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第八章
- 格式:pptx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27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2.教育体制:3.教育制度;4、教育立法:二、填空:1.教育必须为________服务,必须同__________相结合,培养__________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教育目的具有强烈的社会制约性,它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制约_____________的制约、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制约。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_______,基本形成______,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5、________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得以颁布与实施。
6、我国国家教育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___________、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___________制度。
7、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_____________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_______年______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
9、教育体制的核心是____________。
10、学业证书从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学历的有效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
11、我国学位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等级。
国务院设立__________,负责领导全国的学位授予工作。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
12、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级设置。
13、学校评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选优评估三种形式。
14、在现阶段,基础教育应以____________办学为主。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管理第一节课程管理一、课程管理及其要素1.课程与课程管理的涵义课程是什么?研究人员作出了种种不同的界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①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②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③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④课程即学生对社会的适应。
这些定义都从某个角度探讨了课程的本质,一般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进程。
课程管理就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课程管理者依据一定的管理原则和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对一定课程系统的人、财物、课程信息等因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课程系统预期目标的活动。
2.课程管理的基本要素(1)课程管理主体课程管理主体是指课程管理者,包括课程的主管人员和课程实施的管理人员。
课程的主管人员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专门的工作委员会。
课程实施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指负责课程实施的学校管理人员(校长、教导主任等)、教学人员(任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等)。
一方面,课程管理的主体是多层级的,不同层级的管理主体各有其主要的职责。
另一方面,课程管理主体也是相对的,某一层级的管理机构或人员相对于更高层级的管理机构或人员,就会转化为课程管理的客体。
(2)课程管理客体课程管理客体是指课程管理的对象,它包括被管理的人、财、物、信息等因素及其所组成的课程系统。
在这里,“人的因素”主要是指课程设计者、课程编订者、课程实施者、课程评价者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物的因素”是指课程建设中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如必要的仪器设备、活动场所、图书资料等。
“财的因素”是指进行课程建设所必需的经费投入。
“课程信息”是指在课程建设进程中、课程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
(3)课程管理手段课程管理手段是连接课程管理主体与课程管理客体的纽带,主要指有关课程管理的技术、方法以及对课程管理客体所施加的决策、组织、协调、控制、领导等职能。
(4)课程管理目标课程管理目标是指课程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考核点提示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掌握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几个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把握20世纪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领悟中国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181 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穴1雪“课程开发”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
穴2雪“课程理解研究”:把课程称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穴3雪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①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②二者又是内在的统一;③二者相辅相成。
2.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穴1雪“量的研究”及其局限性: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及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有欺骗性。
穴2雪“质的研究”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课程理解范式”的兴起,“量的研究”渐次为“质的研究”所取代。
穴3雪“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二、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穴1雪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二者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穴2雪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内涵: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异文化。
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族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穴1雪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关系:①二者是不同的两种价值追求。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学大纲第一章基础教育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第一节基础教育释义——掌握基础教育的概念。
——理解基础教育与全民教育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节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了解外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掌握在基础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二章基础教育的核心部分——义务教育第一节义务教育概述——掌握义务教育的内涵第二节外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进程——了解外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第三节我国的义务教育——了解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总体差距第三章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第一节外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了解外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第四章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第一节外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了解外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了解外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第三节学校管理体制——掌握学校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第五章基础教育投资体制第一节外国的教育投入体制——了解外国的教育投入体制第二节我国的教育投入体制——掌握解决基础教育财力资源的思路与办法第六章基础教育课程(一)第一节英国的课程改革——掌握英国课程改革的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第二节法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掌握法国课程改革的特点、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第三节德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了解德国课程改革的特点第四节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了解美国中小学课程特点第五节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掌握日本课程改革的特点第六节俄罗斯的课程改革——了解俄罗斯中小学课程特点与发展趋势第七章基础教育课程(二)第一节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沿革——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沿革第二节我国高中阶段的课程沿革——了解我国高中阶段的课程沿革第三节有影响的区域性课程改革——了解区域性课程改革的特点——掌握90年代以来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第四节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掌握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第五节香港地区普通教育课程改革——掌握香港地区现行的课程特点第六节台湾地区的课程改革——掌握台湾课程改革的经验第八章基础教育的教师第一节各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了解外国的教师教育特点第二节我国的教师教育——掌握我国教师教育的成就、困难与改革前景加红为教学重点。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八章课程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改革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现行课程标准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即学科1.在古代历史上,便有将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的传统。
2.对科目的价值进行了论述3.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
4.优缺点:(1)学科课程有其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的优势,有利于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
(2)然而,只注重学科课程势必会造成和加深学科的分离,忽视了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不利于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二)课程即经验1.所谓课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经验,它取决于学习者个体亲身的经历,取决于学习者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
2.经验说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3.优缺点:课程经验说注重个体的能力,关注个体经验的不断获得,往往忽略了系统学科的学习,操作起来较为困难。
(三)课程即活动1.课程是指有计划的学科或其他活动。
2.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有其他内容如劳动和其它各种活动,也不只是内容本身,还有对内容的安排,以及内容安排实现的进程和期限等含义。
(四)课程即文化再生产1.鲍尔斯和金迪斯为此主张的代表人物。
2.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事实上都是该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要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五)课程即社会改造1.代表人物是巴西的费雷尔。
2.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不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去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他们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课程引导,年轻人就能准备好并有能力改造世界。
二、课程的种类(一)根据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方式的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可谓最早的学科课程。
2.学科课程的设计以学科为中心,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各学科具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科教案第一章:课程改革概述1.1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分析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探讨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介绍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基本理念,以及其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1.2 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探讨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1.3 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介绍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和推进策略,包括政策制定、教师培训、教材编写等。
分析课程改革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应对措施。
第二章: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2.1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与要求分析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如学生发展为本、综合性、实践性等。
阐述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2.2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现探讨如何根据新课程标准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提出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
2.3 教学目标的监测与评估介绍教学目标监测与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如观察、访谈、作品评价等。
分析教学目标监测与评估的结果,并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第三章:新课程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新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与要求分析新课程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如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阐述新课程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如角色转变、教学设计能力等。
3.2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探讨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提出教学策略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学生参与度、教学资源利用等。
3.3 教学媒体的整合与利用分析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如多媒体、网络等。
探讨如何有效整合和利用教学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第四章:新课程评价与反思4.1 新课程评价的特点与要求分析新课程评价的主要特点,如关注学生发展、多元化评价等。
阐述新课程评价对教师的要求,如评价能力、学生指导能力等。
第⼋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第⼋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2)教学⽬的与要求:1、了解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2、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及伟⼤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评价2、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条件和评价教学⽅法与⼿段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内容:第⼋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第⼀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的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命阶段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命阶段的开始,即进⼊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建国前⼣,中共中央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
新社会的主要⽭盾是⽆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两个阶级⽃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争。
1949年3⽉,中共七届⼆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途径,实际上提出了进⾏社会主义⾰命的任务。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新中国成⽴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第⼀、没收官僚资本,确⽴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第⼆、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地改⾰后逐步⾛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个凝固不变的、独⽴的社会形态,它本⾝具有过渡性,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
第⼆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民的选择⼀、⼯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1、提出国家⼯业化的任务进⾏经济建设,⾸先要把中国从⼀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个先进的⼯业国,实现国家的⼯业化。
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作完成时,中国⼯业发展的⽔平仍然是很低的。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方面:(1)了解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三年的努力,为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2)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2.思想教育方面:(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独特道路的介绍评析,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3.能力培养方面:通过解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培养学生从事物共性中挖掘出个性,从普遍性中发现特殊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和特色。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2.教学难点(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对社会主义的选择。
课时分配约用3—4节课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和各个解放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始,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对于即将到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认为它应该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社会主义因素与民主主义因素并存。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名词解释题1、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2、办学体制:学校办学制度也可称为办学体制,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3、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学校管理权限、管理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4、义务教育制度: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对所有的学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国家予以保证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学校产生有哪些重要意义?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社会生活中间接经验的积累;③记载和传承文化工具的出现。
意义:学校的产生不仅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学校的产生,是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种飞跃是指,学校的产生,使学校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形态,开辟了人类教育的新纪元。
其次,学校的产生,标志着形式化和制度化教育的开始,人类社会的教育从此成为一种专门化的事业。
学校产生以前,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是非形式化地存在的。
学校产生之后,教育便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从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分化出来,从而成为一种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的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教育开始走向制度化。
最后,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校产生之后,有了专门传道、授业的教师,使得人类积累起来的间接经验和文明成果有了不断传承的可能。
学校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与结品,负有传承文明和促进文明发展的使命。
所以,学校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2、现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什么?1、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培养现代社会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4、开展科学研究5、提供社会服务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基本特点?1、适应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