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点击对“ATP”理解的几个误区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2
细胞的能量货币“ATP”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细胞代谢能够进行既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又离不开能量的推动,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的来源是细胞呼吸,有机物中的能量根本是来源于光合作用,因此,对ATP的学习,有助于从能量转化角度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联系起来。
ATP的结构与前面所学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同时ATP是模块二中将要重点学习的核苷酸的衍生物。
本节内容与物理中能量的内容联系比较紧密。
2.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细胞新陈代谢的概念,生物催化剂-酶,生物体的物质、结构基础。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能引起他们思考的问题较感兴趣。
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知识基础、自学能力,但是学生的认识还需在课堂上统一、巩固,而且本节的重难点对学生还有较大的难度,还有着可拓展的空间,需要在资料补充、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
3.教学目标①通过探究活动,知晓 ATP 的功能,发展物质与能量观,提高实验探究能力;②利用纸片模型搭建ATP的结构,对应ATP功能,发展结构与功能观,提升建模、思辨等思维能力;③分析 ATP-ADP 的循环及其对细胞供能的意义,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能运用归纳概括、批判性思维等科学思想探讨生命现象;④通过认识医用ATP片剂理解ATP的重要意义,体验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ATP分子结构与高能磷酸键(2)ATP、ADP相互转化(3)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教学难点:(1)ATP、ADP相互转化(2)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解决途径:通过看图、写简式、分析各个字母符号含义,细化掌握“ATP分子结构与高能磷酸键”;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数据资料补充等方式,突破“ATP、ADP相互转化”和“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的两个重难点。
5.教学过程5.1引入环节——创设情境,知情结合教师以晋朝车胤囊萤的故事和杜牧的诗《秋夕》引入能量的话题,并展示古代战争“滚木雷石”防敌技术的图片,让学生思考萤火虫光能的来源,体会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最终使学生理解化学能是细胞内最主要的能量形式。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内的能量“通货”——ATP》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ATP在细胞内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ATP的结构、合成和分解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ATP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ATP的结构和功能2. ATP的合成途径3. ATP在细胞内的作用4.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5. ATP在生物体内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ATP的结构、合成途径和作用。
2. 难点: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ATP的相关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4. 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ATP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什么是细胞的能量货币?”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ATP的结构和功能,展示课件,让学生直观了解ATP。
3. 讲解ATP的合成途径,如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4. 分析ATP在细胞内的作用,如提供能量、维持细胞内环境等。
5. 讲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展示课件,让学生理解调控机制。
6. 进行实例分析,如肌肉收缩、蛋白质合成等,让学生运用ATP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ATP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ATP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ATP合成途径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ATP在细胞内作用的认知水平。
4. 评价学生对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的理解程度。
5. 评价学生运用ATP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需要调整。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清晰,是否需要补充或简化。
4.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教学拓展1. 介绍ATP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如基因工程、生物制药等。
高一生物关于atp知识点ATP:生命的能量源泉生物学作为一门关于生命的科学,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
其中,ATP(三磷酸腺苷)作为生物体内的能量分子,被誉为生命的能量源泉,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ATP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成方式三个方面,介绍这一重要的生物学知识点。
一、ATP的结构ATP是由腺嘌呤碱基、核糖和磷酸基团组成的分子。
其结构中心是一个腺嘌呤碱基(腺嘌呤),与核糖和磷酸基团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
腺嘌呤碱基含有两对含氮碱基,分别是腺嘌呤和三个磷酸基团。
这些磷酸基团通过高能磷酸酯键与核糖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ATP分子。
二、ATP的功能ATP在生物体内起着能量传递、储存和释放的关键作用。
当细胞需要能量时,ATP会被分解成ADP(二磷酸腺苷)和磷酸,释放出它所储存的化学能。
这个过程称为ATP酶作用。
而当细胞需要储存能量时,ADP和磷酸会通过反应生成ATP,这个过程称为ATP合成酶作用。
ATP的能量转化机制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张金融信用卡。
当我们消耗能量时,我们从卡上刷去相应的金额(ATP分解成ADP和磷酸),而当我们需要再次使用能量时,我们通过还款充值(ADP和磷酸反应生成ATP)来恢复卡上的余额。
三、ATP的生成方式ATP的生成有两种主要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有氧呼吸是指在有氧条件下,通过氧气将有机物完全氧化,产生大量ATP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糖酵解、糖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三个阶段。
糖酵解产生少量ATP,主要是在胞浆中将葡萄糖分解为两个乳酸酸,同时产生两个ATP分子。
糖酸循环将乳酸酸转化为乙醛酸,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分解,产生少量ATP。
而氧化磷酸化是最主要的能量生成过程,将乙醛酸及其它有机物在线粒体内进行完全氧化,产生大量ATP。
无氧呼吸主要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产生的ATP相比有氧呼吸较少。
无氧呼吸可以通过糖酵解过程进行,产生乳酸酸和小量ATP。
总的来说,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ATP的生成都来自于有机物的降解,这体现了能量无法从虚空中产生,必须要有物质作为能量来源。
高中生物200个判断题并解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与叶绿体,因此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与光合作用。
(×)解析:有氧呼吸场所是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光合作用是真核细胞的叶绿体进行、蓝藻等原核细胞的光合片层上进行,光合片层上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能不能进行某种反应,不是因为具有不具有某种细胞器,而是因为具有不具有那种特定的反应酶。
2.水绵、蓝藻、黑藻都属于自养型的原核生物。
(×)解析:水绵是一低等藻类植物,含有带状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衣藻也是低等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
蓝藻包括蓝球藻、念珠藻及颤球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是地球上最早的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
黑藻是高等被子植物,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3.胰岛素、抗体、淋巴因子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解析:胰岛素、抗体、淋巴因子都是蛋白质。
4.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氨基与一个羧基,并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每一条肽链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与一个游离的羧基。
(×)解析:一个氨基酸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5.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细胞中通常同时含有DNA与RNA,并且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解析:细胞生物的遗传特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故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淀粉、半乳糖以及糖原的元素组成都是相同的。
(√)解析:糖类组成元素都是C、H、O。
7.水不仅是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如有氧呼吸、蛋白质与DNA的合成过程中都有水的生成。
(√)解析:有氧呼吸中水既参与,又生成。
氨基酸在核糖体上脱水缩合生成水,DNA与RNA生成过程中两个核苷酸连接也生成水。
8.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这一特性与细胞间的融合、细胞的变形运动以及胞吞胞吐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高一生物atp知识点讲解ATP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能量储存分子,全称为adenosine triphosphate,即腺苷三磷酸。
在生物体内,ATP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常见的能量转化过程。
本文将从ATP的结构、合成、分解以及生物体内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ATP的结构。
ATP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腺嘌呤、核糖和三个磷酸基团。
腺嘌呤是一种嘌呤碱基,核糖是一种五碳糖,磷酸基团是附着在核糖上的磷酸。
这种结构使得ATP能够储存和释放能量。
接下来,我们讨论ATP的合成。
ATP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线粒体内的呼吸链中。
在呼吸链过程中,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出的能量被捕获,并用于驱动ATP的合成。
在细胞线粒体内,通过一系列的酶催化反应,将ADP(adenosine diphosphate,即腺苷二磷酸)与一个无机磷酸基团结合,形成ATP。
这个过程称为磷酸化。
然后,我们研究ATP的分解。
ATP的分解称为解磷酸化,是ATP释放储存的能量的过程。
ATP分解为ADP和无机磷酸的过程称为ATP酶反应,这是一个可逆反应。
在细胞内,ATP酶酶类似于催化剂,在特定的条件下,加速ATP分解释放能量的速度。
通过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细胞内的各种生物代谢过程。
除了储存和释放能量外,ATP还在生物体内起着诸多重要的作用。
首先,ATP在细胞膜上扮演着信号传递的角色。
细胞内外的信号物质可以通过ATP作为能量传递媒介,在细胞膜上进行信号传递,从而调控细胞的生理活动。
其次,ATP还参与活化和抑制许多生物反应,并在细胞内储存和转移化学能。
此外,ATP还是DNA和RNA合成过程中的重要原料,通过提供能量和磷酸基团,参与核酸的合成。
最后,我们探讨一下ATP与细胞呼吸之间的关系。
细胞呼吸是指生物体将有机物(如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分为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三个阶段。
在细胞呼吸的过程中,ATP的合成与分解是紧密相连的。
高中生物40个易错考点(附详解)1.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C元素?请问这句话对吗?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才是C元素。
2.高度分化的细胞基因表达的特点是什么?凋亡的细胞在形态上有什么变化?高度分化的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凋亡的细胞在形态上最明显的变化是细胞核内染色质浓缩,DNA降解成寡聚核苷酸片段,这与某些特异蛋白的表达有关。
3.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4.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5.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有什么区别啊?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
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6.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7.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8.什么是还原性糖,有哪些?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
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9.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
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10.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 斐林试剂甲和乙混合均匀后生成Cu(OH)2悬浊液。
第1课时 ATP 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 课标要求 解释A TP 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考点一 ATP 的结构与特点1.ATP 的结构及特点2.ATP —ADP 循环(1)ATP 的水解:ATP ――→酶ADP +Pi +能量(用表达式表示)。
(2)ATP 的合成:ADP +Pi +能量――→酶A TP (用表达式表示)。
1.(必修1 P 65)ATP 是生物体内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提示 不是,在某些条件下还有UTP 、GTP 、CTP 等。
2.(必修1 P65图3-1)A TP水解掉2分子磷酸后产生的物质的名称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3.(必修1 P67思考与练习,T4)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后分离出细胞中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分析该现象得到的结论是①ATP中远离A的磷酸基团容易脱离;②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水解;③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1.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细胞吸收K+时,ATP→乙+戊和乙+戊→A TP的速度都会加快B.丙中不含高能磷酸键,是RNA基本组成单位之一C.丁物质为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D.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需要经过图示的整个过程答案 D解析神经细胞吸收K+时为主动转运,需消耗能量,故ATP→乙(ADP)+戊(Pi)和乙+戊→A TP的速度都会加快,A正确;丙物质为ATP断裂掉两个高能磷酸键之后形成的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为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B正确;ATP转化为ADP时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不需两个高能磷酸键都断裂,只需末端的高能磷酸键断裂,D错误。
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ATP-ADP循环”的图解,其中①和②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肌肉做功,ATP通过①过程吸能,使肌肉恢复原状B.过程①进行的场所为细胞溶胶、线粒体、叶绿体C.运输葡萄糖出入肝细胞的载体蛋白变形,需过程②供能D.人体参加马拉松长跑时,腿部肌肉细胞中过程①、②的速率无显著差异答案 D解析肌肉做功,需过程②A TP水解释放能量,使肌肉恢复原状,A错误;人体细胞内过程①A TP合成来自呼吸作用,其场所为细胞溶胶、线粒体,B错误;运输葡萄糖入肝细胞的载体蛋白变形,是易化扩散,不需要过程②ATP水解供能,C错误;人体参加马拉松长跑时,腿部肌肉细胞中过程①A TP合成、②ATP水解的速率无显著差异,D正确。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儋州市八一中学郑玉琼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ATP的的化学组成和特点;2、会写ATP的结构简式;3、说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ATP的形成途径;4、理解ATP在能量代谢中的利用。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和分析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ATP、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生态观,即总能源来源于光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利用;2、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难点:1 、ATP和ADP的相互转化;2、ATP和ADP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杜牧的诗句《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组织学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萤火虫发光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2)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3)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的转换吗?以导出ATP。
然后展示ATP的药片和试剂,并向学生介绍药片的成分和功能:纯净的ATP,白色粉末状,能溶于水。
在医疗上一般有片剂和注射液两种。
片剂可口服,注射液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这样一方面可以辅助治疗心肌萎缩、心肌炎、脑溢血后遗症等疾病,另一方面ATP又可以提供能量,起到改善患者新陈代谢状况的作用。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ATP这种物质。
推进新课一、ATP的结构先向学生投影ATP的化学结构式,给几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一下几个问题:1、 ATP的中文名是什么?2、ATP的结构简式怎样写?3、ATP中A、P、~、—别代表什么?4、ATP中大量的能量储存在哪个位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观察投影的ATP化学结构式及教材第88页左下角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ATP中文名是三磷酸腺苷,其分子结构复杂。
一分子的ATP有一分子的腺嘌呤、一分子核糖、三分子磷酸组成。
初高中生物学概念衔接研究——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为例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了“内容聚焦大概念”的基本理念,这体现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为研究初高中生物学概念衔接,本文
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为例,对初高中生物学概念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对初高中生物学概念进行衔接,建立起初高中生物学概念知识的联系。
关键词初高中生物学;概念衔接;概念教学
(5
分
钟)
光
能能量
脂肪ng
2.填空
(1)直接能源物质:
(2)主要的能源物质:
(3)主要的储能物质:
(4)最终的能源物质:
整体认知。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以初中已有的生物知识“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为基础,通过情境“萤火虫发光”的现象引出对直接能源物质的探究,进行验证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组织学生自学、讲解ATP结构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ATP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使学生能够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认识物质与能量观,帮助学生构建核心概念。
组织学生分析资料“人体ATP含量及其需要量”之间的矛盾,从而深入理解一般概念。
在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学习中理解细胞是时刻在进行着化学反应的,体会这一反应中物质可逆而能量不可逆这一物质与能量观。
通过介绍具体ATP利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这一概念。
在复习巩固环节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图表示ATP与其他能源物质的关系,非常有利于学生将前后概念联系起来,共同理解核心概念。
易错点1 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认识不到位易错分析:不清楚一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如Mg、Fe分别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的特征元素,而含P的化合物不止一种(如DNA、RNA、ATP、磷脂等化合物中均含有P),是造成这一知识点错误的主要原因。
需从以下知识点进行记忆: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C,主要元素是C、H、O、N、S、P, 含量较多的元素主要是C、H、O、N。
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其次是C、H、N,而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其次是O、N、H。
2、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S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之一,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之一,N、P是构成DNA、RNA、ATP、[H](NADPH)等物质的重要元素等。
3、许多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果植物缺少B元素,植物的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就不能正常进行,植物就会“华而不实”;人体缺I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易患“大脖子病”;哺乳动物血钙过低或过高,或机体出现抽搐或肌无力等现象。
易错点2 不能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相关计算易错分析:错因1:不能正确理解氨基酸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错因2:不能理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出现计算性错误。
要解决本问题,需从以下知识点进行解决:有关蛋白质或氨基酸方面的计算类型比较多,掌握蛋白质分子结构和一些规律性东西是快速准确计算的关键,具体归纳如下: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②若蛋白质是一条链,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1③若蛋白质是由多条链组成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④若蛋白质是一个环状结构,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⑤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总和-失去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有时也要考虑因其他化学键的形成而导致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如形成二硫键时)。
⑥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肽链数⑦基因的表达过程中,DNA中的碱基数:RNA中的碱基数: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6:3:1易错点3 区分不清真、原核细胞和病毒的结构、功能等易错分析:由于不能认清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及其独特的特征,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
点击对“ATP”理解的几个误区
高中生物知识点中,ATP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例如:原生质的流动、物质的主动运输、细胞分裂、神经传导、生物电、肌肉收缩、新物质的合成、萤火虫发出的光能以及动植物分沁等都与ATP相关联。
但在学习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好多学生对ATP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ATP是物质而不是能量
许多同学在书写呼吸作用公式时,将能量直接写成ATP,误认为ATP就是能量,实际上ATP是高能化合物。
在生物体中与能量有关的物质很多,比如①葡萄糖——细胞内的重要能源物质;②淀粉——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③糖元——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④糖类——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⑤脂肪——生物体内储存能量的物质;⑥糖类、脂肪、蛋白质——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上述能源物质中的能量都不能被生物体直接利用,必须氧化分解释放出来转移到ATP中才能被生物体利用。
所以说,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内的ATP直接提供的,即ATP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物质。
2.ATP水解后放能
三磷酸腺苷简写为ATP。
在一磷酸腺苷(AMP)的磷酸一侧,以高能磷酸键(用~表示)再依次连接上两个磷酸,就形成了ATP(如图)。
ATP中的两个高能磷酸键中储存了大量的化学能,高能磷酸键不能直接被生物体利用,必须要进行水解,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才能释放出来,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如运动、物质的吸收、物质的主动运输和合成等。
ATP水解时,通常只有远离腺苷(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水解放能,生成二磷酸腺苷,即ADP。
3.ATP离体后也能供能
某中学的生物兴趣小组为了验证ATP是生物的直接能源物质,设计了一个实验:①用小刀逐个将萤火虫(数十只)腹部末端的发光器切下,放在培养皿中,并干燥3h。
②将干燥后的发光器放在研钵中研成粉末。
③将粉末分成两等份,装入甲、乙两只无色透明的小药瓶中,再分别滴入几滴蒸馏水,使之混合。
④在黑暗处观察到甲、乙两瓶中都有淡黄色荧光出现,1min后,荧光消失了。
⑤接着,在甲瓶中滴加葡萄糖液,在乙瓶中滴加ATP溶液,之后,仍在黑暗处进行观察。
请回答:①甲、乙两瓶的发光器粉末与蒸馏水混合后,为什么会出现荧光?1min后,荧光为什么又会消失?②推测在甲、乙两瓶中分别加入葡萄糖液和ATP溶液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该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本实验的目的是要验证一个已知的生物学事实——ATP是生物的直接能源物质,且离体后也能供能。
验证性实验一般要采取设置对照组的方法。
另外我们还可从中发现ATP与酶一样,其生物学特性不仅在细胞内起作用,而且也在体外起作用。
题中的发光器中存在有少量的ATP,与蒸馏水混合后,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释放的能量转化成光能,因此出现荧光。
由于离体的发光器不能进一步合成ATP,所以当ATP 消耗完,荧光也随之消失。
加入葡萄糖液的药瓶不会出现荧光现象,加入ATP溶液的药瓶会出现荧光,则说明:葡萄糖虽然是生物体的重要能源物质,但它所含的化学能不能直接用于生命活动,ATP才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