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乳胀的护理(新)
- 格式:ppt
- 大小:8.22 MB
- 文档页数:19
产后3天乳房胀痛发硬如何快速通乳?产后3天乳房胀痛发硬如何快速通乳?产后第3天胀奶,有硬块,应该是有乳汁淤积,导致乳汁不能顺利地排出乳房引起的硬块。
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用热毛巾热敷,能够起到扩张乳腺管,促进乳汁排出的作用,也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消除硬块,促进乳汁排出。
在这期间,应该注意不要剧烈颠簸,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还需要注意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可以用吸奶器吸出里面多余的乳汁。
如果疼痛严重,考虑有炎症感染,会出现发烧,应该及时用消炎药物治疗。
妇产专家提示:产后妈妈针对于乳腺畅通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哺乳期间每周2~3次口服FOBOC【妇百畅】营养,可有效预防乳汁拥堵,预防生殖炎症。
哺乳期一定要重视乳腺畅通,一定要及时处理和预防。
不然会产生两大隐患,一是母乳质量下降,泌乳量减少,不够宝宝食用。
二是对妈妈你的身体带来健康隐患。
因此需要及早的辞去预防和治疗措施:(产后3天乳房胀痛发硬如何快速通乳?)一、口服通乳专用营养FOBOC【妇百畅】,每天3-5次,快速通乳止痛的作用,能够很好的消痈散结、清除身体炎症,同时净化母乳,提升母乳营养。
FOBOC【妇百畅】哺乳期通乳专用营养,富含有机酸、姜黄素、蒲公英醇、蒲公英素、手性肌醇、胆碱、菊糖、胡萝卜素、单宁酸,表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精、原花青素、鞣花酸、酚酸、白藜芦醇等物质,黄酮类化合物、黄酮醇金丝桃苷、五羟黄酮、杨梅酮等多种黄酮醇类、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具有通乳散结的功效,可以让乳腺结节或肿块慢慢变小、变软,逐渐慢慢消失,消肿散结,有明显的通乳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产后身体的恢复,在哺乳期服用还具有消炎的药效,治疗乳腺炎效果很好的。
(产后3天乳房胀痛发硬如何快速通乳?)二、立即调整饮食,降低乳汁的浓度、减少泌乳的数量。
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大多数堵奶都是饮食的错误导致的!很多家人为了快速让产后的妈妈快速的恢复身体,也希望快速的大量的泌乳,所以在乳腺没有畅通的情况下,摄入大量的高热量、高脂肪、各种汤汁的催奶食物,使初乳量大而且浓稠,大量的乳汁会拥堵在畅通的乳腺当中,形成结块很难疏通。
产后乳房护理情境篇2019-06-08“⽣完宝宝后乳房胀痛,奶⽔⼜不够,宝宝每次吃奶都很费⼒,看着宝宝费劲⼜吃不饱,我是⼜⼼疼⼜⽆奈。
”到底该怎么护理乳房,做好产后哺乳的准备⼯作呢?情境⼀:我的乳房腹痛⽣完宝宝后,乳房就⼀直胀痛,宝宝吸吮的时候疼痛尤其严重,我该怎么护理才能有效缓解胀痛呢?是胀奶⽽已 新妈妈通常会在产后第三天左右开始分泌乳汁,在分泌乳汁之前,乳房会⽐较肿胀饱满,有沉重下垂的感觉,稍加挤压,乳汁即会流出。
⼀般⽽⾔,分娩后⼀周内,乳房发胀,伴有疼痛感,就考虑是胀奶反应。
护理⽀招⼀旦出现这种状况,新妈妈绝不能因为疼⽽拉长喂奶的时间间隔,⾸先要做的就是忍痛坚持好好喂奶,增加哺乳次数,便乳腺管保持通畅,及时将乳房内积聚的乳汁排除,胀奶的状况就会逐渐改善。
新妈妈应牢记,尽量让宝宝早吸吮,在出⽣后30分钟内就给予母乳喂养,早吸吮可以及早建⽴哺乳反射。
喂奶后喂奶后,新妈妈还是觉得胀痛很厉害的话,应使⽤挤奶器挤出剩余的乳汁,防⽌过度肿胀。
乳头若有损伤,可以⽤乳汁涂抹并保持⼲燥。
另外,为防⽌乳胀,新妈妈在饮⾷上也要注意,尽量少吃甜⾷,也不要喝过多的⽔,适当控制甜品和饮⽔量,可缓解乳房胀痛。
情境⼆:乳头内陷怎么喂产后,有⼀侧乳房乳头内陷,对喂奶有影响,宝宝吸吮很不便,应该怎么办?矫正很重要 针对乳头平坦或凹陷,新妈妈可以在产后前⼏天,每次哺乳前⼏分钟使⽤矫正器,先将乳头拉出,再让宝宝吸住乳头。
坚持⼀段时间,奶⽔可以充分流出的时候,就可以停⽌使⽤乳头矫正器了,宝宝会⾃⼰找到乳头,拉出来吸吮。
护理⽀招乳头内陷或平坦,确实在⼀定程度上对母乳喂养造成⼀定的阻碍,不过掌握恰当的⽅法,是可以及时改变喂养难题的。
优先原则哺乳时,让宝宝先吸吮内陷⼀侧的乳头,饥饿⽇⼨宝宝的吸吮⼒强,更容易吸住⼤部分乳晕,不成功的话,可以先⽤上⾯说的矫正器,使乳头突出,直⾄让宝宝吸吮成功。
⽴乳反射新妈妈哺乳前,可以对内陷乳头先热敷,同时按摩乳房刺激排乳反射,挤出⼀些乳汁,使乳晕变软,然后捻转乳头,引起⽴乳反射,这样乳晕就容易连同乳头被宝宝含吮了。
产后乳胀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产后乳胀是指产后乳腺组织充血、水肿、增生导致的一种症状。
在产后,由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乳腺通畅,乳腺管腔及乳腺内分泌物迅速增加,而婴儿吸吮的频繁程度不足,导致乳汁淤积、堵塞,乳房不适、胀痛。
产后乳胀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引起感染,出现乳腺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产妇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产后乳胀的诊断标准进行科学规范的界定,对产后乳胀的处理方法进行系统总结,对促进母婴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旨在对产后乳胀诊断标准进行探讨,为产后乳胀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产后乳胀的概念和症状表现,接着详细阐述产后乳胀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然后对产后乳胀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最后,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案例,对产后乳胀的诊断和处理提出结论,并展望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产后乳胀的诊断标准及处理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对产后乳胀的诊断标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探讨。
通过对产后乳胀症状、诊断标准和处理方法的深入分析,旨在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加准确地了解产后乳胀的特征和诊断方法,从而提高对产后乳胀的识别和诊断水平。
同时,本文也旨在为产后乳胀的处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产后乳胀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以满足产妇和医护人员的实际需求。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促进产后乳胀的早期诊断和科学治疗,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后乳胀患者的生活质量。
2.正文2.1 产后乳胀症状产后乳胀是指产后乳房内乳汁积聚、充盈、饱满、甚至胀痛的一种情况。
产后乳胀可以出现在初为母亲的初产妇,也可能出现在哺乳过程中。
产后乳胀的症状主要包括:1. 乳房充盈:产后乳胀最明显的症状是乳房充盈,产后几天内乳房中充满了丰富的乳汁,使乳房变得坚实、饱满。
2. 乳房胀痛:产后乳胀可能伴有乳房胀痛的感觉,有时甚至会出现灼热感或疼痛。
产后乳汁淤积的临床护理体会产后乳汁淤积是产褥期急性乳腺炎的早期症状。
通常在产后一周内,是女性产后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初产妇多见。
无论何种病变,其实质是乳管引流不畅,乳汁排出受阻,出现乳汁淤积。
如果处理及时,疏通乳管,通畅引流乳汁,病人乳汁增多,肿块疼痛消失。
如果阻塞的病变不能解除,乳管压力持续增高,肿块就逐渐增大、变硬,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体温增高、血象增高等急性乳腺炎的症状体征,此时,再用单纯按摩的手法治疗,已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我们近年来,用按摩、挤压、推捋的方法,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2015年产1200例产妇,自然分娩980例,剖宫产220例,初产妇1080例,经产妇120例,乳汁淤积66例。
其中有乳头畸形18例,哺乳方法不当40列,精神心理因素8列。
临床表现:乳房胀痛表现微红,有波动性疼痛和压痛,乳房内可触到单发和多发痛性肿块,呈条索状或团块状,与周围界限不清。
严重者可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疼痛,甚至疼痛牵扯同侧上肢活动受限。
婴儿吸吮无乳汁排出或排出不畅,体温升高,严重乳汁淤积体温高达39度。
1.2 方法1.2.1健康教育及护理[1]:(1)指导产妇在产后30分钟内早吸吮,72小时内勤吸吮。
(2)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姿势,橄榄式、鸟巢式,确保婴儿全部吸住乳头及大部分乳晕,下颌贴住乳房,吸吮时腮部饱满,并做吞咽动作。
(3)教会产妇及家属的乳房护理,当乳胀时,先让婴儿吸吮,剩下挤掉。
(4)饮食指导,产后3天内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
如瘦肉、小米粥,避免喝鱼汤、鸡汤等高蛋白饮食。
(5)每天询问产妇有无乳胀及检查乳房肿块的情况,若新生儿吃饱后,母亲仍感到乳胀,应指导产妇将多余乳汁挤出。
(6)乳头发育异常护理:对乳头发育异常的产妇,乳汁淤积发生率较高,在纠正乳头的基础上,应早勤吸吮,做好知识宣教,母婴同室,鼓励按需喂养。
(7)如有淤积,首先把乳头及乳晕处乳汁先挤出来,然后从乳房跟部打圈向外推挤。
产后乳房肿胀的预防与护理作者:杨梅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干预对减少和减轻乳房肿胀的效果。
方法:自2012年2月至4月期间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按分娩时间顺序随机将200例产妇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指导观察组家属对产后产妇进行乳房按摩等护理干预,对照组不予处理。
结果:干预组产妇乳房肿胀现象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关键词】乳房肿胀;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31-02正文产后乳房肿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症状,是母乳喂养遇到的困难之一,如果对肿胀的乳房不进行护理或护理不当,引起的一些并发症不仅会使产妇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而且会导致乳汁减少,间接降低母乳的喂养。
本次实验观察选取2012年2月至4月期间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经阴道正常分娩的200例产妇中的120例,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结果产后乳房肿胀的发生大大减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1、积极进行的护理预防1.1 分娩后尽早哺乳。
尤其是产妇分娩后在产房留观的两小时,在此其间,应帮助新生儿吸吮乳头,促进乳汁分泌,护理人员应向产妇宣教母乳喂养的优点,帮助母亲早期哺乳。
1.2 鼓励产妇按需哺乳。
按需哺乳不仅可以预防乳房肿胀,而且母亲下奶快,婴儿体重增快,易于建立母乳喂养,鼓励产妇不要限制喂奶时间。
1.3 指导正确的喂养姿势。
产妇站位或坐位均可,坐位时,产妇将孩子的脸对着乳房,鼻子对着乳头,产妇托婴儿的头,肩部及臀部,用拇指轻压乳头上部,这样可以改进乳房形态,使孩子很好含接,等到婴儿把嘴巴张大,把大部分乳晕塞入婴儿口中,要使婴儿吸信乳头及大部分乳晕,下颌靠近乳房,吸吮时,婴儿腮部饱满并做吞咽动作[1]。
1.4 尽早挤奶。
母亲应在分娩当日开始挤奶,如有可能应在6小时内进行[2]。
2、对已经发生乳房肿胀的产妇进行适当护理调节乳房发生肿胀时,一般可将乳房硬度分为三度,一度触之如嘴唇,为正常或轻度肿胀,二度触之如鼻尖,为中度肿胀,三度触之如额头,为重度肿胀[3],护理人员应针对产妇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减少三度肿胀的发生,减少产妇因乳胀而引发的疼痛,促进产妇舒适。
手法按摩乳房治疗产后乳胀的疗效观察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母乳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适合婴儿消化吸收,生物利用率高,故母乳喂养是婴儿期最安全、理想的喂养方法。
很多产妇由于产后疲劳、疼痛、忧虑、兴奋等因素影响,加上早期自觉无奶或奶量少,不愿哺乳,由于乳头受刺激减少,泌乳延迟。
导至产妇产后2~3天出现乳胀、不能泌乳,甚至可引起持续发热,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母乳喂养。
正确的乳房按摩,不仅能促进乳汁分泌,利于哺乳,还能预防乳房疾病的发生。
2011年3~11月对200例产妇进行乳房按摩,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住院分娩的产妇400例,年龄24~32岁;孕周37~42周,无母乳喂养禁忌证的产妇,同意施行人工手法按摩乳房。
其中剖宫产145例,顺产55例,母婴均无合并症与并发症。
随机为两组。
前200例为观察组,后200例为对照组,两组产妇的一般状况、营养状态、文化程度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护理方法:对照组产妇分娩后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除按对照组护理外,于产后6小时行乳房按摩。
⑴按摩前宣教:让产妇了解按摩的优点、方法及按摩中的注意事项,使产妇主动配合,确保按摩的顺利实施。
并介绍效果评估表及内容等。
护理人员对产后产妇进行乳房按摩时,可以通过对产妇语言及非語言交流,表达对产妇的关爱与理解,利于护患沟通,增加产妇对医院的满意度。
⑵按摩准备:保持环境清洁、整齐、室温26~28℃。
⑶热敷乳房:用热毛巾热敷乳房10~20分钟,注意避开乳晕和乳头部位,避免毛巾过热烫伤皮肤。
⑷按摩方法:①环形按摩:双手置于乳房的上、下方,以环形方向按摩整个乳房;②螺旋形按摩:一手托住乳房,另一手示指和中指以螺旋形向乳头方向按摩;③指压式按摩:双手张开置于乳房两侧,由乳房向乳头挤压;④特殊手法:对乳头扁平者,用拇指和示指同时由乳头向四周牵拉乳晕,再用拇指、示指、中指捏住乳头向外牵拉。
乳头大而短,婴儿含接困难者,可用乳头保护罩(外形似奶嘴,大而薄),贴在皮肤端口,有助于紧贴乳晕皮肤。
防治哺乳期涨奶妙招拿走不谢好不容易熬过了处处是禁忌的十个月,经历了生孩子的“十级痛”,可当妈的过关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睡眠不足,皮肤变差,身材走样外,还有一个折磨人的“大怪”要打!没错,就是“哺乳期涨奶”!有不少宝妈说,“生孩子都没哭,奶水多导致奶胀了反而痛得掉了好多眼泪”。
“乳汁开始分泌或者退奶时,乳房开始变热、变重,变得像是石头一样硬,衣服碰一下都钻心疼。
这个时候还要强忍着疼痛喂奶,宝宝还经常含不到乳头!”这是不少哺乳妈妈的经历!对于个别宝妈来说,真的是堪称“比生孩子还难受的经历”,要改善和避免首先还得了解原因。
哺乳期为什么会涨奶?乳汁分泌时,涨奶迅速,乳房奶水充盈、肿胀,会产生强烈的疼痛感,这种感觉多发生在奶水充足的宝妈身上。
涨奶主要是奶水分泌过多,并且宝宝吃的又比较少,喂奶后容易有奶液残留在乳腺小叶中,从而产生“涨奶”。
之所以涨奶会导致肿胀是因为乳房内乳汁及结缔组织中增加的血量及水份所引起的。
如果产妇在产后没有及早开始母乳喂养,又或者平时隔太长时间才哺乳,这样就导致乳房中的乳汁无法完全转移,从而导致乳房变得肿胀并且疼痛。
另外,乳房在此过程中会变硬,宝宝难以含到乳头,妈妈们害怕疼痛会减少喂养次数,这样循环就导致乳汁更难排出了。
怎么防治哺乳期涨奶?【预防】哺乳期不及时转移乳汁导致乳房长期肿胀的话,容易得乳腺炎。
所以,预防措施还是要提早学。
1、及早让宝宝吸吮。
出生两个小时内开始喂母乳,不仅能让宝宝提早吸到初乳,也能使喷乳反射早点产生,分泌更多乳汁。
(勤快喂养,大概2~3小时/次,能让乳腺管通畅,不易产生乳胀)。
2、饮食方面要注意。
少吃或不吃刺激性的食物,油炸、脂肪高的食物也要适量。
另外,最好不要饮用过多的催奶汤水。
3、乳罩选择要合适。
最好选择柔软的棉布制成宽大的乳罩来加以支托,避免戴过紧的乳罩。
4、及时吸出部分乳汁。
如果奶水实在太多太胀的话,可以用吸奶器或者直接手挤出部分。
【应对】奶水充足已经发生涨奶难受的宝妈,可以学一下这些方法来缓解。
产后乳房胀痛的原因及干预措施摘要】产后乳房肿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症状。
乳房肿胀时,母亲常因疼痛不愿继续哺乳,是限制母乳喂养开展的关键。
【关键词】产后乳房胀痛原因护理干预产后乳房肿胀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乳房肿胀时,乳晕变硬,乳头相对变短,婴儿吸吮困难,母亲也因疼痛不愿哺乳,严重时还可影响产妇的手臂活动。
因此,产后对乳房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一、定义乳房胀痛是指乳房过度充盈,乳房内血液,体液和乳汁积聚形成。
一般在产后的2~3天发生并出现胀痛及沉重感。
二、乳房胀痛的原因1、生理性肿胀。
乳汁刚开始分泌时,乳房会变得比较热,重且疼痛,这对初产妇而言尤其明显。
产后3~4天,由于乳房内结缔组织中增加的血量及水分的生理肿胀,乳汁分泌又开始达到高峰,乳房就变得更为肿胀且疼痛。
2、产后疲劳疼痛不适拒绝早吸吮。
部分自然分娩的产妇因长时间待产,耗费了大量的体力,产后渴望有一个充分休息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愿意进行哺喂。
剖宫产分娩的产妇则由于产后切口疼痛,输液,留置导尿,体位受限等诸多不舒适因素也畏惧给新生儿哺喂。
3、乳头平坦,凹陷或皲裂。
乳头平坦或凹陷的产妇,乳汁不易被吸出,导致新生儿吸吮不满意;乳头皲裂则会使产妇因惧怕新生儿的强烈吸吮力带来的剧烈疼痛或哺喂费力以致拖延哺喂时机。
新生儿没有正确衔接乳头使乳头破裂,引起疼痛。
4、心理因素。
部分产妇认为自己乳汁太少而担心新生儿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急于使用牛乳或糖水补足,改变新生儿的味觉使其对母乳依赖性降低,直接影响母乳哺喂的效果。
三、乳房胀痛的护理干预1、增强母亲角色功能(1)加强心理护理。
产妇认为哺乳会改变体型,担心奶水不足及紧张焦虑是影响母乳喂养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
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自信心,要让她们了解成为合格的母亲首先要从母乳喂养做起,这是作为一个母亲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心理护理使那些一度不想喂哺婴儿的母亲放弃自己的想法。
(2)加强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无论是对自然分娩或剖宫产者,加强对产妇及其家庭的产前产后哺乳知识教育尤为重要,解释哺喂不仅有利于满足新生儿的生理需要,而且有利于其胎粪的顺利排泄,母亲的子宫修复,有效吸吮还有利于下丘脑分泌缩宫素增进乳汁的分泌,更有利于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满足母婴共同健康需要。
乳房胀奶评估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乳房胀奶是指产妇在孕产期间,由于乳腺组织的增生和乳汁的分泌而导致乳房肿胀、胀痛的现象。
乳房胀奶不仅会给产妇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会影响到宝宝的哺乳过程。
在产后及哺乳期间,及时评估乳房胀奶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乳房胀奶的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乳房的外观:产妇在乳房出现胀奶的情况下,乳房通常会明显肿胀,触摸表面会感觉硬实,并伴有胀痛感。
有时候还会出现乳头乳晕颜色加深、乳头增大等现象。
产妇可以通过触摸、观察乳房的外观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胀奶情况。
二、乳房的温度:胀奶的乳房通常会伴有高温热感。
产妇可以用手轻轻触摸乳房表面,感受温度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乳房的温度应该和周围的皮肤温度相近,如果乳房温度明显升高,可能是乳房胀奶引起的。
三、乳房的压痛及触痛点:产妇在胀奶的情况下,通常会伴有乳房的压痛感和触痛点。
产妇可以用手指轻轻按压乳房表面,如果产生明显的疼痛感,可能是乳房胀奶引起的。
产妇还可以通过按摩乳房的不同部位,寻找出触痛点,以指导后续的处理方法。
五、胀奶的时间及程度:产妇在评估乳房胀奶情况时,还需要考虑胀奶的时间和程度。
胀奶的时间越长,乳房症状可能会越严重。
胀奶的程度也会影响到后续的处理措施,如是否需要进行乳房按摩、热敷等治疗。
产妇在评估乳房胀奶情况时,应该综合考虑乳房的外观、温度、压痛及触痛点、乳汁分泌情况以及胀奶的时间及程度等因素。
当发现乳房存在胀奶情况时,产妇应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以避免对产妇和宝宝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希望以上内容对于乳房胀奶的评估标准有所帮助。
第二篇示例:乳房胀奶是指哺乳期间乳腺组织产生的乳汁超出宝宝实际需求而造成的乳房充盈和不适感。
乳房胀奶是新妈妈在哺乳期间经常遇到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乳房发炎、乳腺堵塞等严重问题。
对乳房胀奶进行正确的评估非常重要,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缓解症状,保障母婴健康。
护士核心考点全攻略第七章第四节产褥期妇女的护理一、产褥期母体变化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为6周。
(一)生殖系统的变化1.子宫:产褥期子宫变化最大。
从胎盘娩出后的子宫状态逐渐恢复到正常非孕状态的过程,称为子宫复旧。
(1)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胎盘娩出后宫体逐渐减小,产后第1天,子宫底平脐,以后每日下降1~2cm。
产后10日左右子宫降至骨盆腔内,直至产后6周,子宫恢复到正常非孕期大小。
(2)子宫内膜再生:产后3周左右除胎盘附着面外,子宫腔内膜基本修复。
胎盘附着面的子宫内膜于产后6周完全修复。
(3)子宫颈:产后2~3天,宫口仍能容纳2指,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复原。
产后4周时宫颈完全恢复至未孕状态。
2.阴道及外阴:产后3周左右阴道黏膜皱襞开始复现,但不能完全恢复到未孕时的紧张状态。
分娩后外阴有轻度水肿,于产后2~3天自行消退。
3.盆底组织:因分娩致部分盆底肌肉及筋膜损伤,若产后过早参与体力劳动,可致阴道壁膨出,甚至出现子宫脱垂。
产后一日底平脐,十日降至骨盆里;内膜修复需四周,胎盘附着六周毕。
(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不哺乳的产妇一般在产后6 ~ 10周月经复潮,哺乳产妇一般在产后4 ~ 6个月恢复排卵。
哺乳期产妇首次月经来潮前多有排卵,故哺乳期产妇月经来潮前仍有受孕的可能。
(三)乳房的变化产后乳房的主要变化为泌乳。
吸吮刺激及产后体内雌、孕激素及催乳素水平的变化刺激乳汁分泌。
初乳是指产后7日内所分泌的乳汁,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抗体,脂肪和乳糖含量较少,易于消化;产后7日以后分泌的乳汁为过渡乳汁,蛋白质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和乳糖含量逐渐增多;产后14日以后分泌的乳汁为成熟乳,呈白色。
提倡母乳喂养。
(四)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产后最初的72小时内,由于子宫收缩,胎盘循环停止,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加之妊娠期过多的组织间液回吸收,使回血量再次增加15% ~ 25%,原有心脏病的产妇易发生力心衰竭,应预防心衰的发生。
术后乳胀是产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分娩后2-3天,由于乳腺分泌的乳汁过多,乳腺导管堵塞,乳汁无法正常排出,导致乳房胀痛、红肿,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
为了减轻产妇的痛苦,预防乳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一些术后乳胀的护理措施。
一、心理护理1. 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安慰和鼓励。
2. 告知产妇术后乳胀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需过度紧张。
3. 指导产妇正确认识术后乳胀,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二、饮食护理1. 增加产妇的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乳汁分泌。
2.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乳胀症状。
3.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有助于乳腺通畅。
三、乳房护理1. 产后尽早哺乳,促进乳汁排出,减轻乳胀。
2. 每次哺乳前,用温水清洗乳房,保持乳房清洁。
3. 哺乳时,让婴儿充分吸吮,避免乳头皲裂。
4. 哺乳后,用温毛巾敷乳房,促进乳汁排出。
5. 若乳头凹陷,可采取以下措施:a.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挤压乳头,使乳头突出。
b. 在乳头凹陷处涂抹润滑油,如橄榄油,帮助乳头突出。
c. 在哺乳前,用温毛巾敷乳房,促进乳头突出。
四、乳腺按摩1. 产后24小时开始,每日进行乳腺按摩,促进乳汁排出。
2. 按摩手法:以乳头为中心,用手指轻轻按摩乳房,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
3. 按摩时间:每次按摩5-10分钟,每日2-3次。
五、乳腺导管疏通1. 若乳腺导管堵塞,可采取以下措施:a. 用温毛巾敷乳房,促进乳汁排出。
b. 用手指轻轻挤压乳腺导管,使乳汁排出。
c. 可请专业人员进行乳腺导管疏通。
2. 若乳腺导管堵塞严重,可考虑乳腺导管扩张术。
六、药物治疗1. 若乳胀症状严重,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乳腺通乳片、乳腺通乳丸等。
2. 注意药物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七、观察与记录1. 密切观察产妇的乳房状况,如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
2. 记录乳汁分泌量、哺乳次数及乳胀症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