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与是介词还是连词
- 格式:pdf
- 大小:858.18 KB
- 文档页数:6
2013.03吴巧玲文言虚词“与”,是高考考纲列出的18个虚词之一,它可作介词,也可作连词,都翻译成“和、跟、同”。
在课本中有大量的“与”作介词或作连词的例子,如《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翻译成“沛公在霸上驻军,还没有和项羽见面。
”《师说》中的“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翻译成“他和他年纪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这两句中的“与”都翻译成“和”,但前者是介词,后者是连词。
那么“与”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什么情况下是连词呢?这是很多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
我们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辨析“与”的词性。
一.看特征法特征一:介词“与”可出现在句子开头,而连词“与”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因为并列短语任何一部分都应同时出现。
据此,可看“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如果出现在开头则为介词。
例:与其妾讪其良人。
(《孟子》)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鸿门宴》)④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报任安书》)以上几例中的“与”都出现在句子开头,都是介词。
特征二:介词“与”可省略宾语,而连词“与”前后两部分应同时出现。
据此,可看“与”后是否有省略,如果有,则是介词。
例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以上三例都是在“与”后省略宾语“之”,“与”都是介词。
特征三:介词“与”可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而连词不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
据此,可看“与”字前面是否出现能愿动词或副词等修饰语,如果“与”前有修饰语,则“与”是介词。
例如: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贞观政要·任贤》)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④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以上四例中,“与”前分别有修饰词“安”、“每”、“自”、“无乃”,所以“与”是介词。
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及用法整理介词和连词在英语中都属于词类的一种,它们在句子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尽管它们的用法有时候会相似,但是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对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及用法进行整理并加以说明。
一、介词的定义和用法介词(preposition)是一类用于连接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其他词语之间关系的词类。
它通常位于名词短语之前,用来表示方向、位置、时间、方式等含义。
1. 表示方向或位置:- The book is on the table.(这本书在桌子上。
)- She walked through the door.(她穿过了门。
)2. 表示时间:- I will see you in the morning.(早上我会见到你。
)- The movie starts at seven o'clock.(电影七点开始。
)3. 表示方式:- He does his work with passion.(他工作充满激情。
)- She sang the song in a sweet voice.(她以甜美的声音唱了这首歌。
)4. 表示原因和目的:- They went to the park for a walk.(他们去公园散步。
)- She studies hard for good grades.(为了好成绩,她努力学习。
)二、连词的定义和用法连词(conjunction)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类。
它用来连接句子或句子中的成分,使句子关系更加密切、连贯、完整。
1. 表示并列关系:- I like pizza and she likes spaghetti.(我喜欢比萨,她喜欢意大利面。
)- He is tall but his brother is short.(他很高,但他的兄弟很矮。
)2. 表示选择关系:- Do you want tea or coffee?(你想要茶还是咖啡?)- You can either go with us or stay at home.(你要么跟我们一起去,要么待在家里。
英语常用连接词的用法:with,some与anywith的用法with 是介词,但其意义颇多,一时难掌握。
为帮助大家理清头绪,这里以教材中的句子为例,进行分类,并配以简单的解释1. 带着,牵着…… (表动作特征)。
如:Run with the kite like this.2. 附加、附带着……(表事物特征)。
如:A glass of apple juice, twoglasses of coke, two hamburgers with potato chips, rice and fish.3. 和…… (某人)一起。
a. 跟某人一起(居住、吃、喝、玩、交谈……) 。
如:Now I am in China with myparents. Sometimes we go out to eat withour friends.b. 跟go, come 连用,有 '加入'到某方的意思。
如:Do you want to come with me?4. 和play一起构成短语动词playwith 意为'玩耍……,玩弄……' 如: Two boys are playing withtheir yo-yos.5. 与help 一起构成help...with...句式,意为'帮助(某人) 做(某事)'。
如:On Monday and Wednesday, he helpshis friends with their English.6. 表示面部神情,有'含着……,带着……' 如:'I'm late for school,'said Sun Yang, with tears in his eyes.7. 表示'用……' 如:You play it with your feet. What do the farmers do with your machines?8. 表示 '对……,关于……'。
高考必背口袋书专题四: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二)清单二常见易混虚词辨析A[按照依照遵照]“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或精神。
B[本来原来]二者都是副词。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
[必然必定一定]三者都表示肯定,都含有“非……不可”之意,表示对判断、推理的肯定,都经常作状语。
“必然”“必定”表示客观事物发展“肯定会这样”的趋势或结果,它们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换;而“必然”和“偶然”对举,“必然”是形容词,偶尔作名词用,表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还可以作定语,如“必然规律”。
“必定”是副词,常用于主观的分析、肯定。
“一定”可以表示对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也可以表示人们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还可以作形容词,表示“特定”或“相当”的意思。
[毕竟到底]“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到底”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出现某种结果,用在疑问句中表追究。
[不免未免]二者都是副词,都作状语,都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区别是:“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
C[曾经已经]二者都是副词。
“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已经”强调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常常往往经常]三者都是副词,表示多次、多数、不断发生。
区别是:“常常”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它既表示时间,又表示频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往往”互换。
“往往”除有“多次、多数”的意思外,还可以用来表现在一定条件或前提下将要出现的情况,如“我们有些同志理论上承认教育是有阶级性的,可是一遇到具体问题,往往就把这个基本观点忘掉了”。
“经常”也表示“常常”“往往”的意思,但还有“连续不断、经久常行”的意思,可以构成“经常性”“经常不断”等词组。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与”介词、连词的区别
“与”是一个常用的介词,通常用于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表示
并列、对等、比较、附属等多种关系。
同时,“与”也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连接两个句子
或短语,表示逻辑上的连续性或因果关系。
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与”介词和连词的
区别。
1. 表示并列、对等的关系:
例如:
他与他的朋友一起旅游去了。
中国与美国都是世界上的大国。
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好好学习。
与其把钱花在奢侈品上,不如攒下来做投资。
他的父母与他一起来看望他。
经理与员工一起商讨公司的发展计划。
他与我分享了他的快乐。
她与我交换了电话号码。
1. 连接两个并列主语或两个并列宾语:
张三与李四一起工作。
他喜欢吃面条与米饭。
2. 与前面的内容形成因果、转折或条件关系:
他昨天感冒了,与他喜欢晚睡晚起有关。
她很努力学习,与她想要考上好大学有关。
以上就是“与”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运用中,有时候“与”介
词和连词可以混用。
因此,在选择使用的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和语法结构进行判断,确保表达准确、清晰。
怎样判断词性国家开放大学文法学院吴鸿清词性是语言中的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
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学会判断词性,对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却有很大的帮助。
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
例如: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
舍于子夏氏。
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
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周:周代。
泉府:钱府。
官:官府。
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
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
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
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
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
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
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判断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
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
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
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
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
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
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
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
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1)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
文言文中的连词和介词(包含连词“而”“以”“则”,介词“以”“于”“为”“之”的讲解)一、连词文言文里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文言文里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而1、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例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以上是两种性质的联系。
)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庄子·养生主)(以上是两种行为的联系。
)2、“而”字还可以连接两个句子,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
例如: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04,连词、介词和介词短语(解析版)中考英语测预测04连词、介词和介词短语1. 连词和介词都是虚词,它不能单独担任句子成分,必须与名词或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构成介词短语,才能担任句子成分。
2. 从考点频率看,从属连词的考查多主句和从句的关系;介词辨析和介词短语辨析。
3.连词和介词是历年各省市中考必考知识点。
从考查形式看,一般有单项选择、完形填空、词语运用等。
从命题意图看,侧重考查考生的具体语言环境中使用连词和介词的能力。
连词从属连词用法及例句that 用于引导宾语从句,引导从句时无意义,常省略。
He told me(that)he won’t be late.他告诉我说他不会迟到的。
though/although (虽然,尽管),even if/though (即使) 可用于引导让步状语从句,though/although 不能与but 连用。
Though he has a cold,he still goes to school. =He has a cold,but he still goes to work. 尽管他感冒了,他仍然去上学了。
if, whether (.or not)(是否) 可用于引导宾语从句,不可省略。
I don’t know whether it will rain or not today. 我不知道今天会不会下雨。
if (如果),unless (除非;如不),as long as(只要) 引导条件状语从句。
Thought he is very old, he still teaches himself English. 尽管他年龄很大,他仍然自学英语。
because (因为),as (鉴于;由于),since(由于,既然) 用于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I don’t want to go outside because I am too tired. 我不想外出因为我太累了。
并列连词前后连接的一般是词性相同、能够并列在一起的成分。
也就是说,并列连词前面是名词,后面也一般是名词;前面是动词,后面也一般是动词;前面是代词,后面也一般是代词;前面是形容词,后面也一般是形容词;前面是一句话,后面跟着的也应该是一句话。
再讲一下介词与连词的区别吧!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也称介词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在句中做状语。
常见的介词有“从、自、往、朝、在”等表示对象或方向的词。
连词——连接动词性词组或者句子,也可以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性、动词性成分或句子。
常见的连词有“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等等。
其实区分两者并不难,就是看这个词后面跟的是不是句子或者动词性词组,是句子或动词性词组的话,这个词就是连词。
如果后面跟的不是句子,就看看这个词前后是不是并列结构,如果是,那这个词就是连词;如果不是,这个词多半就是介词。
保险起见,我们最好再看一下这个词加上后面的名词性成分能不能组成介词结构,是不是修饰句子中的谓语动词。
如果是的话,那这个词就是介词啦。
按照惯例,接下来就该举例说明了。
但在举例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个基本的知识点:一般来说,一句话能够成句,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谓语动词。
也就是说,一句话其他部分都可以省略,惟有谓语动词不能省略。
举个简单的例子:甲:做我女朋友好吗?乙:滚!这里“滚”可单独成一句话,而其保留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谓语动词部分。
好,我们就介词和连词的区别来举例说明。
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一句,其中“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呢?先看“以”后面连接的部分:“其无礼于晋”,“其”可作主语,“无礼”是个动词,可作谓语,有主有谓,已经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句子啦。
所以,“以”在这里连接的是一个句子,因而应看作连词。
再看其中的“于”,“于”在这句话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呢?“于”后面连接“晋”,用来修饰“无礼”,表示“无礼”的状态:“怎么无礼呢”,原来是“于【对】晋无礼”。
怎样区分介词和连词介词和连词1.和、跟、同、与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属兼类词,很难区别。
如:①弟弟跟妹妹走了。
(连词)②弟弟跟妹妹借书。
(介词)区别的方法有三点:(1)连词前后成分平等,可以互换位置而语义基本不变。
而介词前后成分有主有次,不能互换,否则意思全变了。
如:①弟弟跟妹妹走了。
= 妹妹跟弟弟走了。
②弟弟跟妹妹借书。
≠ 妹妹跟弟弟借书。
(2)如果谓语前面可插入"都"、"全"、"一起"等词语,则"和、跟、同、与"必是连词。
如:①弟弟跟妹妹走了。
= 妹妹跟弟弟都走了。
②弟弟跟妹妹借书。
≠ 妹妹跟弟弟都借书。
(3)如果"和、跟、同、与"前可插入某些副词状语(如"一直"、"总是"),则必是介词。
如:①弟弟跟妹妹走了。
一*弟弟一直跟妹妹走了。
②弟弟跟妹妹借书。
一弟弟一直跟妹妹借书。
2.因为、由于、为了既是介词,用于单句中;又是连词,用于复句中。
区分办法是:如果后面跟的是体词性词语,则为介词。
如果后面跟的是谓词性词语,则为连词。
如:①由于工作关系,他在国外呆了三年。
(介词)②由于教练指导正确,因此大家进步很快。
(连词)③因为这件事,小王受到了表扬。
(介词)④因为小王救了人,所以他受到了表扬。
(连词)。
介词与连词区别,区分方法1.“和、跟、同、与”,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而且属兼类词,所以很难区别。
例如:[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
(连词)[2]弟弟跟妹妹借书。
(介词)区别的方法有三点(1)连词前后成分平等,可以互换位置而语义基本不变,而介词前后成分则有主有次,不能互换,否则意思全变了。
例如,[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
=妹妹跟弟弟都走了。
[2]弟弟跟妹妹借书。
≠妹妹跟弟弟借书。
(2)如果谓语部分有“都”、“全”、“一起”等词语,则前面的“和、跟、同、与”必是连词,例如“弟弟跟妹妹都借书”,其中“跟”即为连词。
(3)如果是介词,它前面可以加上某些副词状语,而连词之前则不行。
例如:[1]弟弟跟妹妹都走了。
→弟弟老跟妹妹都走了。
[2]弟弟跟妹妹借书。
→弟弟老跟妹妹借书。
[注意]:“和、跟、同、与”有的分工:“和”常作连词,”、“同”常作介词,“跟”口语中使用,“与”书面语中使用。
例如:[1]我国同美国和日本等国情不同。
[2]你别跟我来这一套。
[3]酒与文学(文章标题)介词与连词的区别:和、跟、与、同(1)连词所连前后项平等并列关系,共作同一成分,位置互换而意义不变,介词则否;(2)介词前可出现修饰语(状语),连词则否;(3)介词之前成分可省略,连词则否;(4)连词所连后项之后可有“都、也、全”等,介词则否大多数情况下,连词与介词是很好区别的,关键是要把握住二者的语法特征:连词起连接作用,它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词性肯定是相同的,如“跑和跳”“你或者我”;介词是介绍作用,在句子成分中,在动词谓语之前,则充当状语,之后则充当补语。
现举几个例子加以分析:1、我和妈妈到超市买东西。
2、我很高兴和妈妈到超高买东西。
第1句中的“和”应该是“连词”。
18个文言虚词归纳,一篇全掌握!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1、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2、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