于他为官清廉这一点都是承认的。
翁同龢的清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拒受馈赠、不失志节。
清代官场存在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如同乡、同宗、同年、师生、同僚、上下级等等。
官员遇事或出于某种需要,往往通过这些关系,用送“礼”的办法来贿赂相关人员。
在清代,如果是地方官来京,大多用“冰敬”、“炭敬”、“别敬”等名目给有关京官送礼;若京官到地方办事,地方官送礼的名目则有“程仪”、“津润”、“路费”等,馈赠的礼物主要是银两或贵重物品。
清朝官员俸入微薄,尤其是京官,平日生活清苦。
按照清朝不成文的规矩,官员接受了馈赠,只要与公事无关,就不算受贿,更不算贪污。
因为有了这个规矩,所以大多数官员都接受馈赠。
尽管如此,翁同龢仍坚决拒受,对于地方官寄赠银两一律退还。
比如,同治五年,他护送父亲灵柩回籍安葬;同治十二年,母亲去世,他回籍丁忧。
由于当时他身任同治帝师,所以这两次回乡事毕返京时,当时的一些重要官员如曾国荃、丁日昌、高心夔等人均先后向他赠银,但他认为受之有愧,坚决不要。
严管子弟、严肃家风。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官员本人很清廉,拒受馈赠,但家中子弟却因修养不够,私下收受他人送的钱财。
因此,一个官员要真正做到清廉,还必须严格管教子弟、严肃家风。
翁同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六岁入塾时,“四书”、“五经”琅琅成诵。
21岁选为拔贡,23岁中举人,27岁以一甲一名进士及第,官翰林院修撰。
父心存,咸丰朝历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授读同治帝。
长兄同书、次兄同爵,均官至巡抚。
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年。
同治驾崩,光绪继位,慈禧又命同龢入值毓庆宫,教授光绪读书。
两朝帝师,翁同龢享此殊荣。
翁同龢中状元后,曾暂代刑部右侍郎。
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就是经翁同龢之手查明真相,得以平反的。
他在学习上,是光绪的师傅;在生活上,是监护人;在政治上,又是最受宠信的大臣。
曾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两度入军机,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典馆正总裁、国史馆副总裁等。
他“立朝数十年,矢诚矢敬,有古大臣风”,被视为国家栋梁。
使翁同龢美名留芳的,主要有二:一是甲午海战,二是维新变法。
前者他是主战派,后者他是改良派。
尤其是甲午海战,翁同龢与以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是史书上对他的评价。
可是我最近读朋友送的清·王伯恭(曾任袁世凯总统顾问)著《蜷庐随笔》一书,对翁同龢的认识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还是来看王伯恭所记述的一段亲历吧:“甲午战前,翁同龢一力主战,李鸿章言不可轻开衅端……我去见翁同龢,向他力陈主战的错误。
我想翁同龢也是我的老师,他向来是器重我的。
但翁同龢听了我的劝说后,笑我是书生胆小。
我说:‘临事而惧,古有明训,岂能放胆尝试?而且,我国无论兵器还是战法,都百不如人,不能轻率地开战啊!’翁同龢说:‘李鸿章治军数十年,扫荡了多少坏人啊!现在,北洋有海军陆军,正如火如荼,岂能连一仗都打不了吗?’我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今已知自己确实不如人,哪里有胜利的希望呢?’翁同龢说:‘我正想让他到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么,翁同龢的主战,可谓一箭双雕:若胜,翁同龢是抗倭的英雄;若败,那整顿李鸿章的“余地”就捏到翁老师手里了!结果不用说了,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结束。
清朝政治家翁同龢生平简介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政治家翁同龢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翁同龢简介翁同龢,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艺术家。
对于他的书法,幼年时期多以欧、褚的书法为学子,中年时期则致力于颜真卿的书法。
以书法而闻名,晚年沉浸于汉隶,在同光书法家中名列第一。
当时的书法家都对他的书法造诣十分敬佩。
翁同龢是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先后担任了同治、光绪两代的帝师。
在光绪时期,因为卷入了政治斗争中被慈禧太后罢了官。
让他首次出任是在光绪八年时期,第一次担任了军机大臣。
在担任起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斗争革命,其一就是参与了处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其二就是参与中法越南交涉的相关事宜。
其次在生活爱好上,比较很喜欢藏书和学习书法,并且在这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他在京为官将近40多年,在他的书法中,最擅长的就是楷书和行书,同时也深得颜真卿书法的精髓,写出了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作品,形成了翁氏独特的书风。
因此他的作品在清代书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他的评价也是很高。
关于他的故居,现在叫做“翁同龢纪念馆”。
这座纪念馆开放于1991年11月1日,到目前为止,翁同龢故居是保留比较完整的,具有江南风格的官僚住宅。
也就是在这里翁同龢过了他的青年时期。
直到1990年,他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将这座故居捐献给了国家,并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翁同龢日记《翁同龢日记》一书起自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一日,迄于光绪三十年五月十四日。
这本书里主要记叙了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的史事及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者就是书中的主人公翁同龢,他是晚清政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日战争,戊戌变法中都参与了重要活动。
这本日记也被誉为晚清的三大日记之一,其中的内容相当丰富,但据一些学者考证,关于其中记载的有关于戊戌变法和维新派的内容有被删减过。
晚清著名帝师:翁同龢首先,翁同龢是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
生于1830年的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
1856年,他考中一甲进士。
翁同龢诗画具佳,尤其书法闻名于世。
他研习古人笔法,博采众长,写出了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书法作品,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写有《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作品,是著名的诗人。
其次翁同龢是帝师,同治四年,他入弘德殿,为同治师傅,教读同治皇帝九年。
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毓庆宫,为光绪师傅。
从教授光绪启蒙识字到被撤职回乡,翁同龢与皇帝之间以师生关系相处长达24年。
帝师之尊决定了翁同龢对光绪的忠诚和爱护,为了光绪帝的利益,他的立身行事,都可以和人们所期待的儒家理想主义不同。
翁同龢是可以妥协的!翁同龢曾经担任过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要职。
为官六十年的时间里,他做了不少事情,主要有: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假错案;卷入甲午战争洪流。
支持盛宣怀等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举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才,亲自草拟了《明定国是诏》。
光绪元年即1875年12月,翁同龢升任刑部右侍郎,直接负责重大案件的审办。
他重审了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通过细阅全部案卷,发现了很多疑点和漏洞。
他调查走访,重新检验尸骨,终于查清葛品连系病死,而非中毒死亡。
至此,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得以平反。
此案轰动一时。
翁同龢忠于职责、为平民平反,不愧为一代帝师。
翁同龢担任军机大臣,参与了对法、对日主战的决策。
对待侵略者,他主张坚决抵抗。
他与主和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但翁同龢没有作战经验,不了解作战双方的实力,也没有具体成熟的作战计划。
他支持盛宣怀,于1897年创建了中国第一家银行_中国通商银行。
由户部拨100万两“生息官款”。
存于中国通商银行,实际上也成为开办伊始的中国通商银行的最初营运资金。
甲午战争惨败后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
评述遭逐返乡的翁同龢优选份评述遭逐返乡的翁同龢 1评述遭逐返乡的翁同龢1898年4月23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
4天后,诏书起草人、光绪帝老师翁同龢被免去一切职务,驱逐回籍。
6年后的仲春5月,翁氏郁郁谢世。
翁同龢(1830—1904)是苏州常熟人,出身世宦,任清光绪帝太师,是公认的江南士子中“入仕”的典范人物。
按照史学家的说法,翁氏是激进派的革新人物,“百日维新”有其大功,他应该是总策划。
慈禧先驱逐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再将光绪囚禁于瀛台,又把__斩杀于菜市口,慈禧再度__,维新失败。
据说光绪听到恩师被开缺的消息时,“惊魂万状,涕泪万行,竟日不食”,翁氏自己接旨后“如晴天霹雳”,重重迷雾中没能等到阳光照耀、没能走出荆刺之地。
回到常熟后,似削发之僧,隐居常熟西门外的虞山鹁鸽蜂墓庐。
曾经沧海,有人说他是大彻大悟,其实,江南人讲究脸面,他的隐居实际是避世,不成功便成仁,在隐居的门上贴有《五不规约》,曰“一不荐信,二不受请托,三不赴宴会,四不见生客,五不纳僧道”,字里行间表现闭门修炼、与社会两重天,以读书写字了此生。
还研读《法华经》,形容枯槁似的。
然而,他根本不甘心,就象如今离退休的干部一样,动辄“__革命那会,他们(在任者)什么也是呢”,从翁氏后来的交往、文章、日记来看,无不透露他不甘心、心在皇宫的情绪。
当然,也许他担心年轻的光绪,忧心于许许多多象__这样的人,忧心皇室里的他所不齿之人,对朝政的大方向担忧。
翁氏通过苏州城里的汪柳门、吴清卿等人传来的.书信,了解、满足自己原来职位那样的“抱负”或思想,每天记下他的思想。
如果是__国家,光荣退位也好,事变而折也罢,人走茶凉,没有心思去想什么__的——自有后来人嘛。
翁同龢不甘心、不舍得,那种能力挽狂澜的劲头似乎还在体内涌动,所以,他不停地打探朝廷的各种信息,以图能重出“江湖”。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翁同龢不是庸人,他自认非庸人评述遭逐返乡的翁同龢,他终日独步山径、低头小路、对天度叹、忧心忡忡末时,翁同龢有绝命诗曰:六十年中事,凄凉到盖棺。
中国近代名人故事范文中国近代名人故事中国近代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名人,他们以卓越的才华、伟大的胆识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璀璨星辰。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近代名人的故事,展现他们的伟大成就和崇高精神。
1. 孙中山:中国近代革命的先驱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之一。
他奋起抵抗清朝统治,领导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创立中华民国,成为中国政治史上的标志性人物。
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少年时代赴美学习,并接触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回国后,他发动了多次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结束封建专制统治。
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也使得孙中山成为了中国民族主义和革命的象征。
2. 翁同龢: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翁同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并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翁同龢生于福建省,年少时功名心切,曾中举人。
然而,他看到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决定放弃仕途,投身教育事业。
他担任了江宁书院的教授,并积极推动现代教育的改革。
他主张“实用主义”,提倡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
3. 蔡元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重要推动者蔡元培是中国近代维新和教育事业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致力于传播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蔡元培生于江苏省,年轻时留学美国,接受了西方教育理念的熏陶。
回国后,他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并推动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他倡导提高女性的教育水平,主张男女平等,改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政治,为中国的民主和自由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4. 鲁迅:中国近代文学的伟大先驱鲁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以犀利的笔触和深邃的思想,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并呼吁民众觉醒和改革。
鲁迅生于浙江省,曾在日本留学。
他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
当真是文人误国?翁同龢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了解点清代历史的人,大多数都知道翁同龢,对于他的了解,相必不少一部分人来自走向共和这部剧,这部剧甚至被网友评为国剧的典范,剧中对翁同龢这个人物的表现不必多言,大多数人都感叹:书生误国啊!谈起翁同龢,还是先从他和李鸿章的故事开始说起,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翁同龢老爱和李鸿章唱反调,这两人之前就有过过节,在太平天国"叛乱"的时候,他哥翁同书在一次守城战中,眼看战势不妙,老早的就弃城逃跑了,结果这哥们中了人家的圈套,曾国藩对此非常恼火,但是呢,翁同书他爹是帝师,也不敢轻举妄动,就以文采不好之原因,让李鸿章来上这份折子,李鸿章有才啊,文采好。
不费吹灰之力就写了一份出色的折子,就上书了皇帝,这下可好,皇上大怒,想宰了翁同书,其爹吓了一跳,然后就一命呜呼了,皇上改变了主义,把他哥哥去发配充军了,这下李鸿章可是得罪人了,你一个上书,爹爹死了,哥哥走了,翁同龢气的不轻。
然后就是甲午战争时候的事了,大家都知道结果,大清败了(还没亡),有的课本是说避战保船的原因,其实这事可不这么简单,李鸿章和翁同龢的官都够大的,一个是2代帝师兼任民政和财政部长,管着爱新觉罗家的钱财,一个是北洋大臣,管着北边的海军部队,这两个人斗起来大清可没好果子吃,因为之前的原因,每当李鸿章有求于朝廷时,翁同龢就横叉一脚,而对于军队建设,缺的恰好就是钱,翁同龢正好管着钱。
当时,北洋舰队还是非常厉害的,战斗力名列前茅,小日本确实不是对手,北洋的船吨位都很大,战斗力很强,世界在进步,因为连年没买新东西,这些老铁皮在射速航速上已经落后了很多了,小日本却在频频买新船,李鸿章担心得很,很多次上书光绪,请求发点钱,买几个新舰艇,光绪帝就找翁同龢要啊,翁同龢肯定不给啊,拿慈禧太后当挡箭牌,说修颐和园得花钱,没钱了给不了了。
翁同龢心里也打着算盘,害死俺爹赶着俺哥能让你好过?另一方面,他确实高估了北洋舰队的实力,以为李鸿章是危言耸听,但是翁同龢毕竟是一个儒学学者,对于新事物一概不知,错误的估计了形势。
两代帝师两入军机的维新状元翁同龢翁同龢(1830—1904),清咸丰六年(1856)状元。
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
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
两入军机,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最为光绪皇帝宠信,“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
”道光十年(1830)四月二十七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一个官宦人家。
其父翁心存是道光进士,历任礼、户、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作过上书房总师傅。
翁同龢9岁参加当地的童子试,考进县学游文书院。
15岁考中博士弟子生。
次年参加府试,考上了诸生。
1850年,翁同龢参加了礼部举行贡试和拔贡考试,朝考得一等,又两与廷试,均名列第一。
1852年,他又考中举人。
1856年,即他26岁那年,顺天会试中试,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胪唱那天,礼乐喧阗,翁同龢身着锦袍,顶戴花翎,在太和殿前向咸丰皇帝三拜九叩。
这时,翁同龢只感到“皇恩皓荡,永世不忘”,报恩效忠思想占据了他的整个身心。
新状元照例被授为翰林院修撰。
两年以后,庶吉士学习尚未期满,又被咸丰帝破格提升为陕西乡试副考官,旋授陕西学政。
同治元年(1862),又任山西乡试正考官。
这对初涉仕途,年方29岁的翁同龢来说,无疑是一种殊荣了。
此后,他屡柄文衡,多攻充任乡会试的正副考官,门生故旧遍布朝野。
1861年,咸丰帝驾崩,年仅6岁的同治帝即位,由两官皇太后垂帘听政,小皇帝在弘德殿读书。
1865年,两宫皇太后批准增添翁同龢为弘德殿行走,又在养心殿召见了他,温谕再三,勉励他“尽心教导”,并当着他的面,规谕同治帝“须听话,勿淘气”。
翁同龢知道,身为帝师。
责任重大,能否造就一代圣君贤主,可谓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因此他当即向两宫皇太后表示:“自问受国重恩,无可图报,书房巨任,力所其难。
”他的讲授,一直受到皇帝和太后的好评.称赞他“讲授有方”、“入值甚勤”。
翁同龢简介翁同龢人物小传: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
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状元。
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
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甲午事迹:主战派,后支持戊戌变法翁同龢与皇帝的同盟是稳固的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出身巨宦之家。
其父翁心存,咸丰朝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授读于同治皇帝;长兄翁同书、次兄翁同爵,皆封疆官至巡抚;其本人更是青出于蓝,21岁选为拔贡,23岁中举,27岁以一甲一名进士及第(状元),同、光两朝帝师,并历任刑、工、户部尚书,两度入值帝国军机,可谓做官做到了人臣之巅峰。
翁同龢与光绪皇帝的亲密同盟关系,是符合历史逻辑和史实的。
翁氏两代皆显宦,两朝任帝师,从个人权力角度出发,帝荣他荣,帝辱他辱;从道义伦常角度,出身科举的翁氏一门接受的是传统纲常理念熏陶,辅佐圣主已经成为他的家族文化基因。
虽然翁同龢父子得到接近帝国权力核心的角色分配是来源于慈禧太后的赋予,但慈禧太后改变不了这种“帝、后”二元权力架构下不可调和的矛盾,更无法撼动真正的中国传统士大夫内心“修身、治国、佐幼主”的政治抱负。
尤其是当事人的个人权力边际已经接近天花板时,慈禧太后给予臣下的角色设计有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发生偏差,甚至成为她的对立面。
并且可以想见的是,翁氏一门在行走于权力高层“权力的游戏”中也是有其切实可行的独到心得的。
臣下之间,门生故旧关系,尚且足以结成铁桶一般的政治联盟。
对于皇帝与帝师,更是如此。
对于光绪皇帝来说,没有比他的老师更亲近的政治关系,哪怕是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
作为执掌海军衙门的奕譞,奕譞在慈禧面前的示弱、乖巧和逢迎,当然可以解释为对自己儿子的政治保护。
但作为父亲,他的爱护却导致他不能与皇帝一起进行风险太大的政治赌博,因为一旦失败,政治生命与家族性命可能会双双失去。
奕譞在这种难度极大的政治中庸里如履薄冰,也技术高超,使得醇亲王一系在短短三十年里出了两代皇帝(载沣承袭父亲奕譞爵位,任其子宣统皇帝的摄政王)。
帝师翁同龢,竟然画这么好!翁同龢仿华嵒山水册翁同龢(“龢”字读hé,1830年~1904年),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
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及第,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先后担任清同治帝、光绪帝两代帝师。
死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翁同龢仿华嵒山水册翁同龢在京为官四十多年,平生喜藏书,居官朝中时常去琉璃厂访书,陆续购进许多好书。
其中有乾隆进士、嘉庆帝师彭元瑞的知圣道斋藏书,怡亲王死后流散出府的乐善堂旧藏,其中不乏极其珍贵的海内孤本。
所藏南宋《松桂堂帖》,为明末睢阳袁枢(袁可立子)、袁赋诚父子家藏精品,得以流传至今。
只可惜翁同龢在考证睢阳袁氏旧藏南宋《松桂堂帖》时,跋语中竟因资料匮乏无考睢阳袁氏而将袁伯应(袁可立子袁枢)和袁赋诚(袁可立长孙)误断“其为一人无疑也”的千古学术错误。
翁同龢仿华嵒山水册清朝末年,时值战乱,公私藏书多有散出,现存翁氏藏书的主要部分,都为此时购入。
其所收藏的一批秘籍,被学界认为“学人仰望而不知其存否的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善本,以国内标准论应属国宝级重要文物,是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外图书馆所无的珍籍”。
翁同龢富藏书;诗文简炼凝重;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真卿风骨。
翁同龢仿华嵒山水册翁同龢仿华嵒山水册翁同龢仿华嵒山水册翁同龢仿华嵒山水册翁同龢仿华嵒山水册翁同龢仿华嵒山水册。
将相故事-如何评价翁同龢此人?翁同龢为什么支持变法?翁同龢,清朝晚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同时也是同治帝、光绪帝帝师。
公元1830年,翁同龢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常熟,字叔平,号松禅。
翁同龢是官宦世家出身,父亲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他本人的成就也非常的高,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
除了在政治方面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之外,在书法艺术方面,翁同龢同样是一位书法大家。
他早年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
晚年之时,则沉迷于汉隶之中,有同光一朝书法家第一的称号,获得许多书法家的尊重与敬佩。
就是这样一个在政治上和艺术上都有很高成就之人,在历史上的评价却出现了两级分化。
有人说翁同龢是一位非常清廉高洁的官员,是当时清朝难得的好官。
他早年的时候,便因为判定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个案件而闻名。
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几百年来仍然家喻户晓,不仅仅是戏剧,同样也在影视剧中出现。
而当时为杨乃武和小白菜案件平冤昭雪的便是翁同龢。
最早的时候他接替自己父亲教导同治帝,光绪皇帝继位之时,又转而教导光绪皇帝。
在翁同龢为帝师的期间,他与光绪皇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不仅仅是教导光绪皇帝识字读书,同样的也教导他做人的道理。
光绪帝年幼且体弱多病,对读书兴趣不大,且不能吃苦。
翁同龢循循善诱,试过许多种办法,最终找到了表扬法,激发了光绪帝读书的积极性。
有人说翁同龢好,自然也有人说他不好。
而翁同龢本人的恶评,大多数都出自其在甲午中日战争之时的表现。
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因位自己的亲人翁同书被李鸿章害死一事,翁同龢对李鸿章多有厌恶。
在李鸿章掌管北洋海军之时,翁同龢恰巧管着户部。
当时李鸿章练兵和购买战舰等,都需要经过翁同龢的批准,才能调来钱银。
但是翁同龢却因为翁同书的原因,对李鸿章多有苛责,多次将军饷按下不放。
使得北洋海军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在购置新式战舰。
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翁同龢又一力主站,无视李鸿章所说中国海军力量不足以对抗日本海军的陈诉,最终使得清朝对日本开战。
“人参状元”翁同龢清咸丰六年(1856年)春,京城会试如期举行。
当朝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的三儿子翁同龢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咸丰二年中了举人。
与此同时,协办大学士孙玉庭的孙子孙毓汶也中试。
彼时翁同龢的两个哥哥分别任安徽巡抚和湖北巡抚,而孙毓汶的哥哥孙毓溎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状元。
翁家夺魁心切,孙家更想让孙毓汶与孙毓溎成为状元兄弟,留下科名佳话。
按照大清惯例,殿试前夕,参加殿试的贡士如果住家离殿庭稍远,则需借宿朝门附近亲友家中,以便次日清早能及时进入隆宗门。
那时,孙家宅第就在皇城附近,翁家则稍远些。
当晚,孙家很大方地邀请翁同龢到府邸中吃饭、留宿。
孙毓汶的父亲孙瑞珍以父执世谊殷勤款待了翁同龢。
席间,孙瑞珍频频劝酒,絮絮畅谈,宾主非常欢洽。
散席后,孙瑞珍又邀请翁同龢到他书斋里,把殿试规矩一一指点,直到深夜。
翁同龢对前辈的指点甚是感激。
但因入夜已深,又加上翁同龢不胜酒力,两眼困倦却不忍推辞。
而孙毓汶则早早散席去入寝了。
翁同稣以为会和孙毓汶一起住宿,等了好些时候,还不见他来,已觉不支,朦胧间就和衣而睡。
谁知入睡不到一刻,庭前突然爆竹声接连不断,以致翁同龢终夜不能成寐。
熬到了天亮至寅刻要起身入朝时,翁同龢困顿至极,气力俱乏。
考试中,翁同龢刚开始还能抖擞精神写草稿,可是到了执笔誊抄时已经没了精神,心想这次状元必让孙毓汶抢去无疑。
突然,翁同龢记起离家前父亲给了他两支老山参,藏在卷带里,便急忙找了出来,折下半支放入口中咀嚼起来。
不一会就觉精气流贯,神志奋发。
于是振笔直书,一气到底,按时交了卷。
考试结果出来后,翁同龢第一,孙毓汶第二。
事后,翁同龢才想起孙家的款待用意,幸亏老父亲更胜一筹,用老山参助他夺冠。
后来人们就称翁同龢为“人参状元”。
关于翁同龢的介绍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
清代书法家。
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
咸丰六年(1856)进士。
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
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卒后追谥文恭。
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
书法遒劲,天骨开张。
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
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
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
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
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
这是翁同龢的特色。
”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传世书迹较多。
《节临华山碑扇面》,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
纸本墨迹,隶书3行,共8字,题款10行,共46字。
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
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
此幅扇面,由隶、行、楷三种书体组成。
跋语和题款,字虽小,而所占篇幅强半,整体布局,既疏朗而又谨严,甚为得体。
扇面正文为隶书8字,看出其隶书功力深厚。
结体用笔,恪守古法。
跋语行书,8行37字,写得老健、厚重,书卷气甚浓。
题款为楷书,很有北碑味道。
徐珂《清稗类钞》说:“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
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
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
以后被咸丰帝破格擢为乡试副考官,先后典试陕西、山西。
同治四年(1865年),翁同龢奉旨在弘德殿行走,授读同治帝。
光绪元年(1875年)又奉旨在毓庆宫行走,授读光绪帝,前后达20余年。
翁同龢学识渊博,除了正常教授《四书》、《五经》等儒家必读课外,还特意安排了许多中外史地、科技和早期改良主义著作,新学旧学兼顾,中学西学结合,循循善诱,引导光绪帝关心现实政治,留意中外大势,清除积弊,力振纲纪。
翁同龢把他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渗透在他从政、从教的实践活动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堪称近代教育的第一导师。
翁同龢的教育使光绪帝扩大了知识领域,为以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打下了思想基础。
翁同龢在任刑部右侍郎期间,处理了很多案件。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为当时轰动全国、百余年来家喻户晓的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冤案的平反昭雪。
军机处是清代自雍正以后的最高决策机构。
翁同龢两参军机,第一次是光绪八年(1882年)十一月至光绪十年(1884年)三月,正值中法战争时期。
第二次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正值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时期。
他参与了对法、对日主战的决策。
在对侵略者的态度问题上,他与主和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证明正是他的失误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翁同和不考虑当时的两家实力就知道打,而没有作战计划〕翁将他与李鸿章的私人恩怨派系斗争延伸到国家大事之中,克扣北洋水师军费,最终导致甲午海战失败,这是他人生中不可抹去的污点。
翁同龢任户部尚书(1887年)的第二年黄河在郑州决提,一时无钱治理,于是“户部在陈奏《筹备河工赈需用款办法六条》中,以‘十余年来,各省购买军械存积甚多,铁甲快船,新式炮台,业经次第兴办’为由,要求自1888年(光绪十四年)起,沿海各省"所有购买外洋枪炮船只……均请暂行停止,俟河工事竣,再行办理。
”此条款的造成的后果就是李鸿章正在定购的战舰没有购成,却被日本人抢先买走,这就是在中日海战中大为风光的日军战舰“吉野”号。
当时许多满州大员都把北洋水师看作是李鸿章的“私产”,生怕北洋水师的壮大是李鸿章本身在权利上的纵深,早有防范扼制之意,和李鸿章于公于私都有过节的翁同龢也有此疑虑,所以,他在北洋水师的军费上做文章确实大有动机。
甲午战争惨败直接引发的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来说是一次空前深刻的变革。
翁同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向光绪帝举荐康有为等进步人士,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他力主变法维新,为门生天子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定国是诏》,揭开了百日维新的序幕。
由于触犯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翁同龢为此被开缺回籍。
“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余恨未消,又下令将翁同龢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七十老人以清廷重臣、一品大员的显赫地位,为国家、民族存亡,难能可贵地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因而名垂青史。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5日),翁同龢被慈禧撵出北京城。
回到家乡常熟,开始了他半隐居的庐墓生活。
在困寓虞山、落魄忧伤的日子里,他的不少门生故旧“分俸见赠”。
1904年7月4日,在风云变幻中饱经忧患的翁同龢,满怀抑郁和凄怆与世长辞了。
在临终前,他口占一绝:“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
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短短四句话,道尽了这位松禅老人的宦海沉浮和无限忧伤。
翁同龢自1856年会试一举成名起,直至1898年回籍,42年都在京师任要职,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并两次入值军机大臣,直接参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清代114名状元中,汉族大臣得入军机者,仅有3人)。
他是清廷官僚重臣中少有的清廉者,为官42载,官至相国,罢官回乡后,要靠门生故旧接济。
但他算不上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曾经与他结拜为兄弟的荣禄在甲午战争期间写给陕西巡抚鹿传麟的便条中,曾评价翁同龢说“常熟(代指翁同龢,因为翁是江苏常熟人)奸狡性成,真有令人不可思议者。
合肥(李鸿章)甘为小人,而常熟则仍作伪君子。
”翁同和世交潘祖荫曾经评价翁同龢说“叔平虽为君之座师,其人专以巧妙用事”。
这些评价未必客观准确,但绝非无中生有。
翁同龢不够胸襟坦荡、果敢有为,使身居高位的他政治才能大打折扣。
在甲午战争中,他一力主战,并非是知已知彼,有必胜的把握,而是当时所有抱着天朝上国理念的知识分子们本能的反应,对日本向来更是以“蕞尔小国”视之,根本不放在眼里。
特别是当他的对头李鸿章又极力主和的时候,他的主战就会更加坚定。
翁同龢号称“南清流”领袖,所依靠结交的罕有地方封疆大吏,多是词垣台谏、翰林“清流”,这些人发起议论来头头是道,慷慨激昂,但都是些无实力无权柄的京官书生,说大话、说空话振振有词,办起实事来却一筹莫展。
因此作为“帝党”的领袖,他率领的力量看似羽翼众多,其实势单力薄;以光绪为首的所谓的“帝党”,实际不过是个十分脆弱、松散的政治集团,一遇重大风浪,便被历史巨流卷没。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翁同龢书法作品书法名世。
《清史稿?翁同龢传》称赞翁同龢书法“自成一家,尤为世所宗”。
清徐珂《清稗类钞》谓:“叔平相国书法不拘一格,为乾嘉以后一人……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翁方纲)、南园(钱沣)之上。
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刘墉)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
光绪戊戌以后,静居禅悦,无意求工,而超逸更甚。
”清杨守敬《学书迩言》对这位雄视晚清书坛的巨擘称许:“松禅学颜平原(颜真卿),老苍之至,无一雅笔。
同治、光绪间推为第一,洵不诬也。
”谭钟麟对翁字推崇备至:“本朝诸名家,直突平原(颜真卿)之上,与宋四家驰骋者,南园(钱沣)、道州(何绍基)、常熟(翁同龢)而已。
”谭延闿、泽闿兄弟曾刻成《春及草庐藏翁氏墨迹》行世。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楮、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
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
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翁同龢藏书翁同龢在京为官四十多年,平生喜藏书,居官朝中时常去琉璃厂访书,陆续购进许多好书。
其中有乾隆进士、嘉庆帝师彭元瑞的知圣道斋藏书,怡亲王死后流散出府的乐善堂旧藏,其中不乏极其珍贵的海内孤本。
清朝末年,时值战乱,公私藏书多有散出,现存翁氏藏书的主要部分,都为此时购入。
其所收藏的一批秘籍,被学界认为“学人仰望而不知其存否的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善本,以国内标准论应属国宝级重要文物,是包括我国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外图书馆所无的珍籍”。
翁同龢富藏书;诗文简炼凝重;书法纵横跌宕,力透纸背,有颜真卿风骨。
遗著有《瓶庐诗稿》、《瓶庐文抄》、《翁文恭公日记》等。
附录;翁同龢名联文章真处性情见;谈笑深时风雨来。
▌故居简介▌鸟瞰故居翁同龢故居又叫“翁同龢纪念馆”翁同龢纪念馆坐落在常熟古城区翁家巷门,系由翁氏故居修缮辟设而成,并于1991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翁氏故居是一所保存比较完善、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官僚住宅,翁同龢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1990年, 翁同龢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万戈)先生将世业捐献给国家。
其中的主体建筑"彩衣堂"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翁同龢纪念馆陈列内容主要有:翁同龢生平事迹;翁同龢文物、书法;翁同龢主要著作及国内外研究翁同龢的论文、信息。
同时辅以反映历史原貌的清代红木家具陈设,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景点一览▌〖知止斋〗故居景点一览知止斋是主人会见宾朋之处。
楼上藏书,楼下供吟诗、论文、赏书、品画之用。
〖玉兰轩〗为客厅,亦称花厅,因庭中种有玉兰,故名“玉兰轩”。
〖晋阳书屋〗处彩衣堂西侧轴线,为翁同龢读书之所。
〖柏古轩〗在思永堂后第七进。
庭中原植古柏一株,故以此名轩,亦称“柏园”。
同治年间为翁同爵居处。
光绪初,翁同龢二姊翁端恩返常时曾住此。
其后翁同龢携其孙翁安孙、侄孙翁斌孙也曾短时居住过。
〖双桂轩〗为翁心存、翁同书居处。
翁同书之子翁曾源也曾在此居住。
同治初年,将原石梅翁氏祠堂西屋之“双桂轩”名移至此处。
翁同龢晚年返乡后常来此歇息。
〖后堂楼〗在主厅彩衣堂之后,楼分上下两层,原为翁氏女眷居住之处。
楼下现辟为介绍翁同龢生平事迹的专室,楼上则为翁氏一门书法艺术陈列之处。
〖砖雕门楼〗清代砖雕垂花门楼。
上镌“源远流长”四字,下砌“辞亲赴考”、“衣锦还乡”带状砖雕组画。
精雕细刻?造型美观?为这座建筑增添高雅气氛。
翁同龢的墓在城区翁同龢之墓西郊约7公里之虞山鹁鸽峰山麓,与其父翁心存墓毗邻。
有罗城、墓冢、拜台、墓道,冢后竖石灰石碑一通,高132.5厘米,宽48厘米,厚10.5厘米,镌刻“乙山辛向兼卯酉三分”,“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特谥文恭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曾祖考叔平公,诰封一品夫人曾祖妣汤夫人诰封淑人庶曾祖母陆淑人之墓”,“曾孙翁之廉、之循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