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人口数量与分布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2
人文地理高三知识点总结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相互关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地理是必学内容之一。
下面对人文地理高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人口与城市化1. 人口数量与分布- 世界人口总量及其分布情况- 中国人口总量及其分布情况- 世界和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2.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内部人口流动与外部人口迁移的概念- 内部人口流动的类型和原因- 外部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3.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 城市化的定义及阶段- 城市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城市体系的结构和特征二、经济地理1. 农业地域格局- 世界农业地域分类- 中国农业地域分类- 农业地域类型与分布规律2. 工业地域格局- 世界工业地域分类- 中国工业地域分类- 工业地域类型与分布规律3.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中心地带、城市边缘带和城市外围带的特征与功能- 城市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污染及其类型- 城市环境保护措施- 城市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 资源与能源问题- 资源的分类和分布- 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式及其影响 - 能源的分类和分布- 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的对比四、文化地理1. 宗教与文化- 主要宗教的分布和影响力- 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2. 城市与文化- 城市的文化特征与功能- 城市规划对文化的影响- 城市的文化传承和保护3. 区域文化差异- 区域文化的形成原因- 区域文化的特征与表现形式- 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以上人文地理高三知识点的总结,可以更好地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为高考复习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了解人文地理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地理中的人口分布知识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人口分布涉及到人口数量、密度、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资源分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地理中与人口分布相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一、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计算人口密度的公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人口密度的高低反映了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
通常情况下,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人口密度的不均衡分布可能导致城市过于拥挤,而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单位地区内的人口总数。
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数量的多少还与国家的政策、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数量的多少会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如就业、教育、医疗资源等的供应与需求。
三、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性别、年龄、职业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的人口数据。
人口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口组成的特点,是研究人口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人口结构的不同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如老龄化人口结构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劳动力人口结构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等。
四、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两类。
内部人口迁移主要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迁移,通常是由于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
国际人口迁移则是指人口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人口迁移的规模和趋势对于源地和目的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人口集聚与稀疏人口集聚是指人口在某一地区集中分布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人口集聚在一些城市和城市群中较为明显。
人口集聚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经济和文化特色。
与此同时,人口稀疏则是指人口在某些地区稀疏分布的现象,如偏远山区等。
人口集聚和稀疏的地理分布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交通条件等。
地理人口分布知识点在地理学中,人口分布是研究人口在不同地理区域分布情况的重要内容。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对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地理人口分布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人口密度、人口聚集和人口迁移等内容。
一、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人口数量。
它是衡量人口分布稠密程度的重要指标,常以人/平方公里或人/立方公里来表示。
人口密度高的地区通常是城市或人口聚集的地方,而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则可能是农村或人口稀少的地方。
人口密度的分布通常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和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度往往较高。
而高海拔山区、沙漠地带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密度较低。
因此,人口密度的不均衡分布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人口聚集人口聚集是指人口在特定地理范围内集中分布的现象。
在城市化进程推动下,人口聚集在城市成为普遍现象。
城市的产业发展、就业机会和社会服务设施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形成了相对密集的人口聚集区域。
人口聚集不仅发生在城市,还可以出现在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上。
例如,沿海港口、河流流域等都是人口聚集的区域,因为这些地理条件有利于交通运输和资源利用。
此外,一些特殊经济区域、旅游景点等也会吸引大量人口聚集。
人口聚集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如城市人口过密、资源供需矛盾、环境污染等。
因此,合理规划和管理人口聚集区域是确保人口稳定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动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是跨国、跨省、跨市、跨县等不同尺度的迁移。
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分布调整的方式,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迁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经济就业、教育资源、环境条件、政治和社会因素等。
例如,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吸引力强,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前往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而一些自然灾害、战争和社会动荡等因素,也会导致人口迁移的发生。
第二节中国的人口和民族1、中国的人口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00年)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的1/5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密度在135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密度远大于俄、加、美、巴等国家。
[注意]2005年1月6日“中国13亿人口日”我国人口(包括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问题、人口迁移)是高考试卷经常涉及的内容。
⑴人口分布:(掌握腾冲-黑河一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城乡分布: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我国约有三千多万华侨和华人生活在国外。
侨胞的原藉以广东,福建两省最多⑵人口增长: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加快,庞大的人口数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其主要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其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⑶人口问题: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目前,人口已成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有:①人口增长过快。
每年国家所产生的新增财富很大一部分为新增人口所抵消。
国家、社会、家庭面临沉重的负担,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
资源、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
②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
目前我国城镇人口比重大约占1/3,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但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城镇人口最多的国家。
今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还将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防止城市人口膨胀所带来的城市问题。
所以,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建设有特色的新型乡镇。
使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城乡人口合理布局。
③人口迁移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目前,我国每年都有数千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形成了特殊的“民工潮”。
民工流动一方面使城乡差别缩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高考地理人口知识点汇总地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主的学科,其中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迁移、密度、结构等方面的学科。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人口地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下面将对一些常见的人口地理知识点进行汇总和归纳,以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人口地理的基本概念人口地理研究的是地球上的人口现象,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首先是人口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通常用人口数除以面积得到,比如人口密度高的地区表示该地区人口多、聚集度高。
其次是人口分布,指的是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包括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分布。
还有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按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分布情况。
二、人口的迁移与人口流动在人口地理中,人口的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人口迁移是指人员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行为,可以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内部迁移是指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大多数是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员跨越国界进行的人口流动,常见的有劳务输出和移民。
人口流动是人口迁移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人口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
三、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地理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的数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例如人口的增多可以激发内需市场,扩大社会消费,促进国内经济的繁荣。
但过高的人口增长也会给经济带来压力,资源的有限性限制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速度。
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人口的增长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调控和引导人口的发展。
四、人口与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化是一种全球趋势。
人口的城市化对地理的影响非常大,它改变了地区的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
人口向城市迁移可以带来劳动力和技术的集中,从而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
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城市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问题等。
人口分布知识点整理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密度、数量以及结构特征。
人口分布对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人口分布的一些知识点整理。
一、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1.不均衡性:人口分布在地球上的不均衡性非常明显,即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平衡。
一般来说,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平原和温暖地区,而山地、沙漠、高纬度地区和海洋岛屿等地人口较少。
2.集聚性:人口趋向于集中在特定地区,形成人口密集区或城市。
这种人口的集聚有助于提高交流、合作、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机会。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如东京、纽约、伦敦等都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3.空间分布的确定性和随机性:人口的分布既有确定性,也有随机性。
确定性表现为人口分布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随机性则表现为人口分布受历史、文化、民族等因素的影响。
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1.地理条件影响:自然地理条件对人口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人口倾向于聚集在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的地区。
这些地方有利于农业、渔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
2.水资源的影响:水资源在人口分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和湖泊的存在使人口更容易聚集在周围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土地和水资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3.气候的影响:气候条件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温暖的气候和充足的降水有利于农业发展,因此人口倾向于集中在这些地区。
4.地理障碍的影响:地理障碍,如高山、沙漠、草原等对人口分布产生一定的限制。
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人口分布较少。
三、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1.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经济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因此,经济发展的地区往往人口密度较高。
2.产业发展:不同的产业发展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一些重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往往需求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从而使得人口聚集在这些地区。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知识点地理课上,我们经常讨论人口分布的问题。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以及人口的分布格局等。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几个重要的人口分布知识点。
1.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人口数量指的是某一地区或国家的总人口数量。
而人口密度则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地理研究中常用的两个指标,用来描述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例如,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上是最多的,但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广大,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2. 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某一时期内,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
它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人口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增长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判断该地区的人口是否处于快速增长、缓慢增长或人口减少的状态。
3. 人口分布格局人口分布格局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人文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人口分布格局会呈现出多样性。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口分布较为均匀,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分布则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4. 城乡人口分布差异城乡人口分布差异是指城市和农村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不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而农村人口相对减少。
这种城乡人口分布差异,不仅反映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现象,也带来了许多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5. 人口老龄化趋势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趋势。
随着医疗条件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挑战。
老龄人口的增加不仅对社会福利、养老保险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还对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以及社会稳定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6.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两种形式。
人口迁移不仅受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和人口分布不均等因素紧密相关。
高考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江苏南通如皋中学段考]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为()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D.东南部人口密度总体来说最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密度分布规律。
读图可知,江苏省北部人口密度小于南部,A错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小于内陆,B错误;中部人口密度小于东南部,C错误;总体来说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D正确。
2.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A.经济发展程度B.自然地理环境C.地区开发程度D.国家发展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是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发展程度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导因素,A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江苏省人口分布格局的主导因素,B错误;地区开发程度和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各区域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C、D错误。
3.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是()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C.移民搬迁,优化人口配置D.加强经济扶贫,优化资源配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缓解人口分布不均的措施。
由上题分析可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故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其他三项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江苏省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A、B、C错误,D 正确。
[2024·北京海淀一模]人口空间均衡是指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下,区域间人口净零迁移的理想状态,即区域间人口迁入与迁出量相等。
有学者依据某种模型对长三角地区均衡人口数量进行研究。
该研究显示,上海均衡人口数量超过3 000万,居长三角地区之首。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第一节人口分布人口容量一、世界人口的分布1.主要特点:人口分布很不均匀。
2.分布规律按半球主要居住在北半球按纬度集中在北纬10°~50°范围内按距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按海拔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4.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即“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省的黑河至云南省的腾冲,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东南部人口稠密。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因素原因举例气候过于寒冷、干旱和湿热的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带、沙漠戈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人口稀少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易于开发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恒河平原等地区人口稠密水源河流、湖泊沿岸供水方便,具有交通、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优势北美五大湖地区人口稠密2.人文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2)历史因素: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3)政治、军事、文化等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平原并非都是人口稠密区一般来说,平原人口多于高原。
但并不是所有的平原都这样,如巴西的亚马孙平原,虽然地形平坦,但是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人烟稀少。
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巴西高原。
三、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状况:呈正相关。
①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
②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的人口较多。
③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总结人口分布的知识点高中一、人口分布的概念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人口的数量、密度和分布的不均衡状态。
它不仅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一种集中地区人口数量比较密集,而分散地区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空间现象。
人口分布是不断变化的,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口分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由于地形、气候和土地等自然条件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人类定居和生活。
例如,生活在沙漠、高山、严寒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而生活在河流、温暖地带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多。
2.经济因素:经济条件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地区的工业、商业和农业发展水平,对人口的吸引力和分布均有重要影响。
比如,经济发达的地区,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而贫困落后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3.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政治中心和边疆地区、县域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政治地位差异,直接影响了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
4.文化和社会因素:文化和社会因素是人口迁移和分布的重要影响力量。
人们的宗教信仰、习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也是影响人口迁移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地域的人口数量和分布结构有较大差异。
三、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不平衡状态。
总体上来看,人口数量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而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
同时,城市人口呈上升趋势,而农村人口则面临减少的状态。
1.亚洲人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人口数量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
人口数量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等国家。
其中,中国、印度的人口数量分别占了世界总人口的约20%和约17%。
2.非洲人口: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人口数量分布不均。
撒哈拉以南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人口数量相对较少,而北非地中海沿岸地区人口数量相对较多。
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刚果(金)等国家的人口数量较多。
高考地理人口知识点总结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基本的资源和因素,对于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人口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中的人口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人口数量与分布1. 人口数量的统计指标人口数量的统计指标有总人口、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
总人口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全部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率是指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2. 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全球人口分布不均衡,大致呈现出人口稀疏、人口密集和人口过密三种类型。
人口分布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 人口迁移的类型人口迁移分为内部迁移和国际移民两种类型。
内部迁移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流动,包括农村向城市的迁移、城市之间的迁移、城市到农村的返乡等。
国际移民是指人口跨越国界进行的迁移。
2. 城市化的影响和问题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城市化对人口、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加速了人口密集、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等。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扩张、资源压力、环境污染等。
三、人口结构与人口老龄化1. 人口结构的组成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方面的组成情况。
其中,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年龄结构可以反映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如年轻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性别结构是指人口中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关系。
2.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影响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长的现象。
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生育率下降、医疗水平提高、社会福利改善等。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和家庭等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四、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 人口问题的挑战人口问题主要包括超龄人口、少子化、人口流动等。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人口数量与分布专题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
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4)中国人口问题:①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我国目前人口问题最大的任务是继续保持较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不是控制人口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