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76例的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对照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儿科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阶段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124例,入选研究对象按照研究需要以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设置62例患儿。
观察组患儿给予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心律平进行治疗。
结果:观察组以93.55%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的74.19%相比,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以9.68%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的25.81%相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且临床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小儿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症状,多见于小儿冠心病、小儿风湿性心脏病、小儿心肌炎、小儿心脏早搏中[1]。
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生会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积极地对小儿心律失常进行治疗,改善患儿心律失常症状,对于保证患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2]。
胺碘酮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笔者以下就对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方案在小儿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对照研究的研究对象来自于我院儿科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阶段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124例,入选研究对象按照研究需要以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设置62例患儿。
观察组62例患儿中,包含32例男性和30例女性,年龄范围为1-9岁,中位年龄(4.8+1.2)岁;病程时间为1—18个月,平均病程为(6.5+1.6)个月;其中窦性心律失常36例、异位心律18例、传导阻滞8例。
对照组62例患儿中,包含34例男性和28例女性,年龄范围为1-10岁,中位年龄(5.2+1.4)岁;病程时间为2—20个月,平均病程为(6.2+1.9)个月;其中窦性心律失常35例、异位心律17例、传导阻滞10例。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小剂量胺碘酮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药物。
本文将对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研究。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种类型。
小儿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常见的类型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心房扑动等。
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严重者可能会危及生命。
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通过抑制钠通道和钾通道的功能来减少心脏细胞的兴奋性和传导性。
传统的胺碘酮剂量较大,副作用较多,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小剂量胺碘酮在治疗小儿心律失常方面也有良好的疗效。
小剂量胺碘酮一般指每天口服2-3mg/kg,维持2-3个月的疗程。
相较于传统剂量,小剂量胺碘酮的副作用较少,且不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一项回顾性研究对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进行了评估。
该研究纳入了100名年龄在1个月至16岁之间的小儿,其中61名患有室上性心动过速,22名患有室性心动过速,17名患有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
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后,84%的患儿的心律恢复正常。
室上性心动过速治愈率为88%,室性心动过速治愈率为77%,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治愈率为94%。
另外一项临床试验则比较了小剂量胺碘酮和传统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
该试验纳入了80名年龄在6个月至4岁之间的小儿,随机分为小剂量胺碘酮组和传统剂量胺碘酮组。
研究结果显示,小剂量胺碘酮组的治愈率为90%,传统剂量胺碘酮组的治愈率为85%。
小剂量胺碘酮组患儿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没有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
小剂量胺碘酮是一种有效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药物。
小剂量胺碘酮的治愈率较高,副作用较少,并且不会对甲状腺功能产生明显影响。
由于本文所引用的研究均为小样本的临床试验,还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小剂量胺碘酮的疗效。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近年来,小儿心律失常发生率愈来愈高,特别是以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多见。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方法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
1. 背景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和传导完全或部分障碍,致使心搏规则性受损,心排血量和血压受到影响。
小儿心律失常多数是良性的,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妥,可能会导致心功能不全、血流动力学改变、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小剂量胺碘酮已成为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之一。
胺碘酮是一种具有强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的药物,但其副作用也很明显。
因此,小剂量胺碘酮是针对小儿心律失常治疗的一种新方法,主要是为了减少胺碘酮所产生的不良反应。
2. 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4年至2019年期间接受小剂量胺碘酮治疗的小儿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数据。
其中大小约为3个月至5岁,共计50例。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律失常的缓解情况,主要包括心率、心律、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指标。
3. 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有效率可达80%以上,治疗后患者的心率、心律和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在治疗过程中,2名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轻微不良反应,但无需特殊处理,随着治疗的进程逐渐消失。
4. 结论本研究表明,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有效率高,且副作用较小。
这对于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给予了医生和家长更多信心。
虽然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已得到了初步的验证,但仍需开展更为系统、全面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指心跳节律不规律的病症,可以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跳不齐等。
心律失常在小儿中也很常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其中,药物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而胺碘酮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
胺碘酮(amiodarone)是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
以及心源性休克等。
其作用机制为通过抑制钠通道、β受体和钾通道来减轻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近年来,胺碘酮在小儿心律失常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小剂量胺碘酮
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较好,并且不良反应较少。
一项针对小儿心律失常的随机对照试
验表明,小剂量胺碘酮治疗房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显著,而且治疗期间没有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另有研究表明,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也十分显著,并且不良反应发
生率低。
值得注意的是,胺碘酮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是其副作用也比较明显,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肝损伤、皮肤过敏等。
为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小
剂量胺碘酮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
综合来看,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较好,并且不良反应较少。
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胺碘酮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治疗前需要
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选择合适的
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有效率影响评价目的:分析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定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心律失常患儿,以双盲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样本容量总计43例),参照组采纳心律平治疗,实验组采纳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甲状腺激素水平。
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5.35%)高于参照组(67.44%),实验组治疗3周后T3、T4以及TSH均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可有效改善心律失常患儿胸闷、心悸等症状,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值得借鉴。
标签:胺碘酮;小儿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甲状腺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心脏异位兴奋灶激动引发的室性早搏最为常见,一般是由于非心脏性疾病、过度哭闹、精神紧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所致,具体表现为胸闷、心悸、头晕等,病情严重的患者会猝死或晕厥[1]。
胺碘酮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胺碘酮剂量过大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故在小儿心律失常治疗中,一般采取小剂量的胺碘酮。
基于此,本研究选定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心律失常患儿,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定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6例心律失常患儿,均符合《中国儿童心律失常导管消融专家共识》[2]中对“心律失常”诊断标准,已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双盲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样本容量总计43例),实验组:女性17例、男性26例;年龄在2-11岁,平均(6.52±2.34)岁;病程在1-6d,平均(3.52±0.67)d。
参照组:女性18例、男性25例;年龄在3-10岁,平均(6.54±2.31)岁;病程在2-5d,平均(3.53±0.62)d。
两组相比P>0.05,可比较。
1.2方法参照组:给予心律平片,口服,峨眉刺10-15mg/(kg·d),每日3次,病情好转后剂量可调整为2-5mg/(kg·d),每日1-2次,连续用药3周。
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目的分析为心律失常患儿应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在本院收治的心律失常患儿中随机选择74例,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37例,为A组患者应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为B组患儿应用普罗帕酮实施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A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
A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儿,P<0.05。
结论为心律失常患儿应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更可以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标签:心律失常;小儿;胺碘酮;有效率在儿科临床中,心律失常属于常见病,心律失常主要由于窦房结异常或外部激动破坏心脏节律导致,常見于心肌病和心肌炎等[1]。
在小儿心律失常所有类型里,室性早搏最为常见,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和胸闷等,严重情况下会患儿会猝死、晕厥,这从根本上威胁了患儿的生命安全。
近些年来,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这已经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
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胺碘酮在小儿心律失常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74例心律失常患儿进行研究,运用随机和平均分组的方法,将74例患儿分为A、B两组。
A组37例患儿中,男患儿19例,女18例,年龄为2岁至8岁,平均(4.99±1.18)岁;B组20例男患儿,17例女患儿,年龄为1岁至9岁,平均(5.21±1.79)歲。
比较A、B两组患儿的一般基线资料,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治疗方法A组:为A组患儿应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患者口服盐酸胺碘酮片(规格:0.2 g,国药准字H19993254,生产厂商: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第一周口服剂量为15 mg/kg·d,分为3次口服;第二周口服剂量为10 mg/kg·d,分2次口服。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摘要】小剂量胺碘酮作为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小剂量胺碘酮在小儿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效果。
通过对患者的选取与分组、治疗方案、观察指标以及结果分析等方面展开研究,我们得出了小剂量胺碘酮对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较好的结论。
我们还探讨了小剂量胺碘酮在小儿心律失常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该研究为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小剂量胺碘酮,小儿心律失常,治疗效果,临床应用,观察指标,结果分析,讨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患者选取,分组,进一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律的情况,是小儿心脏疾病中常见的一种。
心律失常不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血栓形成等。
目前,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方法较为有限,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手术治疗又存在一定的风险。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小儿心律失常的预后至关重要。
胺碘酮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大,长期大剂量应用容易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脏损伤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小剂量胺碘酮可能对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关于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证据支持。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胺碘酮在治疗小儿心律失常中的效果,为临床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评估小剂量胺碘酮对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患有心律失常的小儿进行小剂量胺碘酮治疗,观察其心律恢复情况和心功能改善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研究旨在为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更多实证依据,促进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通过深入研究小剂量胺碘酮的治疗效果,可以为今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推动小儿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变化,导致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律。
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
胺碘酮是一种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可以通过阻断钠、钾、钙等离子通道的作用来治疗多种心律失常。
本文旨在探讨使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安全性。
一、小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小儿心律失常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常见的因素包括遗传、发育异常、药物和心脏病等。
遗传因素与年龄无关,包括先天性心律失常、心肌病及家族史等。
发育异常是由于神经系统的未成熟或发育异常所导致,如早产、缺氧、脑瘤等。
药物也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如阿托品、氨茶碱等。
心脏病是指导致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原因,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
二、小剂量胺碘酮的作用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它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心律失常。
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阻断钠通道、阻断钾通道、阻断钙通道、缩短动作电位、拮抗自主神经等。
此外,胺碘酮还有抗炎、抗氧化、抗纤溶等作用,可改善心肌细胞的功能。
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小儿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胺碘酮在治疗心房颤动时效果也非常显著。
一项研究发现,小剂量胺碘酮(1.5mg/kg)口服治疗4周可将85%的心房颤动控制在24小时内(有症状或无症状),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心室颤动是小儿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非常重要。
一项研究发现,小剂量胺碘酮(3mg/kg)静脉注射可在3分钟内降低心室颤动电位幅值,改善心电图表现。
此外,胺碘酮还可增加心室肌节律性,预防心室颤动复发。
3. 早搏早搏是指心脏节律突然加速或减慢,常表现为心跳跳跃、跳过一个搏动等。
一项研究发现,小剂量胺碘酮(3mg/kg)能有效治疗小儿室性早搏,并降低心室颤动的风险。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副作用较少,但仍需警惕其可能的不良反应。
主要的副作用包括:头晕、乏力、恶心、呕吐、顽固性 QT 延长等。
(P<0.05),如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清BNP水平及MACE发生率对比(n,%)3讨论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中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的原因与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有直接关联,部分患者可出现心肌梗死、心室肥厚和扩张现象,进一步引发心力衰竭,继而加重病情,导致死亡[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后,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强心肌正性肌力,刺激交感神经末梢释放肾上腺素,导致心肌增厚,促进血液循环量增多,进而诱发心力衰竭。
因此,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还要以改善心肌血氧供应状态和微循环为主。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慢性心力衰竭采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联合卡维地洛治疗的疗效比单独采用卡维地洛治疗显著。
一方面是因为卡维地洛作为新型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扩张药物,能抑制β受体,降低心脏肾上腺素张力,改善心室重建,促使外周血管扩张,减少外周阻力,增强抗氧化作用,并消除自由基[4]。
另一方面是因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属于合成型内源性激素,化学结构和作用同人体心脏保护因子内源性脑钠肽相似,能减轻心脏前后负荷,促进血管扩张。
同时,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有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增强血管通透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5]。
另外,重组人脑利钠肽能减少交感神经递质和缩血管活性肽释放,可预防心脏重构,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采用卡维地洛联合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抑制心肌重构,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1]王冬娟.新活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6,13(4):183-184.[2]蒋素琴,武俊燕.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衰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医疗装备,2015,28(6):45-46.[3]刘慧芳.卡维地洛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7):33-35.[4]周云.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衰的疗效及对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3,25(2):90-92.[5]高三玲.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5,29(5):351-353.[6]梁菲菲,冀美佳,武俊华.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7,28(1):20-23.组别(n=40)心绞痛AMI复发死亡MACE发生率血清B NP(x±s)治疗前治疗后A组B组χ2/t P 413118(20.0)2(5.0)4.110.04262.7±48.3260.3±48.60.220.83168.4±47.694.7±47.86.910.00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李延召(河南省南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阳473000)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小剂量胺碘酮(Amiodarone)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之一,对于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也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本文将对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效果进行研究,以期为临床上的治疗提供参考。
心律失常是指心率、节律和传导方面的异常,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脏疾病。
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儿科领域占有较高比例,早期的治疗对于小儿心律失常的预后至关重要。
小剂量胺碘酮由于其抑制心房颤动和心室颤动的效果,在小儿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小剂量胺碘酮的剂量与成人相比较小,通常为2至5 mg/kg/日,分为2到3次口服给药。
胺碘酮的半衰期较长,可以维持较好的药物浓度效应,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药效。
该药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治疗心律失常:延长动作电位、抑制自律性和缩短有效不应期。
一项针对小儿心律失常的研究表明,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和频率。
研究对象为年龄在1个月至14岁之间的30名小儿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其中一组接受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周期为6个月,观察期为12个月。
结果显示,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组中,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和频率明显减少,且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而在安慰剂组中,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和频率无明显改善。
另一项研究对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观察。
研究对象为年龄在2个月至12岁之间的50名小儿心律失常患者,接受小剂量胺碘酮治疗。
结果显示,在治疗过程中有7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肝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和皮肤过敏等。
甲状腺功能异常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均为可逆性,停药后即可恢复正常。
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具有明显的疗效。
该药物通过多种机制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可以有效控制心律失常的发作次数和频率。
尽管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这些反应通常是可逆性的。
在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中,小剂量胺碘酮是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76例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方法 76例心律失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
对照组采用心律平片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心律失常患儿采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能取得满意疗效,促使患儿心律正常,促进患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剂量;胺碘酮;小儿心律失常;心律平片;临床疗效
小儿心律失常是指小儿心脏活动起源或传导受阻导致心脏波动的频率和节律异常现象,其中由心脏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引起的过早搏动是常见的小儿心律失常情况[1]。
引发小儿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是无器质性心脏病,其次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紧张、疲劳等也可以引起小儿过早搏动,相关资料显示,1%~2%的健康学龄儿童有过早搏动。
其主要临床表现就是心律不稳定,少数患儿有胸闷、心悸等不适感[2]。
大部分患儿通过有效治疗原发病即可改善心律失常情况,但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出现的早搏和心电图上呈多源性、自觉症状患儿应采用抗心律紊乱药物治疗,主要药物有心得安、心律平、乙吗噻嗪、地多卡因、胺碘酮等。
我院采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取得了满意结果,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76例心律失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8例。
观察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8个月~9岁,平均年龄4.3±1.6岁;传导阻滞5例,异位心律18例(心动过速8例,心房纤颤4例,房室交界性早搏6例),窦性心律失常15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9例;年龄1岁~8岁,平均年龄4.7±1.5岁;传导阻滞6例,异位心律19例(心动过速9例,心房纤颤5例,房室交界性早搏5例),窦性心律失常13例。
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治疗前均采用胸部X线片、24心电图及12导联心电图进行检测,并对患儿肝肾功能、甲状腺进行常规检测。
对照组38例患儿采用心律平片治疗。
具体为:心律平片初始剂量10~15mg(kg·d)-1,一日3次,口服,之后根据患儿病情酌情减少为2~5mg(kg·d)-1,一日1~2次,口服。
观察组38例患儿采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
具体为:第一周胺碘酮的剂量为10~15mg (kg·d)-1,一日2次,口服;第二周胺碘酮的剂量为6~10mg(kg·d)-1,一日2次,口服;第三周及以后胺碘酮的剂量为2~5mg(kg·d)-1,一日1次,口服。
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3个月后比较其临床疗效。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儿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消失,动态心电图检测患儿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90%。
有效:患儿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动态心电图检测患儿心律失常减少60%~90%。
无效:患儿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动态心电图检测患儿心律失常减少≤60%,患儿病情甚至有加重现象。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观察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 38 26(68.42) 10(26.32) 2(5.26) 36(94.74)对照组 38 13(34.21) 15(39.47) 10(26.32) 28(73.68) P值<0.05 >0.05 <0.05 <0.05 x2值 8.90 1.49 6.33 6.33 3.讨论
小儿心律失常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多是由于患儿心脏病、心肌炎等引起,此外,服用洋地黄、奎尼丁中毒、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也可引起儿童心律失常,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现象甚至危及患儿性命,因而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4]。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临床上已有多种方法治疗小儿心律失常,但药物治疗特别是针对快速心律失常患儿有其明显
的优势。
目前临床用于抗心律紊乱的药物较多,但大多数药物副作用较大,常使患儿产生不良反应,疗效不容乐观。
采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近年来多有报道,其良好的临床疗效越来越得到认可[5]。
胺碘酮属Ⅲ类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是一种轻微非竞争性α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其药理作用是减慢房室旁路的传导速度并延长其不应期,从而降低心室心肌、心房、结区的兴奋性,减低窦房结自律性,从而改善患儿心律失常情况[6]。
此外,胺碘酮还具备扩张冠状动脉和抗颤特性的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紊乱药物。
胺碘酮按常规剂量虽然能取得满意疗效,但常使患者产生甲状腺、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且过多用药还会加重患儿心律失常现象,因而,需要采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
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不仅能显著改善患儿心律失常现象,还能有效避免不良反应。
本次研究取得了满意效果,观察组疗效显著,总有效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73.68%,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表明,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疗效确切,明显优于采用心律平片治疗,能显著改善患儿心律失常现象,促进患儿健康成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武彦秋,胥冬梅,杜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小儿室性心律失常26例临床观察[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29(01):43-44.
[2]戴仁森.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50例[J].中国药业.2012,21(20):101-102.
[3]刘利君,贺集贤,何元军.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1,23(06):1026-1027.
[4]陆春云.观察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J].舟亢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08):1133-1134.
[5]张艺,张琼.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01):99-100.
[6]袁李艳.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