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结构(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4.54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九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然而,原子结构的内容相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表象认识。
此外,学生在物理课上虽然接触过电荷等概念,但对于原子内部粒子的带电性和电性关系等知识仍需进一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类比推理等,将抽象的原子结构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取得成长和进步。
二、设计思路原子的结构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位于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中,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
本单元共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元素”三个课题,其中“原子的结构”包含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的形成、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酸碱盐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原子的结构教学不仅涉及原子构成粒子的种类和数量,还包含构成原子的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和中子在层次、电性、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相互联系。
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化学观念】了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科学思维】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离子的形成过程。
初步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归纳、推理等,解决化学问题。
能够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建立联系,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化学原子的结构一、原子的构成。
1. 原子的组成粒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除外,氢原子的原子核内只有1个质子,没有中子)。
2. 粒子的电性和电量。
- 质子带正电,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
- 中子不带电。
- 电子带负电,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 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例如,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核外电子数也是8,所以氧原子呈电中性。
3. 原子的质量。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因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对电子来说很大,电子的质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例如,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其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1 + 12 = 23。
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
-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为最外层。
- 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层的不超过2个)。
2. 原子结构示意图。
- 以氧原子为例,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6个电子。
3. 元素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 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等)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氦为2个),这种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例如,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Na⁺)。
-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例如,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