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的连词和介词词性的辨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2013.03吴巧玲文言虚词“与”,是高考考纲列出的18个虚词之一,它可作介词,也可作连词,都翻译成“和、跟、同”。
在课本中有大量的“与”作介词或作连词的例子,如《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翻译成“沛公在霸上驻军,还没有和项羽见面。
”《师说》中的“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翻译成“他和他年纪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
这两句中的“与”都翻译成“和”,但前者是介词,后者是连词。
那么“与”在什么情况下是介词,什么情况下是连词呢?这是很多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
我们可用以下几种方法来辨析“与”的词性。
一.看特征法特征一:介词“与”可出现在句子开头,而连词“与”不能出现在句子开头,因为并列短语任何一部分都应同时出现。
据此,可看“与”是否出现在句子开头,如果出现在开头则为介词。
例:与其妾讪其良人。
(《孟子》)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鸿门宴》)④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报任安书》)以上几例中的“与”都出现在句子开头,都是介词。
特征二:介词“与”可省略宾语,而连词“与”前后两部分应同时出现。
据此,可看“与”后是否有省略,如果有,则是介词。
例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以上三例都是在“与”后省略宾语“之”,“与”都是介词。
特征三:介词“与”可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而连词不能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
据此,可看“与”字前面是否出现能愿动词或副词等修饰语,如果“与”前有修饰语,则“与”是介词。
例如: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
(《贞观政要·任贤》)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④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以上四例中,“与”前分别有修饰词“安”、“每”、“自”、“无乃”,所以“与”是介词。
英语词性词汇用法辨析技巧词性在英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决定一个单词的用法并在句子中发挥不同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词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辨析词性的技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英语词性辨析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
1. 名词(Noun)和动词(Verb)的区分名词和动词是英语中最基本的两种词性。
在辨析名词和动词时,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1.1. 句子结构:名词通常以作主语、宾语、表语等角色出现;而动词则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发生。
例1:The cat runs.(名词作主语)例2:He likes playing tennis.(动词表示动作)1.2. 词义:名词描述事物的名称或实体,而动词则表示行为、状态或事件。
例1:Education is important.(名词描述事物名称)例2:I am learning English.(动词描述动作或状态)1.3. 词形转换:名词和动词之间可以通过词形转换来辨析。
例1:Have you read this book?(名词)例2:I like to read.(动词)2. 形容词(Adjective)和副词(Adverb)的区分形容词和副词也是常见的词性,在辨析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2.1. 修饰对象:形容词通常修饰名词,而副词则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例1:She is a beautiful girl.(形容词修饰名词)例2:He runs quickly.(副词修饰动词)2.2. 词义:形容词描述名词的特征或性质,而副词则描述动作的方式、程度等。
例1:He is a careful driver.(形容词描述特征)例2:She speaks slowly.(副词描述方式)2.3. 词形转换:形容词和副词之间可以通过词形转换来辨析。
例1:She is a quick learner.(形容词)例2:She learns quickly.(副词)3. 介词(Preposition)和连词(Conjunction)的区分介词和连词在句子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3.1. 连接成分:连词通常用于连接两个句子、短语或单词,起到连接的作用;而介词则与名词或代词搭配使用,表示关系。
连词与介词的区别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经常会学习的语言的语法,那么你知道连词和介词的区别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连词与介词的区别,供大家阅览!介词和连词的区别: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但介词在介词短语中是两个实质性结构成分中(介词+名词性词语)的一个;而连词在实质性结构中只起连接作用。
下面以“和”为例谈谈如何区别介词和连词。
①当“和”作介词的时候,“和”前后的成分不能互换,前面可加副词作状语,后面可以有停顿。
②当“和”作连词的时候,“和”前后的成分可以互换,前面不能加副词性修饰成分,后面不能停顿。
一、介词的分类与语法功能1. 介词是虚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等)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一个成分。
介词分为:① 简单介词,如at、in、for等;② 合成介词,如within、inside、onto、througout等;③ 短语介词,如according to、out of、because of、by means of、in spite of、instead of等。
④ 双重介词,如from behind / above / under、until after等。
⑤ 分词介词,如considering、including、judging(from / by) 等。
常见的介词宾语:名词、代词、动名词、从句、不定式等。
如:①It is going to rain this afternoon according to the weather forecast.②He quarrelled w ith her yesterday.③He succeeded in passing the final exam.④I’m still thinking of how I can fulfil the task ahead of time.⑤The professor will give us a talk on how to study English well.2. 介词短语在句中可作表语、定语、状语和宾补等。
连词和与介词和的区别汉语举例说明连词“和”与介词“和”的区别汉语举例说明文章一:咱今天就来唠唠汉语里连词“和”与介词“和”的区别。
比如说“我和你”,这时候的“和”就是介词,意思是“跟”“同”。
再看“苹果和香蕉”,这里的“和”就是连词啦,把苹果、香蕉连在一块儿,表示并列关系。
就像你跟朋友一起出去玩,“我和他一起去公园”,这里“和”就是介词。
但说“水果店里有苹果和香蕉”,这“和”就是连词。
大家明白了不?文章二:咱们平时说话写东西,经常会用到“和”这个字。
但你知道吗,它有时候是连词,有时候是介词,这可有大不同。
你看哈,“我和小明是同学”,这“和”就是连词,表明我、小明有同样的身份。
要是说“我和小明一起做作业”,这“和”就是介词,强调我跟小明一块儿做这件事。
就好比搭积木,连词“和”是把两个平等的积木块并排放着,介词“和”是把两个积木块凑到一块儿去做事。
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楚啦?文章三:朋友们,咱们来聊聊汉语里“和”的不同用法。
“老师和学生”,这“和”是连词,老师、学生地位平等。
可“我和姐姐去逛街”,这儿的“和”就是介词,表示我跟姐姐一起去做逛街这件事。
举个更明白的例子,“桌子和椅子”,“和”是连词。
“我和小伙伴们玩游戏”,这“和”就是介词。
所以啊,用“和”的时候得留神,别用错啦!文章四:嘿,大家!今天说说“和”。
“爸爸和妈妈”,这“和”是连词。
“我和同学打篮球”,这个“和”呢,就是介词。
想想看,“红花和绿叶”,“和”让红花、绿叶并排站。
“我和朋友看电影”,“和”把我跟朋友拉到一起看电影。
懂了吧?以后可别弄混喽!文章五:咱来讲讲连词“和”与介词“和”。
“书和笔”,这“和”是连词。
“他和我讨论问题”,这儿“和”就是介词。
比如说,“糖和巧克力”,“和”把糖、巧克力放一块儿说。
“我和哥哥放风筝”,“和”表示我跟哥哥一起去放风筝。
怎么样,这下能分清了吧?。
词语的词性辨析在语言学中,词性(Part of Speech)指的是词语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词语之间在形态和句法上的相互关系。
词性辨析是指在语境中正确判断和运用特定词语的词性,从而准确表达所需的意思,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以下将论述几种常见词性的区别与应用。
一、名词(Noun)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或抽象概念的词语。
作为句子的主语、宾语或补语,名词起着描述、指代和分类的作用。
示例1:I have a cat.(我有一只猫。
)示例2:She is a doctor.(她是一名医生。
)示例3:His dream is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他的梦想是环游世界。
)二、动词(Verb)动词是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的词语。
动词通常用于描述主语的行为或状态,并与其他词语构成谓语部分。
示例1:He runs every morning.(他每天早晨跑步。
)示例2:They are studying in the library.(他们在图书馆学习。
)示例3:The flowers bloom in spring.(花朵在春天绽放。
)三、形容词(Adjective)形容词是用来描述名词或代词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形容词通常在名词前面或连系动词之后使用,用于修饰并限定名词的意义。
示例1:She has a beautiful smile.(她有一个美丽的微笑。
)示例2:He is a tall man.(他是一个高个子男人。
)示例3:The weather today is sunny.(今天的天气晴朗。
)四、副词(Adverb)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副词通常用于回答疑问词“如何”、“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等,来补充说明和限定其他词语的意义。
示例1:She speaks English fluently.(她流利地说英语。
)示例2:He runs very fast.(他跑得非常快。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英语中常见的介词和连词的区别和用法介词和连词是英语语法中非常重要的词类,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和衔接的作用。
虽然它们看似相似,但实际上在用法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介词1. 介词的定义和作用介词是一种虚词,它通常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动词与其他成分,起到修饰、补充或限定的作用。
例如:- She is sitting on the chair.(她正坐在椅子上。
)- The book is under the table.(书在桌子下面。
)2. 常见的介词及其用法(1)in、on、at这三个介词常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
- in:用于表示年、月、季节、长时间段等。
- I was born in 1990.(我出生在1990年。
)- We usually go swimming in summer.(我们通常在夏天去游泳。
)- on:用于表示具体日期、星期、节日等。
- She will arrive on Monday.(她将在星期一到达。
)- We celebrate Christmas on December 25th.(我们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
)- at:用于表示具体时间、地点。
- The meeting will start at 9 o'clock.(会议将在9点开始。
)- I met her at the library.(我在图书馆遇见了她。
)(2)with、without、by这三个介词常用来表示伴随、条件和方式。
- with:表示伴随、附带。
- She went to the party with her friends.(她和她的朋友们一起去了派对。
) - He always carries a book with him.(他总是随身带着一本书。
)- without:表示没有、不带。
- I can't live without you.(没有你我无法生活。
)- Please don't leave without saying goodbye.(请不要离开而不说再见。
“与”介词、连词的区别
“与”是一个常用的介词,通常用于表示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可以表示
并列、对等、比较、附属等多种关系。
同时,“与”也可以作为连词使用,连接两个句子
或短语,表示逻辑上的连续性或因果关系。
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与”介词和连词的
区别。
1. 表示并列、对等的关系:
例如:
他与他的朋友一起旅游去了。
中国与美国都是世界上的大国。
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好好学习。
与其把钱花在奢侈品上,不如攒下来做投资。
他的父母与他一起来看望他。
经理与员工一起商讨公司的发展计划。
他与我分享了他的快乐。
她与我交换了电话号码。
1. 连接两个并列主语或两个并列宾语:
张三与李四一起工作。
他喜欢吃面条与米饭。
2. 与前面的内容形成因果、转折或条件关系:
他昨天感冒了,与他喜欢晚睡晚起有关。
她很努力学习,与她想要考上好大学有关。
以上就是“与”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运用中,有时候“与”介
词和连词可以混用。
因此,在选择使用的时候,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和语法结构进行判断,确保表达准确、清晰。
并列连词前后连接的一般是词性相同、能够并列在一起的成分。
也就是说,并列连词前面是名词,后面也一般是名词;前面是动词,后面也一般是动词;前面是代词,后面也一般是代词;前面是形容词,后面也一般是形容词;前面是一句话,后面跟着的也应该是一句话。
再讲一下介词与连词的区别吧!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也称介词结构,用来修饰谓语动词,在句中做状语。
常见的介词有“从、自、往、朝、在”等表示对象或方向的词。
连词——连接动词性词组或者句子,也可以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名词性、动词性成分或句子。
常见的连词有“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等等。
其实区分两者并不难,就是看这个词后面跟的是不是句子或者动词性词组,是句子或动词性词组的话,这个词就是连词。
如果后面跟的不是句子,就看看这个词前后是不是并列结构,如果是,那这个词就是连词;如果不是,这个词多半就是介词。
保险起见,我们最好再看一下这个词加上后面的名词性成分能不能组成介词结构,是不是修饰句子中的谓语动词。
如果是的话,那这个词就是介词啦。
按照惯例,接下来就该举例说明了。
但在举例之前,我想先强调一个基本的知识点:一般来说,一句话能够成句,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谓语动词。
也就是说,一句话其他部分都可以省略,惟有谓语动词不能省略。
举个简单的例子:甲:做我女朋友好吗?乙:滚!这里“滚”可单独成一句话,而其保留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谓语动词部分。
好,我们就介词和连词的区别来举例说明。
例如“以其无礼于晋”一句,其中“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呢?先看“以”后面连接的部分:“其无礼于晋”,“其”可作主语,“无礼”是个动词,可作谓语,有主有谓,已经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句子啦。
所以,“以”在这里连接的是一个句子,因而应看作连词。
再看其中的“于”,“于”在这句话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呢?“于”后面连接“晋”,用来修饰“无礼”,表示“无礼”的状态:“怎么无礼呢”,原来是“于【对】晋无礼”。
古汉语“与”的用法(一)“与”,繁体作“與”,原本是动词。
《说文解字》:“与,赐与也。
一勺为与。
此与與同。
”“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
“與”,《说文》“黨與也。
从舁从与。
”共同抬起,与,给予。
其本义应是“给与”、“授与”。
“与”作动词,意义很多,其基本意义是“给与”、“帮助”、“赞同”、“等待”、“对付”、“参与”等。
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
(《史记·项羽本纪》)②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战国策·齐策一》)③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翟方进传》)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⑤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
”(《史记李将军列传》)⑥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例①中“与”译作“给与”,例②中“与”译作“帮助”,例③中“与”译作“赞许”,例④中“与”译作“等待”,例⑤中“与”译作“对付”,例⑥中“与”译作“参与”。
(二)“与”的介词用法“与”的介词用法从动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二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一般可译为“为”、“给”、“替”等。
例如:①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
(《史记·陈涉世家》)②汉王与义帝发丧。
(《汉书·高帝纪》)2、引进动作、行为的另一个实施者,一般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如: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孟子·滕文公上》)②吾比夫子,犹黄鹄与.壤虫也。
(《淮南子·道应训》)(三)“与”的连词用法。
“与”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结构中的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可译为“和”。
例如:①句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国语·越语上》)②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
(《孙子·谋攻》)(四)“与”的语气词用法“与”作语气词,通“欤”读作yú,位于句子末尾,可以用来表达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可酌情译为“呢”、“吗”、“吧”等。
古代汉语连词和介词的区别古代汉语的连词和介词,乍一看,似乎没什么大区别,反正都是连接东西、衔接词语嘛。
可是,细心一看,你就会发现,它们俩可是各有各的“套路”,各有各的“高招”。
就比如说,连词和介词的作用和用法,你得清楚了解,不然就会让你在写作和说话的时候差点儿“出洋相”。
这两者啊,看起来像是亲戚,实则各有各的特点,搞不好,你就容易弄混了。
连词你就可以理解为那种大伙儿串门儿的“中介”。
它不直接参与“房事”,而是负责在不同的句子、词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就拿古代汉语来说,像“与”、“而”、“则”这些词,都是标准的连词。
你看,它们一出场,就负责把一句话分成两部分,连接起来,让它们“手牵手”,就像老朋友聊得开心,话题衔接得自然。
举个例子,“我喜欢诗与画。
”这里,“与”就相当于桥梁,把“诗”跟“画”连接起来。
如果没有它,诗和画就各自独立,没人管没人问。
你看,连词的作用就是这么简单直接,就是要让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不再“孤单寂寞冷”。
不过,你要是把连词当成介词来用,那可就闹笑话了。
介词可不是干这个的,它可不是“串门”的角色,它是“引导”某个词语,跟后面的内容产生关系。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跟名词、代词一起搭配,表示一些空间、时间或条件上的关系。
比如“于”,就是一个经典的古代介词。
它就像个“指路人”,带着名词朝着某个方向走。
你看,“战于沙场”,这里的“于”就引导了“沙场”,它指明了“战”的地方。
如果没有“于”,你就不知道“战”是发生在哪里的,感觉有点儿“迷失”了,不是吗?再说说“在”和“以”这俩字,它们也是古代汉语中的经典介词,分别用来表示“在某个地方”或“用某种方式”。
就拿“在”来说吧,“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这句俗语大家都听过吧?这里的“在”表达的就是位置关系,“人在家中坐”,我们清楚知道“人”是在“家”里的。
如果没有这个“在”,你就无法理解,主人公是在家里“坐着”还是在别的地方忙活呢?然后,你再看看“以”这个字的用法,感觉就像是个万能工具,啥都能用。
词语的词性辨析与用法词语的词性是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具有关键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词语的词性辨析与用法问题,因此掌握这些知识对于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词语的词性辨析与用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和解释。
一、名词与动词的辨析1. interest:名词用法:指某人对于某个事物的关注、兴趣和喜好。
例句:His interests include photography and playing chess.动词用法:表示引起某人的兴趣,使其关注。
例句:The book interested me with its unique storyline.2. conduct:名词用法:指表现、举止或行为方式。
例句:His conduct at the party was inappropriate.动词用法:表示进行、执行或引导。
例句: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test his hypothesis.二、形容词与副词的辨析1. fast:形容词用法:指速度快的。
例句:He drives a fast car.副词用法:指速度快地。
例句:He ran fast to catch the bus.2. hard:形容词用法:指坚硬的或困难的。
例句:The rock was too hard to break.副词用法:指努力地或困难地。
例句:He worked hard to achieve his goals.三、动词与形容词的辨析1. bear:动词用法:指忍受、承受或容忍某事物。
例句:She couldn't bear the pain anymore.形容词用法:指与熊相关的。
例句:We saw a bear cub in the forest.2. right:动词用法:指纠正或调整某事物。
“与”的连词和介词词性的辨析
“与”的连词和介词词性的辨析
在2008年高考语文试题中,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广东省、浙江省和湖南省3套试题,均涉及了对虚词“与”
的考查,并着重考查“与”的连词和介词词性的辨析。
现将2008年高考湖南语文卷该考点试题摘录如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与”字既可以作为介词,又可以作为连词,并且都可以解释成“和”
、“同”、“跟”等,那么在意义相同的情况下,辨别它是介词还是连词便成为体现考生辨析能力的关键,也往往成为命题者设题的关键。
那么,如何辨别“与”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用下述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来辨别:
1.位置交换法
“与”作为连词,它连接的前后的词或词组是并列关系,二者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因此即使位置交换后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与”作为介词,“与”前面的词或词组是全句的主语,“与”引进相关或相互比较的对象,“与”后面的词是引进的对象,二者关系不平等,有主次之分,如果交换了位置,意思就改变了。
如“我们与你们一样,也都非常留恋自己的故土,也非常想念家乡的人。
”中的“与”所连接的成分,若互换意思就会改变。
我们可以把“与”的前后项交换位置,互换后意思不变的为连词,意思改变的是介词。
例如: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史记·鸿门宴》)
(2)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论语·阳货欲见孔子》)
例(1)中“与”连接“他盗之出入”(其它盗贼的进出)和“非常”(意外变故)两个成分,若互换位置,句子意思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该句中的“与”是连词。
例(2)中“与”连接“予”(我)和“尔”(你)两个成分,“予”是句子的主语,“尔”是引进的对象,若将“予”和“尔”互换位置,则改变了动作的施事对象,句子的意思会发生变化。
因此该句中的“与”是介词。
2.顿号替代法
顿号是用来表示句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如:“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一句中的“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并列关系的词,用顿号表示停顿。
我们可以利用顿号这一语法功能,采用顿号替代法来判断“与”的词性。
句中的“与”若能够用顿号代替,并且句子表达的意思不发生改变,则判定其为连词,若不能代替则是介词。
例如:
(3)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
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4)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例(3)中的“与”可以用顿号来代替,且不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该句中的“与”是连词;例(4)中的“与”不可以用顿号来代替,因此该句中的“与”是介词。
3、词语添加法
连词“与”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字,而介词“与”不可以,如“校长与书记都在市教育局参加教师节座谈会。
”中的“与”是连词;连词“与”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与”前面可以有能愿动词或副词等修饰语,如“上次没来得及与你多说,今天我们仔细谈谈。
”中的“与”是介词;连词“与”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与”可以,如“与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我们可以采用通过添加词语的办法,辅助判断“与”的词性。
例如:
(5)“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6)“(王)戎尝与阮籍饮”(《晋书·王戎列传》)
(7)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
(《古文观止·答苏武书》)
例(5)中可以在“由与求”的后面加“都”字。
因此该句中的“与”是连词。
例(6)中“与”的前面有修饰语“尝”(曾经),因此该句中的“与”是介词。
例(7)中“与”字出现在句子的开头,因此该句中的“与”是连词。
至此,我们便可以采用上述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来判断2008年高考湖南语文卷中的“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和“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中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我们可知:“使与之游,待之极厚”中的“与”是介词;“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中的“与”是连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