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论理想社会五则
- 格式:docx
- 大小:16.46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荀子》《荀子》论理想社会五则【一】原文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穷者患也,争者祸也。
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出处《荀子·富国》译文人们分散居住各顾各不相互依靠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要组织在一起没有名分等级制度就必然发生斗争。
无法生存下去是忧患,发生斗争是灾祸。
拯救忧患,排除灾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明确名分等级来组织起人们。
评论分析这是荀子社会理想的秩序描述。
“明分”以什么为准则呢?荀子的回答是礼义。
作为礼义的具体体现的这种“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它指的是社会的分工分职,即“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荀子·王霸》)第二,“分”又是社会伦理关系。
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的,是宇宙的“大本”。
对于这些伦理关系的每一个社会角色,他都依据礼义,作了规范性的界定。
一句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人各有别,这里的伦常关系是不能逾越的。
第三,“分”的核心是等级关系。
荀子讲的土农工商的分工分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伦常,都贯穿着等级之分。
【二】原文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出处《荀子·君道》译文有使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本来就混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自行使国家安定的法。
评论分析中国社会的一元性政治结构,决定了当政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极大主导作用,因此,各种社会理论理所当然地会对从政者个人素质提出高的要求。
君主的人格状况,直接影响他对统治方式的选择。
明智的君主,其明智同样表现在对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上,那就是着力于贤能之士的拣择。
荀子的方案是:以治礼来治人,以治人来治法。
这里所说的“法”,主要是“做法”或“术”的意思。
荀子正确地认识到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我认为,理想社会,正应该如此。
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韩非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那么韩非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韩非子主要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韩非子主要思想主张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也因为他的轻罪重罚思想,导致了后来因为滥用权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时非常的重视并且重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且推广实施韩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韩非子在收到重用后,也遭到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羡慕,李斯与韩非子出师同门,因此密谋毒死了韩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现在我们的中国,法家思想成为了法律的起源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国家政权,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认为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两千年的法治社会也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刚建立起的法律下还不是很成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说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因此,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利也有弊!法律成为了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不过秦国虽然因统一六国而强大,也因为了他的暴政走向了改朝换代。
韩非子和氏里写了什么韩非子,春秋战国末期韩国人,师从荀子,因口吃不善言语,其著作多收集于《韩非子》一书中,其书分为五十五篇,著名的篇章有《韩非子·解老》、《韩非子·喻老》、《韩非子·难一》以及《韩非子·和氏》等篇。
著作以现实事例为基础,剖析事件,揭开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在《韩非子·和氏》一篇中,主要讲述的是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璧的故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完璧归赵,然而最开始,和氏璧并不归属于赵国。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韩非子》中寓言的深层意义《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内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
其中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
这些都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他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而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玄奥,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
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
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二、韩非子的艺术成就1.《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取材的现实性,寓言故事的题材来源主要是引用和加工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加工和改造历史故事;直接创作。
这三个来源几乎包括了先秦寓言来源地各种渠道,形成韩非子寓言集先秦寓言之大成的特点。
但是《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引用神话并不多,仅有五则,其中纯引神话的一则,继承神话传统、以动物为题材的四则。
表现在寓言文学上,便是少幻想;其次,受整个大时代的影响。
战国末年,长期的争鸣论辩,已经进入总结性的阶段;深刻的理性批判,已经战胜了传统的宗教蒙昧,神的迷信已不再占据人们内心主导,这样使得寓言不再到神话中去寻找寄托。
最后,海域韩非的个性、思想等主管因素有关。
韩非继承接受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个务实精神的思想家。
改造加工历史故事:韩非子寓言的题材主要来源对历史故事的加工改造。
《老子》论理想社会十则1、《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观点: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
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
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恶劣影响。
一时间,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动荡、大变动的形势。
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尚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而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
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现实动乱不安、矛盾突出,这是出于差别的存在,老子想用减少差别,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也有他进步的一面。
2、《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观点:这一章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3、《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观点:这一章里,老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他把统治者按不同情况分为四种,其中最好的统治者是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最坏的统治者是被人民所轻侮,处于中间状况的统治者是老百姓亲近并称赞他,或者老百姓畏惧他。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况是:统治者具有诚杯信实的素质,他悠闲自在,很少发号施令,政府只是服从于人民的工具而已,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即人民和政府相安无事,各自过着安闲自适的生活。
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译文1、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纭颠倒,而卒归于无有。
由其道者,荡然莫得其当,是以忘乎富贵之乐,而齐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之人,所以放心而无忧。
虽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
后世之学者,知申、韩之罪,而不知老聃、庄周之使然,何者?仁义之道,起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
相爱则有所不忍,相忌则有所不敢。
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庄周论君臣、父子之间,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
夫是以父不足爱,而君不足忌。
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
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
夫无有,岂诚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易其言。
虽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
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太史迁曰:“申子卑卑①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②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尝读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庄、老之后,其祸为申、韩。
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乱圣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终,奈何其不为之所也。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注)①卑:奋勉貌。
②礉(hé):严苛。
译文:圣人之所以厌恶异端尽力而排的人,不是异端的能使天下混乱,而天下的祸乱由此出现了。
从前周朝衰落,有老聃、庄周、列御寇的人,更为虚无淡泊的话,而对付那些猖狂浮游的说法,纷纷纭纭颠倒是非,而最终归于无有。
法家思想一、韩非子的“计算社会”论人人都有“欲利之心”:“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
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
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
(《解老》)“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奸劫弑臣》)父子关系:“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六反》)“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夫妇关系:“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备内》)“丈夫年五十而好色未解,妇人年三十而美色衰矣,以衰美之妇人事好色之丈夫,则身见疏贱”。
(《备内》)君臣关系:“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
《难一》“君臣异心。
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
(《饰邪》)劳动雇佣关系:“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
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
(《外储说左上》)法治的根据:“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八说》)二、法、术、势行法比行仁对人民本身更为有利:“今家人之治产也,相忍以饥寒,相强以劳苦,虽犯军旅之难,饥馑之患,溫衣美食者,必是家也;相怜以衣食,相惠以佚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是家也。
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後穷。
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六反》)法:“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难三》)“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定法》法的执行:“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有度》“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韩非子原文及译文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其思想和言论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韩非子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韩非子《韩非子》五篇,其文简而意深,理深刻,法严峻,其言曰:“夫道者,人之所蹈,使天下一致也。
法者,治之所由生,使天下不法也。
礼者,介民之表,使天下不失其常。
义者,万物之理,使天下得以团结。
智者,之所以为政也,使天下有以智相征。
”
译文: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包括五篇,其文章简洁而含义深刻,深刻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强调法治和礼制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路是人们所行走的,以确保天下一致的统一标准。
法律是统治的基础,以确保天下没有不法之事。
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以确保天下不失其常。
智慧和正义是政政的关键,以确保天下有以智慧和正义相征的能力。
三一文库()〔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五则(精选)〕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先秦著名思想家,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韩非子》善于运用寓言说理,能把道理讲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十分有益于宣传法治思想。
▲心不在马【原文】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译文】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子期进行了一场比赛。
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
赵襄王埋怨说:“你教我驾车,还留了一手呀!”王子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驾车最要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驾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
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
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
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寓意】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办的事情上。
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鲁人搬迁【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稿,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译文】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
他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
”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
《韩非子》论理想社会五则
1.扬榷第八第二节: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
下无为。
译文:万物都有它适宜的位置,才能都有它施展的地方,各人都处在自己合宜的位置上,所以君臣上下没有不作为的。
个人理解:如果人都有自己的合适位置,便会安安份份的生活,更不会生出什么作乱的想法,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冲突,彼此便会快乐的生活!
2.喻老第二十一第一节: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
故曰:“却走马以粪。
”
译文:社会政治清明,没有紧急的祸患战争,就叫做安静,传送紧急公文的车马就不用了。
所以老子说:“歇下奔跑的马用来施肥。
”
个人理解:理想的社会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所有的活动将围绕老百姓的生活进行,不也是温馨的小民生活。
3.大体第二十九第二节: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
天命,持大体,故使人无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
如此,故天下不可少。
译文: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顾全国家的法令制度,所以君子享受安乐而巨奸停止作恶;淡泊宁静,顺应大自然的安排,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和关键,所以使人们没有违反法律的罪过,使鱼儿没有脱离河水的灾祸。
像这样,在天底下很少有行不通的。
个人理解: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现在和谐社会的
要求。
健全的法度使得百姓不犯法而享受安乐,那么人们就安居乐业了
4.六反第四十六第八:故明主之治国也,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
税赋以致贫富,厚其爵禄以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事致贵,以过受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
译文:所以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的时候,迎合那天时人事来获得财物,讨论确定那赋税的征收比例来调节贫富,加重那爵位俸禄来使贤能的人尽心竭力,加重那刑罚来禁止坏人坏事,使民众因为出力而得到财富,因为给国家办事而获得尊贵,因为有了过错而受到惩处,因为立功而获得奖赏,而不指望君主仁慈恩惠的赏赐,这才是帝王的政治措施啊。
个人理解:君主设立合理的政治制度,使得天下百姓能够积极进取,凭借个人努力获得奖赏,不去做那些犯法之事,天下便会清明太平。
5.五蠹第四十九第二节: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
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译文:古时候的成年男子不耕种,野草树木的果实也就够吃了;
妇女不纺织,禽兽的皮也就够穿了。
不从事耕种纺织等体力劳动而给养充足,人口稀少而财物有余,所以人们不互相争夺。
因此优厚的奖赏不必实行,严厉的刑罚不必使用,而人们自然相安无
事。
个人理解:合理的控制人口,减少人口压力,这样所划分到每个人身上的财物就会增多,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财富使用,不必争夺,人们自然相安无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