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 格式:ppt
- 大小:902.00 KB
- 文档页数:32
第三节文学本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一、有关文学本质的不同观点1、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这种观念认为,从本质上说,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一般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质;而为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审美的属性。
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存在是由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特定地位决定的。
这种观念主要依据的是马克思有关社会结构划分的理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生产关系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根据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可以看出,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部分组成。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显然,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属于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属于特定上层建筑中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必然受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一般关系的制约。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一般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同时,上层建筑一经形成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也应该从这种基本关系去理解:一方面,文学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另一方面,文学一经形成,又积极的给予经济基础以能动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如艺术、哲学、宗教等比起政治和法律制度来,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如恩格斯所说,它们是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
文学的性质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第一,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正如毛泽东所说,“文艺源于生活又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
如中国古代,孔子称“诗可以观",认为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在西方,巴尔扎克也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个民族生活和思想的“镜子”。
一般来说,那些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应。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管内容和形象多么丰富,表现方式多么曲折,距离现实多么遥远,总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历史和现实根源。
马克思也热情地盛赞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小说家。
一般说来,那些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作品,是对时代真实社会状况比较直接的反映。
第二,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客观存在,作家和普通人一样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但作家又有别于普通人,他会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推动力量,并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观点。
如曹禺的《北京人》,高度浓缩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变迁。
有的作家能够以先进思想为指导,深入体验生活,了解生活,洞察社会生活的发展情势,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同时,体现出符合人类进步的意识形态倾向。
如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以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等这些小说描写的人物几乎囊括他们所处时代各个阶级、阶层的典型,组成了一个个矛盾统一的人物形象世界,展示出宽广的社会生活画面,有助于读者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
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促使巴尔扎克在文学作品中对资产阶级必然战胜封建阶级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文学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来表达作者的想法和情感,同时也能够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既是一面反映社会现象的镜子,又是一种引导社会意识的力量。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探讨文学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一、塑造民族认同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描述民族历史、风俗和传统来塑造民族认同。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作家通过描述英雄人物和传统价值观来强化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这种通过文学作品表达的民族认同,可以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二、呼唤社会变革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可以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矛盾,呼唤社会变革。
一些文学作品以鲜明而生动的方式展现社会的黑暗面,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激发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就揭示了当时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改革的思潮。
三、传达思想理念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娱乐,还可以通过作者的思想理念来影响读者的社会意识形态。
作家可以通过塑造角色和展开故事情节来传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例如美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84》一书中通过未来世界的描述,表达了对权力滥用和极权主义的批判,引导读者对社会政治问题进行思考。
四、激发创造力文学作品承载着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它们能够激发读者的创造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从而开拓思维空间,激发创造力的火花。
文学作品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以启示读者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五、塑造价值观念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往往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也会对读者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例如在经典小说《红与黑》中,作者斯坦达尔通过描述主人公朱利安的奋斗和追求,向读者传达了自尊、自立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这样的价值观念可以对读者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文学艺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文学艺术作为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还能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文学艺术通过人们的创作和欣赏,不断地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文学艺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作用。
一、文学艺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文学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通过作品中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等元素,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态度和观念。
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通过对人性、社会现象和历史环境的描绘,塑造了人们的社会认知和价值取向。
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共鸣,不仅引发读者对道德伦理的思考,还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文学艺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塑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常涉及人们在面对道德困境和选择时的抉择,通过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思考。
例如,《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赢得了读者对于勇气、执着和坚持的赞赏。
这样的作品无疑对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反映社会现实和批判社会问题文学艺术作品常常通过对社会现实和问题的描绘,暴露社会的不公平与不合理,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1984》这部作品通过描述一个威权主义社会的恶劣状况,带领读者去思考权力与控制的问题。
这样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对于权力滥用和思想控制的关注。
3.传递情感和美的追求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引发了读者对于情感世界和审美价值的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鸣往往能够促进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和认同。
例如,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然、爱情和自由的追求,这样的情感共鸣引发了人们对于美、自由和个体价值的思考和追求。
二、文学艺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推动作用文学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作品的传播和推广,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欣赏,更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和传递思想的媒介,既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也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学的创作与呈现往往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文学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塑造都会受到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制约。
例如,在社会主义时期,文学作品常常强调集体主义、社会公正和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念,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文学作品更加关注个体的追求、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影响使得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历史。
其次,文学作为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回应和思考,具有了解和探讨社会现象的独特角度和深度。
通过文学作品,作家可以揭示社会问题、批判社会弊端、探索社会发展方向等,从而引起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例如,许多文学作品通过深入地刻画社会现象中的个体命运、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引起了读者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具有跨越时空和文化差异的力量,可以通过揭示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类困境和心理,加深人们对其他文化和社会的了解和尊重。
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常常被用作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不同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总之,文学与社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它不仅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态势、加深文化交流和理解。
因此,对于文学的研究和推广,对于社会和个体的思考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文学的性质1.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界定文学的性质?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达作家的审美情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根本上受社会存在、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会对社会存在、经济基础产生能动的作用。
不同的意识形式在呈现方式上也互有不同,而文学艺术往往以感性审美的方式呈示于人。
这表明文学既具有一般意识形态的共通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特征?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①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它通过创造艺术形象,以不同于科学和逻辑的方式反映社会生话。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性掌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②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或不自觉的显现。
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其中,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③实践性: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表现在文学对政治实践、对经济与社会变革、对人的精神世界和观念的影响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其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①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②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③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4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
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
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
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
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6.文学是审美的艺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如何理解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材料来构筑艺术形象的,并以渗透着情感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
简单地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具有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概括性、模糊性。
因此,它更易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意识性、社会性、和独特性。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从社会生活到文学作品,须经过作家心灵的中介加工。
在这个问题上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归结为“再现说”、“表现说”和“能动反映论”。
文学作为人的精神创造产品,带有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
其最为直接和独特的作用是它的美悦作用。
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得到情绪上、感觉上和精神上的满足。
其次是认识作用。
可以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和理解生活的能力。
最后是教育作用。
文学作品能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人提高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力量。
《辞海》是这样定义文学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
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又称为“语言艺术”,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
”文学的这种性质就决定了文学既有“纯艺术的”,又不可避免地反映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乃至对历史的总结、评判以及对其发展方向的主观愿望。
如外国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红与黑》、《巴黎圣母院》、《人间喜剧》、莎士比亚戏剧、中国的《诗经》、曹操的诗歌、《水浒》、《三国演义》等。
即使是《红楼梦》,能简单的说它就是一部爱情的悲剧小说吗?鲁迅说,翻开中国的封建史,看到的就是“吃人”两字。
看《红楼梦》就能感到这个社会就是扼杀人性,因而不可避免的产生要推翻这个社会的冲动。
事实上,《红楼梦》从它一问世就被看作有伤风化和“反书”而遭禁,并不是后人把“革命”强加在它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