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历代状元故事——翁曾源
- 格式:docx
- 大小:15.47 KB
- 文档页数:2
翁同龢给光绪帝的辞职信篇一:关于翁同龢的介绍关于翁同龢的介绍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
清代书法家。
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松禅、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
咸丰六年(1856)进士。
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
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卒后追谥文恭。
学通汉宋,文宗桐城,诗近江西。
书法遒劲,天骨开张。
幼学欧、褚,中年致力于颜真卿,更出入苏、米。
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
晚年沉浸汉隶,为同、光书家第一。
当时的书法家对他的书法造诣之高十分敬佩。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指出:“他出世最晚,所以能够兼收众长—特别是钱沣的方法—有时还掺入些北碑的体势。
把颜字和北碑打通了。
这是翁同龢的特色。
”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
传世书迹较多。
《节临华山碑扇面》,书于光绪二十三年(1896)。
纸本墨迹,隶书3行,共8字,题款10行,共46字。
他的书法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
在清代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评价甚高。
此幅扇面,由隶、行、楷三种书体组成。
跋语和题款,字虽小,而所占篇幅强半,整体布局,既疏朗而又谨严,甚为得体。
扇面正文为隶书8字,看出其隶书功力深厚。
结体用笔,恪守古法。
跋语行书,8行37字,写得老健、厚重,书卷气甚浓。
题款为楷书,很有北碑味道。
徐珂《清稗类钞》说:“晚年造诣实远出覃溪,南园之上,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
”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
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
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1857年被授予修撰,供职翰林院。
历史人物要有现实意义才能“活”在当下□黄洁王忠良,男,1968年11月生,江苏常熟人。
现任翁同龢纪念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常熟历史文化及文化产业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多次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
合著《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翁同龢》,主编《翁同龢研究》《翁同龢的精神遗产与廉政文化》等。
让翁馆成为翁氏文化的“归宿地”走到书院街中段便是翁家巷门,这是常熟古城内一条普通的小巷,与对面喧嚣的大马路相比,这儿明显幽静了很多,翁同龢纪念馆就坐落在这条狭窄的小巷内。
巷口立有一座石坊,上刻“状元坊”三个大字。
进巷二三十米便可见粉墙黛瓦的古式建筑,这是一座明清时期典型的江南名门望族宅第。
简朴的石库门上镌刻着“翁氏故居”的匾额,门旁挂一块木制竖匾,“翁同龢纪念馆”六个字由爱新觉罗·溥杰题写。
庭院深深深几许?走过那些厅、堂、楼、阁、轩、斋,品味那些匾额、楹联,还有种种家什陈列、湖石花木,宅主不同寻常的文化涵养和志趣抱负充盈于故居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作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主体建筑綵衣堂,更是传递着瓜瓞绵绵、泽被四海的人文馨香。
近几年来,翁同龢纪念馆的开放面积和展览展示不断拓展和提升。
2011年翁馆的第六、第七进建筑修缮建成了“常熟状元历史陈列馆”,2011年收回了故居内最后一处私人住宅“小南园”,并于2013年修缮恢复建成了“柏园”展区,翁馆从此实现了完整开放。
2014年,翁馆腾退出租店面,在故居内建成了“松禅书院”学术中心、“松禅艺苑”特展厅。
“松禅书院”成为翁氏资料的收藏、研究中心,并开展“同和讲堂”学术沙龙活动,邀请名人名家来馆进行翁氏文化、常熟文化、江南文化的学术探讨。
这些日新月异的变化,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翁同龢纪念馆馆长王忠良。
6年前,王忠良从常熟图书馆调到翁馆。
从从事电脑技术转型为从事文史工作,对他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他沉浸于翁同龢研究之中,很快就成为翁同龢和翁氏家族研究的专家。
夫人堪称典范儿孙忠孝两全——兼说梅李张太夫人对海虞翁氏家族兴旺的贡献常熟城内翁氏古居綵衣堂大厅壁挂有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这是翁氏世代相传的祖训。
明朝初年,常熟翁氏始祖翁景阳自姑苏长洲相城里入赘常熟西南乡四十九都璇洲里村后,即以耕读起家科甲鼎盛。
入清后,翁氏家族愈显兴旺之势,延至翁心存一家脉系,达到辉煌顶点。
在翁氏家族走向辉煌的过程中,出身常熟东乡梅李的张太夫人,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
虽说中国社会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偏见,但也留下了“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诸如此类不同凡响的“母亲”形象。
事实告诉我们,一个知书达理深明大义的女性,于儿孙的教育乃至一个家族的繁盛和兴旺,其功厥伟。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以及梅李张氏后人的回忆。
从明朝开始,张氏族人就定居于现今梅李东街11号张家老宅(至今保存良好)。
张家地处梅李镇中心地段,为当地颇有名望的书香人家。
张太夫人为庠生张仲儒的女儿,自幼受到良好教育,通经史,擅小楷,行端品正,贤淑可人。
根据《海虞翁氏族谱》的记载,翁咸封(翁同龢祖父)正房为许氏,继配为张夫人,也即本文所称张太夫人(翁同龢祖母)。
许夫人生子翁人镜,张夫人生子翁心存。
族谱对许夫人略作介绍一笔带过。
对张夫人则以“严毅明察,通达大体”“时称贤智”等辞加以褒扬。
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时代的女性,经受得住这样高度的评介实在是难能可贵至高无上。
张太夫人本人知书达礼蕙心兰质,相夫教子勤俭持家,识大体,重大节,儿孙之辈满门才俊,由孝子贤孙而文魁忠臣,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翁咸封(1750-1810),字子晋,号潜虚,翁同龢祖父。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举人,官海州学正(八品)。
翁咸封在海州任职期间,俸禄较少,生活拮据。
张夫人带着幼小的儿子心存,一边挖野菜,一边教读诗文。
其间有贪官污吏为免遭稽查以重金贿赂夫人,张夫人深明大义严词拒绝,在当地百姓中留下了“贤智”的美称。
翁咸封一向清介自守,得此贤内之助,兴利除弊政绩优异,为海州百姓所爱戴,卒后朝廷特许“祀名宦”。
清朝的文状元名单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
走进翁相府第大地菲芳文学微刊2021年12月30日总578期走进翁相府第唐亮/文常熟是一个名人荟翠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要数翁同龢了,因为他在晚清时期曾担任过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师傅,而且又身居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更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曾在百日维新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我一直想去看看翁同龢的故居,但几次去常熟,都没有机会看成,这次我索性带着全家专程前往常熟,去看看翁相府第,了却一下我的心愿。
翁同龢故居位于常熟城区翁家巷口,宅分五进,第三进的彩衣堂是其中的精华,1996年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常熟唯一的国家级文物。
厅三开间,五架梁。
清道光间,江苏巡抚陈銮题“彩衣堂”匾。
为什么题彩衣堂呢?据说,道光十五年,翁同龢父亲翁心存奉旨去浙江负责乡试完毕,准备回家庆贺母亲张氏75岁寿辰。
路过苏州时,苏州巡抚衙门中正热闹非凡,大大小小的官僚们穿着彩衣在祝贺嘉庆帝的皇后纽祜禄氏60大寿,翁即请陈銮题写了这块匾,以寓彩及戏亲之意,并记国恩家庆的盛事。
回家后就请工匠油漆后额于大厅正中。
这彩衣堂的确不同寻常,梁、柱、枋檐、额等处都施以彩绘,分纯包袱、全构图包袱及仿宦类彩画三大类,有几何织绵、花草、卷云纹、狮子滚绣球、莲池鸳鸯、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鹤鹿同登图等三百多种图案,民间所说的雕梁画栋在这里是最好的体现。
穿过彩衣堂,便往里走,就上了一座二层建筑,里面陈列着彩衣堂的图案照片,以及书法作品。
我站在窗口,凉风习习,甚为爽快。
楼的后面正在修复着另一座建筑,于是我便和边上一位老者闲聊了起来,从中我得知这座建筑的兴衰历程,令我感慨不已。
常熟在过去曾有四大家族,他们是翁、庞、杨、季,当然翁的名望最大。
这座住宅原属于明末清初仲是若、仲是式、仲是保所有,在清道光十三年出售给了翁心存,以后又加以扩充、营缮,成为了典型的具有江南风格的官僚住宅。
解放后这些住宅交由房管所,共安置了40多户人家,而彩衣堂划给了当时的“清管所”。
值得庆幸的是彩衣堂在经历沧桑后一点也没有遭到损坏。
翁氏故居(翁同龢纪念馆)苏州历史上出过51名状元。
在科举时代,读书人寒窗攻读,从乡试、会试一路杀进殿试,脱颖而出,独占鳌头,才能摘取状元的桂冠,了得哦!以时代的标准来看,状元有真才实学那是无庸置疑的。
于是朝廷重用。
如同治七年的状元洪钧,授翰林院修撰,任驻外使臣;乾隆五十八年状元潘世恩,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职……而被康有为尊称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同龢,算来是咸丰六年的状元。
擢任翰林院修撰只不过是第一步,后来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更为显赫的他是同治与光绪的“两代帝师”。
翁同龢是常熟人,位于翁家巷门的他的故居现在辟为翁同龢纪念馆,亦称常熟的状元第。
翁同龢故居坐北朝南,有东中西三路,占地约4620平方米,有大小屋子90余间。
其主要建筑,中路依次是门厅、轿厅、主厅綵衣堂、后堂楼与双桂楼;东路有“玉兰轩”和“知止斋”;西路为“晋阳书屋”、“思永堂”与“柏木轩”等。
虽然宅中没有很像样的花园,但西路还是有个“小南园”。
故居为翁同龢之父翁心存所购得,后续有扩增与改建。
翁心存(1791-1862年),晚清大臣,字二铭,号邃庵,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为同治帝师。
因此,在常熟,翁氏便以“状元门第、帝师世家”而著称,也有“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之誉。
故居具有非常典型的明清时期江南名门望族住宅的风格,其规模宏大,为翁氏所有也是毫不奇怪的。
翁同龢在任第二任“帝师”时,积极支持“维新”,终于触到了保守集团的利益深处和痛处,“忍无可忍”,慈禧太后乃借光绪之名义下朱谕,被革职回籍,“永不叙用”。
据说翁同龢的晚年过得十分艰难,生活拮据到常赖旧门生接济。
戴罪蒙冤,终年时75岁。
直至宣统元年,才得以平反,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我要问常熟,人说你“十里青山半入城”,你见证了吗?常熟第一人民医院马路对面翁家墙门口的状元坊。
常熟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常熟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翁同龢(“状元宰相”、“两代帝师”。
晚清政治家,历任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言子(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位列孔子十大弟子之第九,“南方夫子”。
“道启东南,文开吴会”的先驱)
曾朴(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孽海花》著者)
钱谦益(牧斋)(清初文坛领袖)
仲雍(吴文化始祖,泰伯之弟,吴国国君)
严天池(虞山琴派创始人,著作《松弦馆琴谱》被海内推为正声.其创立的虞山琴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柳如是(明末清初八大才女之一)
王翚(石谷)(清“四王”之一,被尊为画圣)
瞿式耜(南明抗清名臣)
黄公望(“元四家”之一,被称为元代画坛魁首,名著《富春山居图》,现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英国的赛珍珠——谢福芸裘伟廷西方女作家写中国的不多,美国的赛珍珠算是比较著名的一位。
而创作了《名门》等畅销书的谢福芸,堪称“英国的赛珍珠”。
谢福芸曾创作了四部关于中国经历的长篇小说,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畅销欧美。
据考证,谢福芸这四部小说所描述的故事,除了人名虚构之外,都反映了非虚构的历史情节,纪实的成分很浓,从而使她的作品具有特殊的韵味。
出生在宁波,童年在温州谢福芸(1885—1959)是赴华传教士、著名汉学家苏慧廉(WilliamEdwardSoothill,威廉·爱德华·苏西尔,1861—1935)之长女。
当年,苏慧廉为了传教,千里迢迢从英国来中国,于1882年11月到达浙江省宁波。
在宁波已有循道会传教士阚斐迪传教多年,苏慧廉在阚斐迪的住处住了两个多月,了解和熟悉中国社会的基本情况。
然后他们乘坐商轮“永宁号”前往目的地浙江省温州,到达温州是1883年1月12日。
而谢福芸的母亲苏路熙(LucyFarrarSoothill,1858—1931),可以说是一位知识女性。
她生于小康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才多艺,擅长作画,略通音乐。
1884年,苏路熙作为未婚妻跟随苏慧廉从英国渡海前往温州,然后在中国结婚、生孩子,一直是苏慧廉得力助手和相知伴侣。
“苏路熙”是她后来自己取的中文名,据谢福芸说,“这名字在中文里是光明大道的意思”。
谢福芸的闺名是多罗西娅·苏西尔(DorotheaSoothill),苏西尔(Soothill)来自她的父亲;婚后姓名是弗罗伦斯·何西(FlorenceHosie),何西(Hosie)来自她的丈夫亚历山大·何西爵士(SirAlexanderHosie);而中文名“谢福芸”,其中姓氏“谢”来自于她丈夫的中文名谢立山,“福芸”意即“幸福的园丁”,这是后来由其义父给她取的名字。
谢福芸尚在襁褓时就随父母来到温州,在这个南方城市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清朝的文状元名单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于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雍正五年1727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乾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乾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乾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乾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乾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乾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张书勋-,江苏苏州府吴县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陈初哲1736年-1787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黄轩-,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吴锡龄-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1734年-179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长龄1758年-1814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1755年-183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乾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衔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嘉庆六年1801年:顾皋1763年-1832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嘉庆七年1802年:吴廷琛1773年-184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嘉庆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莹-,安徽徽州府歙县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蒋立镛1782年-1842年,湖北天门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龙汝言-1838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沆1785年-1826年,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广东吴川县人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1794-1839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吴钟骏1798年-185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鸣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刘绎1798年-1879年,江西永丰人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龙启瑞1814年-1858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山东济宁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萧锦忠-,湖南长沙府茶陵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1811年-1897年,直隶南皮人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1815年-1882年,江苏太仓人. 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山东济宁州人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寿州人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1839-189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1841年-1915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光绪元年1875年:张謇江苏通州人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1848年-1910年,山东潍县人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闽县人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1857年-1907年,贵州贵阳青岩镇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建勋1848年-1913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四川省资中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枧原名狮山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山东潍县人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刘春霖直隶肃宁人清代武状元名单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胪列于下:顺治朝 7人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郭士衡山东章邱.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金抱一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王玉玺浙江仁和.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于国柱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刘炎浙江山阴.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江苏上元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霍维鼐山东济宁.康熙朝 21人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吴三畏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秦藩信顺天宛平.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张英奇直隶深州.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郎天诈浙江山阴.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荀国梁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罗琪浙江会稽.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王继先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徐宪武直隶.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王应统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张文焕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曹日纬京卫.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缴煜章京卫.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马会伯甘肃宁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曹维城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杨谦江苏仪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田唆直隶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李显光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李如柏甘肃宁夏.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赛都汉军正红.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鳞封荣九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林德镛雍正朝5人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李埃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曹国琼汉军镶白.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王元浩山东胶州.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齐大勇直隶昌黎.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孙宗夏陕西镇安. 乾隆朝 27人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马负书汉军镶黄.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哈攀龙直隶任邱.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朱秋魁浙江金华.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贾廷诏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董孟汉军正黄.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张兆潘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张大经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哈廷梁直隶献县.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顾麟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李国梁直隶丰润.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马全山西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段飞龙直隶永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德灏满洲正黄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白成龙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钱治平顺天霸州.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林大彪浙江江山.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李威光广东长乐.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玉懋赏山东福山.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邢敦行直隶定州.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黄瑞浙江江山.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刘双顺天大兴.乾险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刘荣庆江苏泰州.乾险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马兆瑞山东临清.乾险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刘国庆江苏泰州.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玉福汉军镶黄.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徐殿飙山东掖县,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邸飞虎嘉庆朝 12人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黄仁勇广东海阳.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龙直隶阜城.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宁广东南海.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直隶蔓城.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张联元直隶献县.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徐华清山承临润.嘉庆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汪道诚江西乐平.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U年马殿甲河南邓州.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丁殿宁山东益都.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武凤来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徐开业以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钟英推升状元,陕西神木.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昌伊苏满洲正黄.道光朝 15人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张云亭直隶清丰.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张从龙山西临县.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李相清山西阳曲.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吴钺山东蓬莱.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李广金山西灵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牛凤山河南沿县.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波启善满洲正红.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王瑞宜隶安肃.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郝光甲宜隶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赵云鹏河南汝阳.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庆汉军镶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张殿华直隶枣强.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吴德新直隶东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直隶晋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阳春四川华阳. 咸丰朝 5人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田在田山东锯野.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温常勇直隶天津.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王世清直隶南和.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年韩金甲山东历城.咸丰十年庚申科1860年马鸿图直隶抚宁.同治朝 6人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史天样直隶邯郸.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黄大元直隶怀安.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张蜀锦宜隶广平.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陈桂芬浙江天台.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丁锦堂福建上杭.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张风鸣河南西平.光绪朝 11人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年宋鸿图福建侯官.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佟在棠直隶天津.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黄培松福建龙泉.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杨廷弼河南祥符.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宋占魁山东昌邑.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李梦说山东阳谷. 光绪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张宪周山东珲城.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卞赓江苏海州.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张鸿翥江西鄱阳. 光结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武国栋直隶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张三甲直隶开州. 以上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状元109人.。
绝世罕见---清代七十二状元书法扇面苏州博物馆收藏的“清代七十二状元扇”,缘自吴湖帆私人收藏之《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笺册》,是该馆极富特色的馆藏之一。
吴湖帆(一八九四——一九六八年),江苏吴县人,为近现代中国杰出的书画大师,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是清代金石大家、兵部尚书吴大潋之文孙。
吴湖帆学养深厚,通今博古,表现在收藏方面,与其祖一样,旨趣高雅,讲究文物的专题结集。
《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的蒐集便是他收藏灵感的具体表现之一。
状元是延续千余年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物,身为状元,大多是诗、文、书、画的高手,虽然他们在书写上都要练就出钦定的一式(馆阁体),但是由于乾嘉以来,金石学大兴,状元中以扎实的书法功底,写出个人风格,名垂中国书法史的也所在多多。
苏州历来人文荟萃,一郡之地,自唐迄清一千三百年间,共计出状元达五十人之众,就清代而言,全国状元一百一十二人,其中苏州府独占二十六人,为清代状元总数的四分之一。
最初,吴湖帆对清代状元扇的收集范围仅限于苏府属状元书箑,继之扩充至江苏全省,进而欲囊括全清。
为了收集状元扇,在二十于年的漫长岁月中,吴湖帆倾力蒐集,或以重金购之,或以家藏古物易之,并统一装裱成册页,在裱边的右面写上该状元的名号、爵里,铃上(吴湖砜口)、(梅景书屋)、(吴氏梅景书屋图言印)等朱、白文印章,于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慨然捐给苏州文管会,他语重心长地叮嘱苏州文管会的工作人员继续搜集,以集满百十二把为快。
此后,几十年来,经过苏州文管会和博物馆鉴别的书画成千上万,但竞难觅一件可于为伍媲美的状元扇,由此可见当年吴湖帆先生的慧眼和远见卓识,也越发彰显出《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的重要价值。
该册现藏苏州博物馆,成为极富特色的重要馆藏。
清代状元共计112人,虽这“七十二状元扇”并没有涵盖所有的人。
“七十二状元扇”的书写者是七十位状元,之所以是“七十二”,因为其中有两位状元有两幅扇面,分别是张謇和刘春霖的。
清代第一科状元傅以渐行草书七言诗金面扇与最末一科状元刘春霖楷书七言诗扇,两位状元一首一尾及第前后相距两个半世纪,书扇归于一处,实为难能。
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殿试策问[四月二十一日,策试天下贡士于保和殿]制曰:联以冲龄诞膺宝祚,默荷上苍垂佑,仰承列圣贻谋,业业兢兢、勤求治理。
上思副两宫之教育,下期措四海于乂安,宵旰图维,罔敢暇逸。
深念典学传心之要、求贤佐治之方、去奢崇俭之规、察吏安民之术。
经邦要道,莫重于斯。
今当临轩发策,博访周咨。
尔多士,其敬听朕命:二帝三王之心法不外一中,而《尧典》以钦始,《益稷》以钦终。
其与执中之理,可互相发明欤?《尚书》而外,诸经之旨,何者可以相通?《大学》一篇分列八条目,当以何者为之贯通?《中庸》一书分列三达德,当以何者为之枢纽?真德秀作《大学衍义》,何以略治、平不言?明邱濬补之,为目凡十有二。
其立意颇可贯通欤?昔人谓帝王之学异于儒生,所以不同者安在?将空语精微、而不求诸实事欤?抑博观约取、而得其要领欤?如汉之董仲舒、匡衡,宋之程颐、胡安国、朱熹,皆宿儒硕学、多所阐发者也,何者为审端致力之首欤?得贤才而治天下者,帝王之要道也。
古者用人之权秉于天子,若尚书之有选部,始于何时?以选部为吏部,起于何代?唐制有试法、有集法。
既察其身言,复察其书判,此试法也。
裴光庭何以作《循资格》以矫之?集之于十月,选毕于三月,此集法也。
陆贽何以立《计阙例》以救之?然则二者固皆不能无弊欤?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故汉分四科、宋立六科,司马光又乞设十科,至详且备矣。
然人才果可尽取而无遗欤?且所取者果综核名实而无矫伪欤?今将使魁奇倜傥之士不逾乎范围、恂谨廉洁之儒不拘乎绳尺,其道何由?《书》曰:“慎乃俭德。
”诚以俭德之共也。
尧不以土阶为陋、而舜怵戒于涂髹,禹卑宫,文王卑服,尚已。
嗣后,衣弋绨、罢露台、集书囊为帷,往迹流传。
盛德不犹可溯欤?古人臣励《羔羊》素丝之操。
如赵抃守成都,一琴一鹤;程 令盐城,一马一仆。
其高洁清标,非臣下所当矜式欤?夫缕簋朱纮、玉缨琼弁,自昔所讥;乃积习相沿,敝化奢丽,以致不能养廉。
《蟋蟀》、《山枢》,民风近古;今则服食器用务为美观,闾阎不免逾礼。
“状元之乡”苏州状元录“状元之乡”苏州状元录 2014-12-17 21:28浏览数:11次杨凭生卒年不详 字虚受虢州弘农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人,寄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774年 唐代宗大历九年甲寅科状元。
杨凝—803年 字懋功虢州弘农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人,寄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778年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戊午科状元。
丁公著生卒年不详 字平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789年 唐德宗贞元五年己巳科明经第一。
[3]沈传师生卒年不详 字子言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805年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乙酉科状元。
沈亚之生卒年不详 字下贤湖州乌程县(今浙江湖州)人,寄居苏州吴县松陵镇(后梁时置吴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松陵镇)815年 唐宪宗元和十年乙未科状元。
陆器生卒年不详 字祖容苏州常熟县河阳山(今江苏苏州张家港凤凰镇恬庄)人 840年 唐文宗开成五年庚申科状元。
[4]归仁绍生卒年不详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869年 唐懿宗咸通十年己丑科状元。
归仁泽生卒年不详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874年 唐懿宗咸通十五年甲午科状元。
陆扆847年—905年 字祥文 ,本名允迪 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苏州嘉兴县(今浙江嘉兴)人,寄居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 886年 唐僖宗光启二年丙午科状元。
归黯—892年 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892年 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科状元。
苏检生卒年不详 字圣用 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894年 唐昭宗乾宁元年甲寅科状元。
归佾生卒年不详 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 901年 唐昭宗光化四年辛酉科状元。
归系生卒年不详苏州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905年 唐哀帝天祐二年乙丑科状元。
莫俦1089年—1164年字寿朋苏州(后升为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一说湖州乌程县(今浙江湖州)人1112年 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科状元。
朱起宗生卒年不详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1172年 宋孝宗乾道八年壬辰科武状元。
清朝状元列表(转帖)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
西曆↓中曆↓姓名↓生卒年↓籍貫↓備註↓1646年顺治三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1647年顺治四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1649年顺治六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1652年顺治九年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满榜状元1652年顺治九年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汉榜状元1655年顺治十二年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满榜状元1658年顺治十五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1659年顺治十六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1661年顺治十八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1664年康熙三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1667年康熙六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1670年康熙九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1673年康熙十二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1676年康熙十五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1679年康熙十八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691年康熙三十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原取吳昺,因康熙帝愛戴有祺書法而取戴為第一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胡任與─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李蟠─江苏徐州人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王敬銘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恩科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1721年康熙六十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1723年雍正元年于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恩科1724年雍正二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1727年雍正五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1730年雍正八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1733年雍正十一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1736年乾隆元年金德瑛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1737年乾隆二年于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1739年乾隆四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1742年乾隆七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1745年乾隆十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1748年乾隆十三年梁国治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1751年乾隆十六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1752年乾隆十七年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恩科1754年乾隆十九年莊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蔡以台─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王傑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恩科。
清朝状元名单,清朝状元分布,清朝状元列表清朝的状元有多少人清朝一共进行全国的科考112科,2科满蒙专科,取状元114名。
省份人数【清朝状元分布】八旗3人直隶省4人江苏省49人安徽省9人江西省3人浙江省20人福建省3人湖北省3人湖南省2人河南省1人山东省6人陕西省1人四川省1人广东省3人广西省4人贵州省2人山西省、甘肃省、云南省、新疆省、台湾省0人清朝共114科,112科全国的,112名状元;2科满蒙专科,2名满蒙状元。
清朝的状元列表你家乡出过几个?清代状元榜1646年顺治三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1647年顺治四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1s年顺治六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1652年顺治九年(满榜状元) 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1652年顺治九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1655年顺治十二年(满榜状元) 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1658年顺治十五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1659年顺治十六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1661年顺治十八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1664年康熙三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1667年康熙六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1670年康熙九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1673年康熙十二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1676年康熙十五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1679年康熙十八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691年康熙三十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常熟历代状元故事——翁曾源
发布时间:2012年6月18日 07:56 来源:世纪常熟网 | @世纪常熟
常熟历代状元故事—— 在常熟历史上,“叔侄双状元”是一段佳话。翁曾源,
同治二年(1863年)的恩科状元,是常熟两代帝师翁同龢的侄儿,也是常熟历史上
第八位状元,他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幸运又是最不幸的状元,请听常广
记者沈燕萍、实习生李娜采制的录音报道:系出名门,疾困终身——记常熟最后一
名科举状元翁曾源。
翁曾源,生于道光十四年(即1833年),字仲渊,他的祖父翁心存是道光二年
第二甲第三名的进士,咸丰官至内阁大学士。翁心存有三个儿子,翁曾源的父亲翁
同书,是道光二十年的进士,名列第二甲第十七名,官至安徽巡抚。叔父就是鼎鼎
大名的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 翁同龢纪念馆研究员赵平:[录音:他祖父翁
心存是大学士,又是上书房的总师傅,举人是皇帝赏他的,进士的资格也是皇帝赏
他的,这样,他没有经过层层选拔,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直接参加殿试了。实际上
(科举)考试是很难的,有的人一生都考不取。翁曾源的父亲翁同书考取进士(就)
考了五次。]虽说是叔侄,但实际上翁曾源仅比两代帝师翁同龢小四岁,赵平:[录
音:翁氏家族诗书传家,翁曾源小时候跟着父亲到贵州当学政,从小就在父亲指导
下读书,得到了很好的教育。]
同治元年,翁心存病死,慈禧太后以同治皇帝的名义特赐翁曾源举人,且免会
试,直接参加殿试。翌年四月二十一日殿试,翁曾源居然又高中榜首,在继叔父翁
同龢高中状元之后成为了翁家第二位状元。 翁曾源夺魁大出众人意料,就连他的叔
父翁同龢也颇为诧异,他在日记中写道:“曾源侄近年为病所苦,深虑不能成名,
今获先人余荫,得以参加廷试,从容挥洒,得喜报,曾源侄考中一甲一名,背喜交
集,涕泪满面。” 翁曾源中状元那榜是清代的名榜之一。此科200名进士中,后来
出了大批名人。第一甲第三名即所谓的“探花”张之洞,官至军机大臣,是洋务派
的领袖人物。第二甲第五名廖寿恒,官至一品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第二甲第
二十八名李端芬,官至礼部尚书,是著名的维新派人物。但是,身为第一甲第一名
的状元,翁曾源却没什么作为。中得状元后,翁曾源在翰林院任修撰,掌修国史。
不久便因病引退了,
赵平:[录音:小时候不知道怎么得了羊癜疯,到了咸丰八年发作了。开始比较
缓和,后来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有时候一天犯5、6次。牙齿摔掉两个,没有十天不
发病。整个十年时间在北京就是这样子过下去的。同治十一年(翁曾源)跟翁同龢
回到了家乡。]回到了家乡常熟,翁曾源生活异常清苦:[录音:生活来源怎么办呢,
翁同龢一起考试的一个同学在上海的帮助了他。帮助他在上海叫一个校选书院里挂
一个名,工资多少钱,每天四十文铜钱,而且连这个工资都不能保证。] 一榜就高
中状元,同时又被癫痫顽病所困扰,幸与不幸纠结于翁曾源一身,是那样的反差强
烈,赵平:[录音:他整个一生因为这个病症的折磨,什么大事都没有干。他还有一
个弟弟叫翁曾桂,还没有中进士,在营部做一个中级官员,后来做到江西布政司而
且是代理巡抚。] 由于病痛的折磨,没有作为的状元翁曾源一直被后人所诟病,但
是,他的书法艺术却为世人所称道,赵平:[录音:翁曾源的书法是很好的。小楷是
王羲之的字,行书是赵书、董书,很漂亮。]
翁曾源一生生育了4子一女,他对翁氏家族的绵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录音:
他一共生了四个男孩,一个留给自己,还有三个都过继给了其他三个兄弟,当时小
孩子存活率很低。] 光绪十三年(即1887年),被病魔和贫困双重折磨的翁曾源郁
郁离开了人世,终年54岁。赵平:[录音:他过世以后,他的棺木寄在一个地方(学
前街老宅),直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的大儿子斌孙把他安葬在我们的五
角这个地方。] 翁曾源的大儿子翁斌孙是翁家最后一位翰林,官至直隶提法使,相
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官员。(2012-6-17《常广晚新闻》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