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格式:docx
- 大小:13.14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木块等)、量筒、水、细线。
2.教学工具:课件、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不规则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其形状,提出问题:“这个物体的体积如何求解?”(二)新课讲解1.教师讲解排水法的原理:将不规则物体浸入水中,排出的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
2.教师演示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验过程:a.在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记录水位高度。
b.将不规则物体用细线系好,浸入水中,确保物体完全浸没。
c.记录物体浸入后的水位高度。
d.计算水位高度差,得出排出的水的体积,即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学生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取一个不规则物体,按照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操作。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水位变化,记录数据。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分析与讨论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展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原理。
3.学生分享实验心得,交流合作过程中的体会。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收获,表示自己在课堂中学到了新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请学生利用排水法求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记录实验过程。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了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人教新课标(1)一. 教材分析《11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浸水和排算法来求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体积知识和简单的几何图形体积求解方法。
但是,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求解,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通过浸水和排算法来求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
2.难点:理解和运用浸水和排算法求解不规则物体体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的思考。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理解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方法。
3.讲解:讲解浸水和排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4.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独立完成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解。
5.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的方法和步骤。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不规则物体体积求解•原理:物体浸入水中,水位上升的体积等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准备一个容器,装满水2.将不规则物体完全浸入水中3.取出物体,观察水位上升的高度4.根据水位上升的高度计算物体体积•原理:将不规则物体放入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中,计算物体排开的体积1.准备一个已知体积的容器2.将不规则物体放入容器中3.计算物体排开的体积4.得出物体体积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来进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课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10课时,本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求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概念,会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但对于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还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理解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教学难点: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灵活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践操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不规则物体体积计算的思考。
2.讲解新知:介绍排水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原理。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排水转化的方法。
4.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总结提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知识点。
6.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排水转化的方法1.确定基准面2.测量水位差3.计算体积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熟练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6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较好地掌握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教具准备:西红柿、土豆、石头、量杯等。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想听曹称象的故事吗?2、师:三国时期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
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曹冲和其他官员一同前去看大象。
人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说:“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呢?”有人说:“这得造一杆巨大的秤。
”有人说:“即使有了大秤也不行,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秤举起来呢?”这时候,只有七岁的曹冲灵机一动站出来说:“我有个好办法。
我们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往下沉多少,再沿着水面在船舷上划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划线的地方,我们称一称石头的重量。
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用这个方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3、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不怕做不道,就怕想不道,只要同学们积极思考,善于动脑,就一定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师:出示西红柿、土豆、石头。
2、师:这些物体不象长方体和正方体那样比较有规则,同学们想知道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它们的体积吗?生:想。
(生实验、提升感知。
)3、师:我们现在来做一个小实验,请两位同学上来,谁愿意上来?(上来后给学生分工)生:一位同学看容器现在的水位,并读出来,另一位同学随后把一个土豆放入此容器中,第一位同学再次读出此时的水位。
4、师:要求其余的.同学认真观察,看水位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5、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看到的实验围绕上述问题,自学课本第39页例6,看哪位同学能很快找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6、学生自学课本第39页例6,师巡堂点拨辅导。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具体方法来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中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
量杯、水、石块、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同学们,你会求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的体积吗?如果要求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是规则的立体图形,我们能够求它的体积,生
活中有很多物体像橡皮泥、梨、土豆、石块等都是不规则物体
3、揭示课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出示教材第51页教学例题6。
(1)出示一块橡皮泥。
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学生思考:
①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就能计算出它的体
积。
②把橡皮泥捏成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同样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我们把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变成长方体,但体积没有变,量出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它们的体积了。
(2)出示一个石块。
提问:你能求出这个石块的体积吗?
学生讨论说方法(课件出示一个量杯、一个石块、一瓶水。
)
(3)汇报实验过程:请一个同学一边汇报过程,一边演示。
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石块。
看一下刻度,并记下。
接着再把石块放入量杯里,要让完全浸没在水中,再看此时的刻度,也要记下刻度。
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就是石块的体积。
即:350-200=150(ml)=150(cm)
答:这个石块的体积是150cm
(4)提问: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因为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就会排开一部分与它体积相等的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等于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
(5)小结: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称为排水法。
(板书:排水法。
)
2. 提问:可以利用排水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
不能用排水法测量乒乓球和冰块的体积。
因为兵乓球没有沉入水中而冰块又与水融合在一起了。
3.归纳测量石块的体积操作步骤:
(1)、先往量杯里倒水,记下水的体积;
(2)、再把石块放入量杯里,(水没过石块);
(3)、记下放入石块后总的体积;
(4)、用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4、如果没有量杯,而只有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还能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吗?(出示课件)
(1)观察这两缸的水,什么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2)你想怎样求石块的体积,为什么?
(3)解:8×8×(7-6) =64(cm)
答:石块的体积是64cm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的第7、8、9题。
(四)、课堂小结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的第9题。
(六)、板书设计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排水法: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于上升部分水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