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植树问题(修改) 例1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10
第七单元知识测试卷(附答案解析)第1课时植树问题(1)(教材P106,例1)一、(新知导练)想一想,填一填。
1.你的右手有()根手指,()个间隔。
2.把5根短绳结成一根长绳,一共要打()个结。
3.马路一边栽了20棵银杏树,如果每两棵银杏树中间栽一棵桂花树,一共要栽()棵桂花树。
二、先分析,再解答。
植树节到了,五(1)班同学参加植树活动,他们要在一条长20m的路一边栽树(两端都栽),每隔4m栽一棵,他们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路的两端都栽树,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即棵数=间隔数。
解答:三、在150m长的直跑道的一旁每隔5m插一面彩旗(两端都要插),可以插多少面彩旗?四、地铁2号线全长63.8km,相邻两站之间的路程是2.2km。
一共设有多少个地铁站?五、五(2)班同学上体育课,15人站成一横排,每两人之间间隔2m。
这一横排有多长?六、某大桥长3200m,在桥的两旁每隔25m装一块广告牌(两端都要装)。
这座大桥一共可以安装多少块广告牌?七、教室走廊长24m,老师沿走廊一侧每隔相同的距离摆一盆花,一共摆了7盆花(两端都有),每相邻的两盆花之间相距多少米?八、李大爷以相同的速度在乡间布满电线杆的小路上散步。
他从第1根电线杆走到第12根电线杆用了22分钟。
他如果走36分钟,应走到第几根电线杆?7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1课时植树问题(1)一、1.54 2.4 3.19二、+120÷4+1=6(棵)三、150÷5+1=31(面)四、63.8÷2.2+1=30(个)五、(15-1)×2=28(m)六、(3200÷25+1)×2=258(块)七、24÷(7-1)=4(m)八、22÷(12-1)=2(分钟)36÷2+1=19(根)第七单元教材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 只载一端(封闭线路植树问题)如图:间隔数=棵树 间隔长×间隔数=全长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间隔长二、 两端都载:如图:间隔数+1=棵树 间隔长×间隔数=全长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1=棵数 全长÷(棵树-1)=间隔长三、 两端都不载如图:间隔数-1=棵树 间隔长×间隔数=全长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间隔长 全长÷间隔长-1=棵数 全长÷(棵树+1)=间隔长一、填空题1.红领巾公园一条长200米的甬道两端各有一株桃树,现在两棵桃树之间等距离栽种了39株月季花,每两株月季花相隔米.2.学校召开运动会前,在100米直跑道外侧每隔10米插一面彩旗,在跑道的一端原有一面彩旗还需备面彩旗?3.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面彩旗。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1(两端都栽)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1(两端都栽)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篇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植树问题”,是后继学习的准备,需要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1、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2、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4、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采取什么策略正确解决“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学习难点: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预设过程一、尝试解题发现问题1、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植树方面的问题。
(板)2、课件呈现学习材料,请学生尝试。
3、反馈,形成争议:1)100÷5=202)100÷5+1=214、提出研究问题:植树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还是间隔数加1呢?(板)我们来研究。
二、研究规律1、议:在晒场的一侧(8米)种小树,两端都种,可以怎么种?2、生述师画,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
3、自己尝试画图,完成表格。
4、议:你发现什么?5、小结:当在路的一侧种树时,如果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也就是等于总长÷间距+1。
(板)6、分析尝试题的正确解法三、练习1、变式练习2、扩展练习1、完成1-1。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2)尝试完成,并反馈。
2、完成1-2。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2)议:怎么求总长?(板)3)尝试完成,并反馈。
第7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第1课时植树问题(1)【教学内容】教材P104例1。
【教学目标】1.理解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
2.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通过画图的方法,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能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借助画图自主探索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节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一说比如两棵树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知识相关的信息。
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树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1))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P106例1。
1.阅读与理解。
师:你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学情预设】预设1:已知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
求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预设2:在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要栽。
2.分析与解答。
(1)大胆猜测。
师:根据题中信息,想一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学情预设】每隔5m栽一棵,共栽200÷5=20(棵)师: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2)探究规律。
①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师:我们用一条线段表示100m的小路,每隔5m栽一棵,照这样一棵一棵栽下去……你觉得可行吗?【学情预设】这样太麻烦了,100m太长了,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试。
小组交流讨论,集体汇报。
【学情预设】预设1:先看看20m可以栽几棵。
(课件同步展示图)预设2:看看25m可以栽几棵。
(课件同步展示图)师:你们选取的长度不同,一共要栽的棵树也不同,但分析和思考的方法有相同的地方,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106页例1。
【教材分析】“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第一种“两端要栽”的数学模型,并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画、动手摆、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新知,从中渗透数形结合、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此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构建数学模型,探索数学规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绳子、答题卡【教法】引导启发点拨【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组展示【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时】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教学后记:植树问题有三种模型,根据容量和学生的学情,这节课我只选择处理第一种两端都栽的情况。
植树问题中最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一种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学生经历一个将复杂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问题来研究,在运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通过设置给绳子打结和猜谜语数手指的小游戏、画线段等方式简化问题,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规律,并建构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1)第 1 课时主备人何啟联审稿人教案来源网上下载+个人修改教学内容106页——107页的例1、例2教学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段数与植树棵树之间的规律。
3、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植树问题’数学模型的建构。
教学难点利用建构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挂图、直尺教学过程知识链接1、大家看老师的手,我们的手不但能做许多事情,而且它还隐藏着数学问题呢!2、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叫做间隔。
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复习画线段,数线段。
(5个端点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端点?3个端点?)5、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比如:在马路边种树,每两棵树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就把这一段距离叫做一个间隔,楼梯、锯木头等。
二次备课探究新知6、大家清楚地看到,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将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6棵呢?7棵呢?7、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植树问题。
出示: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1)同桌相互讨论。
2)有线段图表示你的方法3)学生汇报4)引导总结:“两端要栽”的时候,比较间隔数和棵数,你得出什么规律?(生:棵树比间隔数多1)用一个式子表示两端都栽的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吗?板书:棵数=间隔数+15)在线段图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点数=间隔数+16)这个问题应是:100÷5=20(个)……间隔数 20+1=21(棵)……棵数巩固提高8、书第107页的“做一做”独立完成,指名反馈。
9、出示: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
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1)读题,理解题。
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星沙实验小学卢辉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
2、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一、导入1、间隔、间隔数师:听说咱们四1班的孩子们特别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尤其眼力特别厉害?是真的吗?咱们今天就来比一比眼力,敢吗?师:老师知道咱们四1班是一个“励志创新”的班级,(出示字图),这幅图里有什么?(4个字,方框,字与字之间有()?“空隙”。
)在数学里咱们把这种空隙叫间隔。
(板书间隔)。
有几个间隔?(3个)我们把3叫做它的“间隔数”,(板书:间隔数。
读。
)也就是说间隔数是3。
4个字之间有3个间隔。
(间隔数比字数少1)出示图片:线段师:再来看一看。
这是什么?(线段)。
这条线段有间隔吗?(有)几个?(5个)这些间隔被小竖条分开,有几根小竖条?(6根)6根小竖条5个间隔,(间隔数比小竖条数少1)师:看来咱们四1班的好眼力果然名不虚传。
2、生活中的间隔师:善于观察的孩子们,你们平时都在哪里见过间隔吗?说一说!(路灯、路队、植树……)4-5名同学回答。
3、揭示课题师:大家讲得真好,生活中的间隔还有很多很多。
老师也找了几张!学校的乒乓球台之间有间隔,同学们的路队之间有间隔,仔细听,钟声与钟声之间有间隔。
走出校园,路灯之间有间隔,公园的栏杆之间也有间隔,森林的树与树之间也有间隔。
在数学上,我们就把和间隔有关的问题叫“植树问题”。
(板书:植树问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中两端都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