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审美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简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特定的价值观、思想观点和思想倾向。
它涉及到作者对社会、人生、道德、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选择和定位。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学作品往往反映出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包括对人性、人类命运、生死、幸福、苦难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作品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可以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人道主义等不同的观点。
2. 社会理念和历史观:文学作品可以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和揭示,展现作者对社会问题和历史发展的理解和看法。
作品中所体现的社会理念可以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不同的立场。
3. 道德价值和伦理观: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到对道德问题和伦理观念的探讨和反思。
作品中所展现的道德价值可以是善恶的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等问题。
4. 美学观和艺术追求:文学作品中也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艺术表现方式的选择。
作品中所呈现的美学观可以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等不同的美学理念。
总的来说,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包含了作者对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和艺术观的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思想倾向。
它影响了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方面的
表现。
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同时也对读者的审美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与文学审美反映的特征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对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它认为文学作品不仅源于社会现实,而且反映了社会的意识形态。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不仅仅是因为其艺术性和美感,还因为它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即作品所体现的意识形态。
在文学审美反映的特征方面,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重要凭借。
如果一篇文学作品只是单纯描述一个事件或情节,那么就难以达到审美的效果。
而如果作品能够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主题,并通过一些情节、人物等来体现这一主题,那么读者将会更易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意义。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作品的主题不仅仅关乎文学本身,也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例如,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学作品常常从生存、尊严、国家等方面体现人民对社会的期望和思考,而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个人情感经验的追求和反思已经成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主题。
其次,人物形象也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主要行动者,还是作者表达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媒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作者所创造的,也代表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反思。
例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价值和尊严,这种情况的反映就象征着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自我救赎。
最后,语言表达也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具有不同于日常语言的特殊性。
通过语言的艺术性表达,作者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传递给读者。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字句和形象等也能够反映出作者对理性思考、美感追求、以及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很多作家通过采用具有民间口味和地方特色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社会中普罗大众的关注和愿望。
文学的定义及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使用文字来表达情感、思想和精神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审美形式。
文学可以将世界表达得流畅、生动,而审美意识形态就是文学所表达的审美观念、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集合体。
传统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包括几个属性,例如情节、语言、格调以及文学中的文化内容。
情节指的是文章由开始到结束的整体发展,故事结构围绕着主角的行为变化,在审美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叙事,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语言表述指的是作家在文章中使用的华丽、有针对性的语言,来表现主角的思想感受、情绪变化,也可以表现情节中角色之间的关系转变。
格调是指作家在表达文章内容时使用的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而文学中的文化内容则是指文章中所表达的文化主题、思想以及现实社会现象等。
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具有主题性、激情性和实用性,并且在情节表述、语言表述和格调表述中都具有创新性。
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老炮儿》等小说,表现出了它们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绪变化,以及个性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洞见等;《青年》杂志则以报告文的形式表现出了文章的实用性,让读者更好的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变迁,从而启发人们改变现状,作出新的选择。
总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可以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上表现出所表达的人物思想和情感,以及时代语境中
的文化主题和社会观念,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感受和价值取向,为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一种以文学为核心, 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体现了人们古今中外对审美美学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可以说,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之一,是它以文学审美作为核心,体现了人们对审美的理解。
它源自人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它的创新性和包容性都很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审美理解,向前发展。
比如,古代中国文学家以其高度的审美精神,构造出独特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并将它深入到文学审美理解之中,在审美情感和审美文本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表现为其审美思想的发展历程,它是由过去文学审美精神的积淀和今日文学审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从而形成一种系统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
审美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古今中外人们对审美美学的认识,而且体现了审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审美观更加升华和成熟。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就是它可以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自身的视野,建立或重建自身的思想审美价值。
审美思想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和热爱,使人们由内而外走向艺术的深层次,探索生活的真谛,同时也能促进人类文艺的发展。
总结而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以文学审美为核心,以审美精神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它由历史和文化背景决定,也就是它是一种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审美理解,它倡
导以文学为核心的审美思想,帮助人们审视自身,拓展视野,建立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还可以唤起人们对美的理解,激发人类文艺的发展,开创新的审美观。
从美的意识和美的实现两个方面分析文学的审美性文学的审美,可以从美的意识和美的实现分析。
文学审美的艺术性人的一生是审美的一生,人的生活是审美的生活。
我们总倾向于用审美的眼光去认识,了解我们的生活中的事物,去发现它们的真善美。
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即广义的美感,包括审美的感知、感受、趣味、理想、标准等各个方面,是审美心理活动进入思维阶段后的意识活动。
人们常通过艺术来研究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主体对客观感性形象的美学属性的能动反映,包括人的审美感觉、情趣、经验、观点和理想等。
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并且,人也按照加强这种感受的方向来改造和保护环境,由此形成和发展了人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与社会实践发展的水平有关,并受社会制约,但同时具有人的个性特征,审美陶冶人的情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审美意识与人类一切社会意识现象一样,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我们在研究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与发展的时候可以发现,初级形态的审美意识具有原始的物质功利的性质,是一种朴素的审美直观,它的起源与人的器官和感官的形成和发展是直接联系着的。
举例论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出文学的思想。
例如,李白的《行路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把跋扈李白的正义审美思想表现出来,强调了正义应该比物质上的难处来得更重要。
再如,沈括的《送灵澈上人》中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句话反映出沈括知足常乐的清新审美思想,表现出生活难得尊崇,欣然浪迹天涯的乐观气象。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往往能够彰显出作者的个性品格,以及文化理念和审美观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答案: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其具体内涵是,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主体把握对象的方式上看,是认识又是情感;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须假定性又须真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则是文学区别与其它意识形态的特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作为独特的思想系统,并非现在某些人所说的“纯审美主义”或“审美中心主义”。
与文学情感表现论也不相同。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是有丰富的完整的内涵的,总的说它是一种复合结构。
这大致可以从下面几点加以说明:第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无须讳言的。
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
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官吏、知识分子等,都是社会的不同集团与群体。
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他们的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如一个商业社会,老板与雇工的地位不同,他们之间也各有自己的利益,作家若是描写他们的生活和关系,那么作家的意识自然也会有一个倾向于谁的问题,如果在文学描写中表现出来,自然也就会有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
但是,无论属于哪个集团和群体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在集团或群体的倾向上面。
作家也是人,必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
如果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那就必然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从而超越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
例如描写男女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朋友之情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人类普遍的感情。
大量的描写山水花鸟的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的普遍之情。
文学的审美意识属性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文学更是审美的;文学之所以为文学主要就在于文学的审美性。
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正是以为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所以审美的无功利性、形象和情感特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的功利、理性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
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因此,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就具有三方面的特征: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首先,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性与功利。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
文学的无功利性“背后”又总是存在着某种功利。
文学直接的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文学活动是无功利与功利的交织。
在文学活动中,无论创作还是欣赏,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创作和欣赏的瞬间一般都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性。
如果一个作家正在描写一处美景,却在想入非非地动心思要“占有”这处美景,那么他的创作就会因这种“走神”而不能艺术地描写,使创作归于失败。
一个正在剧场欣赏《奥赛罗》的男子,若因剧情的刺激而想起自己的妻子有外遇的苦恼,那么他就会因这一考虑而愤然离开剧场。
在创作和欣赏的时刻必须排除功利得失的考虑才能进入文学的世界。
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狄德罗说:你是否在你的朋友或情人刚死去的时候就作哀悼诗呢?不会的,谁在这个当儿去发挥诗才,谁就会倒霉!只有当剧烈的痛苦已经过去,感受的极端灵敏程度有所下降,灾祸已经远离,也只有到这个时候才能控制自己,才能做出好文章。
狄德罗的意思是,当朋友或情人刚死去的时候,满心是得失利害的考虑同时还要处理实际的丧事等,这个时候功利性最强,是不可能进行写作的,只有在与朋友或情人的死拉开了一段距离之后,功利得失的考虑大大减弱,这时候才能唤起记忆,才能发挥想象力,创作才有可能。
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部作品的评价也会因为各自的审美情趣而产生分歧。
本文将从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两方面来探讨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旨在从中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迷人之处。
一、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指个人在接受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反应以及对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审美特征的感受和理解。
由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的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
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人、打动人、影响人,就是因为它吸引观众的审美情趣。
例如,如果一本小说主角描述得深刻细致,情节曲折离奇,那么就会吸引那些喜欢复杂、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情感丰富的人群。
而一些看重内容的人则会将小说的价值视为普通。
因此,人们的审美情趣是各具特色的,不同的审美情趣会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指观众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思考和解释时所形成的观念、观点和方法。
它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人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尤其是其反思性的能力。
这种能力来自于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读解能力、批评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文化、历史等方面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读完一篇小说之后,一个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人,会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以及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寻找潜在的含义和内涵,然后形成自己的独特理解。
而一个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只会停留在故事情节的表面,而不去探究作品的深层次意义。
总之,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是它们都能影响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理解。
想要深入欣赏文学作品,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才能更好地赏析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包含着什么内涵呢?一、文学与意识形态当我们面对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内涵”这个命题时,一般的解释方法是:意识形态指什么?审美意识形态有什么性质和内涵?文学具有怎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殊性?文学从本质上说属于意识形态。
根据社会科学和人文学常识,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构成,上层建筑由政治法律等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两个层次构成;意识形态又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如哲学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
意识形态是关于人的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或者可看作是人对世界及自我的观念及其体现,它总是涉及人们所说、所写、所信仰的东西(话语体系)与人们身处其中的种种社会关系之间的复杂联系。
它表明话语领域存在着不同集团、阶层、阶级、民族或各种权力之间的复杂冲突与调解情形。
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同样具有这种一般性质。
任何意识形态都必然表现为话语形态,文学正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
话语,在语言学中原指“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text),通常限于指单个说话者传递信息的连续话语”。
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参见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59 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中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制约着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比起政治法律制度,距离经济基础要远些,属于“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恩格斯语)。
文学和其他艺术属于审美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距离更远。
它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但这种关系是间接性的和有距离的;另一方面它有其特殊性:是审美的意识形态。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透视文学,是因为,在现代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里,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强烈生命力的范畴,也是现代思想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重要的分析参照系。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和人民的思想观念,还表达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审美观念。
这些审美意识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文艺创作和审美理论。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作品、传统艺术和审美观念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每一种文体都表达了当时人民对美的创造和追求。
其中,古代诗歌常常通过五言、七言的形式抒发情感,表现美好的意境和美的情感,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诗独具内涵,形象生动,具有美学魅力。
另外,散文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又以唐代散文为代表,其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神。
如韩愈的《师说》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话诠释了友谊的真谛,其婉约清新的文风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传统艺术中的审美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传统艺术也是望尘莫及的舞台,其包括了中国画、雕刻、工艺、音乐等多个方面。
中国画在古代被誉为“东方绘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线条勾勒和墨色渲染为特色,体现了我国绘画的审美风格,如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临街铺面和角楼楼阁的细致描绘,以及随处可见的小人物,极富生活气息,展现了古时城市的繁华,是唐宋文艺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此外,中国古代雕刻和工艺技艺也是独具特色的。
其中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凭借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表现中国传统审美,在古代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它们一直被广泛使用,发挥了无与伦比的艺术效果,如所谓的“四大名窑”--哥窑、汝窑、定窑、官窑,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造型,深受世人推崇。
三、审美观念中的审美意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美观念有其特别的独特性,它们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在审美领域的精华,有极高的学术与实际研究价值。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意识简介古代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独特而丰富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意识。
这些观念和意识影响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阅读方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观念及其背后的审美意识。
古代文学的美学观念1. 出自宇宙秩序之美在古代文学中,人们常常将美与宇宙秩序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天人合一" 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统一视为最高境界。
2. 追求精神与情感之美在古代文学中,表达内心情感以及探索灵魂世界是重要的创作主题。
通过细腻深沉地描绘人物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思考,古代作家力图展现出精神与情感之美。
3. 强调艺术形式之美古代文学注重艺术形式的表达,包括韵律、节奏和修辞等方面。
例如,在古希腊的史诗中,使用了严谨的韵律和而唱的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识1. 追求完善和卓越在古代文学中,人们追求卓越和完善是一种重要的审美意识。
作者努力以独特而精湛的表达方式呈现作品,并注重细节处理以及结构安排,使得作品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
2. 尊重传统与创新古代文学审美意识中存在着对传统和创新的尊重。
作家们在秉持传统文学规范与观念的同时也不忘进行创新实践,通过突破常规来展示全新的审美体验。
3. 引发思考与启示古代文学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引发读者们深入思考,并给予他们新的启示与感悟。
这种引导思考并唤起读者情感共鸣的审美意识,使古代文学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结论古代文学中的美学观念与审美意识在无数作品中得到体现。
通过追求宇宙秩序之美、精神与情感之美以及艺术形式之美,古代文学作品展示了独特而卓越的审美境界。
同时,强调完善和卓越、尊重传统与创新、引发思考与启示等审美意识也推动着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创新。
这些观念和意识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纠缠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渗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
第一,从目的看,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本身也隐含有某种功利意图;第二,从方式看,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第三,从态度看,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带有某种认识性。
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识。
在古代文学中,审美意识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对美的追求、审美标准的确立以及审美情感的表达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探讨,以期揭示古代文学中独特的审美意识。
首先,古代文学对美的追求体现了审美意识的独特性。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如《山水诗》中的山峦起伏、江河流淌,以及《田园诗》中的田野风光、农民劳作等。
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古代文学中的美景描写常常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展现,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美的力量。
其次,古代文学审美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审美标准的确立。
在古代文学中,美的标准往往与道德、伦理观念相结合。
例如,古代诗词中常常强调“文以载道”,即将美的表达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这种审美标准的确立使得古代文学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不仅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人性、道德的思考与反思。
通过审美标准的确立,古代文学成为了一种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的品格和行为。
古代文学中审美情感的表达也是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通过情感的表达来传递审美的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雨水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天来临的期盼。
通过对情感的表达,古代文学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还体现在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上。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韵律、节奏等技巧,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运用了对仗、押韵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
这种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使得古代文学作品在审美上更加精致,也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欣赏。
总之,古代文学中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对美的追求、审美标准的确立、审美情感的表达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追求等方面。
古代文学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对美的标准的确立、对情感的表达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展现了独特的审美意识。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概念、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可从三个方面看:第一,从目的看,文学并不直接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然而间接地或内在地又有某种功利性,即力求审美地掌握世界,并把审美无功利性当作实现现实功利目的的手段。
第二,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又渗透着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并要求人以活生生的审美态度去把握。
但形象被置入文学时,必须依赖于作家分析时代、素材、主题及预测读者反应的理性力量。
第三,从态度看,文学的形象世界直接凝聚着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审美情感,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的客观理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交织在一起。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与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的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三处代表性的阐发: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
这里的“审美特质”在客体上表现为:面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文学所撷取和反映的“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
”此处也对审美作了正面阐释:“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而回到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上去了:“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
”而审美也变成了人对事物的特殊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
”,武汉、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间接的,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等中介环节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
[10] 我们说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
并非把文学看成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
当我们提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时候,就明确把“审美意识形态”自身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一的系统。
这里我想首先说明“审美意识形态”的整一性和独立性问题。
毫无疑义,在马克思的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中,社会经济基础制约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分成两类,一类是社会政治制度等,一类是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要寻找社会经济基础的解释。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基础对意识形态的制约要经过多种“中介”,有时候这种制约作用并不是看得很清楚的。
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哲学、宗教和文学艺术等作为“更高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恩格斯语),其相对独立性就更加明显。
有时候我们很难找到最“上层”的艺术与最“下层”的经济的联系。
马克思在其著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所揭示“物质生产的发展对于艺术生产的发展的不平衡的关系”,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
盛唐时期无论如何“昌盛”,其物质生产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与我们今天高科技时代的物质生产相比拟,但是却生产了魅力无穷的、无与伦比的盛唐诗歌。
诗歌的生产不是直接与经济的发展的程度相联系的。
物质生产存在着一条不断进步的规律,而文学艺术的发展却不存在这种“进步”的规律。
诗歌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诚然是那个社会的产物,有产生它的独特的多种的社会条件,但一味把艺术的发展直接与社会的经济基础直接联系,是没有意义的。
文学艺术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自身有很强的独立性。
这一些都是大家都熟悉的,我在这里旧话重谈,只是为了强调我们的讨论还未离开马克思思考的原野。
里重点要强调一个观念,即所谓的“意识形态”是对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抽象,并不存在一种称为“意识形态”的实体。
第一,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确表现出集团的、群体的倾向性,这是无须讳言的。
这里所说的集团、群体,包括了阶级但又不止阶级。
例如,工人、农民、商人、官吏、知识分子等,都是社会的不同集团与群体。
不同集团、群体的作家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代表着不同的利益,这样他们必然会把他们的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渗透到文学的审美描写中,从而表现出不同集团、群体的意识和思想感情的倾向性。
如一个商业社会,老板与雇工的地位不同,他们之间也各有自己的利益,作家若是描写他们的生活和关系,那么作家的意识自然也会有一个倾向于谁的问题,如果在文学描写中表现出来,自然也就会有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
但是,无论属于哪个集团和群体的作家,其思想感情也不会总是被束缚在集团或群体的倾向上面。
作家也是人,必然也会有人与人之间相通的人性,必然会有人人都有的生命意识,必然会关注人类共同的生存问题。
如果体现在文学的审美描写中,那就必然会表现出人类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愿望,从而超越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的倾向性。
例如描写男女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朋友之情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人类普遍的感情且也属于全人类的共同的美好感情。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集团倾向性和人类共通性的统一,是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重要表现第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从功能上看,它既是认识又是情感。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无疑包含了对社会的认识。
这就决定了文学有认识的因素。
即使是那些自称是“反理性”的作品,也包含了对现实的认识,只是其认识可能是虚幻的、谬误的而已。
当然有的作品,其认识表现为对现实的批判解析,如西方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就表现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种种不合道义的弊端的评价与认识;有的作品则表现为对现实发展的预测和期待的认识,许多浪漫主义的作品都是如此。
有的作品看似十分客观、冷静、精确,似乎作者完全不表达对现实的看法,其实不然。
这些作品不过是“冷眼深情”,或者用鲁迅的话说“热到发冷的热情”,不包含对现实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说文学的反映包含了认识,却又不能等同于哲学认识论上或科学上的认识。
文学的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文学的认识与作家情感态度完全交融在一起。
例如,我们说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它深刻揭示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法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他的这种规律性的揭示,不是在发议论,不是在写论文,他是通过对法国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命运的描写,通过各种社会场景和生活细节的描写,通过环境氛围的烘托,暗中透露出来的。
或者说,作者把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情感评价渗透在具体的艺术描写中,从而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理解。
在这里,认识与情感是完全结合在一起的那么,这样的认识与情感结合的形态,究竟是什么呢?黑格尔把它称为Pathos,朱光潜先生译为“情致”。
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
情致所打动的是在每个人心里都回响着的弦子,每一个人都知道一种真正的情致所含蕴的价值和理性,而且容易把它认识出来。
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
黑格尔的意思是,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可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视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俄国的批评家别林斯基在发挥黑格尔的“情致”说时也说:艺术不容纳抽象的哲学思想,更不容纳理性的思想,它只容纳诗的思想,而这诗的思想—不是三段论法,不是教条,不是格言,而是活的激情,是热情……,因此,在抽象思想和诗的思想之间,区别是明显的:前者是理性的果实,后者是作为热情的爱情的果实。
[3] 这应该是别林斯基在他的文学批评活动中把握到的真理性的东西。
事实的确如此,文学的审美意识作为认识与情感的结合,它的形态是“诗的思想”。
因此文学史上一些优秀作品的审美意识,就往往是难于说明的。
例如《红楼梦》的意识是什么,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今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仍没有满意的“解味人”(曹雪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因为《红楼梦》的审美意识形态是十分丰富的,人们可以逐渐领会它,但无法用抽象的言辞来限定它。
有人问歌德,他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不予回答,他认为人们不能将《浮士德》所写的复杂、丰富、灿烂的生活缩小起来,用一根细小的思想导线来加以说明。
这些都说明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由于是情致,是认识与情感的交融,认识就像盐那样溶解于情感之水,无痕有味,所以是很难用抽象的词语来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