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桩基与地下室工程施工图设计统一说明图
- 格式:dwg
- 大小:195.33 KB
- 文档页数:1
预应力管桩设计施工说明1. 一般说明1.1 图中除标高以米为单位外,其余均以毫米为单位。
1.2 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详各单体图纸。
1.3 本工程桩型采用高强预应力管桩,位置见桩基平面图。
1.4 本工程(1#~15#栋)总桩数约955根,其中PHC 500A 125(ZH1) 为454根,PHC 400 A 95(ZH2)为501根;其平均桩长约20m。
.2. 桩基础设计依据2.1 现有国家地基基础设计施工的标准规范规程:《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2011《建筑植基技术规范》 JGJ94- 2008《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规程) YBJ235-91《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 2008《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B1 06-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地基与基础》 2009年版《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GB13476- 2009《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2002中南标 12ZG2072.2 本工程应有场地甜报告知施工桩基础.2.3 广东XX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12 xx工程(C5地块)拟建场地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书,工程编号: 2013.0.02.3302.4 XXX工程有限公司 2014.10 xx工程电商物流中心管理用房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书工程编号:2014-K49-63. 工程地质概况3.1 本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及主要土层的性质其详细说明见地勘报告。
拟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
抗浮水位为38.100m。
3.3 拟建场地在勘察范围内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适宜兴建拟建项目。
4. 桩基础设计要求4.1 本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丙级;桩基础环境类别为二a类。
地下室工程施工图设计统一说明地下室工程施工图设计统一说明地基及基坑1.1.1 本工程采用的地基概况详见相应的结构施工图。
1.1.2 试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在工程桩正式施工前应进行试桩,并做(低应变动力/声波透射检测)和慢速维持荷载法测试,其数量和具体要求详见工程图。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以现场慢速维持荷载法的测试结果为准。
设计将根据试桩的现场静载荷测试报告,对现有桩位进行核定及作一些必要的调整,待设计认定后才可进行工程桩的全面施工。
1.1.3 桩基工程不良土层的处理:在桩基施工前,当拟建建筑物场地内存在不良土层时,应先挖尽不良土层,再用人工填土等分层碾实;处理范围,深度为承台面至不良土层底,平面范围为四周外扩一倍深度;人工填土的压实系数应(≥0.94);其他区域回填土的压实程度应满足机械施工或人工操作的密实度及平整度的要求。
1.1.4 桩基施工的方式:应根据拟建场地的详细地质勘探报告及周围环境的情况综合确定;若工程图中有明确,则应按工程图中注明的方式施工;并根据试桩的情况作必要的调整。
1.1.5 桩基的施工:施工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桩基的质量及桩位的偏差小于规范所规定的限值,且保证桩的挤土效应不对邻近建筑物及管道等产生不良影响。
若出现土体隆起或沉桩困难等的异常情况,应及时与有关各方联系,以便一起研究解决。
施工方应做好桩施工过程的有关记录,并以书面形式通过业主向设计方提供最新桩竣工时的实际桩位图及有关资料,待设计方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1.1.6 基坑开挖:围护结构施工完成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进行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应对称均匀分层开挖,先中间后四周。
机械挖土深度必须小于桩顶标高以上300mm处,并且必须分层开挖,分层厚度宜≤(2)米;桩顶以上300mm处至基底之间的土体应采用人工挖掘方式施工,挖土机械在任何时候都严禁影响桩位及触碰桩身。
基坑土方开挖应采取有效的防、排水措施,且采取措施避免扰动持力层,不得超挖;应考虑采用降低基坑内地下水位等措施,同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基坑外地下水位的下降对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可能产生的影响。
将桩压至其顶端高出地面约60~80cm时停止压桩,准备接桩焊接。
接桩焊接采用CO2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接或交流手工焊接。
每台机组配备2台电焊机,由2名焊工同时施焊。
焊接前,桩头埋设铁件必须除锈清污。
桩找正之后如果桩节之间间隙较大,可用铁片填实焊牢,结合面之间的间隙不得大于2mm。
焊缝外观质量应连续、饱满。
焊缝焊好后,焊工要敲掉焊缝表面的焊渣进行自检,并经质检人员会同监理检查合格并确认。
继续压桩必须等焊缝要自然冷却后,才允许进行。
防止焊缝骤冷,发生裂缝。
7)送桩根据桩顶标高,用钢制送桩器,将桩送至设计标高。
8)施工纪录施工记录是桩基施工全过程的真实写照。
压桩或送桩时应按有关标准详细记载每根桩的桩号、操作时间、入土深度、桩的平面位移和倾斜、压桩压力、焊接隐蔽记录等原始记录。
同时还应记录压桩过程中发生的异常情况。
9)静压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防范措施预制桩的沉桩挤土效应较为明显,对于采用预制桩的区域,为减弱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如下措施:(1)环境复杂区域设钢板桩或水泥土搅拌桩,隔断挤土效应向外扩散。
(2)打设塑料排水板排水,释放挤土引起的超空隙水压力。
(3)沉桩顺序背离保护对象。
(4)沉桩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进行严格的监测。
1.1.2桩基承台施工全过程图例展示1.承台的开挖,如图1.1.2-1。
图1.1.2-1承台开挖2.开挖后的承台基坑,如图1.1.2-2。
图1.1.2-2承台基坑3.将承台基坑的坑底整平,如图1.1.2-3。
图1.1.2-3坑底整平4.固定垫层模板,如图1.1.2-4。
图1.1.2-4固定垫层模板5.浇筑垫层(石子+C15混凝土),如图1.1.2-5。
图1.1.2-5浇筑垫层6.将垫层的面层抹平,如图1.1.2-6。
图1.1.2-6面层抹平7.垫层进行养护,如图1.1.2-7。
图1.1.2-7垫层养护8.桩心放入钢筋笼,规范要求桩心钢筋笼长1m~1.5m,低端采用钢托板,浇筑混凝土并振捣密实,如图1.1.2-8。
第一章设计方案综合说明1.1 概述1.1.1 工程概况拟建南京新城科技园B地块深基坑位于河西香山路和嘉陵江东街交会处东南隅,北侧为规四路(隔马路为A地块基坑),东侧为青石路。
B地块±0.00m 相当于绝对标高+7.40m。
基坑挖深为6.1~8.0m。
拟建场地属Ⅱ级复杂场地。
该基坑用地面积约20000 m2,包括3幢地上建筑和一层地下室。
建筑物采用框架结构,最大单柱荷载标准值为23000KN,拟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方案。
有关拟建物层数、结构型式、柱网和室内外地坪设计标高具体见表1.1。
本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
根据该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和地基复杂程度,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3.1节,划分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1.2 基坑周边环境条件基坑四面均为马路,下设通讯电缆、煤气管线等设施。
北侧隔马路为基坑(A地块)第一章设计方案综合说明1.1.3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拟建场地地形总体较为平坦,地面高程在4.87~8.78m(吴淞高程系)之间。
对照场地地形图看,场内原有沟塘已被填埋整平。
场地地貌单元属长江漫滩。
在基坑支护影响范围内,自上而下有下列土层:①~1杂填土:杂色,松散,由粉质粘土混碎砖、碎石和砼块等建筑垃圾填积,其中2.7~4.5m填料为粉细砂,填龄不足2年。
层厚0.3~4.9m;①~2素填土:黄灰~灰色,可~软塑,由粉质粘土、粘土混少量碎砖石填积,含少量腐植物,填龄在10年以上。
埋深0.8~5.3m,层厚0.2~2.6m;①~2a淤泥、淤泥质填土:黑灰色,流塑,含腐植物,分布于暗塘底部,填龄不足10年。
埋深0.2~2.9m,层厚0.6~4.0m;②~1粉质粘土、粘土:灰黄色~灰色,软~可塑,切面有光泽,韧性、干强度较高。
埋深0.3~4.7m,层厚0.3~2.1m;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含腐植物,夹薄层粉土,切面稍有光泽,韧性、干强度中等。
第1篇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位于我国某地区,为一重要基础设施项目。
本工程采用桩基础施工,主要包括桩基设计、桩基施工、桩基检测等环节。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施工设计总说明。
二、设计依据1. 国家现行相关设计规范、标准、规程;2. 地质勘察报告;3. 施工图设计文件;4. 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
三、施工组织1. 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明确施工工艺、施工顺序、施工质量标准等;2.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施工组织机构,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3.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培训、设备调试、材料采购等;4.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四、施工工艺1. 桩基施工采用钻孔灌注桩工艺,钻孔过程中应确保孔位准确、孔径均匀、孔深满足设计要求;2. 桩基成孔后,应及时进行清孔、下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等工序;3.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确保混凝土配合比准确、浇筑均匀、密实;4. 桩基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测,确保施工安全。
五、质量控制1.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控制桩基施工质量;2.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施工过程受控;3. 施工单位应加强对原材料、施工工艺、施工过程、施工结果的质量检测,确保工程质量;4.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记录,为工程验收提供依据。
六、安全措施1. 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确保施工安全;2. 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3.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人员、设备、环境安全;4. 施工单位应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七、环境保护1. 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确保施工过程符合环保要求;2. 施工单位应做好施工现场的垃圾清理,防止污染;3. 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现场的噪声、粉尘、废水等污染物的控制,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