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

篆刻解读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

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

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的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中国文字随著时间的绵延、空间上的歧异发展,蕴涵了动人的多样风貌,在印面之内跌宕生姿,以一种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现出来,小小方寸之内充满了时间的古朴和空间的浑厚,虽几经更迭,仍能以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韵趣,引人玩味,这就是篆刻的艺术。

在我们游心赏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义。篆刻是什么呢?它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的两种。篆刻的“篆”宇,古写作“瑑”,从玉(说文的注释上说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工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从「竹」。

篆刻起源与发展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据《汉书祭祀志》载:“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远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便盛行刻字艺术。但印面并无本来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征血缘集团的记号,附加在同时代的青铜器或旗子上。虽说是记号,确有一定的读音。到了周代,以青铜质为主的“周玺”大为兴起。各种大小形状都有,一般分为白文,朱文两种。秦代是中国文字由“籀书”演变成为篆书的时期,印的形式也更为广泛,印文

圆润苍劲,笔势挺拔。

汉代印章到达兴盛,史称汉印,字体由小篆演变成“缪篆”。汉印的印形制、印纽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冈曾说:“印之宗汉也,如诗文宗唐,字文宗晋”。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遂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举。

传统认为,篆刻必先篆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说。篆刻本身是一门与书法密切结合的艺术。篆刻家的作品与刻字铺师傅刻出的领工资用的印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写"的,讲究章法篆法,后者是靠“描的”,并不计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讲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学习篆刻的同时一定要十分认真地选择篆书碑贴临写,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便会明显觉得篆印时的便利,不少初学者重

刻轻写,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个字或一个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艺术、比较复杂而变化多端,实在是篆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练的刀法而无高明的章法,必无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组的创作,必须方方有变化,更要显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设计印稿时应反复构想。这一点,篆刻大师吴昌硕慎重的创作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根据文字具体的笔画、笔势、形体及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相宜的形式。

1、商代篆刻

印章始于商代,是根据安阳出土的三枚铜质古玺为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距今约3000 年历史。(约公元前16-11世纪)。(图1)经董作宾、徐中舒、于省吾、容庚、胡厚宣等专家考证,定为殷商时代玺印。沙孟海在他的《印学史》中对这三件铜玺提出异议:“如定为商代作品,还缺乏科学根据,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解放前做了十五次,解放后也一直在做,但在殷商文化层中从来不曾发现过一件玺印。三玺的出土情况不详,很可能出自上层堆积中,我们为对历史负责,暂不肯定它的时代。”沙孟海还认为在殷商文字中:“甲骨文中还没有‘印’字,也没有‘玺’的初形‘木’字。金文有‘印’字,但它是“抑”字的初文,不是印章的‘印’字。”(《印学史》)王廷洽在《中国印章史》中却提出不同的

看法:“于省吾《双剑簃古器物图录》著录了安阳出土的三枚铜玺,可信为商代晚期用于烙印奴隶脸面的铜玺。商代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虽未见‘玺’字,但甲骨文中有‘印’字(见《乙》143、100,《佚》674),而且印、抑同形,像人跪受烙印之形。”王廷洽在商代青铜器上找到与安阳铜玺,印文相同的图文来印证(如图2)。这一确凿的论证,断定了安阳铜玺就是商代玺印。王廷洽这一新的考古成果最令人信服。陈松长在《玺印鉴赏》对这三玺考证记载比较详实“李学勤先生根据台湾出版的《故宫铜器图录》中的珍本与《商周金文录遗》中一件铜斝的铭文和《商周彝器通考》中的小臣邑斝和甘肃灵台白草坡1号墓的父辛斝,陕西岐山樊村的亚邲其斝等形制进行研究,认为该玺不可能是伪品,而确实是商末之物。”陈松长在《玺印鉴赏》中这段文字出自《中国文物报》(1992 年7月26日第3版)。笔者从商代“我方鼎器铭”中找到,从铭文的最后有一方亚字形框内有一个“若”字,形式类似书法作品落款的印章,与(图1)的亚字形印章的边框形式相同(如图3)。由此而知,王廷洽、李学勤两位先生的考证,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印章始于商代。

2、西周篆刻

西周时期印章(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迄今未见有出土,为何笔者要在这里单独来谈西周篆刻呢?按规律而论,在商代出现了印章,在西周也应该有印章,这虽

是一种推测。但据西周时期的典藉《周礼》司市记载:“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掌市》载:“货贿用玺节”。司市是指周代管理市场官员。周人进入市场从事贸易,就必须持有司市颁发的玺节。虽然西周印章没有出土实物,但从陶器的铭文可以看到西周时代玺印的痕迹。王廷洽在《中国印章史》记载:“其一为‘令作埙’(如图4),二为‘令同乐作太宰埙’(如图5),三为‘圉作埙’(如图6),尤其是图6,反映出‘圉作埙’系用玺抑印在陶埙土坯上的,一部分玺的器物边痕保留在陶埙上。高明先生《古陶文汇编》断为西周陶文是十分正确的。”由此而断西周已有印章,只是尚未发现西周印章的实物。我们只能通过典籍和陶片来推断。希望在今后的古考工作中一定会发现西周篆刻印章的实物。

3、春秋篆刻

春秋时代印章(公元前770-476年)我们所能见到的实物资料还很少。春秋时期有玺印这是毫无疑问的。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而在《国语?鲁语下》也记载了这件事。说明在春秋时期的国君和官员以玺印来证明其身份。目前我们能看到确凿的玺印实物不多。据阮宗华著《印章篆刻艺术欣赏》载:“古文字学家王献唐曾经在他所收藏的五百方古玺中,从古文字学角度考证出两方春秋古玺。一方阴文官玺‘昏賹’,另一方是阳文私玺‘ 疲’(如图7)”王伯敏编释《古肖形印臆释》

第一方鱼印(如图8)为春秋时代铜印。该印1944年在山西凤陵渡古墓出土,一同出土的还有其它春秋时期实物,它与周代鱼簋铭文“鱼“的结构、形体类似,因为又有确凿年代,所以能够确认是春秋的遗物。1984年9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载有春秋时期的肖形印,一方为龙纹玺(如图9),一方为鸟纹玺(如图10),关于春秋时期的篆刻,还需进一步考证。沙孟海著《印学史》载:“今天遗存的大量古玺,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春秋时代的,不过我们还无法加以鉴别罢了。

4、战国篆刻

先秦的印章,发展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印章的使用和制作工艺达到相当发达的程度,印章的用途也十分广泛,形式奇特多姿。战国出土实物十分丰富,我们能通过这些丰富的资料准确地了解到古玺的篆刻艺术风貌。印章的布局参差挪让,方圆相济,印文写法也不一致。印章形式有阴文和阳文,是通过凿和铸而成的。

战国篆刻分为官玺(如图11)和私玺(如图12),印材多属铜,私玺印面形状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长条形,菱形等(如图13)。此外,分吉语玺(如图14)、图像玺(如图15),在图像玺中又分人物、动物、饕餮、避邪、获麟、夔、禺疆等吉祥纹样的多种造型。战国时期的官玺、私玺、图像玺、吉语玺其印顶多有一个“穿”。可用彩色纹带挂在胸

前或佩于腰间,作为一种装饰,用来表明身份、地位。

秦代篆刻艺术发展

印章发展到秦汉时期,印章的刻制使用、文字已日臻完善。还设有专职官员管理印章,各类文献资料记载较多,这给我们了解和考证秦汉印制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因此,秦汉时期印章是我国篆刻艺术的鼎盛时期。

秦代篆刻。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政权机构,建立郡县,统一了文字,诏同了法律、货币和度量衡。无论在政治制度,还是在文化建设方面,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基础。秦王朝的建立制定了一

套完整的官印制度。官印作为秦王朝行使职权的一种凭证,从中央到地方郡县乡亭的各级官吏,都授予官职印。这些官印的制作颁发,专设有少府属官“符节令丞”掌管玺印事务,其用印制度非常严格,私刻、盗用官印是犯罪行为,处罚极为严重。秦朝用印制度规定天子的印称“玺”,用玉做成,故秦朝始将“ 鉨”变“玺”,从“玉”部。臣下用印只能称“印”。卫宏《汉旧仪》卷上记载“天子独称玺,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就说明秦代官印的等级区别是很严格的。

秦代的印文,为小篆,小篆亦称“秦篆。为丞相李斯等根据大篆改革而成。当时秦王朝统一后,面临“言语异声,文字异彩”的情况下进行了文字改革。许慎《说文解字》载:“奏请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后由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小篆自秦代入印后,至今二千二百多年一直为治印者沿用下来。

秦代的官印比较统一,一般采用方形,大约2-3厘米见方。大多是鼻纽(如图19)印章的设计布局为“田”字格,每格一字,(如图20),官位较低的官员用印只有田字格官印的一半,当时称之为“半通印”,它的布局为“日”字格(如图21)。清桂馥在《札记?少内印》记述秦印时云:“仓库诸官印皆长而小,下吏卑职不得用径寸方印也。”由此可见,秦代官印在尺寸大小有严格的规定,也显示了森严的等级。

秦代的私印,大小基本上与“半通印”差不多,也加界格(如图22),但私印的表现手法较官印要丰富,形式也多样,除姓名印外,有吉语印、肖形印,形状有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

秦代篆刻比先秦时期篆刻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更趋向成熟,具有典雅而灵动、平整而率意的艺术效果,至今依然为众多的篆刻家所摹仿。

汉代篆刻篆刻艺术发展史高峰时期

汉代篆刻(公元前206-220 年)是我国古代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的颠峰。在印学史上,汉代时期篆刻是一个极其重要、极其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完善了秦王朝所建立的官印

制度和官印的形制及印文规范模式。印章的使用范围扩大,体制、文字的形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从印章雕刻技巧和印章的数量,发展得都比较快。是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史第一个高峰时期。

汉代官印的称谓因汉代政权体制的改变稍加放宽。皇帝、皇后、诸侯王、王太后的印均可称玺,皆玉质(如图23)。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改为金质玺印。汉卫宏《汉旧仪》载:“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文曰玺,谓刻云某王之玺。”汉代官印制度,在印文上体现官职名称和字数,在官职的高低上所使用印质及大小钮制,绶带等都有严格的制度。《文献通考》115卷载:“汉诸侯王金玺绿绶,彻侯金印紫绶,相国丞相金印紫绶;高帝十年更名相国绿绶,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左右前后将军金印紫绶,御史大夫银印青绶。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者银印青绶,光禄大夫吏秩比六百石以上者皆铜印黑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吏秩,仆射、御吏治印尚符玺者吏秩比二百石以上者皆铜印黄绶。”吏秩:指官员俸禄级别,以谷物多少石为标准。卫宏《汉旧仪》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又载:“皇太子黄金印,龟钮。”孙星衍《汉旧仪补遗》载:“诸侯王印黄金,橐驼纽”,“列侯黄金印,龟纽”,“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钮”,“御史大夫、匈奴单于黄金印,橐驼纽”,“御史、二千石银印,龟纽”,“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纽。”

所谓印钮,就是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带,钮又作纽。所谓印绶,就是印钮上的穿帛(如图24)。汉代官印的材质为金、银、铜、合金。治印方法分铸印和凿印,凿印又称之为“急就章”,也称为“将军印”,这是因战时拜将时急于行令,来不及铸造,故而凿就。因此,在汉印的结字形式及印章自然就形成铸印和凿印两种印章风格。铸印风格典雅方正,圆润稳健(如图25);凿印风格拙朴粗犷,参差跌宕(如图26)。明甘旸《印章集说》载:“以锤凿成文……其文简而有神,不加修饰,意到笔不到。”汉代到了武帝时期是汉王朝最为昌盛时期,汉武帝刘彻相信鬼神,爱好方术,因此汉代五行学说盛行,印章风格也受其影响,汉武帝提倡“以土德王”,五行中土位于数五,因此官印文字规定5个字,不足数的加“之”或“章”字补足。《汉书?武帝纪》载:太初元年“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注引张晏云:“汉据土德,土数五,故用五,谓印文也。若丞相曰:‘丞相之印章’,诸卿及守相印不足五字者,以‘之’足之(如图27)。”因此,五字印的出现和“章”字的使用,是鉴别西汉中期的重要依据。

汉代私印的印文,形式比官印要灵活,印材方面也比较丰富。印章风格高古典雅,婉转圆润,入印文字除使用汉代规范化的缪篆外,还使用鸟虫篆、殳篆等文字,印章的形式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柿蒂形、三环形、三方形、

回叶形、菱形等(如图28)。印章用材有金、银、铜、玉、玛瑙、琥珀、象牙、木质等印质,印钮有鼻钮、瓦钮、桥钮、坛钮、龟钮、虎钮(如图29)。此外,还有双面印、多面印、套印等(如图30)。印章的种类分:吉语印、四灵印、压胜印、书简印(如图31),汉代私印在艺术表现方面,匀称、平整、圆润、疏朗,给人一种古朴隽永的美感。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在汉代私印中玉印最为引人注目(如图32),韩天衡、孙慰祖编订有《古玉印精萃》,(上海书店出版),现存秦汉玉印约500余方,且多系私印。玉印的制作工艺十分工致精良。入印文字除一般用缪篆外,还有鸟虫篆、殳篆、肖形。印文结体圆中见方,匀落洁净,富丽典雅,雍容华贵,隽逸盎然,有一种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美感。

秦汉印多以小篆入印,字体结构经过一定的发展到了汉代就出现了变化,小篆根据印面的特定款式,笔画稍作一些变动,将圆曲的小篆形成了方正缠绕的缪篆。颜师古注释《汉书?艺文志》载:“缪篆谓其文屈缠绕,所以摹印也。”清袁枚在《缪书分韵》序中云:“以篆刻印,宜循印体,文变圆为方。”清谢景卿在《论印分韵》序中云:“缪篆因别为一体,屈曲真密,取纠缪之义,与隶相通,不尽与说文合,复其损益变化,具有精意,不可磨灭章法配合。”摹印篆,作为一种独立的字体已经形成,为后世治印者所循。

魏晋南北朝篆刻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战事频频,因而留下来以将军印及其属官印为多。这一时期的印章制度,在治印技艺上尚承袭汉代。印章形制、大小、印材、钮式、印绶、印文,基本上与汉代相同,仍然保留汉印主体面貌并有所演变。由于汉代篆刻取得空前绝后的艺术成就,使中国古代篆刻艺术走向顶峰。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物极必反,印章的发展从汉代以后到魏晋南北朝就反映出这一客观存在的规律,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印,钮制多为龟钮,将军印也多如此。陈松长著《玺印鉴赏》载:“其龟钮的形制与东汉后期风格接近。龟首略长,斜向前上方伸出。龟体长,背略平,两侧呈坡状,四腿呈屈曲状,嘴、爪刻纹清晰,背甲多施重环文,甲边刻鳞纹”。到了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代由于战乱之故和改朝换代过快的原因,诸侯各国各自为政,官印钮式的制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形态各异。如:鼻钮、蛇钮、骆驼钮、环钮、羊钮、马钮、兔钮、鹿钮、熊钮、罴钮、鱼钮、兽钮、珪钮、螭钮、龙钮(如图33)。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印改变了汉代以铸印为主的制印方法。印质多为金章银印,这一时期以凿印为主,所以魏晋官印多凿印(如图34)。因此,汉代篆刻表现出来的典雅方正、

圆润稳健的铸印风格就很少见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凿印表现出来的是峻利劲挺,气息和畅,章法布局平整舒展,錾法比较稳健从容,而一些“急就章” 风格显得比较草率恣肆,刀法拙劣,无章法可言,而且刻凿的篆体文字多不合“六书”(如图35)。这一时期的官印形制也变大,秦官印一般2-3厘米见方,汉“皇后之玺”2.8厘米见方,诸侯王也不超过2.3 厘米见方,从晋之后官印却在3厘米见方(如图36),有的将军印达到3.5厘米见方(如图37),但目前印学界、考古界未发现有4厘米见方的印,六朝官印还出现朱文印(如图38)。《印章集说》载:“六朝印章因时改易,遂作朱文、白文,印章之变,则始于此。”

魏晋南北朝私印与汉代私印相比较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私印入印文字,受“魏正始三体石经”中篆书的影响(如图39),把字形拉长,结体上紧下松,每字竖画拉长成细尖,形似悬针,这一时期出现的印章用字叫做“悬针篆”(如图40),这种“悬针篆”与汉代的缪篆那种端庄典雅大相径庭,出现了柔弱纤细、矫揉造作,体势生硬的习气。然而这一习气的出现,可以看出印章文字的线条笔意和印面上大块留白的创作动机。这种印章对后世篆刻艺术创作给予了一定的启示。这一时期的文字还采用隶书入印,如50年代南京老虎山3号出土的晋代“零陵太守”石质印(如图41)。

魏晋南北朝私印印式有套印、六面印,还出现了印体

四面雕有纹饰(如图4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篆刻艺术逐步走向衰退,印章透出一种衰落的草率和粗野。主要表现在:印文乖谬,形制紊乱,錾凿粗糙,导致了这一时的篆刻败落不堪,走向衰退的另一个原因。自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后,到了这一时期纸张的应用就比较广泛,钤色印章开始得到发展,罗福颐著《古玺印概论》载:敦煌石室收藏《杂阿毗昙心论》经卷之末及经卷之背部盖有“永兴郡印”朱文官印(如图38)。由于这些因素,从而导致了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史上衰落时期的到来。

隋唐宋元篆刻史

赵孟頫篆刻

隋唐宋元时期(公元581-1368年)的篆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880余年的时间,仍处于一种衰落时期,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楷、行、草等字体已经非常成

熟而盛行,文字的书写习惯已经远离秦汉时期的篆隶字体,人们对篆书相应的要生疏,一般人对篆学的审美能力较低,艺术境界不高的一般制印工匠和理印官员将习气带入制印领域;二是纸张已成为重要的书写用品,印章也不再用于封泥,而是将印章蘸上印色后钤于纸上。为了使印章钤于纸上更加醒目,加大了印面,导致了印章布局很难处理,印文出现纤弱细瘦,屈曲盘绕,呆板平庸,毫无生气可言。明代甘旸《印章集说》载:“唐之印章因六朝作朱文,日流于讹谬,多曲屈盘旋,皆悖六义,毫无古法,印章至此,邪谬甚矣”。元代印学家吾丘衍云:“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曲,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可见这一时期印章气象十分衰落。

隋唐宋元时期的官印一改隋以前的印章旧制,把秦汉时期的官职印,逐步更为以官府衙门名称为印文的官司印。所谓官职印,就是指以官职名称为印章文字的官印。如:某某司徒,某某郡太守,某某右尉,某某县令(如图43)。所谓官司印,就是指以官府衙门名称为印章文字的官印。如:某某郡印,某某州印,某某府印,某某县印(如图44)。官职印是由朝庭颁发给官吏本人佩带;官司印则存放于官府衙门内,设有专职官吏掌管,规定不得用于私人文书,而且制订了严格的保管和使用制度。自隋唐实行官司印后,被后世的宋、元、明、清以及国民一直沿用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也是如此。官员升迁、异动、上任其官司印仍留在官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 七秦公簋銘 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

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 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 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称《二元碑》。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1.兰亭序(王羲之)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 ★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 3.颜真卿书法 ★《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 兰竹圣手书画怪杰。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为人恃才傲物。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 6.唐伯虎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与篆刻艺术欣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和篆刻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教材。 学生用具:课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板书)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

书法篆刻艺术欣赏

书法的艺术欣赏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习惯于欣赏纯具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其“势”决定了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法艺术作品欣赏。书法作品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的精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八种字体的演变及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作了概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篆刻艺术作品欣赏。课文对篆刻的意义、篆刻艺术的沿革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各朝代的、各种风格的、不同形式的篆刻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本课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学生常用的文字书写,学生最为熟悉。但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欣赏评述,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帮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演变,而是历史文化的凝缩和表现,是中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篆刻名家 近代因考古学的兴盛,加之西泠印社的建立,篆刻的创作异常活跃。当时有吴昌硕、丁辅之(鹤庐)、陈衡恪(师曾)、赵石(古泥)、齐白石(濒生)、赵时棡(叔孺)、乔大壮(曾劬)、王禔(福庵)、邓散木(粪翁)、钱瘦铁(叔厓)、来楚生(然犀)等诸家知名于世。然论其流派风格影响深远者,当推齐白石、赵时棡、王禔三家。 近代篆刻继承了明清文人篆刻的传统,然而在技巧上更精能,取材上更宽大,境界上也更奇伟。总之,近代篆刻使篆刻艺术蔚然独立,而且使其更加波澜壮阔。 齐璜(1864--1957) 字濒生,号三百石印富翁、借山吟馆、寄萍堂主人、老萍、借山吟馆主者、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白石是借用湖南湘潭老家村庄的名字。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均卓绝出众的艺术家。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在近代篆刻艺术史上是继吴昌硕、黄士陵之后又一位能开宗立派的巨人。 他的篆刻初学浙派中的丁敬、黄易。后学赵之谦、吴昌硕。从汉《祀三公山碑》得到启发,改圆笔的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谶碑》得到启发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又从秦权量、诏版、汉将军印、魏晋少数民族多字官印等受到启发,形成纵横平直,不加修饰的印风。他在艺术见解上最推崇“独造”,并且身体力行,曾说:“刻印,其篆法别有天趣胜人者,唯秦汉人。秦汉人有过人处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绳墨,而时俗以为无所本,余尝哀时人之蠢,不思秦汉人,人子也,吾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独到处,如今昔人见之,亦必钦仰”。由此可见,他对自已的独创充满着自信。 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特风格。 江南布衣 大匠之门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当代狂草书法作品欣赏》的内容,具体内容: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狂草的成就,是唐代书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张旭史称索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从书法史来看,专攻章草者,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人获得草圣之殊荣。 在真书(楷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称之为"今草"。其开拓者是东汉的张芝,是他创造出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相宜的今草。所以,当时人们称他为草圣。只是后来也写今草的张旭,被冠之以草圣。因其风头盖过了张芝的名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书史上还有张芝这么一位草圣。 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 这是颜真卿对草书产生和发展的总结和认识,其中"迨乎伯英,尤擅其美"句,指的就是张芝。在没认识怀素之前,他认为张旭的草书是"超绝古今"的。可是见了怀素的草书后,他又说: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其中"忽见师作"句,"师"是当时人们尊称怀素为师。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他见了怀素的作品"纵横不群,迅疾骇人",犹如又见到了昔日恩师张旭的风采。所以,此后人们将张旭和怀素并称之草圣。 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阐述了章草和今草及代表人物。在章草中从来没

有产生过草圣,而在今草中却产生了两位草圣,即张芝和张旭。 在书史中,一直以来人们对狂草的定义和认识是十分模糊的。许多人将字形写得狂妄和潦草的作品统称为狂草,其实这是不确切的。 按照构成的书体基础来划分,那么在篆书基础上形成的草书,方可称之为"狂草"。而狂草的创始人,就是被后人称之为草圣的"怀素"。怀素对狂草的定义是:"圆而能转,字字合节,同桑林之舞"。其中"圆而能转"指的就是狂草构成的书体基础是篆书。"字字合节"提出了狂草也要遵循和符合书法自身的法度和规律。现代有些人,创作出一些所谓的狂草作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画"出来的。有很多冠之以狂草的作品,细看之下,其实是今草。 张旭和怀素,史称为"颠张醉素",都享有草圣之名。后人都笼统的称他们的作品为狂草代表作。其实,精确的划分应该称张旭的作品是今草的颠峰:而怀素的作品则是狂草的经典。为什么要如此进行精确的划分呢?如果,你是一个热爱习书之人,同时也想习草书的话,就要了解和掌握章草、今草和狂草的区别。这样在临摹的过程,就能正确把握自己的学习方向。初学书法者,可准备两管毛笔:一枝羊毫,一枝兼毫即可。书写时,一定要站立悬腕,可在报纸和废纸上,任意挥洒。或直线或竖线或弧线,一般要坚持二十个课时左右。直到写字时,手不再哆嗦即可。切记:中老年朋友初学书法时,不要同少年郎一样,在九宫格里写。那样的话,可能练一年后,书写时手还哆嗦。如果,按我这种方法去操练,你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就相当于少年郎练字一年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按照我所说得方法,能提高你对习书的兴致,而不至于将兴致夭折于九宫格中。小孩子练字感

《中国书法与篆刻》教学设计

中国书法与篆刻 ●课程意义:书法和篆刻是中华名族悠久的文化艺术,艺术价值非常高,生活气息也很浓厚。其学习主要有实用和欣赏两方面的意义,同时还融入立德树人,陶冶情操,强健身体,启发智慧等多方面的意义,而对其的学习不尽是继承先辈的丰富遗产,且是对中华千年艺术文化深厚底蕴积淀的感知体会,是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亲密接触,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学生的对书法及篆刻的认知面比较窄,知识不丰富,知识概念化,但他们还有自己的,不是很成熟的审美认知。只要善加引导, 得当,得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见解,敢于实践、多学实练,在交流中培养起自信的书写能力,主动的求知欲望,科学的学习能力,让其浅显的认识在学习探究过程中渐渐加深与完善。 ●设计理念:根据诱思探究性学习方式:“自觉创情境,始终含情意,体验为红线,实践为实战,思维为主攻”。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书法篆刻学科特点,设计诱思:用眼睛欣赏书刻美——用心感受书刻美——用语言表述书刻美——用双手实践书刻美——用心创造书刻美。充分利用有效教学手段,制作声情并茂的情境课件,运用动感画面,情景音乐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以实践演示、现场教学的教学模式,设计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轻松且具探索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究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取知识,从而突出主体地位,实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备课资料:教科书、教参、书法篆刻相关书籍材料、演示材料、作品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课时:4课时(自我调整) ●授课类型:新授课鉴赏课实践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双向目标: (一)、书法教学目标 1.了解书法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特征。 2.认识书法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3、学习书法的执笔法、基础运笔方法。 4、学写书法的姿势,书法的运腕。 5、书法学习如何选帖临帖。 6、书法的演变过程、五大书体、重点讲析篆书。 7、经典大师及作品赏析,实践演练。教师指导。 (二)、篆刻教学目标 1.了解篆刻的发展脉络,认识中国篆刻的艺术形式特征。 2.认识篆刻的工具材料及特性。 3、学习篆刻的刀法技法、篆刻基本步骤。 4、学写篆刻的姿势,篆刻注意要点。 5、篆刻学习如何选帖临帖。 6、经典大师及作品赏析。 7、实践演练。教师指导。 ○能力双向目标:了解书法篆刻教学是以传授中国传统的书法、篆刻为内容,学习其表达形式及笔墨意境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感染力。了解其在世界艺术领域里所具有的特有魅力。从而热爱、继承发展中华文化。在掌握书法、篆刻的艺术表现的过程中,寻找适合于抒发自己情感的表现手法。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风格的中国书法作品的感受,分析、理解,引导、培养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提高分析与鉴赏的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感悟与理解。 ○情感双向目标:通过学习从审美的角度提高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以及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 ●教学手法:因书法、篆刻的学科专业性较强,学生接触的较少,教学时教师应结合书法、篆刻作品作深入分析,结合多媒体,通过直观演示进行教学,运用启发引导、讨论交流、概括提炼、激发兴趣,正面讲

资料《书法与篆刻》教学大纲

《书法与篆刻》教学大纲 修订单位:韩山师范学院美术系 执笔人:张玉金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书法与篆刻 2.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calligraphy and Seal Carving 3.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4.适用专业:美术学师范专业本科 5.总学时:36学时 6.总学分:2学分 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作用 书法与篆刻是植根于中国文化沃土而在世界艺术之林独领风骚的艺术形式,更是热衷于中国文化的文人雅士,以及各阶层的广大民众情有特钟的艺术形式.其与中国文化,举凡宗教,哲学,艺术,文字,训诂,甚至政治,法律等诸多方面,均有非常广泛的密切联系.特别是与中国绘画的联系,更可谓舍之则失.因此,作为学科,其非对于从事艺术研究,创作考古等专业的人士不可稍怠;即使是对于上述各项的业余学者,亦属不可偏废的学习内容. 文字是中国书法,篆刻创作的根据.因此"文字学"便成为学习书法,篆刻必修的基本学科.书法,篆刻作为使文字发挥其功能与得以广为流变的重要形式,必须建立在能够正确地运用文字的基础上,才能使艺术形式趋于完善.所以,通过教学必须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汉字的产生,以及形态衍变的历史脉络.从而能够较为准确地运用文字进行创作.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书法,篆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导致风格变化的各种因素,从中寻找可以借鉴的艺术精华,变古开今,拓展书法,篆刻创作的空间.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研究书法,篆刻的一般方法,明确书法的基本笔法与篆刻的基本刀法的名,实由来. 采用临摹与创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基本技法的同时,掌握创作的一般程序与基本方法. 三,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理论学时 实践学时 小计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夏,商,周时期的文字与书法 2 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书法,印章 2 2 第四章

[篆刻,平面设计,形式]篆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篆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篆刻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从古至今一直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篆刻与文学、书法、国画等领域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自古文人雅士“诗书画印”样样精通才能称之为才子,一幅作品“诗书画印”样样都有,并且协调搭配才能称之为优秀的作品。篆刻艺术中篆法、章法、刀法诸要素在方寸之间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才能视为上品。章法是研究印文的布局排列,而这些布局方法与现代平面设计的编排表现方式有很多共通之处,值得研究和比较。同时,对传统印章元素进行研究有利于艺术家理性的掌握和欣赏篆刻艺术。本文重在探索篆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这将为现代设计的设计理念和造型语言提供有益补充,对研究传统篆刻艺术以及对传统篆刻艺术的元素进行新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篆刻艺术;表现形式;平面设计;应用分析 1 篆刻艺术发展简况 篆刻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自起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当属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的篆刻发展最为鼎盛,材质多种多样。对玉、金、银、铜、兽骨、牛角、象牙等的运用比较常见,自此之后由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演变,篆刻在唐宋时期曾走过下坡路,直至明清时期,篆刻发展才再次回到一个高峰,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诗书画印的结合达到空前的和谐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体系。 2 篆刻艺术表现形式 书画讲求章法、治印亦然,讲求经营布局之势。篆刻必须了解篆书并考究篆书的正确写法,然后依据印文字形来设计安排。篆刻中文字的布局要讲求疏密关系、讲求平衡、协调、注重朱白对比等诸多因素。可因地制宜地改变字形大小、疏密、偏旁部首,或合并笔画或分离字形等,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有强烈的装饰美感,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印章方寸之间包含了篆刻的布置,印文有一字成文、二字成文、三字至九字成文者,章法不一,但均体现了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统一等形式美法则。 2.1 对称与均衡 篆刻中对称包含上下、左右、斜角对称三种形式,为达到对称效果,有的字将笔画直接设置为边框。或将字位置加大,占据一半的位置,并将文字的笔画当作边框进行处理,更加生动灵活。大多数篆刻家在印文的设计中为达到印面文字之间的均衡效果,往往将笔画多的字适当加长或加宽,笔画少的字,使其缩窄或变小,使印文顾盼有情,互相对应。有些上下或左右结构的文字设计出的印文并不美观,可以对文字偏旁部首或结构进行处理。可以根据异体字的写法,将偏旁部首进行错位,对整个文字的造型进行改变,让印面变得鲜活、生动。 2.2 节奏与韵律 在一些闲章的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见同一方印中两个字同时出现的情况,也就是叠字。为了避免印文的字形重复,可以把第二个叠字部分写成“=”。有时候也会遇见印文字数多的

历届兰亭书法展获奖作品欣赏

历届兰亭书法展获奖作品欣赏 荣宝斋全国书法展获奖作者心经、兰亭专场为让艺术品走进大众,走入生活,促进艺术品大众消费热情,推动艺术品的互联网交易,荣宝斋书法馆与荣宝斋在线将在 12 月 17 日联合推出“荣宝斋全国书法展获奖作者心经、兰亭专场”(第一期)。这是继 11 月 10 日荣宝斋书法馆与荣宝斋在线成功联合推出“当代书法博士精品扇面 0 元拍场”之后的第二个专场。 此次,专场参拍的书法家有:孟庆星,刘京闻,张东明,程度,方建光、蔡梦霞、程志宏、张伟民、梁治国、秦健、贺进、龙友(按年龄排序)。他们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中有较强代表性,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潜力和价值。荣宝斋书法馆及荣宝斋在线还将联合推出更多专场和精彩活动,敬请持续关注。孟庆星行书斗方《兰亭序》作品规格:68cm×68cm 4.0 平尺作品材质:白宣已托作者简介:孟庆星,1966 年生,书法专业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湖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教研室主任,湖北美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书法作品 xx 年获中国书法最高奖“首届书法兰亭奖”银奖,xx 年度获书法报全国兰亭诸子奖,xx 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书法册页作品展三等奖。十几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行草书展、扇面书法作品展。承担并负责国家级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

助项目《万历书坛——邢侗个案研究》(已结项),论文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刘京闻行书横幅《兰亭序》作品规格:34cmx137cm 4.2 平尺作品材质:彩宣作者简介:刘京闻,1967 年生于山东陵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书法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及兰亭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展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一等奖,xx 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三名”工程,同时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 60 家”作品展,曾多次担任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xx 年为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公益大讲堂”专家组成员。张东明小楷手卷《心经》作品规格: 13.5cm×103cm 1.3 平尺作品材质:花笺纸拼接作者简介:张东明,1970 年出生,又号有鱼居士,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书协会员,徐州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授课教授,清华美院及荣宝斋画院张旭光工作室教授,全国七十年代代表书家艺委会委员,荣宝斋签约艺术家。获“徐州市艺术家”称号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中国书画》提名“中国当下最值得市场关注的书法十家”,《中国书画》提名“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中国书法院首届毕业展策展人,首次“吴门雅集--吴悦石师生迎春画展”策展人,徐州有鱼书院创办人。获得第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金奖,第五届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中央数字频道收藏天下频道(北京111)《艺海传真》:“春秋笔法·狮子吼”曾翔798作品展专题片重播时间:2018/05/18 星期五11:42 19:49 03:57 2018/05/20 星期日 14:36 02:38 北京111,廊坊88,厦门81,青州94,曲阜112,潍坊93,济南94,上海144,大连69,齐齐哈尔114,南京136,杭州133,重庆129,福州83,南宁89,青岛100,烟台109,淄博153,济宁112,泰安89,聊城150,其他地市以当地广播电视频率为准!谢谢关注!百度搜索“收藏天下直播”亦可观看。 曾翔篆刻作品欣赏: 艺术家曾翔曾翔,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湖北书法院副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 曾翔作品如来美术文化周刊对话曾翔:写意篆刻强调文人意趣 写意其实不简单美术文化周刊:为什么强调“写意篆刻”?曾翔:我们的传统艺术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工笔和写意。写意的艺术属于文人雅玩,更讲究情趣,讲求精神寄托。国家

画院杨晓阳院长提倡“大写意”,我们说“写意篆刻”也是有意强调篆刻艺术的写意精神,这正好也是针对当前篆刻领域里面的一种缺失。大家都在一窝蜂地追摹所谓的典雅、工稳、精致、流美那种制作的篆刻风气,我们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写意精神。 这些年的美术展览,工笔画屡屡获奖,写意画反而不行。这可能与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审美是相关联的。大家认为,写意精神越来越缺失,印章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不能不受到影响。提倡什么,往往就是什么缺失了。比如,我们要提倡舍己救人、吃亏是福,实际上就是这些东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古人的篆刻没有写意和不写意之分,我们提倡“写意篆刻”也是这样,是因为写意精神缺失了。 曾翔作品大宜子孙 美术文化周刊:工笔画在造型、技法、画面整体上的优劣好判断,对于写意画,却没有清晰的、公认的判断标准。写意篆刻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写意的篆刻更强调个人的表现,比如,字的篆法合不合规范,多一笔少一笔,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符合传统规范,是否也有一个度的把握? 曾翔:一些人认为写意就是简单,不合乎规范,写意就是有点胡来,这是一种误导。实际上,真正好的写意是非常讲究的,可能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写意的标准往往比那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硬笔行书书法作品欣赏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因此行书也是许多书法家都喜欢的书法字体,那么这一书法字体与我们的古诗词的融合,会创作出什么惊人的作品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1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2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3 古诗词行书书法作品图片4 行书的五大流派 1、二王行书的概念。书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是晋代最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他们开创的行书流派,是中国历朝历代的行书源头。王羲之行书偏于行楷,王献之行书偏于行草。王羲之行书用笔内擪,以骨力洞达胜出。王献之行书用笔外拓,以筋力中圆胜出。王羲之行书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尺牍书法,如《王羲之传本墨迹》等,这是王羲之行书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学写行书,使转之法是一个重要的用笔方法。不会使转,就无法表达笔笔“分得清、脱得开、合得拢、粘得住”的行书所特有的艺术效果。分得清讲的是

笔笔交代清楚;粘得住讲的是笔笔气脉贯通。好的使转之笔,转折时须暗过而不露痕迹,其关联处如银丝盘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锋的运用。锋在何处?锋在笔尖的端处。笔锋要坚持做到时时锐利而勿使折损,笔身要坚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笔毫要坚持做到时时齐整而勿使扭曲,笔尖要坚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松散。又次,临帖的早期阶段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临帖的后期阶段则最忌做字帖的奴隶。有的人老是拘泥于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样画葫芦,搞复印式的临摹,那是徒劳的。一定要“遗貌取神”,要着重在得其笔意上下功夫。 2、颜真卿行书《祭侄稿》的意义。颜真卿是中国书学史上,继“二王”以后的又一座艺术丰碑。《祭侄稿》是颜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乱中牺牲的兄长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的,尤其是颜季明正当英年,颜真卿怀着对骨肉亲人的沉痛悲悼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 篆刻解读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其

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艺术进入了复兴时期。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艺

中国的篆刻艺术

中國的篆刻藝術 中國的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印章藝術發展而來的。瞭解篆刻藝術,必須首先瞭解印章藝術。 篆刻中國篆刻是以書法字體結合鐫刻製作印章的一種藝術。它于方寸之中、紅白之間創造各種美的結構和形式。因其字體多為篆書所以稱篆刻。篆刻藝術是由作為權力和憑證的古璽印發展而來的。明中葉以後發展成獨立的藝術式樣,並形成了各種風格流派,如明代以文彭為代表的吳門派和以何震為代表的徽派;清代以程邃厚重、凝煉風格為代表的皖派,以丁敬、鄧石如開創、黃易等西泠八家發揚光大的浙派。清末吳昌碩將古印、陶文、石鼓文等熔於刀法之中,以蒼勁古樸之風被尊為吳派。

書法與刻印的關係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秦前 據現有資料,中國最早出現的印章是商代的三顆璽印,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政治經濟的發展,手工業漸趨發達,璽印的用途也逐漸擴大。這些璽印大多和戰國銅器上的銘文相合,其中也有許多是春秋時代的,很難分辨。在戰國時,各國文字各不相同,反映在璽印中的文字也不相同。這些璽印的印形、文字的安排,表現出了強烈的藝術性,反映了戰國時代思想活躍的生動局面。 秦 秦印即秦統一中國後的官私印璽。"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以後,在政治等各方面進行了改革。 戰國時,由於各國的文字不統一,因此要統一政令就極不方便。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整理文字,力求簡潔、易認;制定了"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這種文字,外形基本上是方的,筆劃是圓轉的。它第一次把漢字在結構上定型,固定了部首、偏旁。由於璽印基本上是方的,為了製造璽印的方便,又定出一種專門用字叫"摹印篆",以便以圓適方。把璽印的名稱也作了規定,天子用的叫"璽",臣民用的叫"印"。這種璽印的改革是在文字改革的軌道上進行的,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秦始皇在位時間不長,所以這時的印章藝術尚不成熟,它只是在戰國璽印與漢印之間架起了一座過渡的橋樑。 漢代及魏晉南北朝 到了漢代及魏晉南北朝時代,印章的使用範圍更為擴大,印章藝術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代。開始,西漢印章承襲秦印制度,明顯的標誌是白文印用邊框,後來漸漸去掉邊框,在文字上也更方整、工致,表現出一種端正莊嚴的氣象,反映了漢代強大昌盛的威儀。到了東漢,由於手工業更為發達,印章製作趨於精緻。印章

篆刻艺术学习心得

学习篆刻艺术的收获 在本学期开始时选课时,由于热门课很难被选上,在最后几轮补选时出现了“书法艺术”和“篆刻艺术”,篆刻对我来说简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我的记忆当中,我只见过父亲的刻章,在一些合同上,他要盖上自己的印章,我实在不懂盖上这个有用吗啊,到大路边随便找人刻一个假的就可以以假代真了。在期待中,第十周,开始了我的篆刻生涯。 第一节课,看似严肃的给我们简单的讲述了他的经历和篆刻的的基本知识以及我们需要做的那些准备。我记得一句话特别清楚,是将书法和篆刻的关系,“好的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好的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听完这句话,我心想,完蛋了,这么算,成为篆刻家的前提就是成为书法家了,我这七扭八歪的字压根成不了书法家,也就是我压根成不了篆刻家。想到这心里陡然心灰意冷,可是又想,尽管如此,我要把篆刻当成一种可与课余爱好,在学习枯燥疲惫之后,当成一种驱赶枯燥,静心修养的好方式。不要想着让名利驱赶着你做事,而要把兴趣放在首位。 随着课程的深入,我对篆刻的了解亦不断地加深,篆刻,原来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没想到篆刻竟然有这么重要的地位。篆刻发于什么我没有搜到,不过我想,在数万年前,人类祖先在石壁上的刻画也许就是篆刻的最先起源吧,这和绘画、文字应该是一个同样的原始起源。当我刚刚接触石材时,从外表来看,以为是大理石呢,心想这么么坚硬怎么刻啊,以前读过齐白石练习篆刻时用完了好几担子石头,这工作比李白铁杵磨成针还要艰巨啊。可是,拿到手时,竟然这么松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石头,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篆刻的石材是需要特定的石头,又叫什么青田石、寿山石、冻石、鸡血石等等特别多。 其实学好篆刻精髓我想在于自己多加练习,老师在每周五一下午的课上并没有花很多时间讲怎么刻,他倒是花了大把时间来和我们每个人一对一的指导,这让我感到有特别的收获。我前几节课学习刻战国玉玺、汉代官印、姓名等,我在网上查找了网上的写法然后打印出来,印到石材上,然后小心翼翼的刻,在刻的时候真是有种不敢下手的感觉,老师多次强调要认真,还多次说过毛泽东一句名言:“共产党什么都不怕就怕认真。”老师要求我们在篆刻时一定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磨石、设计、临摹、印搞、刻石,每一步都要认真仔细,如果有错误了就必要要改正甚至重新再来一遍,这让我感到了严肃性。 篆刻我认为是非常容易入门的一门艺术,一下午的课程你就基本掌握了最基础的方法,适合每一个人,在这一点上近似于大众艺术,然而,越是看起来简单的东西你就越难以做好,并不是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就像有些人写了几十年的汉子了,也不能成为书法家,这需要的是毅力加上领悟力。以印稿的布局为例,最让我感慨的也许是那些字的变形,加长,缩短,字与字的组合来迎合印稿布局的疏密,美感,也许这里融入了篆刻家们更多的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我的名字是三个字,本来打算刻四个字的印,发现自己的名字写出来疏密太过失调,于是我就把姓作为一个单独的字,把名字的两个字结合在一起,根据印面的需要做了些变形。小小的方寸之间,不仅仅能放映一个人的美术素养、书法艺术,还能反映他的刀工、态度、知识素养等等很多,小小的方寸之间果然有见天地的雄魄。 篆刻从春秋战国经汉唐再到宋元明清,一路走来不断地发展完善,是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脉,在现在传统文化衰败的现代,篆刻作为一门艺术与以前相比,被很多普通民众所忽视,可喜的是,北京奥运会会徽出现了篆刻的身影,在2009年篆刻被申请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篆刻一路走来,当然,也会一路继续走下去。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自古以来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国书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观、历史观、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篆刻艺术也是历史悠久,从它早期的实用性,到之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在其中加入艺术性的元素,篆刻深受人们喜爱。书法和篆刻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瑰宝之一。 在高中开设书法篆刻意义:一、它是传播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因为中国书法篆刻承载了太多历朝历代的文化,以及他的艺术的表征,因此每个时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如果高中生尽早地接触书法艺术和篆刻的艺术形式,会让他们更快,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练习书法和了解书法,可以认识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二、书法和篆刻艺术还给我们这样的一种通道,让我们在修习过程中,身体、气息、心灵得到休息和放松。书法练习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的表达,同时还能训练我们心态平和,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好习惯。书法在高中阶段的开设和篆刻艺术的开设对高中生大有裨益。 三、在高中开设书法篆刻课程是高中教学的一个改进。书法和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历史非常悠久。在这种艺术形式当中象征和蕴含着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神。对于书法篆刻的学习了解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根的维护,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小事,对于我们未来的新一代的孩子,年轻人的培养意义是很重大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这样的一种丰富的积淀,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创造,是需要传承的。 四、书法篆刻体现的美非常的微妙,是要通过认真的学习和细心的体会才能够感受到美的韵律、节奏、用笔以及篆刻线条之间的细微的变化。如果我们的年轻人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审美修养提高是有帮助的。 五、在高中美术教育中能够有书法篆刻这样的内容意识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书法教育和育人是一致的,和做人是相关的,是培养我们合格的现代化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一课,人生的重要一课,因为我们的书法强调的就是我们文化的传统,强调横平竖直、正大气象。 书法每一个字都是美,我们不能懂得中国汉字的结构美学,就等于我门不懂得中国美。每个汉字除了它自身的字义词义以外,它组成的诗和诗意、词义都影响着我们。创造一个民族的审美,书法是最好工具。

中国篆刻艺术17580021

中国篆刻艺术17580021 任课教师:唐志明(讲师) 课程简介: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几乎承载了中国人所有的思想和审美,也是人文修养道德的最好体现。从欣赏到书写到篆刻,这期间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具体精微的刻印技巧。本课程旨在引领学生进入篆刻艺术殿堂,从学会欣赏到掌握一般篆刻能力,进而达到陶冶性灵、美化生活、崇尚高雅、抒情达意的目的。 教师简介: 姓名唐志明 艺名鉴堂 职称讲师 主要经历 省部级及全国级展览 1986年创办秋石印社,入编《中国印学年表》(西泠印社) 1988年黄河碑林诗书画印国际展 1989年全国首届东峰碑林书法篆刻大奖赛 1989年太极杯全国书画比赛 1989年玉峰杯全国书画大赛 1991 年全国第二届篆刻艺术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4 年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1995 年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日本韩国协办1995 年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1995 年西泠印社第三届篆刻作品评展西泠印社 1995年二十世纪中韩书法家作品精鉴 1997 年全国第四届篆刻艺术展中国书法家协会2008年西泠印社第二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展西泠印社 2010年第二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

其他展览 1986年首届上海市书法篆刻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1996年青啤杯全国书法公开征集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2000年上海市新世纪书法大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2005年首届上海市青年书法大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2010年首届上海市草书书法大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2010年首届上海市青年篆刻大展上海市书法家协会 专访 2001年《写字》杂志专栏介绍 2002年《海外留学生》杂志专栏介绍 2012年《上图导航》杂志专栏介绍 2013年《闵行报》专版介绍 2013年《Shanghai Daily》专版介绍 著作 1999年合著《我的名字叫中国》大型文选书法篆刻部分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年合著《海上篆刻十家》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年专著《鉴堂印举》香港新亚洲出版社 2006年合著《秋石印社作品集》香港新亚洲出版社 2008年入编《上海现代篆刻家名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发表 书法、篆刻作品散见于《中国书法杂志》、《书法杂志》、《中国篆刻杂志》、《书法报》、《书法导报》、《新民晚报》、《中国书画报》、《青少年书法杂志》、《上图导航》等报刊杂志。 作品特色简介 唐志明,字静安,号鉴堂,茗轩子,别署抱元斋。祖籍上海。师从著名书画篆刻家吴颐人先生。书法以汉魏晋唐为宗,篆刻立足秦汉,旁渉明清诸家。艺术旨趣崇尚“清、正、朴雅”,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新意。作品具有朴素、

湘刀文斌论书法与篆刻的关系

湘刀文斌论中国书法与篆刻的关系 小文抛砖于斯,待大成之家美玉云尔。 依我看,书法工作者不能写招牌输人一筹,不会篆刻更输一筹。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 中国书法与篆刻关系密切!重视、了解、分析、实践这些关系,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一、书法与篆刻是“鸡蛋关系” 我就想搞清楚是先有“书法”?还是先有“篆刻”?却糊涂了。 “书法”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宣公二年》当中:“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当时“书法”一词的含义是指古代史官修史的原则和体例,并不是我们今天所谈及的书法艺术。 360百科:“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注意,这个说法是说“书法是毛笔书写汉字”,那么,陶文、甲骨文、金文、石刻、竹简上的中国字算不算?除了汉字,西夏文、蒙古文也能用毛笔书写,这些文字艺术算不算?那篆刻是以刀代笔,那篆刻是不是书法?如今用的毛笔,相传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毛笔是秦朝产生的?那中国书法从秦朝才开始?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我们捋一下:书法是毛笔书写的艺术,陶文、甲骨文等就不是书法?陶土上的文字肯定是刻写的,那是不是篆刻的起源? 百度一下“篆刻”,“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兴起于先秦,毛笔发明于秦朝,那篆刻早于书法? 百度一下“中国印”是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的概念,似乎没有这样狭小吧?我的慨念,中国印的范畴应该大于篆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