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武陟县实验中学八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课《爱莲说》教案新人教版-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2
《爱莲说》教案课件(总9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爱莲说》教案课件《爱莲说》教案课件《爱莲说》教案课件一一、导语设计图片导入。
二、解题1.了解莲这种植物。
2.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1.听范读,同时要求学生注意疑难字词。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任抽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1.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课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明确: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七个短语分别从哪方面来描述莲花的?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主干);“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
3.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想请大家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4:用莲花来寄寓君子之美德,这是属于什么表现手法?明确:托物言志。
托莲花的形象,言君子之志。
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
5、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明确:全文以菊花从正面衬托莲花,以牡丹从反面衬托莲花,由此,作者在结尾段的议论就水到渠成了。
6、再次体会“说”这种体裁,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段:记叙、描写;第二段:议论抒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之一《爱莲说》一文教案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教案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教案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案内容及步骤:一、导入课文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三、感知课文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给下列字词注音蕃()淤泥()濯()清涟()蔓( )净植( )亵玩( )焉(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蕃()濯()谓()隐逸()噫()鲜()宜乎()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五、研读课文(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风度(亭……亵玩焉)清高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1、分析“菊”的衬托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了解了他是一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德高尚的人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有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过渡:以上是写莲也就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花之隐逸者也)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不是)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花之富贵者也)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4、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5、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六、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现在,大家把书合上,能不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试一下,齐背《爱莲说》七、总结课文1、学生总结至此我们学完了周敦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法上、学法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学法上:应注意多读及朗读的方法2、教师总结同学们,周敦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八、布置作业1、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造句: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2、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附:板书设计爱莲说陶渊明独爱菊(衬托)隐逸者惋惜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托物言志。
《爱莲说》教学目标:1.体悟作者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营造一个有利阅读立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
特别是对于文言美文,更应让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迁移。
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由静态的课堂读书转变为动态的校园活动,教师由一个学习的预设者转为学习的合作者,以课文为载体,把教学当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并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
教学流程:一、研究性预习。
公布研究性学习任务,采用“招标”形式,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小组研究活动,共分为以下几组:1.诗词组。
搜集关于莲的诗文歌赋,利用早读课向同学们推荐,并选出一些经典名句,熟读背诵,如《古诗十九首(其六)》。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等。
2.录音组。
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搞好配乐朗读录音。
3.图片组。
搜集有关莲的摄影图片或到网上查寻相关图片并刻录,做成多媒体课件。
4.资料组。
搜集有关周敦颐及作品的《爱莲说》的背景资料,了解唐朝人推崇牡丹的原因,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可网上搜寻,也可请教文科老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准确交给学生做,可一举两得,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研究性预习重在过程,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学,学会了与老师沟通,学会了与同学合作)二、课堂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多媒体显示莲花画面,交流搜集的有关莲的名句。
2.揭示课题,明确作者及“说”这种文体的特征。
(运用多媒体,既创设了情境,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心理,资料组翔实的背景介绍,更让学生大开眼界)(二)整体感知,把握写法。
1.由录音组放配乐,并简介所选音乐的理由。
2.听音乐入境,轻声自由读。
3.小组合作讨论:(1)找出文中描写莲花形象的语句,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爱莲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刘禹锡)一、检查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凌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有仙则名:著名。
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惟:只是,德馨: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长到。
草色入带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爱莲说》教师个性化批注《爱莲说》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课标陈述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背诵短文。
2、了解“说”的特点。
3.学习关于衬托的写法。
4、感悟做人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高贵品质。
难点:学习以莲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1.查找作者资料,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作品。
2.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讨论、感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爱莲说》,顾名思义是一篇与莲花有关的课文,莲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文人墨客,还写下过许多颂莲的名句,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作者简介::见《基训》,第三题(结合基训相关链接)(二)感知求疑:1、读准字音。
见《基训》第一题2、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
3、请同学们轻声的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5、思考讨论(1)、下面就请同学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
(2)请同学来根据课文注释,把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一遍。
教师个性化批注教师强调重点字词练习:基训四、五题(三)探究内化: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然后在班上交流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花?表现了莲花哪些品格?理解莲的象征意义。
见参考书问题研究二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爱莲说》课件
爱莲说周敦颐爱莲说周敦颐
教学目标
一、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
三、了解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二、学会有感情朗读文言文作者周敦颐,
宋代着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
“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说“说”是议
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
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朗读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
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字词学习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fányūliánxièzhuóxiǎn蕃: 染:
濯: 亵:
鲜: 宜:多沾染(污染)洗涤亲近而不庄重很少应当
解释词语:
可爱者甚蕃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