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鸣中的悲剧_莫言_蛙_中的意象小识
- 格式:pdf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4
莫言蛙读后感《蛙》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家庭在政治风暴中的命运变迁,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挣扎。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田晓霞的女孩,她的家庭在大革命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她的父亲因为被认定为“右派”而被迫害,母亲则在政治运动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田晓霞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她经历了家庭的破裂、父母的悲惨命运、自己的心灵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充满痛苦和折磨的道路。
小说通过对田晓霞一家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大革命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政治运动对人们的影响和摧残。
莫言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通过对蛙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在政治风暴中的无助和挣扎。
蛙在小说中象征着人们在政治运动中被迫害和扭曲的灵魂,它们无助地挣扎着,最终却被命运所摧残。
莫言通过对蛙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灵状态,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中所受到的摧残和伤害。
小说的语言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莫言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生活用语,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和鲜活。
同时,他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富有诗意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小说的艺术魅力更加突出,更加深入人心。
《蛙》是一部充满人性关怀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通过对一个家庭在政治风暴中的命运变迁的描写,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扭曲与挣扎。
莫言通过对蛙的象征性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政治运动中所受到的摧残和伤害,以及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所经历的心灵挣扎。
同时,小说的语言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莫言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和生活用语,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和鲜活。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蛙莫言读后感《蛙》是莫言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农村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小说以农村庙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农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命运。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学价值,成为了一部不可忽视的文学作品。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农民,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苦难。
他在庙会上卖掉了一只青蛙,却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农民们的生活困境和无奈。
小说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乐观,也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小说中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农民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了农村的朴实和真诚。
莫言通过小说中的对话和描写,展现了农民的智慧和幽默,也让读者更加亲近了这些普通人的生活。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情感冲突,让人读后感慨万千。
莫言通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农村的现实。
《蛙》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更是一部深刻的思想作品。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也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
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情感冲突,让人读后感慨万千。
莫言通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农村的现实。
在小说中,莫言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乐观,也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小说中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了农民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了农村的朴实和真诚。
莫言通过小说中的对话和描写,展现了农民的智慧和幽默,也让读者更加亲近了这些普通人的生活。
总的来说,《蛙》是一部充满了农民生活气息的小说,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的坚韧和乐观,也揭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莫言通过小说,向读者展现了农民的生活和命运,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农村的现实。
摘要:《蛙》是莫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是对山东东北乡民间生育悲剧的演绎,时间跨度六十年。
作家分别从命运和人性等维度,对悲剧的性质和根源进行剖析,以引发人们对悲剧的深层次思考,本文对《蛙》悲剧审美进行论述。
关键词:《蛙》;莫言;人性;命运;悲剧莫言是中国当代高产作家之一,作品因为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而享誉世界。
从八十年代开始,莫言就开始了创作生涯,并向广大读者呈现出风格别致的小说。
在他的故乡高密县东北乡,是小说叙事场景的主要集中地。
题材主要来源于普通民众的乡土生活。
在他的长篇代表作品《蛙》中,他以一部九幕话剧和四部书信小说,对长达六十年的东北乡一个个生育悲剧进行呈现,并凭借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形成了小说相得益彰、相互映衬的悲剧审美效果。
1小说《蛙》的故事梗概在《蛙》这部小说中,莫言用蛙鸣代表着婴儿的哭声。
在小说的开篇,莫言就以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现代妇产科医生和旧式接生婆之间的战争。
凭借着科学的接生方法,妇产科医生将野蛮接生的老娘婆打败,并因此成为东北乡远近闻名的接生大夫。
姑姑医术高明,无论是产妇还是孩子,都有着极高的存活率,近乎完美的接生技术,使之成为民间的送子娘娘。
不仅如此,她在为乡民接生的同时,还不断的向他们灌输男女平等的思想,由此,她也成为“娃娃’们的守护神。
而《蛙》的重头戏并不是姑姑神话般的接生婆故事,而是在她当上了“计划生育工作者之后,和乡民们展开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斗争。
在高密县东北乡,传统的重男轻女和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
这使姑姑在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时,几乎是举步维艰。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对姑姑的工作不了解,甚至充满了敌视。
在莫言的笔下,这场生育战无比凄厉和残酷,有着浓郁的悲剧色彩。
一方面,姑姑将尚未出生的孩子不断扼杀,另一方面,又竭尽全力的保护着已经出生的孩子。
《蛙》的主题之一,就是这种矛盾和纠结,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类繁衍本能之间的矛盾。
2传统观念造成的悲剧在《蛙》这部作品中,人物悲剧的根源,是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的传统的生育观念。
2024年莫言蛙读后感常用版《蛙》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1960年代到1970年代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蛙的可怜遭遇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对人类的本质、社会的现实和历史的教训有了更深的思考。
下面我将从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以及文学结构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对这部作品的读后感。
首先,莫言通过塑造主人公蛙这个形象,深刻地展现了人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残酷现实。
蛙原本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少年,但他的命运却被残酷地扭曲了。
他的家庭被毁,亲人相继离世,他的青春岁月被剥夺,最终沦为流浪街头的乞丐。
蛙的悲惨遭遇让人心痛,同时也让我对真实的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小说展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贫困、压迫和无助,也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扭曲。
通过蛙这个形象,我们看到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普遍困境,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弱点和无可奈何。
其次,莫言在小说中也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命运的关系。
在小说中,蛙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联系,他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同时也感受着大自然的温暖和力量。
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蛙与自然的联系,莫言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然而,在社会的压迫和命运的摧残下,蛙逐渐与自然疏离,最终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
莫言借助蛙这个人物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制度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和对人性的扭曲。
这种对人与社会、人与命运关系的深刻思考,让我感到了人类困境和历史沉痛的教训。
最后,莫言在《蛙》中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文学技巧,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复杂和丰富。
小说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人物视角之间切换,通过碎片化的叙述方式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现了一个多元的世界。
莫言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在探寻蛙的命运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同时,非线性叙事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但正是这种复杂的结构,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更加深入地思考其中的问题。
莫言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r——以小说《蛙》为例
杨亚轩
【期刊名称】《神州(上旬刊)》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莫言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蛙》以计划生育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乡村医生一生的故事,她既为孕妇接生,又曾为了执行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无数的婴儿,从姑姑身上折射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艰难缩影,也折射出历史、政治背景下个人生命的悲剧历程.通过生育与死亡、蛙与婴儿、追捕与反抗,莫言构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悲剧世界.
【总页数】1页(P48)
【作者】杨亚轩
【作者单位】邹城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莫言小说的悲剧意识--以《白狗秋千架》为例 [J], 吴世奇
2.生命崇拜与人性异化--论莫言小说《蛙》的生育制度文化 [J], 袁媛媛
3.生命的异化——论莫言长篇小说《蛙》 [J], 刘国亚
4.救赎:文学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对莫言小说《蛙》的解读 [J], 邓全明
5.莫言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以小说《蛙》为例 [J], 杨亚轩[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莫言《蛙》读后感
读《蛙》
《蛙》无疑是一部悲剧。
作为送子观音在人间的化身,姑姑那双传递生命的手本该接受新生命的欢愉,但却一次又一次用近乎惨烈的方式,将新生化为泥土。
当女性爱孩子的人性与崇高无上的党性相撞的时候,当个人悲痛的现实与国家未来的忧患相撞的时候,姑姑坚持了她的选择。
这种选择,残暴而无礼,纠结却又坚定。
可是,当沧海桑田,大梦变迁,蛙鸣过后,那些悬挂着的泥娃娃和襁褓中的真娃娃,哪个又是真哪个又是幻呢,作家笔下的梦境,用最浪漫的方式,勾勒出最惨烈的结局。
是的,这就是人和命运的冲撞,你的爱与你的不爱,你的生命与你的死亡都不再重要,命运中的人们,亦如蛙一般,从万千蝌蚪中,企图脱颖而出,拼劲全身的气力,想一鸣惊人,留下属于自己生命的声音。
但,时代的波涛,会用它的巨响狠狠的盖过你的呼喊,再把你冲散,将你的意志连同你的身体,共同毁坏。
那么,蛙鸣就真的没有意义么,当我们每天睁开眼,和这个世界打招呼的时候,你想和世界说什么,还是等待世界告诉你什么,当你和世界说“你好,请多关照”,世界却给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够和他和平相处,其实,我们每个人并不是在和世界相处,而是和自己的内心相处,你可以发自内心呐喊,也有权利保持沉默;你可以随波逐流,也可以勇往无前;你可以选择原则,也可以选择灵活。
但是,你是不是愿意在心底,勇敢的坚持自己的坚持,哪怕是错的,用自己的一生做一个大局,当泥娃娃摔碎的那一刻,无非是回到泥土中,回到生命的起点。
但是,你坚持过,你热爱过,你强烈的拥有过,你和自己的生命曾经紧紧拥抱,即使世界永不完美,你却在灵魂深处,完美的走过一遭。
命运永远不会告诉你他下一步的打算,但是,我们自己却可以告诉自己,我曾经怎样的活过。
莫言的《蛙》读后感范文《蛙》是莫言的一部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大革命年间的故事。
这部小说可以说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震撼人心的作品之一。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深受其影响,产生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感慨。
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展示了大革命时期的残酷现实。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蛙的农民,他被迫参加革命并离开了家乡。
在他的遭遇中,我们看到了无数平凡人民的悲惨命运和无奈选择。
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遭遇让我深感痛心。
尤其是主人公蛙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黑暗面,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的残酷性。
莫言的写作风格独特,他以细腻入微的文字描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他深入探讨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生与死的意义以及人性的冷酷与善良。
这些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在我读完小说后仍然回荡在我的脑海中。
《蛙》通过讲述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强调了人类尊严和命运的可贵。
尽管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面临着艰难的生活境地,但他们从未放弃希望,而是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
通过读《蛙》,我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历史中的一段重要时期。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觉得了解历史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
《蛙》向我展示了曾经发生在我们祖辈身上的事情,让我体验到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莫言的《蛙》是一部深思熟虑,令人扣人心弦的作品。
它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的残酷和人性的善良,让我对自己的国家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读完这部小说后,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她之悲,谁之过——读《蛙》有感“那像沉闷的小牛叫声的蛙鸣,那像忧伤的小羊叫声的蛙鸣,那像母鸡叫蛋一样清脆的蛙鸣,那像初生婴儿一样响亮和悲伤的蛙鸣……”——题记暑假有幸接触到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读完《蛙》后,心中感慨万千。
作品描写了一个山东高密县东北乡普通妇产科医生的传奇经历,文中姑姑的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一名从医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
她本是一个受人敬重的“送子娘娘”,上万条生命经她之手呱呱坠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她又成了遭人痛恨的“杀人魔头”,数千条生命还未降临这个世界,就因她而永远地离开。
正如姑姑的独白所说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
姑姑从青年时的雷厉风行,坚守政策,到老年时的神神叨叨,唯唯诺诺,毫无疑问,姑姑的一生是具有悲剧性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姑姑的悲剧,读罢,我陷入了沉思。
与此同时,我不禁想起鲁迅笔下同样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祥林嫂。
姑姑以重塑的泥娃弥补心中的愧疚,而祥林嫂固执地相信捐门槛可以赎回自己的罪过。
周围清醒的人,不愿点破他们的虚妄,让她们得以解脱,让她们夜里不做噩梦,让她们能够像个无罪感的人一样活下去,然而,这罪名又是否能够成立呢?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将勤劳善良,意志坚强的祥林嫂逼上绝路,而姑姑又何尝不受当时环境的影响呢?自古以来,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就是传统家庭所认为幸福的重要标志,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思想更是根深蒂固,姑姑作为一名医生,为每一个家庭带来鲜活的新生命,受人尊敬。
计划生育政策后,姑姑,作为一名忠心耿耿的共产党员恪尽职守,铁面无私。
于是一场国家政策与传统观念间的较量悄悄上演,在造成无数民众的死亡后,姑姑,成为了全村人同仇敌忾的恶魔。
再者,在当时人口骤增的社会环境下,计划生育这项政策,本没有错,但由于人们急于求成的心理和立竿见影的想法,使得实施的手段背离人性,残忍冷酷,这无疑不加重了姑姑晚年的心理负担。
Youth文学新青年/ 上海_汪雨萌蛙鸣中的悲剧——莫言《蛙》中的意象小识《蛙》是作家莫言新近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其题材的独特和思考的深入而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以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一生作为载体,书写了中国当代乡村复杂的生育史。
这无疑涉及了一个十分沉重,却几乎从未被中国文学正视的主题。
这里,笔者试图从小说的意象入手,期望能有所发现。
从“蛙”开始“蛙”这个书名,乍看之下似乎与书的内容毫无关联,但实际上,“蛙”是这部小说的中心意象,可以说,整部作品都是围绕着“蛙”及其延伸意义来展开的。
所以在分析这部作品的时候,“蛙”意象的解读既是无法回避的,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在小说结尾的戏剧部分,作者曾借蝌蚪之口说了这样一段话:“(剧本)暂名青蛙的‘蛙’,当然也可以改成娃娃的‘娃’,当然还可以改成女娲的‘娲’。
女娲造人,蛙是多子的象征,蛙是咱们高密东北乡的图腾……”(莫言:《蛙》,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08页。
以下引自此书导师荐语:选题之妙,不在于大,而在于巧,巧于能得心应手地触摸到作品的意蕴与内涵,尤其是对于像莫言《蛙》这样已经被评论界广泛讨论过的经典作品。
在本文中,作者从一个极小的角度切入,即从小说书名“蛙”及其引申出来的多种意象加以观察,真实揭示出小说人物命运背后的无奈与深刻的社会悲剧。
这种独到的构思,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蛙》的新颖角度,而且也表明论者业已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
——栾梅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者均不再注)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蛙”这一中心意象的三个层次,而在这部作品一个版本的封底上,还有四个围绕着“多子”主题年画的篆字,分别是“哇”、“娃”、“娲”和“蛙”。
我不知道这是作者的刻意所为,还是设计者的解读,但很显然,在理解“蛙”这一意象的时候,这确实是几个有趣的分析角度。
事实上,通过这样几个视角,我们庶几可以完整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沿坡讨源,寻觅作品的叙述路径。
《蛙》以“姑姑”的一生作为主线来展开,姑姑万心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批基层妇产科医生,她接受过科学的新式接生法的培训,与乡村传统的旧式“老娘婆”接生法进行斗争,成功地挽救了很多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
但是,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提出和推行,万心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妇产科工作者,自然而然地也就承担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执行任务,通过结扎、流产、引产等方式,姑姑降低了乡村的新生儿出生率,却因此背上了“杀人”的罪名。
改革开放之后,退休的万心重操旧业,在私立医院做了妇产科医生。
“姑姑”是全书的灵魂人物,所以在对“蛙”这一中心意象进行解读的时候,“姑姑”这个人物是无法绕开的。
可以说,所有的“蛙”意象,都是首先在“姑姑”的身上得到诠释和体现,随后才扩展、深化,它具有贯穿全书的线索意义。
接着说“哇”在作品中,人物蝌蚪曾经将青蛙的鸣叫声比做婴儿“哇哇”的啼哭声,作品有过类似的描写:“常言道蛙声如鼓,但姑姑说,那天晚上的蛙声如哭,仿佛是成千上万的初生婴儿在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蛙”这一意象首先在声音的意义上就被赋予了“生命”、“生育”这样的含义,而这个含义在万心看来是具有双重意义的。
首先,万心是“最爱听初生儿的哭声的”,因为他们的第一声啼哭,既是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宣言,也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成功的标志。
所以作为接生医生的万心,自然会为这酷似哭声的蛙声感到欣喜。
但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万心任务的完成是以许多小生命的终结为代价的,因此成为“杀人者”的万心再听见蛙鸣,便会感到“一种怨恨、一种委屈,仿佛是无数受了伤害的婴儿的精灵在发出控诉”。
此时的蛙鸣声就不再是满怀喜悦的,而是凄厉、悲凉的了。
当然,不仅对姑姑,对整个高密东北乡而言,蛙鸣的声音也是复杂的。
小说中曾经多次描写到蛙鸣声,它们不是单一的、孤独的,而是群体性的,此起彼伏,绵延不绝,并且“响亮而悲凉”。
这一方面象征着人类不断地繁衍,不断地壮大,不断地产生新的希望,而另一方面,也被赋予了另一种文化与情感意义,那就是与这一过程并行或相悖的所有的艰难曲折,那些无数人为的、自然的夭折和牺牲,无数未出生婴儿的那遥远的悲鸣。
还有“娃娃”在《蛙》中,蛙鸣代表着婴儿的哭声,那么由此我们可以自然地想到,“蛙”代表的便是娃娃。
小说的开头,莫言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场万心这位乡村的妇产科医生与旧式接生婆之间的战争,万心以非凡的魄力和果敢,凭借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成功地打败了野蛮接生的“老娘婆”,一跃成为“高密东北乡”首屈一指的接生大夫。
在刚刚接触新式接生的乡村,万心被淳朴的乡民神化了,她的一举一动都被一种神话传说般的话语方式叙述着、传颂着,特别是她的那一双手,“只要她的手在病人身上一摸,十分病就去了七分”。
万心接生的成活率很高,甚至接近完美,这使她在当地几乎成为了民间的“送子娘娘”。
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万心给高密东北乡带来了“娃娃”,她高明的医术使更多的孩子和产妇得以存活。
当然,万心和“娃娃”之间的联系还不止于此,在接生的同时,万心是积极的“男女平等”观念的宣传者。
她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劝说乡民接受这一观念,阻止男人为了追求生儿子而伤害自己的妻子,使她们长期因过度生育而带来妇科病的困扰,并造成新生儿的病弱;阻止他们忽视自己的女儿们,重男轻女观念之下,她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不能够健康地成长。
所以说,万心不仅在保障孩子的生命权上作出了贡献,也为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她是“娃娃”们的守护神。
然而,万心神话般的接生婆故事只是《蛙》的一部分,她的经历并不仅止于她的“接生史”,小说的重头戏实际上是在万心担任了当地的“计划生育工作者”之后展开的。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妇产科医生,万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计划生育”国策的一名具体执行者,但在长期浸润着传统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思想的高密东北乡,万心在执行国策时异常艰难,男人们既不愿意使用避孕套,更不愿意结扎,甚至连妇女们对万心的工作也很不理解,“超生游击队”比比皆是。
无奈之中,万心不得不使用对付罪犯的方法,不断追捕身怀六甲的“超生疑犯”,而那些怀孕的妇女,也在父母和丈夫的帮助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反侦察”斗争。
不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万心常常是最终的胜利者,孕妇们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却始终难逃万心的手掌。
这场生育战在莫言的笔下显得无比的残酷和凄厉,甚至带有悲壮的色彩。
无论是在水中垂死挣扎嚎啕大哭的耿秀莲、手术台上悄无声息全身冰冷的王仁美,还是耗尽全力拼死一搏的王胆,都令人生出对母亲、对女人、对生命的无限同情与敬佩。
显然,这时的万心,已经不再是先前的“送子娘娘”,而是村民眼中的“活阎罗”、“魔鬼”,她将两千八百多个孩子扼杀,成为这些娃娃的性命终结者。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万心这个形象的矛盾之处:在小说中,万心不断地强调,不能让孩子“出锅”,她可以为怀孕的妇女打胎,但是孩子出了“锅门”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干涉的权力了,这个孩子就真正成为了一个人,一个个体,必须尊重他的生存权利,甚至要予以加倍的保护。
万心一面保护着已经出生的孩子,一面又在不断地扼杀还未出生的胎儿,这样的矛盾是莫言《蛙》的主题之一,即人类的繁衍本能和社会的发展之间所产生的巨大矛盾。
这样的矛盾会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一个未出生的胎儿,是否不具备生命的意义?是否就可以任意决定他的生死,决定他是否“应该”出生?这究竟是人类过度繁衍犯下的罪行,还是社会过度发展所导致的畸形?再说“女娲”小说的后半部分进入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在这段时期里,大的政策环境并没有改变,“计划生育”依然是基本国策,但是在民间,这一计划的执行已经相当松动,并且出现了很多非法的,或是打着法律擦边球的超生办法。
此时的万心早已退休,虽然她仍然是“计划生育”国策的积极拥护者,但是她为了这项事业,终生没有自己的孩子。
在反思和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她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曾经迎接新生命时的喜悦,还有自己没有成为母亲的遗憾,更多的,是对于亲手“杀害”两千八百多个婴儿的愧疚与恐惧。
当时代的狂热逐渐褪去,她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了两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她渴望赎罪,渴望有一种途径能够使自己摆脱罪恶感。
她的方式是将自己变成“女娲”。
她在晚年突然嫁给了捏泥人的师傅郝大手,郝大手是位技艺高超的泥塑艺术家,他捏出的泥娃娃好像有生命一般,每一个都是他的创造。
而郝大手对自己的这些泥塑作品,就像对待亲生孩子一般。
万心与郝大手的结合,也许和爱情无关,但万心的心中对郝大手肯定是充满感激的。
万心与郝大手的相逢充满了戏剧性,郝大手的突然出现,使万心从一个满是青蛙或者说满是死去婴儿的灵魂的夜晚中挣扎了出来,更重要的是,万心通过郝大手的泥塑,从精神上感受到了赎罪后的轻松。
小说中描写了万心与郝大手合作制作泥娃娃的场景,万心仿佛无意识般呢喃出孩子的体貌特征,郝大手则根据她的描述活灵活现地捏出了这个孩子。
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上古神话中“女娲造人”的翻版。
就这样,万心捏出了自己曾经亲手葬送的两千八百个婴儿,并且通过城市广场上“送子娘娘”的活动送给渴望孩子的妇女,以此来重新赐予这些孩子一个归宿,他们虽然被万心杀死,但同样被万心创造,并重新投胎,成为光明正大的、被允许出生的婴孩。
当然,在《蛙》中,希望赎罪的并不只万心一人,曾经参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小狮子、秦河,因为仕途的发展而葬送了妻子性命的蝌蚪,还有为节育妇女野蛮取环的袁腮……都渴望能够赎罪,而且他们的赎罪方式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致的,那就是以不同的方式创造更多的生命,用一种极端的生育狂潮来弥补曾经极端节育的“罪恶”。
最后还回到“蛙”《蛙》中的人物小狮子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一段话,加上我们通过小说对蛙和蛙声的解读可以看出,在作品中,“蛙”这一意象的终极意义实际上是一种以“蛙”为图腾的生育崇拜。
小说对“蛙”这一形象也有过多次描述,它因为鸣叫和谐音被赋予了生育图腾的地位,这种生物因超强的繁殖能力而被人们用来表达对“多子”的向往。
万心之所以在高密东北乡的地位一落千丈,显然是因为她过于野蛮的节育办法,因为在生育传统浓厚的高密东北乡推行计划生育,从乡土文化层面上讲,这是对生育崇拜的反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万心不是超然其外的,这一人物的背景设定也带有传统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化传统,可以想象,万心也曾经受到过蛙崇拜的影响,这一影响可能是潜意识的、被压抑的,但却是根深蒂固的。
所以,在小说中,万心虽然被塑造成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敢女性,但作者特意指出了,“姑姑”什么都不怕,就是怕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