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doc
- 格式:doc
- 大小:49.02 KB
- 文档页数:7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及护理汇报人:2023-12-12•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概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目录•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并发症•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预防与控制0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概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发生在新生儿期的化脓性脑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伴有全身症状和脑膜刺激征。
定义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等,综合判断是否符合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定义与诊断标准流行病学概况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较高,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危险因素早产、胎膜早破、母体感染、出生时窒息等都可能增加新生儿患化脓性脑膜炎的风险。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病原体通过血流进入脑组织,侵犯脑膜和脑实质,引发炎症反应和化脓性病变。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炎症反应、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患儿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病理生理发病机制02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高热寒战精神萎靡呕吐感染症状与体征01020304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常伴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
感染症状常引起新生儿寒战,表现为四肢抖动、口唇发绀等。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会导致患儿精神萎靡、嗜睡、食欲减退等症状。
颅内压增高时,新生儿可能会出现频繁呕吐的症状。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引起惊厥症状,可表现为肢体抽动、面部肌肉痉挛等。
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患儿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表现为反应迟钝、昏迷等症状。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会导致颅内压增高,严重时可能引起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030201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血常规异常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血常规检查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症状。
脑脊液异常脑脊液检查是诊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可能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含量升高等症状。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常规、概述是由各种化脓性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时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嗜睡、惊厥、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特征。
二、主要症状1.感染性全身性中毒症状:发热、面色灰白、烦躁不安2.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进行性意识改变,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昏迷、昏迷。
3.颅内压增高:持续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畏光等,婴儿表现易激惹、双眼凝视、惊厥等。
4.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最常见。
三、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颅内增高。
3.有受伤的危险与惊厥发作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机体消耗增多有关。
5.焦虑与疾病预后不良有关。
四、治疗要点早期用药、联合用药、坚持用药、对症处理、治疗并发症及支持疗法外,主要采取抗生素进行病原学治疗。
五、护理评估1.评估有无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感染史。
2.注意观察精神状态、卤门有无隆起或紧张、患儿有无头痛、呕吐、惊厥、脑膜刺激征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脑脊炎检查等。
4.评估家长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估家长及患儿有无焦虑或恐惧。
六、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面色,神志,囱门等变化,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2.维持正常体温:高热患儿要卧床休息,每4小时监测体温1次。
当体温超过38℃时,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处理,以减少大脑的消耗,防止发生惊厥。
3.防止外伤,意外:惊厥发作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给予口腔保护以免舌咬伤,拉好床档,避免躁动及惊厥时受伤或坠床。
及时清理患儿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造成误吸。
4.保证足够营养供应: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易消化,富营养的流质饮食。
七、健康指导1.向家长介绍化脓性脑膜炎的有关知识,使家长了解病情。
指导家长对化脓性脑膜炎的观察,以便于早期发现问题,早就诊。
及时给予康复治疗及出院后的康复指导。
2.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护理学基础知识: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是儿科护理学考试中要求理解性记忆较高的内容,中公教育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1.高热护理:保持病室的温度在18℃~22℃,湿度50%~60%。
鼓励患儿多饮水,患儿发热时,降温的方法可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降温后30min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2.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少量多餐,每日4~6次。
餐前餐后,要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
观察患儿进食和呕吐情况,必要时,给予静脉输液补充热量。
3.心理护理:加强患儿心理护理,鼓励患儿及家长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情况,介绍病情、治疗和护理,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及信任。
4.药物治疗:滴注脱水药,应在30min滴完,主要作用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发生。
同时,抗生素应按药物血浓度周期给药,保持血浆中药物的浓度,减少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
5.病情观察:每15~30min巡视病房一次,每4小时测生命体征并记录。
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瞳孔的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
嘱患儿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发生。
6.健康教育:告知患儿家长预防化脓性脑膜炎的方法,应积极锻炼身体,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接种疫苗。
对恢复期的患儿,应积极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减少或减轻后遗症。
【例题】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给予的饮食护理,正确的是( )。
A.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B.高蛋白、高脂、高维生素饮食C.低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D.低蛋白、高脂、高维生素饮食E.低蛋白、高脂、低维生素饮食【答案】A。
解析: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给予的饮食是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常规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婴幼儿多见。
病死率较高,神经系统共后遗症较多。
新生儿及2个月以下小婴儿致病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个月至3岁小儿致病菌多为流感嗜血杆菌,年长儿脑膜炎多由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引起。
发病前数日常有上呼吸道炎症或胃肠道症状,继之高热、头痛、精神萎靡,小儿表现为易激惹、不安、双目凝视等。
神经系统表现有脑膜刺激征(颈强直、克匿格征、布XX斯基征阳性)、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囟门饱满、重者昏迷,发生脑疝,出现双瞳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呼吸衰竭)、惊厥等。
新生儿脑膜炎表现与败血症相似,体温可高可低、拒食、吐奶、尖叫、凝视、惊厥,由于颅缝及囟门未闭,对颅内压增高有一定缓冲作用,使颅内压增高机脑膜刺激征不典型。
部分患儿在病程中可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脑性低钠血症、脑室管膜炎、脑积水、癫痫等。
一.主要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2.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
3.有受伤的危险于高热惊厥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机体消耗增多有关。
二.观察要点1.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面色、神志、瞳孔、囟门等变化,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2.监测患儿的体重是否维持在正常范围,所需能量、水分及其他营养物质是否得到满足。
三.护理措施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2.一般护理①.休息与饮食:保持室内安静,根据患儿年龄制定饮食计划,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意识障碍者应予鼻饲。
②.防止外伤: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
注意患儿安全,烦躁不安或惊厥时防坠床发生,防舌咬伤。
③.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关心和爱护,使其正确面对事实,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症状护理①.高热的护理: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高热惊厥者可用亚冬眠疗法。
监测体温变化。
②.降低颅内压,控制惊厥:脑水肿患儿静脉用甘露醇,或与呋塞米合用,同时用镇静药止惊。
化脓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脑脊膜化脓性炎症,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
一、病因机体抵抗力低时,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最常
见的致病菌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①血行感染,继发于菌血症或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灶;②邻近病灶直接侵入,如中耳炎、鼻窦炎、开放性脑外伤等;③颅内病灶直接蔓延,如脑脓肿破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④医源性感染,见于脑室引流或腰穿,脑外科手术。
二、临床表现 1. 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
2.感染症状,发热、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颅压增高剧烈头痛、呕吐等。
4.脑膜刺激症状,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
5.脑实质损害症状,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抽抽及偏瘫。
6.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时可出现皮疹,始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皮肤瘀斑。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型核占多
数,免疫球蛋白 IgG 和 IgM 增高,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阳性。
3.脑电图成弥散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病变早期 CT 或 MRI 检查正常,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信号增
强。
四、治疗原则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抗生素,防治感染性休克。
1.抗菌治疗肺炎球菌选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等;流感嗜血杆菌应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脑膜炎双球菌应选青霉素、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肺炎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选氨苄西林或头孢三代。
注意:应用抗生素2? 3 天后,复查脑脊液。
2. 皮质激素应用地塞米松每日10? 20mg静脉滴注,连续3? 5 天。
3. 对症治疗脱水降压,高热予物理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者给予镇静。
五、护理问题 1.体温升高与颅内感染有关 2.疼痛与颅压增高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意识障碍、偏瘫有关4.有外伤的危险与抽搐、偏瘫有关六、护理措施1.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 15°?30°,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2.头偏向一侧,去枕平卧,遵医嘱使用快速脱水剂。
3.协助生活护理,做好皮肤护理。
4.密切观察神志意识,生命体征、瞳孔、表情、姿势等变化。
5.用药护理七、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沟通,给予心理安慰。
附: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由于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间,免疫功能不成熟,机体抵抗力弱,血一脑屏障功能不健全,常易弓 I 发感染,尤以婴幼儿感染常见。
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头痛、烦躁、嗜睡、惊厥、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改变为主要特征。
(一)病因化脓性脑膜炎常见致病菌与患儿年龄关系密切。
新生儿及出生
小于 2 个月的患儿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如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等,阳性球菌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出生 2 个月至儿童期时,以流感嗜血杆菌、奈瑟脑
膜炎双球菌和肺炎双球菌为主。
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等处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由感染灶入血,经血液循环波及脑膜,引起脑膜和脑组织的炎性改变。
(二)临床表现 1.化脓性脑膜炎在小儿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90% 以上的病例在生后 1 个月至 5 岁之间发生。
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冬春季节感染脑膜炎患儿,其病原菌以肺炎链球菌多见,春秋季常见的有脑膜炎奈瑟菌、 B 型流感嗜血杆菌。
化脓性脑膜炎可分为两种:①暴发型:患儿起病急,发热、头痛、呕吐、烦躁、抽搐等,脑
膜刺激征阳性。
皮肤迅速出现出血点或瘀斑,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行性休克等症状,治疗若不及时24 小时内死亡。
常见病原菌为脑膜炎奈瑟菌。
②亚急型:发病前数日可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的症状,年长儿可诉头痛、肌肉酸痛,婴幼儿则表现发热、呕吐、烦躁、易激惹、精神委靡、目光凝视、惊厥、昏迷。
常见病原菌为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双球菌。
2.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起病时表现可与新生儿败血症相似,有发热或体温波动、面包青灰、拒乳、凝视、哭声声调高而尖,心率慢,发绀、惊厥。
神经系统表现为嗜睡、前囟紧张膨隆,但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多见,所以新生儿患败血症时应警惕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
查体可见,颅内压增高。
头痛、呕吐,婴幼儿可有前囟饱满、
颅缝增宽、双侧瞳孔反射不对称,甚至出现脑疝、脑膜刺激征,20%- 30% 可出现部分或全身惊厥。
3.并发症硬脑膜下积液、脑积水、脑室管膜炎。
(三)辅助检查 1. 脑脊液脑脊液检查为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
106/ (1)压力升高,外观混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数明显增多达1OO
G
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下降。
(2)涂片革兰染色找菌(阳性率 70% - 90% )。
(3)脑脊液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4)脑脊液检测细菌抗原。
2.血象( 1)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可高达( 20? 40)X 109 / L. (2)分类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占 80% 以上。
( 3)严重感染时,白细胞可不增高。
3.其他血培养、皮肤瘀斑涂片找菌阳性及头颅CT 等。
(四)治疗原则早期用药、联合用药、坚持用药、对症处理、治疗并发症及支持疗法,主要采取抗生素进行病原学治疗。
(五)护理问题 1. 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2. 潜在并发症:脑疝(六)护理措施 1. 一般护理及饮食管理( 1)保持病室的温度在 18? 22 E,湿度 50% ? 60%.
(2)鼓励患儿多饮水,体温高于 38.5 C时,应在 30 分钟内使体温降至正常水
平。
降温的方法可用物理降温(头枕冰袋、酒精擦浴、温水浴)或药物降温[ 阿苯片、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酚麻美敏(泰诺)、阿司匹林等] ,密切监测体温,并记录。
降温后30 分钟测体温一次。
遵医嘱定时给予抗生素。
协助或给予口腔护理,每日2? 3 次。
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
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量。
2.观察病情对症处理观察皮肤弹性、黏膜湿润的程度。
15? 30 分钟巡视病
房 1 次,定时监测体温( T)、脉搏( P)、呼吸( R)、血压( BP 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并作好抢救准备工作。
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
如有异常(脉搏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
遵医嘱给予镇静、脱水药。
惊厥发作时将患儿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备好吸痰物品。
3.防治并发症评估皮肤情况及可能受损的程度。
保持皮肤(尤其注意臀部)清洁、干燥,大小便不能控制者应及时更换被污染的用品并冲洗肛周。
及时更换潮湿
的衣服,先穿患侧,再穿健侧,脱衣服时,应先脱健侧,再脱患侧。
保持肢体在功能位上,防止足下垂的发生。
每 1? 2 小时翻身 1 次,翻身时避免
床休息,拖、拉、拽等动作,防止擦伤。
减少探视的人员及探视次数,绝对卧
治疗及护理工作应相对集中,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七)健康教育帮助患儿及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情
况,介绍病情、治疗和护理的目的,取得患儿及家长的配合及信任。
预防化脓性脑膜
炎,首先预防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对恢复期的患儿,应积极进行各种功能训练,减少或减轻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