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七情内伤
- 格式:pdf
- 大小:383.58 KB
- 文档页数:17
第六章病因:第三节七情内伤第三节七情内伤七情内伤,是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种致病因素。
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
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
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
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
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
喜,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
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
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
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
怒,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
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
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
中医论:七情内伤(喜怒优思悲恐惊吓)
凡七情内伤,过于喜者,伤心而气散。
心气散者,收之养之。
过于怒者,伤肝而气逆,肝气逆者,平之抑之。
过于思者,伤脾而气结,脾气结者,温之豁之。
过于忧者,伤肺而气沉,肺气沉者,舒之举之。
过于恐者,伤肾而气怯,肾气怯者,安之壮之。
饮食内伤,气滞而积者,脾之实也。
宜消之逐之;不能运化者,脾之虚也。
宜暖之助之。
酒湿伤阴,热而烦满者,湿热为病也。
清之泄之;
酒湿伤阳,腹痛泻利呕恶者,寒湿之病也,温之补之。
劳倦伤脾者,脾主四肢也。
须补其中气。
色欲伤肾而阳虚无火者,兼培其气血;
阴虚有火者,纯补其真阴。
痰饮为患者,必有所本,求所从来,方为至治。
若但治标,非良法也。
七情内伤名词解释
七情内伤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七种不同的情感对人体内脏的损伤。
七情内伤的概念起源于《内经》中的“七情伤脏”理论,即七种情绪对七个内脏器官的影响。
以下是七情内伤的名词解释:
1. 怒伤肝气:愤怒、焦躁、暴怒等情绪会伤害肝气,导致肝机升降失调,引发头晕目眩、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2. 忧伤脾气:忧郁、担忧、思虑过度等情绪会伤害脾气,导致脾胃失和,引发食欲不振、腹泻、乏力等症状。
3. 恐伤肾气:恐惧、害怕、紧张等情绪会伤害肾气,导致肾精不足,引发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4. 思伤心气:喜悦、兴奋、悲伤等情绪会伤害心气,导致心神不宁,引发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5. 悲伤肺气:悲伤、悲观、伤感等情绪会伤害肺气,导致肺气不利,引发咳嗽、气喘、声音嘶哑等症状。
6. 喜伤肝气:过度喜悦、欣喜若狂等情绪会伤害肝气,导致肝气郁结,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7. 怒伤肺气:过度愤怒、烦躁、不满等情绪会伤害肺气,导致肺气郁结,引发咳嗽、气促、胸闷等症状。
七情内伤的理论认为情绪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器官功能。
如果情绪长期处于极端状态,会导致脏腑失调,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强调情绪调节的重要性,通过恰当的调理情绪,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以情绪为主要病因的疾病。
而在治疗过程中,中医也会结合具体情绪和脏腑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达到疏解情绪、调和脏腑的目的。
七情内伤的治病特点
(一)直接伤及内脏
1.损伤相应之脏
七情与五脏分别相关,是五脏精气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七情反应太过反过来又损伤相应指脏。
2.影响心神
心主神志,七情皆从心而发,故七情内伤均可作用于心神,导致心神不宁,甚至精神失常。
3.易伤心肝脾
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和情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潜病之脏腑因其正气已虚
(二)影响脏腑气机
1.怒则气上
2.喜则气缓
3.悲则气陷
4.恐则气下
5.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
(三)多发为情志病
①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症
②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症
③其他病因所致但其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
(四)影响病情变化。
杨家桥乡卫生院中医学习讲稿08——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清静无为。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
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
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
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
“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
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
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
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
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因此,喜乐当适度。
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中医知识: 中医考点之内伤七情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说的就是人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 常见的人的情感分为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一般的七情只是人体的一种反应, 可是如果七情过度, 则会成为导致机体的发病病因, 称为七情内伤, 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发病的。
七情内伤致并, 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 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疾病和心身疾病。
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密切, 各种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 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应, 所以脏腑精气是产生各种情志活动的内在生理基础。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情志过激又伤五脏精气。
如大喜大惊伤心, 大怒郁怒伤肝, 过度思虑伤脾, 过度恐惧伤肾。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 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回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的生理功能, 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和心理活动, 故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 是在心神的统师下, 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
正常情志活动的产生依赖于五脏精气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 而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促进和调节气血运行, 因而在调节情志活动, 保持心情舒畅方面,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完了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况, 接下来学习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是考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
1.直接伤及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有因心主血藏神, 肝藏血主疏泄, 脾主运化而位中焦, 是气机升降之枢, 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症, 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指大怒致使肝气上逆, 甚至血随气逆的病及变化。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飧泄。
喜则气缓:指过度喜乐, 致使心气涣散或心神惮散的病因病机。
暴喜伤阳喜乐者, 神惮散而不藏。
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 导致肺气耗伤或宣降失常的病机变化。
中医学:七情内伤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一)概念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中医学中的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
情感系统是指人类对各种事物和自身机体状态是否符合需要作出判断而采取不同态度的内心体验。
其代表性心理成分包括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密切相关,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截然分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内心体验的反映。
情绪是一切体验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并非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故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情感与情绪是情感系统的两个主要心理成分,彼此密切相关。
就大脑功能活动而言,是同一类心理功能的两个侧面,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内心体验,共同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二者都必须由刺激引起(外部客观环境或机体内部),以需要为产生的基础,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刺激才能引起情感或情绪反应。
就这个意义而言,有些学者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别,等同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通常用情感反应、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笼统地称呼。
但情感与情绪作为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情绪是偏向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感是常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内心感受,是人类独有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情绪总是由当时的情境所决定,随情境迅速变化,不太稳定,比情感更为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可称为“扩大了的情感”;情感则是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着重表明情感过程的感受方面,即情感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七情致病,是指机体感受的情志刺激过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内伤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1、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2、五志: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3、七情内伤:七情过激或人体调节能力低下,则七情成为病因致病。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1、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2、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
3、五脏精气异常可出现异常情志变化;
4、异常情志变化也可导致脏腑精的功能失常;
5、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2、影响脏腑气机
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3)悲则气消;4)恐则气下;5)惊则气乱;6)思则气结。
3、多发为情志病证
1)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2)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
3)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
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是有利于疾病康复;2)不利于甚至加重病情。
第十四单元内伤病因七情内伤1.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
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
2.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情志活动与脏腑精气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
外界的各种刺激只有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应。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3.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1)损伤相应之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2)影响心神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过怒使肝气上逆喜则气缓:过喜则心气涣散。
心气涣散:失神,狂乱。
心气暴脱:神志失常,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
悲则气消:过悲导致肺气消耗。
肺气耗伤:气短乏力,意志消沉,精神不振,胸闷懒言等。
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而陷于下。
肾气不固:二便失禁,遗精。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
心气紊乱惊慌失措,惊悸不安,神志错乱。
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
脾气呆滞:精神萎糜,不思饮食,纳呆,腹胀,便溏。
(3)多发为情志病(4)影响病情变化情绪积极乐观,有利于疾病康复;情绪消沉,悲观失望,加重病情。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分为三个方面: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1.饮食不节过饥,指摄食不足,如饥而不得食,或有意识限制饮食,或因脾胃功能虚弱而纳少,或因七情强烈波动而不思饮食,或不能按时饮食等。
过饥,一方面因气血亏虚而脏腑组织失养,功能衰退,全身虚弱;另一方面因正气不足,抗病力弱,易感邪而发病。
过饱,即饮食过量,或暴饮暴食,或中气虚弱而强食,以致脾胃难以运化而致病。
轻则饮食积滞不化,以致“宿食”内停,可见脘腹胀满疼痛,嗳腐泛酸,呕吐、泄泻、厌食等。
重则食滞日久,可致脾胃大伤,或可聚湿、化热、生痰而变生他病。
2.饮食不洁饮食不洁:指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内伤”会直接伤及内脏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成为病因,称之为“七情内伤”。
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
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因此,若脏腑组织或气血发生病变,就会影响人的情志,如《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气血关系密切。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损伤相应之脏即五脏所主七种情志损伤相应之脏。
七情分属五脏,七情反应太过与不及则可损伤相应之脏。
即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脾在志为思,过度思虑则伤脾;肺在志为悲,过悲则伤肺;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
七情首先影响心神七情过激伤人发病,首先作用于心神,产生异常的心理反应和精神状态。
《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对此解释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七情内伤,既可单一情志伤人,又可两种以上情志交织伤人。
由于心肝脾三脏在人体生理活动和精神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情志内伤,最易损伤心肝脾三脏。
易损伤潜病之脏腑潜病,是指病证已经发生存在但无明显临床表现的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