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功能性便秘诊断治疗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0.50 MB
- 文档页数:58
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小儿功能性便秘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特点是排便困难、大便干硬、排便次数减少、甚至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佳等消化不良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脾虚湿重、肝郁气滞、肾虚等多种因素有关。
针对这些病因,中医药治疗在小儿功能性便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脾虚湿重型脾虚湿重型主要表现为面色黄暗,口淡不渴,身体发胖,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导致脾气不足,湿气过重,从而造成便秘。
中医治疗主要是针对脾胃功能进行调理,扶正祛湿,常用的中药有破滞湿、健脾化湿的药物如枳实、陈皮、苍术、白术等。
2.肝郁气滞型肝郁气滞型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易激动,食欲不振,腹胀疼痛,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脉弦有力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是由于情绪压抑,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治疗方法以疏肝理气,通便排便为主,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枳壳、瓜蒂等。
3.肾虚型肾虚型是指小儿肾精不足,导致腰酸脚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主要是由于遗传不足,先天不足,以及长期疾病和疲劳所致。
治疗方法是以益气固本、滋肾养阴为主,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枸杞、山药等。
1.枳实枳实有理气行滞、消食化积的功效,常用于小儿功能性便秘中,并且可加入猪肝、红枣、姜等配伍同煮,可以增强其通便作用。
2.芒硝芒硝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可以直接服用或加入米汤中一起喝。
3.大戟大戟有泻下通气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有剧毒,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4.厚朴厚朴能够疏通肠道,通便润肠,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剂量,以免引起不适。
5.瓜蒂瓜蒂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功效,中医常用于小儿功能性便秘中,但是需要注意控制剂量,以免引起腹泻等副作用。
1.定期调理小儿功能性便秘需要长期治疗,建议定期调理,避免便秘反复发作。
2.饮食调理小儿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利于通便。
近5年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背景功能性便秘是指排便不顺畅、频率减少、便质干燥或硬结,持续时间较长,且无明显病理生理异常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中医学认为,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主要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失调、肠道濡湿失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强调调理脾胃功能、通畅气机、滋补脏腑等方法,具有独特的疗效优势。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在临床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不断涌现出一系列新的临床疗法和药物,为功能性便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对近5年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中医药在功能性便秘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2000字】1.2 研究目的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具有显著的疗效。
虽然有一些相关的研究报道和临床经验,但对于近5年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文献综述尚属罕见。
本文旨在对近5年来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探讨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针灸等中医疗法在治疗功能性便秘中的应用和作用机制,为临床中医师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决策依据,促进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一步发展。
2. 正文2.1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便秘、大便干燥、大便排出困难等症状。
中医认为功能性便秘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协调失调等因素密切相关。
功能性便秘的中医病因包括脾胃虚弱、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肾虚肠涩等。
儿童功能性便秘胃肠运动调节因子研究进展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儿童功能性便秘概述 (3)1. 定义与发病机制 (4)2. 临床表现及诊断 (4)三、胃肠运动调节因子研究进展 (5)1. 胃肠激素 (6)(1)胃动素 (7)(2)胆囊收缩素 (8)(3)血管活性肠肽 (9)(4)其他胃肠激素 (10)2. 神经系统调节 (11)(1)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12)(2)中枢神经系统调节 (13)(3)神经递质与神经肽的作用 (14)3. 肠道微生物影响 (15)四、儿童功能性便秘胃肠运动调节因子研究现状 (15)1. 胃肠激素失衡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关系 (17)2. 神经系统调节在儿童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 (18)3. 肠道微生物对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影响研究 (19)五、治疗策略及进展 (20)1. 药物治疗进展与应用现状 (22)(1)泻剂及益生菌类药物的应用 (23)(2)促动力药物及胃肠调节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趋势 (24)2.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与实践效果评价 (25)一、内容综述儿童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燥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症状。
这一问题的出现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神经心理因素以及胃肠运动功能异常等。
关于儿童功能性便秘胃肠运动调节因子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胃肠运动调节因子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调节因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和细胞信号分子等,它们通过复杂的信号传导途径影响肠道运动、分泌和感知等功能。
在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发病过程中,这些调节因子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导致症状出现的重要原因。
儿童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胃肠运动调节因子的异常,某些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影响肠道动力和排便功能。
神经递质在肠道感知和排便过程中的作用也受到关注,其异常可能导致排便障碍。
细胞信号分子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理解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
随着研究的深入,关于胃肠运动调节因子在儿童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机制逐渐明晰。
《穴位贴敷联合乳果糖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食积型)临床观察》一、引言功能性便秘(食积型)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积肠道等导致大便干结难排。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由于胃肠功能不完善和不良饮食习惯,容易出现此类病症。
因此,有效缓解和预防功能性便秘是当前临床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临床研究针对此现象,提出穴位贴敷联合乳果糖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食积型)的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二、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XX家医院近一年内收治的食积型功能性便秘患儿共计XX例,年龄在X-X岁之间,所有患儿均符合食积型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本组患儿在接受饮食调节、生活行为调整等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穴位贴敷和乳果糖的联合治疗。
穴位贴敷选择腹部经络和关键穴位进行敷贴,每日一次;乳果糖按医嘱服用,根据患儿年龄调整剂量。
3. 观察指标主要观察指标为患儿治疗前后大便性状、排便频率、排便困难程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三、结果1. 临床效果经过X周的治疗后,观察发现大部分患儿的大便性状得到明显改善,排便频率增加,排便困难程度减轻。
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其中,XX%的患儿达到治愈标准,即大便性状正常、排便无困难。
2. 不良反应在观察期间,仅有少数患儿出现轻微皮肤过敏反应,但症状轻微且未影响治疗进程。
经处理后均得到缓解。
四、讨论本临床观察显示,穴位贴敷联合乳果糖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食积型)具有较好的疗效。
穴位贴敷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脾胃功能,促进肠道蠕动,从而改善便秘症状。
乳果糖则通过增加肠道内水分和软化粪便来达到通便的效果。
两者联合使用,既发挥了中药的调理作用,又利用了西药通便的快速效果,对于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此外,通过饮食调节和生活行为调整等辅助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功能性便秘的发生。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和排便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便秘的发生。
苍术方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疗效研究王爱丽; 李瑞婷; 张月萍【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9【总页数】3页(P1199-1201)【关键词】功能性便秘; 苍术方; 乳果糖; 便秘症状积分; 疗效; 儿童【作者】王爱丽; 李瑞婷; 张月萍【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西安710032;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5儿童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非器质性因素引起的便秘,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据文献报道,FC全球发病率为3%[1],而最近一项Meta分析显示,国内儿童FC总患病率为6.0%[2]。
儿童便秘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加重家庭经济和精神负担,降低生活质量,且有25%的便秘患儿到成人阶段会罹患其他消化系统疾病[3],因此应积极干预。
目前儿童FC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容积性泻剂(如小麦纤维素颗粒)和渗透性泻剂(如聚乙二醇和乳果糖),存在的不足是服药时间长(一般为4周),停药易复发[4]。
中医药治疗儿童FC有其独特的优势[5-6],在缓解便秘症状的同时,还能改善患儿厌食挑食、性急易怒、睡眠不安等症状。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使用中药复方苍术方治疗儿童FC,并与乳果糖口服液对照,观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西京医院儿科的82例FC患儿为研究对象,年龄18个月至8岁2个月,病程3个月至3年。
根据患儿和家长意愿将纳入的FC患儿分为苍术方组和乳果糖组。
苍术方组44例,3例失访;乳果糖组38例,2例失访。
苍术方组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龄(3.63±1.72)岁,病程(14.43±10.22)个月,乳果糖组男18例,女18例;平均年龄(3.76±1.77)岁,病程(13.89±8.92)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功能性便秘属于临床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饮食因素与心理因素导致的,患者的具体表现有日常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坚硬,排便困难、费力等等。
但进行相关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发生。
近年来,我国功能性便秘的发病率不断提高,成人的功能性便秘发生率为4%-6%,老年人(60岁以上)的功能性便秘发生率为22%,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1 功能性便秘的病因分析1.1饮食因素:近年来,人们的经济水平提升,交通发达,饮食逐漸多元化,人们可以在超市、市场、商店中购买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日常纤维素摄入不足,导致粪便的形成两不断减少。
再者,大部分人的日常饮水量不足,每日饮食小于1000毫升,长时间持续这种生活状态,便秘的发生率逐渐提高。
1.2精神心理因素: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人们长期受到社会压力、生活节奏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可以影响患者的肠道功能,继而导致便秘。
有研究学者指出,便秘患者的精神障碍越严重,便秘症状越严重。
1.3运动因素:现代人多进行脑力活动、脑力工作,长期坐在办公室,外出机会、运动机会大大减少。
但长期坐卧,缺乏活动,会减慢肠道蠕动速度,进而影响肠道蠕动功能,导致大便排出延迟,继而造成便秘。
1.4遗传因素:流行病学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在一些存在家族便秘史的家庭中,一些婴儿在刚出生时便存在便现象。
1.5病后影响:产后、病后也是导致功能性便秘的一个主要原因,年老体弱的患者在发生疾病后,需卧床休息,长时间不活动则会导致功能性便秘。
产妇分娩后需要卧床休养一段时间,容易发生功能性便秘。
2 功能性便秘的西医治疗2.1改变生活方式:现代医学认为,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基础。
现临床提倡综合治疗,鼓励患者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摆脱患者对于药物的过分依赖。
比如指导患者日常摄入25-35g纤维素,饮水1.5L只2L,加强日常体育锻炼,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在晨起后、进餐后2h排便,排便过程中避免一切外界干扰(阅读、玩手机、接电话等)。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基础研究进展功能性便秘是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
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便秘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随着现代神经胃肠病学的发展,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概括了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作用机制,如调控肠神经系统、影响Cajal间质细胞、改善平滑肌的形态和功能、调节肠神经递质和激素含量等,并对今后研究提出了思路和建议。
标签:功能性便秘;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也称单纯性便秘、习惯性便秘或特发性便秘,是由非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国内外调查均显示,FC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1-2]。
到现在为止,FC的病因仍不明确,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胃肠道动力紊乱,肠神经系统异常,平滑肌病变、间质细胞损害等方面。
目前,西医治疗FC尚无特效药物,主要采用泻剂、促动力药等,结合生物反馈及心理疗法进行治疗。
而基于辨证论治理论指导的中医学在长期实践中对FC有独特的认识,是有效的治疗方法[3]。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FC的作用机制、物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进一步融入国际功能性便秘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本文现就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 调控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肠神经系统是存在于胃肠壁内一个独立于大脑之外的完整神经网络,由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组成。
ENS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感知、启动和调控胃肠运动,因此又被称为“肠脑”。
肠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与结肠动力直接相关。
研究表明,很多治疗FC的有效中医药疗法都具有调控ENS的作用。
如丁曙晴等[4]报道,针刺治疗对便秘模型大鼠ENS神经元有影响,能增加神经元标志物(PGP9.5)的阳性表达,有助于改善神经节细胞的功能。
李红岩等[5]通过观察针刺对功能性便秘大鼠模型肠肌间神经丛的调控,发现肌间神经丛超微结构改善,结肠传输功能得到恢复。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功能性便秘属于中医“便秘”“大便难”等范畴。
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便秘上展现出较大优势:安全性好,疗效确切。
现通过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从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内治法、内外同治法、外治法等方面综述,以期为该病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便秘;病因病机;中医药疗法;研究进展一、病因病机现代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新的总结。
朱莹[1]教授认为,便秘多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感受外邪等病因引起肠道传导失调所致,脾肺气虚,阴亏肠燥为其病机,病位在大肠,多与脾肺有关。
李桂荣[2]教授认为便秘的常见病因为气血亏虚,胃肠积热,阴虚津亏,气滞血瘀。
马晶晶[3]认为传导的欠畅,津液的匮乏,功力的不足是功能性便秘形成的三个要素,从病因病机来看,食积,瘀滞,热积水湿,气滞皆能引起肠道阻塞,欠畅,肠道干枯,热结,失液等各种病因易引起津液匮乏,中气不足,推动无力引起功力不足。
曹小键等[5]认为五脏六腑病变均可影响大肠的传导,发生便秘。
肺气虚,肃降不利,则无力推动大肠排泄,肾阳不足,肾精亏耗,则肠道干涩,脾虚则运化化失常,升降失调,积滞内停,均可导致便秘。
姜华[19]认为三焦不通是便秘的关键所在。
吴义春等[9]认为湿滞气机是当下社会 FC 的致病中的重要作用。
二、临床治疗1.辨证论治黄玉明[11]从脾胃论治便秘,将便秘分为肠道津伤及阴结脾约两型,肠道津伤用白术、生地黄、升麻等,阴结脾约用白术、肉桂、干姜等。
郑开明等[6]认为,气阴两虚型便秘药用党参、麦冬、黄芪、白术等,阳虚便秘用济川煎、附子理中丸,阴虚血弱型药用当归、生地黄、制何首乌、麦冬等,痰浊瘀阻型药用胆南星、全瓜蒌、石菖蒲等。
阙任烨等[7]研究证实,自拟芪榔合剂(黄芪、槟榔、枳实、知母等)治疗气阴两虚型便秘临床疗效显著。
单崇武[8]采用黄芪汤加味治疗肺脾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结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莫沙必利组。
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和(或)疼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
在西方国家IBS 的发病率非常高,欧洲和北美发病率为10%~15%(罗马标准),大洋洲为11%~17%(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非洲国家为10%左右(改良的Manning标准),亚洲国家患病率大多在5%左右(Manning标准和罗马标准)[1,2]。
美国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年人群(40~60岁)IBS的患病率较高,而青少年及儿童IBS患病率均高于上述年龄人群[3]。
根据罗马Ⅰ标准,在西方国家中有6%的中学生和14%的高中生患IBS。
按罗马Ⅱ标准,在平均年龄为52个月婴幼儿中IBS患病率为0.2%,而在4~18岁儿童中IBS的患病率高达22%~45%[4]。
我国李亚娟等[5]对某地区507例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受试学生中75%有腹痛史,而符合IBS诊断的高中学生占17%,初中生占8%。
因此IBS也是青少年腹痛最常见原因之一。
一、诊断标准及其演变由于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IBS的诊断标准是建立在症状学积分和排除器质性病变基础之上的。
IBS的诊断标准的制定是从最初的Manning标准和Kruis标准到近期罗马Ⅲ标准。
在罗马Ⅱ标准出台以前,没有儿童IBS的诊断标准,儿童诊断均借鉴成人诊断标准。
(一)Manning标准1978年Manning标准问世,临床医师第1次有了用以诊断IBS可借鉴的标准,该标准包括:1.腹痛,便后缓解;2.腹痛伴排便次数增多;3.腹痛伴稀便;4.腹胀;5.黏液便;6.排便不尽感。
其中有参考意义的2项症状为黏液便及排便不尽感。
如患者具备2项或2项以上的症状应考虑IBS。
1990年Tally等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Manning标准的诊断价值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其在IBS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鉴别的灵敏度是97%,但特异度仅3%;与胃肠道器质性疾病鉴别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58%和74%;与健康者鉴别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65%和86%[6]。
功能性便秘的治疗进展概述功能性便秘是指在不明显器质性肠道疾病的情况下,持续存在超过三个月的排便困难或排便频率减少。
功能性便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较高,而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能造成不良影响。
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方法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1.饮食调整饮食调整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首选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饮水量的增加以及饮食习惯的调整来减轻便秘症状。
均衡的饮食、高纤维、低脂肪、低盐和适量水分可以缓解便秘。
2.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代谢,增强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力,促进粪便的排出。
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跑步、散步、游泳等。
3.心理治疗心理因素是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抑郁和其他负面情绪因素,从而减轻便秘症状。
心理治疗的形式可以是认知行为治疗、催眠疗法或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药物治疗1.润滑剂润滑剂是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一种有效药物,常见的有米诺地尔等。
润滑剂的作用是使粪便与肠道壁之间减少摩擦,从而减轻便秘。
2.渗透性泻剂渗透性泻剂常用的有聚乙二醇等,这类药物可以增加肠腔中的水分,从而使粪便变得柔软,容易排出。
3.充盈剂充盈剂可以增加肠道内的容积,刺激肠道的蠕动。
常见的充盈剂有葡萄糖酸钙、乳果糖等。
4.肠动力药肠动力药可以刺激肠道平滑肌收缩,增加肠蠕动,从而促进粪便的排出。
药物有波利夫定、莫沙必利等。
结论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和舒适性带来很大影响。
然而,经过不断地研究,人们对功能性便秘的治疗有了更多的了解。
非药物治疗是一种简单、经济实惠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并且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患者。
药物治疗则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使用时应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