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练习题(精)
- 格式:ppt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22
专题17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17.下列纬度地带中,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总量比例最高的是2013A.0°~20°S B.0°~20°N C.20°~40°S D.20°~40°N18.我国西北地区比东北地区人口容量小,其主要原因是西北地区2013 A.人均消费水平低B.光热资源少C.水资源匮乏D.土地面积小30.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外来人口大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2013 A.当地人口出生率下降B.当地农业人口减少C.大型水利工程建设D.第二产业迅猛发展16.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12A.人均资源消费水 B.科学技术水平C.自然资源与环境 D.地区开放程度1.下列平原中,属于人口稠密区的是 2010A.亚马孙平原B.西西伯利亚平原C.东欧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2.下列各组人口稀疏区中,成因相同的一组是08A.塔里木盆地和青藏高原B.刚果盆地和西西伯利亚平原C.撒哈拉沙漠地区和格陵兰岛D.亚马孙平原和刚果盆地3.下列人口稀疏区成因相同的一组是07A.撒哈拉地区和亚洲北部地区B.撒哈拉地区和亚马孙地区C.亚洲北部地区和北美洲北部地区D.北美洲北部地区和亚马孙地区一、读我国某三个省级行政区2005年人口、面积数据表回答: (8分)09班级:姓名:学号:1.我国人口分布疏密不均,人口地理界线大致以—为界,表中位于该界线以西的省级行政区字母代号是,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2.A、B、C三个省级行政区中,2005年出生人口最多的是,主要原因是……( )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基数大C.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老年人口多3.A、B、C三个省级行政区中,2005年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该省级行政区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与其他两个省级行政区相比,面临的突出人口问题是。
二、阅读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上海市人口资料,回答问题。
(15分)(2011综合题)人口普查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意义重大,它可以了解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的空间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素质,为各级行政机构进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决策提供依据2010年我国以11月I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训练及答案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根据迁移的原因和方向,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内部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城市人口迁移。
内部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内部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
其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自然环境等。
内部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原居地可能出现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面临人口过剩、社会压力增加等挑战。
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家边界进行迁移。
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因素、战争与冲突、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
国际人口迁移对原居地和目的地的影响巨大。
原居地可能面临人口流失、人才流失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面临社会多元化、经济发展等机会与挑战。
城市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城市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
主要原因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社交环境等。
城市人口迁移对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都有着重要影响。
农村地区可能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而城市地区可能面临人口过剩、城市扩张等挑战。
相关专题训练题及答案1. 内部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答案: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教育资源、自然环境等)2. 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 经济因素、战争与冲突、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3. 城市人口迁移的影响有哪些?(答案: 农村地区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城市地区面临人口过剩、城市扩张等挑战)结论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
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对于理解地理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以上内容能为高考地理人口迁移专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和思路。
《人口的迁移》专题训练题1.人口数量增长而导致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 )①资源、环境压力大 ②环境污染加重 ③生活废弃物增多 ④各种传染病增加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1.二战后,德国和沙特阿拉伯都吸引了大量移民,关于两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因老龄化吸收移民B.都因资源的大量开采吸收移民C.都因经济发展吸引移民D.都因气候优越吸引移民 2.下列人口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C.由上海调往北京工作定居D.农民利用农闲进城打工4.2001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入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矛盾D.读右图中四个城市某年人口资料,判断回答5~7题5.若四城市人口规模相当,则自然增长率按递增排序为(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②④①③D 、④③②① 6.四城市中,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水平最高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7.四城市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有( )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据此回答8-10题8.这一时期,我国东部大城市中出现的“民工潮”现象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地转化不足造成的 ②农业高度现代化带来的人口城市化 ③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④因大城市高科技人才短缺造成的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9.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东部地区迁往中、西部地区 ②由中、西部地区迁往东部地区 ③由城市迁往乡村 ④由乡村迁往城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10.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是( )①有利于迁出地引进优秀人才 ②造成迁出地社会不稳定 ③有利于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社会经济联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八章人口第25讲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综合测试一、选择题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罗伦斯曲线也叫频率累积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伦斯提出的一种关于研究工业集中化的统计方法。
可以将它用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用来分析人口分布的格局。
天津市人口罗伦斯曲线图1.图中可以反映天津市人口分布特点的是()A.人口分布比较均衡B.人口分布极不平衡C.人口密度很大D.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小2.天津市这种人口分布特点,可能带来的影响有()①加剧了市区的交通拥堵②增加了天津市能源的消耗总量③加快市区房价的增长速度④加剧了市区的污染程度⑤减少了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③④⑤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天津市人口总量的40%集中在很小的土地面积上,而余下的60%人口却分布在天津市更大土地面积上。
说明天津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密度区域差异大;此图无法得出天津市的人口密度。
所以本题B选项正确。
第2题,由上题可知天津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40%的人口大量集中在市区,这样会引发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天津市能源消耗总量不会受人口分布的影响,②排除;人口集中在市区,使得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大,设施较为完善,不会减少市区的基础设施投资,⑤排除。
因此本题C正确。
(2020·潍坊一模)武汉,自古即打“九省通衢”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近年来省际高铁发展迅速,同时在武汉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建设中,武汉至黄冈、孝感的城际高铁率先建成通车(下图)。
据统计,2019年武汉常住流动人口数量约287万人,其中省内流入人口约占47%,省外流入人口则主要来自广东、河南和湖南。
据此完成3~4题。
武汉交通枢纽及城市群位置图3.近年来,武汉吸引全国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条件是()A.交通枢纽地位高B.省际迁移距离近C.经济发展速度快D.宜居社区数量多4.随着武汉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的进一步建设,黄冈、孝感与武汉之间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
2023年高二地理人口分布练习题及答案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一个重要的地理问题,它对于我们了解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些关于2023年高二地理人口分布的练习题及其答案,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练习题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国家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A. 中国B. 印度C. 美国D. 巴西答案:A. 中国2. 以下哪个洲的人口最为密集?A. 非洲B. 亚洲C. 欧洲D. 南美洲答案:B. 亚洲3. 以下哪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A. 日本B. 韩国C. 泰国D. 印度答案:D. 印度4. 下列哪个因素不会影响人口分布?A. 自然环境B. 经济发展水平C. 社会文化因素D. 政治制度答案:D. 政治制度5. 以下哪个国家的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A. 日本B. 印度C. 巴西D. 尼日利亚答案:A. 日本练习题二:填空题1.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00×100%,即______。
答案: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00×100%2. 人口密度=______/面积,通常以平方公里为单位。
答案:人口密度=人口数量/面积,通常以平方公里为单位。
3. 人口的年龄结构通常可以根据______和______来描述。
答案:人口的年龄结构通常可以根据年龄和性别来描述。
练习题三:简答题1. 请简述人口流动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答案:人口流动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迁移过程。
它对人口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动可以改变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的人口压力,缓解人口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人口流动也会导致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人口减少,影响其社会经济发展。
人口流动还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 请简述老龄化对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加。
第一章单元检测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序号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中低纬度B.多濒临海洋C.经济高度发达D.多为平原地形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A.⑤—湿热B.⑥—干热C.⑦—干旱D.⑧—高寒1、C解析图中①②③④都处于中低纬地区,都在沿海地带,平原地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
其中①②是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③④是西欧和美国是发达地区。
2、D解析⑤-北非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⑥-南美的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⑦-南极大陆气候干冷;⑧-青藏高原,气候高寒。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的分布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是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
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B人类大陆形成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发达B.自然条件优越C.城镇化水平高D.工业发展最早4、D处没有形成人类大陆,但却形成了一个人口孤岛,其原因是( )A.位于太平洋中部B.降水丰富,农业发达C.位于亚欧大陆中部D.位于日本群岛上3、B解析 B为南亚地区,是世界上古老的文化中心之一,人类在此居住的历史悠久,这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热带季风气候),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4.C解析 D地的周边地区因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受海洋湿润的气流影响小,气候干燥,环境承载力低,故人口稀少;但D地利用所在地高山冰雪融水提供的水资源发展了灌溉农业,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孤岛”。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 .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B .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C .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D .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6、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国中、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B .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C .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D .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5、答案 D解析 ①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国土东南部与西南部,与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征相符;②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中部,而北部、南部人口少,与德国人口分布特征相符;③国人口东多西少,与美国人口分布特征相符;④国东北部人口稠密,与印度人口分布特征相符。
高一地理《人口迁移》练习题一、选择题在中国跨区域人口流动中,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成为人口的主要流入地,而中西部地区以人口流出为主。
近年来,人口回流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中国城镇化中的新现象。
下图为江西某县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年来,从东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回流的人口多属于主动回流,主要原因为()A.沿海地区经济不景气B.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少C.收入差距逐渐缩小D.交通条件不断改善2.影响该县大部分回流人口定居意愿和购房意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①城乡距离①产业基础①气候舒适度①教育水平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东京都市圈包含1都3县,即东京都(核心城市)、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
1960年东京都城镇化率已高达92%,而此时埼玉县、千叶县和神奈川县的城镇化率分别为36.9%、28.7%、70.0%。
从1960年以来,东京都经历了郊区化和“都心回归”。
左图示意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范围,右图示意1960-2015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净迁入率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材料中关于1960-2015年东京都市圈人口迁移变化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埼玉县人口总量先增加后减少B.神奈川县发展水平较高对人口吸引力较强C.千叶县人口总量呈下降的趋势D.东京都“都心回归”的人口数量先升后降4.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下列措施能最有效促进东京都“都心回归”的是()A.扶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B.大力发展商品零售类第三产业C.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落户的门槛D.培植新兴产业,吸引高素质人才居住读“我国某城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5.推测该城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医疗条件改善B.行政区划变动C.生育政策调整D.落户政策放宽6.2010年后,该城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A.GDP增长缓慢B.人口老龄化加剧C.产业结构优化D.环境承载力下降7.该城市可能位于()A.成渝城市群B.珠三角城市群C.京津冀城市群D.长江中游城市群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负增长时代已经到来。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对应学生用书P029第1步诳刷小题•练速度卜(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夯基础一确保大本营]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
读图,回答1〜2题。
1. [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 .属国际人口迁移B. 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C. 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D. 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答案D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 [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A .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C.工程建设D .文化教育答案A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Q]O R地K■北祇载h人I能哎•人平方F忙:3. [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A. 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B. 土质疏松C. 夏季暴雨集中D. 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答案A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
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 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 [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A. 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答案B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5. [考向人口迁移的特点]上海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A. 20〜24岁 B . 25〜29岁C. 30〜34岁 D . 35〜39岁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流入人口比例最大的年龄段是20〜24岁。
高考地理中国人口迁移练习题附答案人口迁移自古就有,但原因各不相同,且环境与人口迁移之间会相互影响。
据此回答1~4题。
1.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由城市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城市D.由农村到农村答案:B2.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答案:B3.20世纪末因战争而引起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的一组国家是A.伊拉克、伊朗、科威特B.古巴、海地、巴拿马C.卢旺达、刚果、前南斯拉夫D.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答案:C4.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答案:D5.我国“十一黄金周”,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省内人口迁移D.人口流动答案:D6.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气候因素D.资源开发因素答案:B7.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社会文化因素的是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珠海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答案:A8.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流动人口大量增加B.人口流动主要是由国家组织的C.流动人口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D.人口流动主要有自发形成的和国家有组织的两种形式答案:A9.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答案:D10.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A.组织性迁移为主B.自发迁移为主C.规模大、频率高D.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答案:A11.下列城市的发展早期是矿产资源开发并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形成的是A.中国的广州、深圳B.美国的阿伯丁、伦敦C.美国的纽约、华盛顿D.中国的大庆、攀枝花答案:D12.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A.工作机会多B.生活困难,质量低C.公共设施不足D.失业率、犯罪率高答案:A13.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的政策影响B.战争的影响C.自然灾害的影响D.开发国外资源答案:B14.下图是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必修二1.3人口迁移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必修二1.3人口迁移练习题姓名:班级:学号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的居住地发生改变就属于人口迁移B.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其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C.美国人到中国旅游(为期3个月)属于国际人口迁移D.小明从德州到北京上大学,不属于人口迁移读图,完成问题。
2.下列因素中,人口从甲地迁到乙地的“推力”可能是A.甲地环境较乙地优美B.甲地经济较乙地落后C.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D.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3.2011年6月中国移居俄罗斯人数约42万,大大促进了俄罗斯商业和农业发展,中国移民俄罗斯的主要原因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优的自然环境D.更高的收入4.改革开放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有①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东南部地区劳动力不足③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④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迁出国数量(万人/年)迁入国数量(万人/年) 中国30.3美国1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5.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6.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收入D.更优的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
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人口分布练习题人口分布练习题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反映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地区的规模和密度。
人口分布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以及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些人口分布的练习题,以加深对这一话题的理解。
1. 什么是人口密度?如何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人口数量。
计算人口密度的方法是将某一地区的人口总数除以该地区的面积或体积。
例如,某地区的人口总数为100万人,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则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为1000人/平方公里。
2. 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包括:集聚性、不均衡性和地域性。
首先,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聚性,即人口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区或城市,形成人口密集区。
其次,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表现为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差异较大,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最后,人口分布具有地域性,即人口数量和分布格局会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3.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资源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政策和文化等,这些因素对人口的流动和聚集产生重要影响。
4. 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疏区的特点和影响有哪些?人口密集区指人口数量较多、密度较高的地区,通常是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
这些地区人口多、资源丰富,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较为活跃。
人口密集区的特点是城市化程度高,人口流动性大,社会资源集中,文化交流频繁。
然而,人口密集区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压力大等问题。
相反,人口稀疏区指人口数量较少、密度较低的地区,通常是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这些地区人口少、资源稀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相对较弱。
人口稀疏区的特点是农业占比较高,人口流动性低,社会资源分散,文化交流相对较少。
高三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区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C.人口密度十年大幅减小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增长50%以上【答案】A【解析】读图,根据图例判断,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该省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A对。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机械增长,不是自然增长,B错。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但仍大于0,人口总数持续增加,人口密度仍在增加,C错。
图中只有城市人口比重,不能表示出城市人口数量十年增长的多少,D错。
【2】该省十年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A.水利工程移民增多B.劳务输出数量增加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答案】B【解析】水利工程移民原则是就近靠后安置,主要是省内人口移动,不会影响常住人口数,A错。
劳务输出包括跨省,跨国的输出,劳务输出数量增加,导致常住人口减少,B对。
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不会缩小,C错。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只要大于0,人口就持续增长。
【考点】城市化水平,人口迁移,人口增长原因。
2.读下表,回答问题。
1996—1999年广东省的区域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部山区。
(1)说出广东省区域人口迁移的特点,简述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2)分析该省人口迁移对本地区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
【答案】(1)省际的区域人口呈净迁入;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明显,珠三角净迁入人口最大,两翼为次,山区最少。
经济因素对广东的人口迁移起主要作用,该省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经济发达地区,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吸引更多人口从外省迁入,尤其有更多的人口迁入条件更好的珠三角地区,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速度相对较缓慢的山区,迁入人口较少。
(2)人口净迁入为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丰富的劳动力、人才,以及资金、技术和消费,促进迁入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高二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试题答案及解析1.人的一生往往要经历多次的搬迁移居活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一般有不同的迁移需求。
美国人口学家罗杰斯等对迁移率与年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年龄—迁移率理论模型。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右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X1年龄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因素B.经济因素C.政治因素D.社会因素【答案】D【解析】 X1年龄段人口年龄比较低,主要是随父母外出打工或是经商等迁移,其主要因素是受家庭影响,应该是社会经济因素。
【2】关于目前各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在X3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比美国明显B.美国X3年龄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从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C.我国X2年龄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南部地区迁往北部地区D.我国X1年龄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东部地区迁往西部地区【答案】B【解析】X3年龄段的人口主要为老年人,美国老年人口迁移比中国明显,美国老年人口主要从东北地区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移;X2年龄段的人口主要为青年人,多受经济因素影响而迁移,我国主要是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X1年龄段的人口主要是儿童,随父母迁移。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迁移因素。
2.读图甲、图乙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8分)材料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无数山西人背井离乡,北上蒙古、西去宁夏,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迁徙之一——走西口。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宁夏北部、贺兰山东麓地区的小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
宁夏人民经过两年的辛勤劳动,一起完成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
材料三表2示意Q、R两地气候资料对比(1)读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走西口对Q地产生的影响。
(4分)(2)读图甲,我国一条重要的河流流经Q地,请描述此河流在该河段的水文特征。
2022新高考地理专题训练:人口迁移一、选择题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0.48‰。
在内地31省市中,东北三省出生率垫底,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出生率分别为6.45‰、6.05‰、5.73‰。
下图为2014-2019年全国总出生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人口出生率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A.国家生育政策B.生育观念改变C.经济发展较快D.人口增长惯性2.东北三省人口出生率全国最低,说明东北地区()A.人口迁入增多B.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C.劳动力平均年龄偏高D.经济发展水平较高3.下列因素中,对我国目前低生育率影响最不明显的是()A.育龄妇女年龄B.教育成本C.就业环境D.二孩政策下图是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某时期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性示意图(图中数据越大.表示规模越大,水平越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因素中对迁入人口规模影响最小的是()A.工资水平B.房价C.空间距离D.教育资源5.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下列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A.北京B.上海C.广东D.安徽6.图示西藏人口迁移状况的形成原因是()①国家政策的影响及交通的快速发展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中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迁移D.从内陆国向沿海国迁移8.根据人口迁移推拉理论,世界人口迁移的的主要拉力是()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高的经济收入C.更多的休闲时间D.更优的自然环境读图,回答问题。
9.若图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则与该图相符的是()A.甲地为欧洲,乙地为非洲B.甲地为亚洲,乙地为北美洲C.甲地为北美洲,乙地为拉丁美洲D.甲地为大洋洲,乙地为欧洲10.若右图乙地为攀枝花,其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的首要原因是()A.气候条件优越B.经济迅速发展C.西部大开发D.矿产资源开发下图为我国各省区人口流动状况,箭头粗细代表人口流动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高一地理人口迁移练习题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这一现象在地理学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对地区的人口分布、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高一地理人口迁移的练题,帮助你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1. 什么是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过程。
这包括迁徙、流动、迁徒等形式。
2.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经济原因: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因素会引发人口迁移。
- 社会原因:例如战争、政治迫害、社会不稳定等。
- 自然原因: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会促使人们迁移。
- 教育原因:人们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迁移。
3. 人口迁移对目的地地区有哪些影响?- 人口增加:迁入地区的人口会增加,导致人口密度增大。
- 经济发展:人口迁入可促进目的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消费需求。
- 文化交流:迁入人口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化。
4. 人口迁移对源地区有哪些影响?- 人口减少:人口迁出会导致源地区的人口减少。
- 经济损失:源地区的劳动力减少,可能导致经济活动减弱。
- 人口老龄化:如果年轻人大量迁出,源地区的人口结构可能会出现老龄化趋势。
5.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影响。
- 人口流入大城市:中国的人口多集中在大城市,人口迁移加剧了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压力。
- 城乡差距:人口迁移导致城乡人口差距扩大,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城市地区人口增加。
- 经济发展:人口迁移促进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导致了地区差距的加大。
这些练习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高一地理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请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相关知识和理解进行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