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Kylin版
- 格式:doc
- 大小:146.50 KB
- 文档页数:18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1、心理学内部对行为主义的反抗2、认知心理学对前辈的继承3、认知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语言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二、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符号: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等;符号结构:语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进行操作三、认知心理学的实质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一、减法反应时实验AA Aa星形在十字之下十字在星形之上星形不在十字之下十字不在星形之上星形在十字之上十字在星形之下星形不在十字之上十字不在星形之下二、相加因素法实验三、“开窗”实验速度——正确率权衡问题四、出声思考问题行为图五、计算机模拟第二章知觉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1、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
知觉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2、知觉的刺激物说:知觉只具有直接的性质三、知觉加工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都是间接知觉的观点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与知觉的刺激物说差异不明显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内温的实验:总体一致的三种关系1)一致:听到和看到的字母相同2)无关:被试听到的是字母,但看到的是长方形3)冲突:被试听到的是一个字母,但看到的是另一个字母四、模板说新的补充:预加工过程;其次,外部刺激同时与所有可能的模板进行匹配。
五、原型说记忆中贮存的不是模板而是原型,它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六、特征说模式的元素可以被称为特征,在模式识别时先抽取对象的特征,再对这些特征进行合并,然后再进行匹配。
优点:1、有更强的适应性;2、可以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3、使模式识别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索尔所《认知心理学》(第7版)笔记第1章认知心理学导言1.1复习笔记一、认知心理学1、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对于信息的知觉,理解,思考,答案的形成和产生。
2、认知心理学是关于思考着的心智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信息的获取、储存与加工,以及问题解决等。
3、认知心理学涉及心理过程的所有领域—从感觉到知觉,模式识别,注意,意识,学习,记忆,概念形成,思维,成像,回忆,语言,智力,情绪,发展过程——横跨行为的广泛领域。
二、信息加工模型1、信息加工模型(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信息加工模型是一个得到普遍采用的认知模型,该模型假定信息加工分成一系列阶段,每一个加工阶段都只执行一项单独的功能。
信息加工模型并不是唯一的认知模型,例如,另有一个神经科学模型(neuroscience model)则着眼于研究产生认知经验的内在脑功能。
2、信息加工模型建立的假设:(1)认知活动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
(2)每一个阶段都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独一无二的加工。
最终的反应被假定为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结果。
(3)每一个阶段都从先前阶段接受信息,然后完成其独特的功能。
由于信息加工模型的所有成分之间都存在某种相互联系,一般认为这个序列始于输入信息。
3、信息加工模型两个重要的问题:(1)信息加工经过了哪些阶段?(2)信息在人类心智中是怎样表征的?三、认知心理学的领域(一)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家致力于为他们的发现寻找神经学的解释,而神经科学家也开始面向认知心理学家,向他们解释神经科学实验室中的发现。
(二)感觉/知觉心理学中直接涉及感觉刺激的检测和解释的分支,就是感觉(sensation)和知觉(perception)。
感觉信息只有在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被知觉到。
对于知觉过程来说,某些线索会显得更重要些,另一些显得无足轻重。
(三)模式识别环境刺激很少会被知觉为各个孤立的感觉事件;这些感觉事件通常被知觉为一个更有意义的模式的组成部分。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可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兴起于本世纪50 年代中期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1.研究范围: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2.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Newell 和Simon 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或人工(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是模式,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而形成符号结构,符号和符号结构是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一个符号结构可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标志一个程序,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进行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信息加工系统也就是物理符号系统或符号系统。
目的在于强调这种符号系统确实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或者在现实世界中是可以实现的。
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加工器(包含 3 个因素:一组基本信息过程、短时记忆、解说器)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1.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2.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3.认知的内部心理机制问题被称作心理学中的“心理主义”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抽象分析法:不管应用哪一种方法,认知心理学都强调将条件与结果加以对照,即将输入和输出联系起来进行推理,以发现某一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一、减法反应时实验1.研究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2.由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 提出,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完整word版)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
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
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
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
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
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
,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
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
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
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
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
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
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认知心理学是研究认知或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它的产生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包括行为主义的失败和对心理过程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重视,而外部原因则包括“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影响、计算机科学的影响、社会的需要和对智力开发的需求等。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所贡献。
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体现在它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它还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
这个新的研究方向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使心理学研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它扩大了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内部心理机制,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并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在具体研究中,认知心理学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
其中,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减法反应时实验、相加因素法实验、开窗实验等,而计算机模拟则是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知觉现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觉的基本看法是,知觉是寻求对信息的最佳解释过程,具有积极主动性和选择性。
同时,知觉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是现实刺激和过去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知觉的刺激物说和假设考验说是两种对知觉的不同看法。
刺激物说认为,知觉是对刺激物的直接反应,而假设考验说则认为,知觉是对假设的考验,是基于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对刺激物进行推测的结果。
这两种看法的不同在于,刺激物说强调刺激物的作用,而假设考验说则强调知觉者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认为人类在识别物体时会将其与存储在记忆中的模板进行比较,找到最匹配的模板来识别物体。
二)特征分析说认为人类在识别物体时会将其分解为不同的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组合起来来识别物体。
支持特征分析说的证据有:1、特征自主性:当我们被要求识别一个物体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它,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识别它,这表明我们识别物体时关注的是其特征而非其整体形状。
《认知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确立。
他将认知心理学划分为:视认知、听认知和记忆与思维高层次心理过程三部分。
人类认知加工信息的特性-----可描述性、层次性、方向性、阶段性和实体包容性。
广义认知心理学:即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人脑对信息的加工是采用并行分布式处理的)对人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1认识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认知是指信息经感觉输入的变化、简化、加工、存储、恢复以及使用的全过程。
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处理过程。
3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过程。
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和个体对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同时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信息加工对认知心理学的影响:首先是研讨领域的扩大其次是从物理函数的收集走向了对人的内部心理机制揭示;再次是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最后是重视差异、社会文化差异对个案研究;人由两大系统组成即: 1.维持生存的系统; 2.是认知的系统。
认知系统由四个部分组成:1有限容量的信息传递与处理系统 2认知策略系统 3认知经验系统 4自我监控系统人类认知系统的基本特征1人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
2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多阶、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
3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有限性。
4人是一个具有习得与发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
5人是新旧图式整合建构重构而获得知识的系统。
6人是不断发展的监控认知系统。
同化:指个体将新知识有效的整合并建构到自己已有图式之中的过程。
顺应:指个体不能用已有图式同化新知识时,对已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构的过程。
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指个体具有知道与使用自己知识与认知策略的能力。
元认知的实质:是监控自己的认知活动“如监控记忆(又称为元记忆)”即个体不仅具有存储与提取信息、符号等的记忆能力,而且也具有关于自己的记忆状况、对知识的保持状况以及对运用知识记忆中知识与经验的能力的了解等。
元认知能力由两个方面组成:1是知道自己具有哪些知识和经验;2是根据社会与认知环境的需要与要求知道自己有哪些能力可以使用特定的知识与认知策略,去处理特定问题的心智操作。
心理学史中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心理学的由来”(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脱离哲学的母体而正式独立成为一门科学,犹如艾宾浩斯所说“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近代心理学创始人冯特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直接的经验,任务就是用实验内省法对心理内容或直接经验进行元素分析;他认为心理元素由感觉、意象、感情组成,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因素、意象是观念的基本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混合联想而形成心理过程,继而产生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1967年奈塞尔发表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标志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科学是语言学、通讯理论和计算机科学一.语言学研究的新进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二.信息论思想的渗透,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信息论奠基人数学家申农在1948年发表著名论文《通讯的数字理论》认知心理学引用其1信息装置2信息编码3通道容量4系列平行加工;把人与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三.计算机科学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代认知心理学有两大范式或两大研究纲要,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和联结主义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又称“信息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主要是对外显性知识认知过程解释计算机隐喻是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确立前提和基石(计算机隐喻是指把计算机作为人脑功能的一种心理学模型,引申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种“计算”的观念)纽韦尔和西蒙是迄今对符号操作系统论述最完整认知心理学家具有以下六种功能:(1输入符号 2存储符号 3建立符号结构 4条件性迁移 5复制功能 6输出符号)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实际上是把人的认知活动看作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即可以按照符号结构和符号过程的表征来加工各种信息。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1.既然人具有智能,它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
2.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称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
3.既然人和计算机都是完整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计算机类比是认知心理学探讨人类智能及认知活动过程的基本方法。
最主要的认知模型有:1.纽韦尔和西蒙设计的通用问题解决程序(GPS)模型2.费根鲍姆设计的初级知觉和记忆程序(EPAM)3.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的人类联想记忆(HAM)4.安德森提出的思维的适应性控制(ACT)备注:(GPS是一个模拟人类解决问题时,如何逻辑地操作解决问题的程序,它能够为其他任务领域的问题解决提供一个解决框架,主要采取“手段-目的分析”方法及通过子目标逐步缩小解决问题)EPAM把人的记忆程序分为“操作和学习”2个步骤;HAM是调动“网络知识库”中信息,解决问题;ACT模型认为陈述性知识表征是“组块”程序性知识表征是“产生式系统”2.联结主义范式(主要解释无意识和内隐知觉记忆等)联结主义模型有6部分组成:1.一组单元 2激活状态 3联结模式 4节点激活规则 5节点输出功能 6.学习规则联结主义理论假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性”总结:“信息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是当代认知心理学2种研究取向;“信息加工”采用的是计算机类比认知过程是序列的串行加工方式处理;“联结主义”采用的是大脑神经网络类比认知过程以并行分布加工方式处理;第二节人的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模式:“感受器、感觉登记、模式识别、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感觉登记:把刚刚接受到的信息短暂保留以便作进一步加工处理的结构系统。
模式识别:介于感觉登记和短时记忆之间的信息加工处理阶段,是把进入人脑的感觉信息与先前掌握的,存储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匹配的过程。
(即为辨识外界事物,对信息进行转换与分析,以便纳入到人脑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对个体识别客体并作出正确反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联结主义取向的认知心理学:“坚持人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是平行和并列的加工原则”信息加工取向的认知心理学强调认知过程是对信息抽象系列分析与串行序列加工。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抽象分析方法又称会聚性证明法:是指采用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功能类比,通过综合与抽象,以推理、判断的方式得出某些(种)推断结论的研究方法。
(会聚性证明法不是在物理学水平上模拟描述人的心理活动,而是在抽象的逻辑推理水平上描述人的内部活动,用对符号的操作过程来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类比)第二节计算机模拟方法计算机模拟方法:是指得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
计算机模拟方法的积极影响:1.计算机模拟可以用来验证人的思维活动过程。
2.计算机模拟可以用来修正关于人的认知理论或认知观点。
3.计算机模拟可以发现尚未发现的认知活动问题,从而增强对人认知活动过程了解。
第三节流程图式研究流程图式:是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学习过程主要环节:“信息的接收、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输出、输出信息的反馈”第四节口语报告法口语报告法:是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1945年提出的“口语报告法”的基本过程:1.必须对被试者进行一定的训练2.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全部口述3.如果被试在出场思维过程中发生停顿,就问他现在在想什么4.整理由录音机录下的被试的口头报告及序列5.通过口语报告法来探索被试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操作序列,经整理分析后绘出的图例,称为问题解决行为图。
问题解决行为图由两部分组成:1.被试所具有的知识状态 2.被试的内部操作过程第五节反应时测量法反应时测量法:指刺激作用于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用“反应时”观察研究人“心理过程速度”的时间,即唐德斯反应时ABC:通过对各反应时进行减法运算,可对认知操作所需时间加以估算。
(A简单反应任务用时最短B为选择反应任务用时最长 C为分辨反应任务用时稍长)第六节内隐联想测验方法格林沃尔德在1998年关于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文章中,提出“Flower-Insent IAT”,该实验的设计呈现出内隐联想测验的典型特征: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一种花的名字(Rose)一种昆虫(Bee)的名字,一个积极词汇(Peace)和一个消极词汇(Rotten)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信息进行分类,按照实验要求揿键做出反应;实验中被试需要完成两个联合任务,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作出反应,对昆虫名字和消极词汇共同作出反应。
联合任务2中对被试花的名字和消极共同作出反应,对昆虫名字和积极词汇作出反应;通过IAT可以考察被试在完成不同反应任务时平均反应时的差值,通过反应时的差异来推断联系是否存在联合任务1中的时间比联合任务2中反应时间短,这样就可以据此推断在个体认知结构中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而在昆虫的名字和消极词汇要领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
(英语单词解释为玫瑰、蜜蜂、和平、腐烂)格林沃尔德提出的The Go/No-go(GNAT)联想测验方法:GNAT考察目标类别和属性维度(如积极和消极评价)要领之间联结强度,弥补了IAT 实验设计中需要提供类别维度,不能对某一对象做出评价限制GNAT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在GNAT中对口音刺激不做出反应,刺激呈现间隔以500-800MS较为适宜。
第三章感知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各个属性、具体特征的直接反映,是人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
感觉信息加工: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感觉信息:指涉及外部信息在人脑内的瞬间滞留,这种被滞留的信息称为感觉信息。
费希纳在1860年发现刺激强度(物理值)和感觉(心理值)之间的关系非对应关系。
“阈限值”一词最早由赫尔巴特首先用于心理学中,阈限值是一个统计概念及统计平均数,后被费希纳采用;绝对感觉阈限值指在50%时间或次数内所取得的刺激量值。
“著名的韦伯定律”ΔI/I=K其中I表示标准刺激的物理量ΔI表示差别感觉阈值K表示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