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请联系实际答题,不可照搬,祝考试顺利。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探索了劳动、分工等,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包括两部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是其主干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
与自然科学相对,我们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统称为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研究活动有什么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结构中的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自我相关。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引言马克思是伟大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对人的本质、社会结构和历史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为主线,探讨其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1.人的本质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指人的可变本质和不变本质的统一。
在人类的不断实践中,人的本质通过劳动和社会关系的形成得以实现。
人的社会存在是指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存在形态。
马克思关注人的本质与其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
2.人的本质的基本特点根据马克思的思考,人的本质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创造性:人通过劳动创造,并在创造中实现自我。
-社会性:人是社会动物,只能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
-自由意志:人的意识和行为是自由的,但受制于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
3.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剥夺了工人的自由和自主性,使其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导致了人的本质的扭曲和异化。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来恢复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的意义**1.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强调了社会存在与人的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这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关注人的本质及其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变化,从而深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2.对社会变革的理论支撑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思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剥削现象,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念,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建立来达到人类解放的目标。
这对于当代社会科学研究者深入探讨社会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积极影响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思想推动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思想渊源任何哲学理论归根到底是由当时社会的经济决定的,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它自己的思想渊源。
1.1 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传统的哲学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在思考人的本质时,大多把人的本质理解成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
在黑格尔看来,人的主要特征在于人的自觉的活动方式,即劳动,这一思想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启发。
然而,黑格尔把自我意识看作人的本质,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他的历史观是超历史的抽象的一般哲学。
黑格尔在人的本质观上,认为劳动是人的“理性”的产物,并且强调了理性在劳动中的作用,这一思想是具有合理的因素。
但是,黑格尔仅仅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看作理性的活动,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劳动的性质,因此黑格尔没有正确揭示人的本质。
但他的思想对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肯定的。
1.2 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首先是批判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论,在他看来应当把人的根本还给人自身,彻底抛弃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认为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是理性化了的宗教,是思辨神学,从根本上说它和宗教一样都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在费尔巴哈看来,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但存在是从自身并且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并不来自于思维,存在只能为存在自己所产生。
费尔巴哈认为,存在的本质是自然的本质,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本质。
他试图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探讨人的本质,把“社会性”看作人的本质。
但是,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也存在着缺陷,费尔巴哈从人的“完整性”来揭示人的本质,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关键在于,他没有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人的本质完整性的基础。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讨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而逐步深入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以及人的劳动出发,作了不同于以往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因此。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
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3.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张规律,并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人类文明的进步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而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
马克思正是从人类文明中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发展趋势,科学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实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进而帮助我们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人得实践活动,把实践的血药作为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 实践活动决定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2 实践活动不仅改变了环境,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
3 实践活动是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统一的基础。
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这句话同样适应于社会科学。
强烈的问题意识,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如果问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是一个伪问题,那么,尔后的全部研究都会变得没有什么价值。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7章思考题答案导论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导论 1.如何理解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 社会认识即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社会科学方法论即研究社会历史的方法论。
一、总体来说,社会认识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陷入了唯心史观,即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二、社会认识的演变逻辑为: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社会认识论);自发——自觉,具体来说,神话传说(原始社会自发认识)——非理性方式(第一种自觉形式)——理性求知(批判性的)、实证方式(发展性的)、非理性方式。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 2.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方法论具有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特点: 第一,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客体同体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研究的方法论意义作者:赵志浩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3期[摘要]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对人的本质的论述。
通过分析人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及其所处的周围环境,马克思正确指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第一次从劳动出发去说明社会历史。
从社会关系出发,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性论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异化现象的基础上,指出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研究具体的人确定了科学方法。
在马克思那里,无论人的对象性活动,还是社会关系,都统一于人的实践,实践才是把握人的本质的关键。
这一思路改变了传统哲学对人的抽象,使人的问题的研究回到现实生活世界,为现实的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方法指南。
[关键词]人的本质;劳动;社会关系;实践;方法论[中图分类号]B244.4[文献标志码]A人与世界上一切其他存在物不同,他不仅存在着,而且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具有关于自身存在的自我意识。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
在人类历史上,很多先哲贤人都对此进行了不懈的求索,也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的某些特征,并提出过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但他们都把这些特征加以无限夸大,从而导致了对人的其他规定性的忽视或遗漏,都没有达到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
人的本质问题也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许多规定,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命题: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从劳动、社会关系、人的解放和发展三个角度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论述 ,体现了他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思想。
一、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中探讨人的本质“自由”是马克思考察人的本质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从人的感性活动的性质来确定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把劳动看做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实现和展开,由此分别向两个方向追寻:一方面是考察人的劳动的动力根源,揭示人的需要的本性;另一方面是考察人的劳动结果,说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及答案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3,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答: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
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
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
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
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
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
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
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
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
浅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在对前人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进行扬弃作出了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论断。
包括“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当代也有深远的意义包括以人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关键词] 人的本质内容现实意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就是在继承发展中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成果。
(一)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黑格尔认为,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物其特征就在于人的自觉的活动方式,即劳动。
黑格尔正确地肯定了人的特征在于自觉的活动,但却错误地认为这种活动只是精神、理性思维的活动,认为人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人的本质,在黑格尔看来,是和自我意识等同的,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这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是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者。
他坚决反对黑格尔哲学的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理论,批判黑格尔在精神掩盖下谈论自然和人。
但费尔巴哈认为,作为存在的存在的本质是自然的本质。
他完全抹杀黑格尔关于能动性的思想,把人的自然本质当作一种抽象的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的东西,和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相割裂、相对立,这就陷入了抽象的“人性论”。
(二)不同时期对前人理论的扬弃形成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讨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展过程而逐步深入的,也是一个对前人特别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思想的扬弃过程。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他由青年黑格尔派开始转向费尔巴哈,指出人自身的理性是人的类本质。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的哲学,他指出“人本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质”。
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他认识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生产劳动是人类作为类存在的本质。
浅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作者:刘路遥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9期
摘 ;要:读罢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我认识到这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是有极大意义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科学研究
何为“人”·汉字的“人”起源于优秀的古文化——象形字,看上去其就像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
其基本释义想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能够制造并使用劳动工具的高等动物。
除此之外,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流交际,其他的动物通过叫声或者是肢体动作也能够传达自己的思想,与对象产生交流,但是他们的思想和交流深度都远远不能达到人的程度。
英文的“people”是“person”的复数形式,它是指具有构成人格的某些能力或属性,而这些能力或属性又由不同学科的不同作者以及不同时代和地点的不同文化所定义。
单从语言上来说,似乎我们探求不到人的本质,那么究竟何为“人”·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做出了很科学的回复: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中的人。
没有人的存在,即使有各种高楼大厦,眼花缭乱的高科技,光怪陆离的都市也不能够称为是社会。
而任何一个人是无法脱离社会存在的,他/她必然存在于社会的联系之中。
可以说人如果脱离了社会,那么也无法称之为人。
判断一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不是取决于他高矮胖瘦等生理特征,而是取决于他的社会关系,换言之,也就是他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集中表现为人的阶级本质。
在不同的阶级社会中,人们的根本利益是對立的,但也是不同的。
奴隶社会中的奴隶主和奴隶他们的根本利益是截然相反的,奴隶主总是想要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更多的奴隶以及奴隶的更多劳动成果,这时候他们甚至不把奴隶当做人看,奴隶的地位与家畜没什么不一样。
奴隶主想要通过压榨奴隶来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或者是其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而奴隶则是通过自身的奴努力想要基本的生存,只有先生存下来才能够谈其他更伟大的事物。
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分为几个不同的种类:第一种是封建贵族与新型地主有矛盾。
封建贵族总是想要不停地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样就需要占有额外的区域,即地主的土地;而地主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或者生活得好好的,谁也不想被无偿夺取这些所占有的东西。
第二种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地主在拥有土地之后雇佣农民来为其耕作,不用费什么力气;而对于农民而言,哪个农民不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呢·农民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为地主劳作这么多年得到的东西却很有限,有时候全家都吃不饱饭,眼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
收割到别人的口袋里,实在是非常难以接受。
第三种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
皇帝拥有无上的统治权,对于全国各地每个人都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宰相绞尽脑汁为皇帝献计献策,终究没有对自己的控制权,皇帝说连诛九族就诛九族,说满门抄斩就一夜成空。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不同于前两种社会,但它也属于阶级社会,资本家和劳动者的矛盾从根本上不是一致的。
资本家想用最少的报酬来获得劳动者最大的剩余价值,或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或增加他们的工作强度;而劳动者即便是为资本家创造了再多的价值也只能拿到自己的劳动报酬。
而社会主义社会不是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虽然也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并没有任何对立,他们都在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二、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不是虚幻的或者想象编造的或者固定不变的人,而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一定实践的人。
这个实践涵盖的内容有很多,包括为了顺利生存下来的物质生活实践、为了更好地发展国家和社会的社会政治实践和为了发现探索自然更多奥秘的科学文化实践。
总的来说,“现实的人”有历史上的“历史的现实”的人,有处于当下社会活动中“现实的人”,有未来社会中的“未来的现实”的人。
从个体的角度说,有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有不同知识和经验背景、不同感性特征与理性特点的人。
从个体成长史的角度说,有处于不同智力发育、情感状态和社会素质养成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的人。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
作为现实的人,其物质生产活动首先要满足自身的生存和活动;再就是为了满足新的需要所进行的再生产活动,这比基本的生存需要更高了一个层次;还有就是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通过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人可以建立自己的最小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即家庭,通过传宗接代、世代更替人口数量或发生着变化或基本不变,以此达到社会的人口平衡,以便于更好地发展;最后是人们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
单个人与其他个体产生联系,不同个体之间的各种联系相互交叉形成网络,这就构成了社会。
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中相应发生的,包括经济、政治和思想关系。
而在这当中,经济关系是奠定基础的关系,不断地生产出新的关系,满足新的需要从而不断地进行新的物质生产关系。
这些不同的生产关系正是反映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不仅有物质上的发展,还有思想和政治上的不断进步。
三、正确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错,但是其中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杰出人物。
普通人个体是在人民群众中对历史发展起作用的,是无数个一般的个体融合起来的结果,由此才有了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
而杰出人物能够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他们能够推动或阻碍历史进程,加速或延缓进程速度,甚至能够局部改变历史本来的样子。
比如蒋介石带领国民党很厉害的攻克了许多困难,但是由于后来勾结国外势力,对中国的独立起着致命的阻碍作用。
而毛泽东学习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并且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开辟了独属于中国的道路,最后也顺应民心带领全国人民赢得了独立并取得了解放,这便是推动了
历史进程。
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第一,阶级分析的方法。
任何历史人物都是阶级社会的一员,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
所以无论这个人本身的性格、感情、行为如何,都要将其置身于对应的阶级中来分析。
第二,历史分析的方法。
任何杰出人物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有时候是“时势造英雄”,要分析这样的英雄就不能不管不顾其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不能将其凌驾于时空之上进行评价。
第三,辩证分析的方法。
每个人都不是简单的脸谱化的人物,而是丰富的复杂的。
历史人物也是一样,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既有“年少轻狂”的时候又有充满雄心壮志的时候。
蒋介石虽然在整体上拖垮了中国的发展,但是其个人能力与贡献是不容蔑视的,他也从侧面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毛主席虽然有很多伟大的事迹和思想,但晚年还是犯了一些错误,我们不会抹去他犯的错误,也不会不承认他的伟大之处。
结语
以上是我认为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这些观点同样也能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发展和认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