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四归纳梳理的艺术第15课从“任务”到“责任”拓展运用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223.00 KB
- 文档页数:8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核心素养|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任务群学习目标程。
2.从把握文章的线索入手,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痛悔的心情。
3.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主题时文与史铁生对话《我与地坛》与其说是你对那段艰难岁月的回顾,毋宁说那是你对生命的哲学思考,顺着你的笔触,我像观看一朵沙漠上的米尼花是如何把那生命之根深深扎在大地深处的。
你说你与地坛有缘,这绝不单单意味着你住的离它越来越近,而是你与它生命形态的接近。
你这年轻生命受挫后残缺了的肢体一如那坍圮了的高墙、散落了的雕栏,没有了那琉璃的闪光,没有了那炫耀的朱红,生命的冬季该是多么残酷艰难。
然而残酷与艰难并不是生命的终点,我知道你的视线一定会落到那“苍幽的老柏树”上,落在那茂盛的“野草荒藤”上,我似乎还能听到你的内心深处回荡着孔子对生命的呐喊:“生无所息!”好像你没有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
在面对那些活泼的小生命的时候,我完全能想象得出你那时的情形,当你赶走那些小昆虫的时候,你的眼睛里弥漫着柔和的光;你惊奇地看着那朵停在空中的“小雾”,你在为造物者的神奇而赞叹;你在那只善于思考的蚂蚁面前,想到了一个珍贵的命题:万事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无穷的乐趣。
因此你感受到了瓢虫的烦恼与信仰,你感受到了蚕蜕的寂寞与存在,你更感受到了一滴露水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你不能不到地坛中去,因为那儿有生命的磁场。
我听到了你的心灵在地坛的上空飘浮着的回响:我要像落日把人生的每一个坎坷都照得灿烂;我要像那雨燕把人生的寂寞变成悲壮的诗歌,发表在人生杂志的生命专栏里,永存史册;我要像静悄悄的脚印,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普通而又神秘的暗示,所有的生命都有价值;我要像那苍黑的松柏,不论是在宁静的深夜,还是在明朗的白昼,用自己的生命之躯凝铸成生命永恒的警句;我要像那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即使剩下一缕气息也要让人们知道那曾经拥有的伟大与壮丽;我要像那飘摇歌舞的落叶,在生命的尽头依然唱着美丽的赞歌,因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一种结束的同时也预示着又一个生命的开始。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本专题走进语言现场,要想在倾听中迅速捕捉有效信息,就要学会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试说明》规定:“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字的中心。
”这一考点要求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包含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这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概括段落中心是基础。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中心,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
文章有几个主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要点。
多个内容要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述等关系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文章的中心。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角度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设问类型(1)概括类型:请概括……(2)列举类型:请分条列举……(3)比较类型:请比较××与××的不同。
一、答题方法1.突破核心句所谓核心句,就是文章的概括句、总结句、中心句、承上启下句等,这些句子往往是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具体内容的关键。
这种句子或词语大多在篇首或篇末,也有些在篇中或标题中。
2.寻主要线索主要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或脉理。
精研脉理,把握思路,概括文章具体内容,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寻找主要线索也要善于抓住关键性的语句和标志性的语句。
3.全局析层次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文章整体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相关文字信息,层层概括,综合归纳,反复筛选,然后运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4.挖隐含信息语境是表达感情、思想的铺垫,关键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含意又有深层含意(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含意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阅读材料,吃透作品的含意,从而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中心。
隐含信息有时还体现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
二、答题步骤1.圈答题区间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析文章的层次,概括每层的内容,圈定符合题干要求的区间。
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课内知识点总结】一、重点词语1.明确字音剥蚀..(tān pǐ)亘.古不变(gèn)撅.(juē)..(bō shí)坍圮肆.意(sì)譬.如(pì)熨帖..(yù tiē)猝.然(cù)步履.(lǚ)倔.强(jué)隽.永(juàn)恪.守(kè)撅.(.juē)颓.墙(tuí)坍圮..(.xī)(sū)..(.tān)(pǐ) 窸窣譬.如(pì)灼.烈(zhuó)剥蚀.(.shí)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窸窸窣窣:拟声词,形容摩擦等轻微细小的声音。
急于求成:形容急着要取得成功。
心神不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坐卧难宁:指人坐着躺着都不安宁,常形容心绪烦乱,又表示翻来覆去去难以入眠。
声名狼藉: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二、文学文化常识1、作品简介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初中。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后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人物轶事话剧人生铁生喜欢北京人艺的话剧,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都会满心欢喜地前往剧场。
2019-2020学年北京市第十五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
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
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种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
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一考两用”。
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
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
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
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
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材料二: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
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
专题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知识、考点梳理01必修上1.P1 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意象表情达意的作用,2020“峨眉、岘首”表达离情的作用)2.P1 小说叙事艺术(叙事特点)①叙事角度/叙述视角;②叙事方式/叙述手法;③叙事节奏;④叙述语言;⑤叙事技巧;⑥叙事安排。
3.P3 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4.P3 分析诗歌呈现出.....的风格。
(手法、意象(形象)、意境、语言、情感)5.P11 《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艺术特色分析。
(选择题可参考)6.P28 散文化小说特征7.P50 通讯的特点(选取典型事件、刻画细节、多角度多层次报道)补充:报道视角(政府视角、专家视角、百姓视角、国外视角......)8.P54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赏析(选择题可参考)9.P55 优秀新闻评选标准(新闻价值、报道内容、结构层次、语言表达等)10.P59 《短歌行》《归园田居》艺术特色鉴赏。
(选择题可参考)补充:古体诗、近体诗常识11.P64 《梦游天姥》《登高》《琵琶行》艺术特色鉴赏。
(选择题可参考)12.P64 诗歌中赏析某一联13.P64 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精妙(如何写+效果、作用)14.P68 《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声声慢》艺术特色鉴赏。
(选择题可参考)主观题考点:《赤壁怀古》“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声声慢》“叠字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15.P69 写文学短评16.P72 访谈注意的问题+P76 访谈的准备及技巧17.P74 提出建议要注意的问题18.P96 复习论证特色19.P103 议论的针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20.P111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景物描写鉴赏(选择题可参考)21.P122 《赤壁赋》《登泰山记》写作特色鉴赏(选择题可参考)22.P122 纪年、纪月、纪日方法23.P126 词语辨析24.P139 古诗词楷体赏析部分(选择题、名句默写可参考)02必修下1.P9 《论语》《孟子》《庄子》各自特点(选择题可参考)2.P17 《左传》和《史记》的叙事艺术。
高一语文必修下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学习任务设计一、学习内容《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阿房宫赋》/杜牧《六国论》/苏洵二、教学设计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提示”。
三、单元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古代经典议论性文章,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2.阅读古代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及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多元解读,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3.通过阅读古代典型的思辨性文本,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
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驳斥错误的观点。
在此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逻辑知识;4.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5.学习古代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情怀6.背诵《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六国论》《阿房宫赋》四、学习过程本单元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
(一)读——整体把握自读《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六国论》《阿房宫赋》四篇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加以完善;然后和全班同学分享;(二)析——深入赏析1.《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
第15课从“任务”到“责任”一、基础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迸.出(bìnɡ) 脊.背(jǐ) 一隅.(yú) 颠.动(diān)B.舷.板(xuán) 废圮.(pǐ) 吝啬.(sè) 缄.默(jiān)C.给与.(yù) 踌.躇(chóu) 铰.咬(jiāo) 深邃.(suì)D.起锚.(máo) 讴.歌(ōu) 裨.益(bì) 蠕.活(rú)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龇牙、偷笑、笑哭等________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地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
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作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如火如荼,这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
( )。
从接受者方面来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________,使传播效果事半功倍。
表情符号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________。
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呈现”的表演。
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________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发展个性,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惟妙惟肖突显交互性奇特B.栩栩如生凸显互动性奇特C.惟妙惟肖凸显互动性独特D.栩栩如生突显交互性独特答案:C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B.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在网络上竞相出彩C.以90后、00后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D.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作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答案:A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日常社交中,文字比网络表情符号有着先天的优势B.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C.在网络社交中,文字比网络表情符号有着先天的优势D.在日常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答案:B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2007年,朱棣文曾在全国清洁能源会议上为控制温室气体大力鼓呼:“气温改变5摄氏度将引发大范围争夺水和可耕地的战争,大量人口将流离失所。
……我们在谈论数以亿计将被洪水永远淹没的人。
”B.他说: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就要“制定实施全民创业行动方案,实行更加有效的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的活力,在全市形成竞相创业的生动局面,努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创业之城。
”C.中国第一个百万千瓦级核电项目——福建宁德核电站,18日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鼎市开工建设,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在海岛上建设的核电站。
D.针对近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刘为强假照片获奖一事,(本报2月16日曾予以详细报道)刘为强供职的大庆晚报编委会于18日通过互联网发表了公开道歉的声明。
答案:C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欧元区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持续低迷的话,很可能________其他国家。
②新任市长每天都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要________作出答复。
③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________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________点面对峙的关系。
A.波及择要而是/或者B.涉及择要就是/或许C.涉及摘要而是/或者D.波及摘要就是/或许答案:A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近日,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小康》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休闲发展论坛在杭州开幕。
来自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的专家学者等300余名人士汇聚一堂,共商以休闲旅游为代表的休闲经济的美好前景。
据悉,中国休闲发展论坛是我国最早的以休闲为主题的国家级大型论坛,现已成功举办9届,每届都有新内容和新目标,十分引人瞩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在此背景下,以“全域旅游、田园城市与休闲发展”为主题的2017中国休闲发展论坛设置了“全域旅游发展与田园城市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田园城市与休闲产业”“传统休闲文化与城市建设”“体育休闲与健康养生产业”“特色小镇的投资与建设”等五个分论坛,旨在深入挖掘休闲经济的光明前景,更好地发挥休闲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7年11月14日) 材料二:36个休闲城市评价指数排名一览表(2013-2017)建设现状分析与展望》) 材料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在《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发布研讨会上介绍自己的调研成果时指出,从休假制度满意程度看,周休时间越短,对休假的满意程度越低,周休现状未能满足职工需求。
为此,王琪延认为可以通过“做四休三”的方法来进行调节。
所谓“做四休三”是指一周工作4天,休息3天。
《北京市民“大中小休”满意度研究》显示,对周休制度不满意的群体中,有15.1%的群体希望每周休息2天,有72.9%的群体希望休息3天,这一比例比对目前周休制度较为满意的群体(41.3%)高。
鉴于此,当询问是否同意实施“做四休三”制度时,仅有12.5%的群体倾向于不同意,76.8%的群体倾向于同意,其中,57.2%的群体表示非常同意。
春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标志和象征。
而且从汉代开始元宵节就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合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日子,设立元宵节为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
因此,《北京市民“大中小休”满意度研究》指出,可以考虑延长春节假期到8天,同时增加元宵节为法定节假日。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07月19日) 材料四:“公共休闲服务要尽可能在规范管理和方便群众之间找好平衡点。
比如社区图书馆,就可以投放门类更多、更新的书目,同时通过扫码等新技术实现同城随地借阅和归还,方便大家取用。
别小看这替用户节省几步路的距离,其实很可能明显改善产品服务的使用体验和活跃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做过的相关实验表明,改善公共服务便捷性,会有效提高公众的参与率。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副教授刘潇认为,有些公共服务效果欠佳,在于实施上没有多想一步。
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建议,推动休闲经济发展,可以尝试将休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和年度工作报告等,加强管理和考核,促使其更加重视休闲经济发展和居民休闲需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09月14日)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休闲城市评价指数的结果可以发现,目前中国休闲城市建设在空间上有差异,东部大部分休闲城市建设水平靠前。
B.从休闲城市评价指数的结果可以发现,目前中国休闲城市建设在时间上发展失衡:有的在上升,有的在下滑。
C.从中部各休闲城市具体的评价指数看,2013年-2017年,郑州明显下降,南昌明显上升,武汉、长沙两市略有提升。
D.从休闲城市评价指数的结果可以发现,银川、成都、西安、西宁、拉萨五个西部休闲城市建设水平正在稳步上升。
解析:选D。
D项,“银川、成都、西安、西宁、拉萨五个西部休闲城市建设水平正在稳步上升”错误。
结合材料二“36个休闲城市评价指数排名一览表(2013-2017)”分析可知,西安、西宁、拉萨并非稳步上升。
故选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休闲发展论坛是我国最早以休闲为主题的国家级论坛,旨在深入挖掘休闲经济光明前景,更好地发挥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更高,发展休闲经济可以满足民众的一些需求。
C.2017中国休闲发展论坛设置了“现代田园城市与休闲产业”“体育休闲与健康养生产业”等五个分论坛,这与十九大报告精神一一对应。
D.周休时间越短,人们对休假的满意程度越低。
周休现状未能满足职工需求,针对这种情况,王琪延、刘潇、宋瑞等都提出了很好的应对措施。
解析:选B。
A项,张冠李戴,根据材料一,“深入挖掘休闲经济的光明前景,更好地发挥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指“2017中国休闲发展论坛”的主旨;C项,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可知,“一一对应”无依据;D项,“针对这种情况,王琪延、刘潇、宋瑞等都提出了很好的应对措施”错误。
“刘潇、宋瑞”的观点不是针对“周休现状未能满足职工需求”的。
故选B。
9.依据上述材料,请简要回答我们应当如何发展休闲经济。
答:答案:①中国休闲城市建设差异大,要平衡协调发展;②完善休假制度,以满足群众休闲旅游的需求;③完善公共服务,提高公众参与率;④将休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提高其重视程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材料一: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
从阅读量来看,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与2014年相比增加了0.02本,但对比2013年的4.77本还有微弱下降。
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54.76期和4.91期,与2014年相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的阅读环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在碎片化时间重要的阅读方式。
据林克艾普大数据,2012年至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分别为2.35本、2.48本、3.22本和3.26本,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从2014年的58.1%上升至64.0%,提升了5.9个百分点,其中,手机阅读增速最快。
据统计,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的33.82分钟增加了28.39分钟。
这是历次统计中首次手机日均阅读时长超过1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