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16
一、简述与常规药物分析相比,体内药物分析有哪些特点。
一、简述与常规药物分析相比,体内药物分析有哪些特点。
体内药物分析,体内药物分析,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也是现代药学的也是现代药学的创新、创新、延伸和发展。
延伸和发展。
延伸和发展。
体内药物分析旨在通过各种分析手段,体内药物分析旨在通过各种分析手段,体内药物分析旨在通过各种分析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与质量变化,量与质量变化,获得药物动力学的各种参数、获得药物动力学的各种参数、获得药物动力学的各种参数、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代谢方式代谢方式和途径等信息。
和途径等信息。
与常规药物分析相比,体内药物分析有以下特点:1、干扰杂质多,样品一般需经过分离、净化才能进行分析。
2、样品量少(、样品量少(ng/ml-ug/ml ng/ml-ug/ml ng/ml-ug/ml)),不易重新获得,在测定前需要浓缩、富集。
3、药物浓度低,对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专属性要求高 。
4、要求较快提供结果(临床用药监护,中毒解救等)5、要有可以进行复杂样品分析的设备如GC-MS GC-MS、、HPLC 等。
等。
6、工作量大,测定数据的处理和结果的阐明不太容易。
二、简述常用生物样本的种类及采集、储存方式。
简述生物样品测定前除蛋白质的原因及常用方法。
前除蛋白质的原因及常用方法。
1、血液、血液采集:待药物在血液中分布均匀后取样,从静脉采血。
制备:血浆制备:血浆(plasma)(plasma)(plasma):全血:全血:全血++抗凝剂(肝素等)—离心—上清液(淡黄色)血清血清(serum)(serum)(serum):全血静置一段时间—离心—上清液(淡黄色):全血静置一段时间—离心—上清液(淡黄色)全血全血(whole blood)(whole blood)(whole blood):全血:全血:全血 + + + 抗凝剂(肝素等)—混合抗凝剂(肝素等)—混合抗凝剂(肝素等)—混合储存:采血后即使分离,不超过2h 2h,分离后置于冰箱或冷冻柜中保存;若不予先,分离后置于冰箱或冷冻柜中保存;若不予先分离,血凝后冰冻保存;短期分离,血凝后冰冻保存;短期44℃,长期℃,长期-20-20-20℃。
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二)》真题库(三)1. 【最佳选择题】(江南博哥)下述属于外周性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的是A. 甲氧氯普胺B. 西沙必利C. 多潘立酮D. 莫沙必利E. 伊托必利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促胃肠动力药的分类。
常用促胃肠动力药有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甲氧氯普胺、外周性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多潘立酮、既可阻断多巴胺D2受体活性又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伊托必利,以及选择性5-HT4受体激动剂莫沙必利。
2. 【最佳选择题】妨碍铁剂在肠道吸收的物质是A. 维生素CB. 枸橼酸钠C. 食物中半胱氨酸D. 食物中鞣酸E. 稀盐酸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铁剂的药物相互作用。
特别是茶叶因茶叶中的鞣酸与铁结合成不易吸收的物质,而牛奶含磷高,会与铁竞争,影响铁剂的吸收。
3. 【最佳选择题】服用PDE-5抑制剂可导致A. 高血压B. 心律失常C. 颜色视觉障碍,对蓝绿色分辨不清D. 肾功能异常E.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PDE-5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服用本类药物常见头痛、面部潮红、消化不良、鼻塞和眩晕。
视觉障碍和眼症状,大剂量的西地那非对该同工酶有抑制作用,导致颜色视觉障碍,对蓝绿色分辨不清,光感增强。
也可引起阴茎异常勃起,但属罕见。
故答案选C。
4. 【最佳选择题】苯妥英钠抗癫痫作用的主要机制是A. 抑制病灶本身异常放电B. 稳定神经细胞膜C. 抑制脊髓神经元D. 具有肌肉松弛作用E. 对中枢神经系统普遍抑制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乙内酰脲类抗癫痫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作用机制。
苯妥英钠属于乙内酰脲类抗癫痫药物,此类药物通过减少Na+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稳定,限制Na+通道介导的发作性放电的扩散。
故正确答案为B。
5. 【最佳选择题】下列抗抑郁药不存在首关效应的是A. 阿米替林B. 舍曲林C. 西酞普兰D. 文拉法辛E. 帕罗西汀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抗抑郁药的作用特点。
《生物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Biopahrmaceutics)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4074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药学专业学分:1.5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药剂学、药理学、药物治疗学后续课程:药物动力学选用教材:[1]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8月.[2]刘建平主编,《生物药剂学实验与指导》((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实验双语教材,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10月.必读书目:[1]梁文权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9月.选读书目:[1]印晓星、杨帆主编,《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在药剂学、药理学、药物治疗学以及其他有关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药学专业课,并安排了与理论学习相配合的实验,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做到利用所学知识优选药物剂型、评价制剂内在质量、拟订给药方案指导合理用药等。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研究性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支撑课程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药剂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理解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的含义;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
教学内容:(1)生物药剂学的定义(2)生物药剂学研究内容(3)生物药剂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支撑课程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了解生物膜的结构、药物转运器;理解胃肠道的结构、功能,口服药物制剂作用快慢的主要原因;掌握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机制;影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生理因素、药物因素和剂型因素。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结构与性质(2)药物的跨膜转运机制(3)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BCS分类系统、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和制剂设计。
药代动力学复习重点药分六班柳晓泉老师讲课部分(第一、三、四、九、十二章):第一章、概述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三章、药物的代谢研究一、药物的代谢部位和代谢酶1、肝脏为药物的主要代谢部位,含有许多Ⅰ相代谢酶及Ⅱ相代谢酶;此外许多肝外组织(小肠、肺、肾等)也参与了药物的代谢。
Ⅰ相代谢酶主要是氧化、还原、水解;Ⅱ相代谢酶主要是结合酶或甲基化、乙酰化,进而药物被排除体外。
2、最重要的代谢酶——P450酶,其生物学特性:(重要、43页)1)P450酶是一个多功能的酶系:可以在催化一种底物的同时产生几种不同的代谢物;2)P450酶对底物的结构特异性不强:可代谢各种类型化学结构的底物;3)P450酶存在明显的种属、性别和年龄的差异;4)P450酶具有多型性,是一个超级大家族:5)P450酶具有多态性:按代谢速度快慢可分为强代谢型和弱代谢型。
多态性主要是由于其基因缺陷所致,这种基因缺陷可能是由遗传变异所造成的。
3、EMS:强代谢型4、PMS:弱代谢型5、人肝微粒体中参与药物代谢的P450酶类型:CYP1A、CYP2C、CYP2D、CYP2E、CYP 3A二、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1、代谢相互作用;2、种属差异性;3、年龄和性别的差异;4、遗传变异;5、病理状态。
第四章、经典房室模型理论一、房室模型及其基本原理1、房室模型中的房室划分依据:依据药物在体内各组织或器官的转运速率而确定的,只要药物在其间的转运速率相同或相似,就可以归纳成为一个房室。
(可分为一房室模型、二房室模型、多房室模型)2、药动学参数(主要出现在名解中,可用文字或公式回答,69页,同时掌握这些参数的意义)1)名词解释:药峰时间、药峰浓度、表观分布容积、消除速率常数、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生物利用度、绝对生物利用度、相对生物利用度、清除率。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体内药物分析》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反相HPLC 答:即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的HPLC。
2.ODS 答:即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常用反相HPLC的固定相。
3.荧光光谱答:以发射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所作的图。
4.激发光谱答:以激发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所作的图。
5.RSD 答:相对标准偏差,即精密度的一种表示方法。
6.一相代谢答: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
7.二相代谢答:指药物在体内的结合反应,包括: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酯化、甲基化、乙酰基化、氨基酸缀合、谷胱甘肽缀合等。
8.检测限答:表示药物的最低可测度,不必定量,通常以S/N=2~3倍时被测药物的绝对量表示。
9.定量限答:表示药物可定量测定的最低量,须符合一定精密度和准确度要求,常以标准曲线最低浓度点来确定,或以 S/N=5~10确定。
10.血清答:全血经离心后的上清液。
11.血浆答:全血加抗凝剂(肝素等),经离心后的上清液。
12.酶免疫分析答:酶免疫分析是在放射免疫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分析方法,以酶代替同位素来标记药物,酶与底物、辅酶等反应后引起吸收光谱变化而被检测。
13.手性药物答:分子结构中含有不对称碳原子(即手性中心)的药物称为手性药物。
14.TDM 答:治疗药物监测,为英文“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的缩写。
15.冷冻答:指-20℃及以下温度。
16.人工抗原答:全称为人工完全抗原,将药物等小分子半抗原与蛋白质、多肽等大分子物质经人工合成而得,具有免疫原性。
17.生物转化答:主要指体内代谢反应。
18.提取回收率答:指药物加入到生物样本中经前处理后测得的量与理论加入量的比值。
19.CYP1A2 答:细胞色素P450 1族A亚族第2个酶基因。
20.毛细管电泳答:即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以高压电场为驱动力,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各组分之间的迁移速度和分配行为上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一类液相分离技术。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意见稿)一、概述(一)目的本指导原则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和监督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以下简称:抗菌药物折点)研究和敏感标准制定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使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得以更好更早地用于临床治疗。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全身用药的创新性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
(二)意义抗菌药物折点(breakpoint)用来判断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中介或耐药,其结果是临床医生选择抗菌药物治疗病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
我国目前还没有折点制定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时所采用的折点多是国际已有的标准,但对于自主研发的I类新抗菌药物等,无国际折点参考。
必须进行相关研究以制定药敏折点,保障临床医生能根据正确的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三)基本研究过程及与抗菌药物研发的整体关系抗菌药物折点的确立涉及临床前体内外抗菌作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临床各期研究等多个药物研发环节,是新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折点研究贯穿新药研究全过程,其研究原理可以概括为:在了解药物自身的抗菌特点、对各种致病菌作用强弱后,通过体外和动物试验,或直接通过动物试验,建立PK/PD指数及反映疗效的靶值。
并利用此指数、靶值与人体结果有较好一致性的特点,进而建立抗菌药物体外抑菌浓度与预期临床疗效间的关系,最终确定对感染部位使用推荐药物剂量时,该致病菌株能被通常可达到的抗菌药物所抑制的浓度。
折点制定过程中,有些数据可能来源于其他研究项目。
如:菌株的MIC值、药物杀菌曲线、抗生素后效应值、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人体药代参数等。
当使用外来数据时,首先要求数据可溯源。
其次,测定、分析方法符合折点制定的要求。
如:MIC测定所用方法相同、测定范围需涵盖整个MIC分布;杀菌曲线图能反映出完整的药物浓度对杀菌速率的影响等。
(四)应用范围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新抗菌药物折点研究,目前仅限定为抗细菌药物,创新抗真菌药物也可参照。
前言本教材是在长沙医学院药学系领导下,由药剂学教研室组织编写,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配套实验教材,充分结合了本系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供药学专业教学使用。
实验课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验,使课堂中讲授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得到验证、巩固和充实,并适当地扩大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方法,掌握实验方法在医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掌握专业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习惯。
一、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由指导教师讲皆实验的基本原理、要求、实验目的,注意事项及主要设备的操作方法;2.实验小组人数为3~5人,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
3.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所记录的现象和数据、使用的仪器和负责的清洁工作,经指导教师检查,符合要求,方可离开实验室。
4.教学实验除验证课堂理论外,并要求掌握相关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报告1.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始记录、结果、结论、讨论等部分的内容;2.每个实验的实验报告应于实验结束后第三天,交实验指导老师处批改;3.实验结束时,实验报告中的原始记录应由指导教师检查并签字。
三、考核与报告1.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将实验过程、原理、目的及实验结果整理成报告。
2.指导教师对每个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
3.每次实验成绩的平均成绩记为实验考试成绩,不另外进行实验考试。
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 1 -- 2 -实验一 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在体肠管泵循环法研究吸收的实验方法。
2.掌握药物肠管吸收的机理和计算吸收速度常数(ka)、吸收半衰期(t 1/2(a ))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消化道吸收实验方法可分为体外法(in vitro )、在体法(in situ )和体内法(in vivo )等。
药理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药物效应动力学标准答案:又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标准答案:又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机体的碍事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3、汲取标准答案:指药物从给药部位通过细胞组成的膜屏障进进血液循环的过程。
4、首关消除标准答案:药物口服汲取后,通过门静脉进进肝脏发生转化,使进进体循环量减少,称为首关消除。
5、药理效应标准答案: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响的表现。
6、不良反响标准答案: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的反响。
7、半数致死量(LD50)标准答案:能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8、半数中毒量(TD50)标准答案:能引起50%实验动物中毒的剂量。
9、效能标准答案:接着增加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接着上升称为效能(即最大效应)。
10、效价强度标准答案:指能引起等效反响(一般采纳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
11、配体标准答案: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12、冲动药标准答案: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冲动药,受体冲动药对相应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13、竞争性拮抗药标准答案:能与冲动药互相竞争,与受体呈可逆性结合的药物。
14、协同作用标准答案:指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以到达增加疗效的目的。
15、拮抗作用标准答案:指联合用药以到减少药物不良反响的目的。
16、耐受性标准答案: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响强度递减,增加剂量可维持药效不减。
17、耐药性标准答案: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落低,也称抗药性。
18、递质标准答案: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物质。
传出神经系统的要紧递质有乙酰胆碱〔Ach〕和往甲肾上腺素〔NA〕。
19、H2效应标准答案:组胺激活H2受体,由cAMP介导产生胃酸分泌、局部血管扩张等效应。
20、抗菌药标准答案:能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用于防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药物。
21、化学治疗标准答案:应用药物对病原体〔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简称化疗。
氨茶碱缓释片的制备实验报告,口服缓释制剂主要有哪些类型茶碱类药物1 茶碱类药物的临床治疗1.1 慢性持续性哮喘的治疗本品适用于轻度~重度慢性持续哮喘的治疗,也可用作间隙发作性慢性哮喘发作时的治疗。
主要采用口服制剂。
对于白天发作为主的患者,可选用普通氨茶碱片或茶碱控释片口服;对于夜间哮喘患者,则应当给予茶碱控释片口服时尔平、舒弗美、优喘平等。
由于茶碱控释片可使茶碱的血药浓度稳定地维持在较为理想的范围内,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又可避免茶碱的毒性反应,还可减少服药次数、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2 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本品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主要经静脉途径给予氨茶碱。
对于24小时内未曾应用过茶碱类药物的患者,应先缓慢静脉注射负荷量茶碱,然后再给予维持量茶碱静脉滴注。
有条件者应监测血茶碱浓度。
1.3 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由于氨茶碱既具有解痉平喘作用,又有强心、利尿和加强膈肌收缩力等作用,因此适合于COPD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心力衰竭:本品具有增强心脏变时性、变力性、降低肺血管压力、减少肺血管的渗出等作用,适合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时的治疗。
呼吸衰竭:本品可直接兴奋延髓的呼吸中枢,降低其对CO2的敏感阈值、增加呼吸中枢输出的冲动。
临床上应用茶碱治疗陈一施呼吸和早产儿呼吸困难。
膈肌疲劳:茶碱对疲劳的膈肌具有增强其收缩力的作用。
2 茶碱类药物的禁忌证对茶碱过敏的患者;低血压和休克患者;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甲亢、胃溃疡和癫痫患者。
3 其他注意事项3.1 茶碱有抑制多核白细胞的黏附、化学毒性、吞噬和溶酶体释放的作用,因此,接受茶碱治疗的哮喘患者的多核白细胞的杀菌能力显著地低于对照组,且其作用的强弱与血中茶碱的浓度有关。
正在应用茶碱的患者,如果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有可能使茶碱的血药浓度迅速升高,导致毒性反应。
3.2 本品与锂盐合用时,可加速。
综合实验五磺胺嘧啶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目的】掌握磺胺嘧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特性和体外测定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方法。
【原理】多数药物进入血液后,非特异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过程。
药物游离型与结合型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本实验依据平衡透析法的原理,利用能够截留血浆蛋白的半透膜将血浆与等渗磷酸盐缓冲液分隔成两个容积大小相等的隔室,两室间分子量大于或等于血浆蛋白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将药物加入平衡透析槽的血浆室侧,并形成系列浓度梯度,经37℃恒温震荡数小时达平衡后,分别测定血浆室侧和等渗磷酸盐缓冲液侧的药物浓度。
按公式即可求出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动物】3kg左右的健康家兔2只【药品】20%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3%中分子量葡聚糖溶液、7.5%三氯醋酸、0.1%SD标准液、0.5%亚硝酸钠、0.5%麝香草酚(用20%NaOH配制)、1000U/mL肝素生理盐水、3%戊巴比妥钠、蒸馏水。
【器材】多孔平衡透析槽、恒温振荡摇床、3K-10K半透膜、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磅秤、手术器械、动脉夹、尼龙插管、兔手术台、注射器(5mL)及针头、移液器(0.01~1mL)、吸头、试管、离心管、试管架、玻璃记号笔、药棉、纱布、计算机。
【方法与步骤】1、兔血浆的采集(可在实验前准备)取兔一只(实验前禁食12小时不禁水),仰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3%戊巴比妥钠麻醉。
手术区剪毛,切皮约3cm左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分离颈总动脉。
用1000U/mL 肝素生理盐水1mL/kg使动物肝素化,颈总动脉插管放血,收集血液于多个清洁干燥的烧杯中,置4℃冰箱静置过夜后吸取上清,-20℃储存备用。
2、3%葡聚糖的磷酸盐缓冲液(0.06 moL/L,pH 7.4)的配制:分别称取NaCl 8.0 g,KH2PO4 1.2 g,Na2HPO4·12H2O 17.4 g,KCl 0.2 g (均为分析纯)。
实验三 血清总蛋白的测定 及其计量反应曲线的制作【目的要求】1.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实验原理、关键技术和特点意义。
2.熟悉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的剂量反应曲线的制作方法与原则*3.熟悉72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和常规维护【实验原理】两分子尿素加热脱氨缩合成的双缩脲(H 2N-OC-NH-CO-NH 2),因分子内含有两个邻接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可与Cu 2+发生双缩脲反应 [A],生成紫红色络合物。
蛋白质分子含有大量彼此相连的肽键(-CO-NH-),同样能在碱性条件下与Cu 2+发生双缩脲反应[B],生成的紫红色络合物,且在540nm 处的吸光度与蛋白质的含量在10~120g/L据此,对已知系列浓度的蛋白标准液(S1~S5)做双缩脲反应,用其浓度作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即可绘出一条过原点的蛋白质双缩脲反应剂量曲线。
通过此曲线,便可查出测定管的蛋白质浓度,进而求算出标本的总蛋白浓度。
亦可通过测定管吸光度、任一标准管的吸光度和该标准管的蛋白质浓度,算出标本中的总蛋白浓度。
【实验准备】一、器材1.试管及试管架NH 2O=CNH O=C NH 2 NH 2C=O HN C=O H 2NCu 2+ 紫红色络合物[A ]C OHC R C OHC R2.0.2ml微量吸管或200μl微量加液器3.1ml、2ml、5ml刻度吸管4.721型分光光度计5.坐标纸及绘图工具二、试剂1.0.9% NaCl溶液用医用生理盐水代替或按文献自配。
2.6mol/L NaOH溶液称取AR级NaOH 240.0g,溶于约800ml新鲜制备的蒸馏水或刚煮沸冷却的去离子水中,冷却后稀释至1OOO.0ml,贮存于有盖塑料瓶中。
若用非新开瓶的NaOH,须先配成饱和溶液,静置2周左右,使碳酸盐沉淀,其上清饱和NaOH溶液经滴定后,算出准确的浓度再使用。
3.双缩脲试剂称取AR级的结晶硫酸铜(CuSO4·5H2O )3.0g,溶于新鲜制备的蒸馏水(或刚煮沸冷却的去离子水)500ml中,加入AR级酒石酸钾钠(NaKC4H4O6·4H2O)9.0g,用以结合Cu2+,防止CuO在碱性条件下沉淀,再加入KI 5.0g,防止碱性酒石酸铜自动还原并防止Cu2O的离析。
丹红注射液7种药效物质基础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张倩;戴国梁;居文政;郭建明;孙冰婷;宗阳;何书芬;段金廒【摘要】Aim To establish the method of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he human plasma protein binding rates in vitro of seven major pharmacodynamic substances in Danhong injection with HPLC.And to confirm whether the competitive effects of the multi-components exist or not through the comparasion of the plasma protein binding rates in the same concentration in or out of the Danhong injection,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he main bioactive substances of Danhong injection and its pharmacokinetics combined with other drugs in vivo.Methods Equilibrium dialysis method was carried out to calculate the protein binding rates in human plasma of tanshinol,protocatechuic aldehyde,p-coumaric acid,salvianolic acid D,rosmarinic acid,lithospermic acid and salvianolic acid B in Danhong injection or alone.A simple HPL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seven compounds both in inner and outer dialysis was established.Results Linear relationship,precision and accuracy,extraction recovery and stability of the seven compounds all complied with the methodology requirements.Within the low,middle and high concentration(5,10,25 mL·L-1)of Danhong injection,the human plasma protein binding rates oftanshinol,protocatechuic aldehyde,p-coumaric acid,salvianolic acidD,rosmarinic acid,lithospermic acid and salvianolic acid Bwere(11.88±0.58)%,(78.35±1.72)%,(63.48±2.17)%,(87.72±0.78)%,(82.77±2.83)%,(71.59±0.81)%and(70.55±1.34)%,respectively.While in the same concentration,the protein binding rates of the seven componentswere(23.34±1.06)%,(79.32±1.41)%,(78.97±0.08)%,(92.37±0.66)%,(84.95±0.38)%,(79.15±5.47)%and(75.49±0.75)%,respectively in the groups of dosed alone.There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tanshinol,p-coumaric acid and lithospermic acid through the t-test,in which only the lithospermic acid depended on the concentration in this investigation.While the rest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Conclusions The method is simple,reliable and stable.The plasma protein binding rates of protocatechuic aldehyde,p-coumaric acid,salvianolic acid D,rosmarinic acid,lithospermic acid and salvianolic acid B are above 60%on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And those in the Danhong injection are lower than dosed alone.There may exist weak competitive effects of binding to human plasma protein within the multi-components in the Danhong injection.The competitive effects in multi-components can be neglected when the drug-drug interact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 binding of plasma protein.%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丹红注射液中7种主要药效物质基础丹参素、原儿茶醛等体外人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方法,并将结果与同等浓度条件下每个单体化合物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进行比较,以考察两者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推测多组分之间是否存在血浆蛋白竞争性结合.为丹红注射液主要药效物质基础的体内药动学,及其在临床联合用药时的体内药动学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血浆蛋白结合率,HPLC测定丹红注射液中7种成分,及每种成分单独透析平衡时的血药浓度及游离药物浓度.结果在3种浓度的丹红注射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p-香豆酸、丹酚酸D、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11.88±0.58)%、(78.35±1.72)%、(63.48±2.17)%、(87.72±0.78)%、(82.77±2.83)%、(71.59 ± 0.81)%和(70.55±1.34)%;而同等浓度条件下,这7种单体化合物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23.34±1.06)%、(79.32±1.41)%、(78.97±0.08)%、(92.37±0.66)%、(84.95±0.38)%、(79.15±5.47)%和(75.49±0.75)%.与单体化合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相比,丹参素、p-香豆酸和紫草酸在丹红注射液样品中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差异有显著性;在本实验的药物浓度范围内,只有紫草酸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与浓度呈线性;原儿茶醛、丹酚酸D、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度、稳定性均较好.实验条件下,原儿茶醛、p-香豆酸、丹酚酸D、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均>60%,且在样品体系中这7种成分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比单独给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组分之间可能存在竞争性结合,但竞争影响可能较弱.考察血浆蛋白竞争性结合对该药的药物相互作用影响时,其组分间的相互竞争影响较小.【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7(033)005【总页数】7页(P712-718)【关键词】丹红注射液;酚酸类化合物;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多组分竞争性结合;药物相互作用;平衡透析法【作者】张倩;戴国梁;居文政;郭建明;孙冰婷;宗阳;何书芬;段金廒【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方剂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71;R284.1;R977.6丹红注射液(Danhong injection, DHI)由活血药对丹参、红花组成,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心绞痛、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1-3]。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 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 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3. 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4. 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 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