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2卷文言文 释义《明史·陈登云传》精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10
《明史·陈登云传》|附译文翻译|2016年全国高考II卷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
政绩最好,升为御史。
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
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
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2017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翻译(专业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含解析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传记类A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史·陈登云传》注释、译文【教师讲评、学生自学版】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授予官职)鄢陵知县,征授..(被征召授予)御史。
出.(离开京城)按.(巡视)辽东,.疏.(上疏。
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陈.(陈述)安攘..(安,安定。
攘rǎng,排除。
排除祸患,使天下安定。
这里指安定边境)十策,又请速.(加速建立)首功之赏。
改.(改派)巡.(巡视)山西。
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
政绩最好,升为御史。
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
后改为山西巡抚。
还朝,会.(恰逢,正碰上)廷臣方.(正在)争建储..(建立储君,立皇太子)。
登云谓.(认为)议不早决....(),由.( )贵妃家阴.(暗中)沮.(通“阻”阻挠,破坏)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向皇帝上书直言),劾.(弹劾,揭发罪行)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包藏祸心)窥觊暗中观察,偷偷地。
觊,觊觎;指非分的企图和希望,此可译为希求)储贰..(太子)/且广结术士..(讲求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的人)之流..()..()曩.(nǎng,从前,过去)/陛下重惩科场冒籍..(公开宣..(假冒籍贯,科闱弊端之一种)承宪妻每扬言称)事由己发(发现)/用以..(用动听的..()恐喝勋贵簧鼓言语迷惑人)朝绅.( 指朝廷官员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嚣张气焰),即中宫..(帝..(皇后)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王在位年数。
享,治理)久长,自由..(自,自然。
由,因为)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太子)之效.(结果)。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不至何所,不能到..(以后)何所不至达什么地步呢?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同僚)亦为登云危,帝竟.(最终)留中.(宫中)不下.(不下达审议)。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高考频度:★★★★☆┇难易程度:★★★☆☆1.【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
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
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
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2016年高考全国2卷注释)山西。
)议))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之流()/)事由己发/()。
妃子的名号)),(因为崇敬道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认为结果重大的典章制度),蓄隐邪不至何所,不能到达什么地步呢)?疏入,贵妃、承宪)认为)登云危,帝竟()。
)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之。
时方考选明、清時监察官员的通称()于威,把刚强正直的人摧折压抑为软弱柔顺的人);)皇帝的心意巧言谄媚,奸佞,使正直的人也变成了奸佞的人jǔ yǔ:攻击倾轧因为提拔)京卿者背着皇上,扶植党羽)于是投其所好,摇尾乞怜却)居其半。
谏官,监察官员、谏议官员,后合二为一)主持)怎能依法办事()哉!与其误用而贬斥)之,不若状语后置句,在开始选拔时谨慎地考察分条陈述)数巡查(官署中的佐吏(指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风纪,依法裁处雷厉风行)。
)不下,)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2016年高考全国2卷注释出任被征召授予出,离开京城巡视上疏陈述排除祸患加速建立改派巡视)恰逢,正碰上立皇太子(认为暗中阻挠)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向皇帝上书直言弹劾,揭发罪行)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偷偷觊觎;非分的欲望太子。
储君,储副,储贰)/且广讲求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的人)之流năng,从前,过去)冒籍,假冒籍贯,科闱弊端之一种)/公开宣称)事由己发/功臣权贵簧惑,用动听的言语迷惑人指朝廷官员妃子的名号残暴的气焰皇后皇太后谨慎地)避其锋矣,陛下帝王在位年数因为崇敬道德)所致,而承宪每认为)结果)。
重大的典章制度),蓄隐邪谋,不至何所,不能到达什么地步呢)?疏入,贵妃、同僚认为最终将奏章留在宫中不下达审议)。
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朝廷大臣)怕,畏惧明、清時监察官员的通称),登云因疏言:近岁害怕把刚强正直的人摧折压抑为软弱柔顺的人亲近)皇帝的心意巧言谄媚,奸佞,使正直的人也变成了奸佞的人)。
2010~202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翻译题汇编选文出处翻译原句参考答案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战国策》(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1)我国已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如今又要行军几千里去援助魏国,将怎么办呢?(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2)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会屈辱节操,割让土地,把魏国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离开。
(句意2分;折节、去各1分)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列传》(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那人勇猛(勇敢凶猛)而有智谋,众将少有能赶得上的。
(2)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2)吴汉回来,责备他们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2022全国甲卷《战国策·秦策》(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言,等待我的好事吧。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2)张仪知道楚国与齐国断了交,于是出来接见使者说:“从某地到某地,纵横六里。
”2022全国乙卷《说苑·贵德》(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处置)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2)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年老体弱)而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夫丧妻(丧失配偶)而没有家室(成家)的人,评定(按照)等级供给(提供)生活用度(费用)。
2021新高考Ⅰ卷《资治通鉴》(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派身边人贿赂官员做试探。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明史·陈登云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文言文《明史·陈登云传》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使用地区:重庆、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陕西、海南)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授予官职。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我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鄢陵知县,征(召入朝中。
梁启超《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
”——你由于学士徐靖的推荐,被光绪皇帝宣召,恰巧生大病,不能去)授(授予官职)御史,出按(出外巡视。
出:离开京城。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
按:巡察。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后来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辽东,疏陈(上疏陈述)安攘(安定天下,排除祸害)十册,又请速(加速)首功之赏,改巡(改派巡视)山西。
还朝,会(恰逢,正赶上。
《汉书·李广苏建传》:“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
)廷臣方争建储(立太子)。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暗中。
范晔《后汉书·张衡传》:“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沮(jǔ,同“阻”。
阻止,阻遏)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指自然灾害或某些异常的自然现象)抗疏(向皇帝上书直言),劾(hé,揭发罪状。
《汉书·李广苏建传》:“劾大不敬,伏剑自刎。
”——你的大哥苏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怀有祸心,包藏奸计),窥觊储贰(窥视企望太子之位。
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文翻译一、2019年1.2019年全国一卷:(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⑴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⑵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⑴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
”⑵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短:说人的坏说;擅权:独揽大权;纷乱:扰乱,搅乱。
或:有的;制:制度,规章;稍:逐渐。
2.2019年全国二卷(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⑴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⑵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⑴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⑵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强国:使国家强盛;故:旧的事物,这里指陈规;利民:使百姓获利。
民,民间;之:往,到;初令:新法。
3.2019年全国三卷(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⑴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⑵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译:⑴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
”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⑵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此乃…也:这就是…啊;所以:…的原因;弗如:比不上,不如。
攻:攻击;走之:逃到,“走”意为逃跑,“之”意为到;伏之:伏在悼王的尸体上,“之”代指悼王尸体。
二、2018年1.2018年全国一卷(节选自《晋书·鲁芝传》)⑴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⑵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⑴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⑵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征召)授御史,出按(巡视)辽东,疏陈安攘(安定边境)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建立首功之赏的制度),改巡山西。
还(回到)朝,会(恰好)廷臣方(正在)争(争论)建储。
登云谓
(认为)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阻止)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灾害)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包藏祸心),窥(暗中观察)觊(觊觎,指非分的企图和希望,此可译为希求)储贰,且(况且)广结术
士之流。
曩(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揭发),用以恐喝勋贵,簧(用巧言)鼓朝绅(朝廷官员)。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嚣张气焰),即(就是)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锋芒)矣,陛下享(治理)国久长,自(自然)由敬
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结果)。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蓄积隐含着邪恶的阴谋),他日(以后)何所不至(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同僚)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久
之,疏(上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右(朝廷的大官)皆惮之。
时方(正好)考选科道,登云因(于
是)疏言:“近岁(近年来)言官(谏言官员,即御史官),壬午以前怵(害怕)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拘于情面),则化直为佞(奸佞)。
其间(其中)岂(难道)无刚直(刚正)之人,而弗(不)胜(禁得起,
受得住)龃龉(抵触排挤),多不能安其身。
二十年来,以(因为)刚直擢京卿者百止(只)一二耳。
背公(皇上)植(培植)党(党羽),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言官)顾(却)居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
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怎么,哪里)望其抗颜(不顾情面)直绳(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家除大奸、歼(消灭)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斥退)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于是)条(条陈)数事以献,出按(巡视)
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
副使崔应麟见民啖(吃)泽中雁矢(通“屎“),囊(用口袋装)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携带)帑(国库)币振(通“赈”,赈济,救济)之。
登云巡(巡视)方者三(多次),风裁峻厉。
以(按照)
久之(意译为资历)当擢(提拔)京卿,累(多次)寝(停息,止息,意译为搁置)不下,遂移疾归。
寻(不久)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
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