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件-第一单元-语文园地
- 格式:ppt
- 大小:8.29 MB
- 文档页数:23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一、字词1.生字-会认字:鸳(yuān)、鸯(yāng)、惠(huì)、崇(chóng)、豚(tún)、减(jiǎn)-会写字:融、燕、鸳、鸯、惠、崇、芦、芽、短、梅、溪、泛、减2.词语-乌黑、剪刀、活泼、春日、轻风、吹拂、洒落、赶集、聚拢、形成、加入、春光、湖面、偶尔、纤细、电线二、古诗1.《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意:春天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诗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三、课文1.《燕子》-主题:本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燕子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写作特点:作者按照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描写燕子,通过对燕子外形、飞行和停歇时的姿态描写,展现了燕子的活泼可爱。
2.《荷花》-主题: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三年级下册课文内容汇总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迟日]春季太阳落山渐晚,所以说“迟日”。
[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鸳鸯]一种鸟,常在水边嬉戏,雄鸟与雌鸟常结对生活。
诗人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释义: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
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
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勾画。
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飞去,衔泥筑巢。
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
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课稿及反思合集含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第一单元1 古诗三首之《绝句》说课稿一、说教材《绝句》是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古诗。
这首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
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我抓住了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生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四、说教法学法我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古诗,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图片,小组交流领悟作者描绘了衣服怎样的画面。
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春的生机与和谐。
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
不足之处我缺乏教学激情,致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参与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五、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教学准备】:课件、翻页笔、田字格。
六、教学过程:(一)猜诗导入,了解作者(I)猜诗导入1.我知道很多同学喜欢看《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有一项比赛是看图猜古诗,你们想试试吗?2.顺次出示三幅图,根据画面猜出一联诗。
3.出示三联诗,观察这三联诗都和什么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
(板书:春天)(II)了解作者1.板书题目和作者。
学生跟着书空,齐读。
2. 我们来了解一些有关绝句的知识。
(出示绝句知识。
)指名朗读。
3.你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出示作者简介,指名朗读。
(二)、自学古诗,朗读正音(I)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要求。
(1)自己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一单元《语文园地一》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与交流,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
2.能运用偏旁归类的识字方法认识“授、掷”等9个生字,识记“救援、投掷”等9个词语。
3.能辨析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择运用。
4.能仿造例句,写出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5.朗读、背诵《忆江南》,大致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学习重点: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能辨析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择运用;理解、背诵《忆江南》。
学习难点:能仿造例句,写出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理解《忆江南》。
目标依据:1.学习内容(本课在本单元知识结构中的进阶位置,包含与已学内容的关联、认知目标中的进阶位置、必备品格中的进阶位置)“交流平台”是配合比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单元课文中的三个句子为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优美生动的语句。
“识字加油站”引导学生借助提手旁、绞丝旁、贝字旁的意义学习生字和新词,继续巩固对形声字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辨析近义词,学习准确运用词语。
引导学生仿造例句,从形状、颜色等方面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日积月累”让学生在读古词,理解意思,想象画面的基础上积累背诵。
2.学生情况(学生与本课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习兴趣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学生已有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基础,让学生在交流中总结关于优美生动的语句的阅读体会,养成关注积累优美生动语句的良好学习习惯,为“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打下基础。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交流平台”,体会语句的优美生动。
2.学习“识字加油站”,能根据偏旁归类的识字方法认识“授、掷”等9个生字,学习目标:1.能辨析近义词,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择运用。
2.能仿造例句,写出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
1. 字词句理解。
- 这部分主要是一些和春天有关的字词。
例如“援”(yuán),救援、援助,与帮助他人有关;“掷”(zhì),投掷,是一个动作;“捞”(lāo),打捞,从水里取东西。
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左边的部首表示意义,右边表示读音。
- 还有“缚”(fù),束缚,像绳子捆绑一样限制;“缭”(liáo),缭绕,比如烟雾缭绕;“络”(luò),网络,联络。
通过认识这些字,可以扩大词汇量,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描写春天的活动等内容。
2. 拓展应用。
- 可以用这些字进行组词练习,如“援救”“掷球”“捞鱼”“束缚”“缭绕”“联络”等。
还可以进行造句,例如“他向落水者伸出了援手。
”“小明用力掷出了手中的沙包。
”二、词句段运用。
1. 词语积累与运用。
- 积累形容花朵的词语:“艳丽”表示色彩鲜明美丽,“淡雅”则是清新雅致,“娇嫩”形容花朵柔美、脆弱。
这些词语可以准确地描绘花朵的不同特点。
- 在描写花朵的时候,可以根据花朵的种类和生长环境等选择合适的词语。
比如描写玫瑰可以用“艳丽”,描写茉莉可以用“淡雅”。
- 还有描写昆虫的词语:“款款”用来形容蝴蝶、蜻蜓等昆虫飞行缓慢、优雅的姿态,如“蝴蝶款款飞”;“收拢”是把张开的东西合起来,如昆虫的翅膀收拢;“严丝合缝”形容事物之间非常严密,没有缝隙,像昆虫的身体构造,甲壳之间严丝合缝。
2. 句子改写。
- 把句子写具体。
例如原句“小燕子横掠过湖面。
”可以改写成“小燕子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
”通过添加“波光粼粼”这个词语,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想象出画面。
- 还有“瓢虫落下来了。
”可以改写成“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
”这样就把瓢虫下落的姿态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三、日积月累。
- 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
- 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句理解:“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语文园地一悠悠江南景款款江南情------《忆江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忆江南》是部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一中的一首古诗。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
诗人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体裁,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
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作者描写的江南美景能够欣赏,对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之情可以理解,但都是粗浅的认识,透过短短27个字,理解江南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江南情怀,对学生确属不易。
所以教学中,分层次逐步推进深入的朗读欣赏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
4.通过领会作品中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感情朗读,读出词的韵味,理解词的意思。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词中所创设的情景,感悟作品的美。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白居易其人,展示白居易的作品导入。
2.诵读感知,初识“江南好”。
1)解读题目“忆江南”中的“忆”字。
2)出示赞美江南的古诗句,初读感知江南美景。
3)出示古诗,再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词和诗的不同。
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外一种文学体裁——“词”,因为句子的长短不一,所以我们又叫它长短句。
3.词句赏析,品味“江南好”。
1)出示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特点。
2)出示江南美景图,欣赏江南美景,学生可用词或句子形容看到的美景,扣住“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