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化动词论文:英语动词的虚化用法及其偏误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9
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一、本文概述在现代书面汉语中,虚化动词和名动词的存在与运用,构成了语言表达丰富性和复杂性的重要部分。
这两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不仅反映了汉语的动态性和灵活性,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于精确表达、深入阐述复杂概念和抽象观念的追求。
虚化动词,顾名思义,是指那些原本具有实际动作含义的动词,在特定的语境和语法结构下,失去了原有的动作性,转而表现出一种抽象、虚化的语义特征。
这些动词不再描述具体的行为或事件,而是更多地用来表达状态、属性、关系等概念。
名动词则是另一类特殊的词汇现象,它们虽然属于动词范畴,但在用法上更接近于名词,通常用来指称某一类行为或事件,具有指代性和描述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书面汉语中虚化动词和名动词的定义、特征、分类及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通过对这两种词汇现象的细致分析,我们期望能够揭示它们在现代书面汉语中的使用规律,提高我们对于汉语语法和语义特征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两种词汇现象对于语言学习者的影响,以期为汉语教学和语言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虚化动词的研究虚化动词是现代汉语中一个独特且重要的语言现象。
这类动词在语义上表现出明显的虚化特征,即其词汇意义逐渐减弱,语法意义逐渐增强。
这种虚化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
在研究虚化动词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其定义和范围。
虚化动词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动词,而是一类具有虚化特性的动词的总称。
这类动词的词汇意义往往比较抽象,难以从字面意义上直接理解,需要通过上下文或语境来推断其具体的含义。
我们需要关注虚化动词的语法功能和用法。
虚化动词在句子中往往担任重要的语法角色,如谓语、宾语、定语等。
其语法功能的多样性使得虚化动词在句子中具有重要的表达作用。
同时,虚化动词的用法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常常与其他词语或结构一起使用,形成固定的搭配或短语。
虚化动词的形成机制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虚化动词的形成往往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语境的影响以及人们的认知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谓语动词英译虚化要:结合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分析作谓语的动词特点及其具体英译策略。
关键词: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谓语动词;动词英译虚化;名词法1.引言本文主要分析政府工作报告中作谓语的动词英译的虚化法。
本文所指的虚化,是指在汉译英过程中,采用名词法、形容词法、副词法、介词词组法、非谓语动词法和无形法来翻译汉语谓语动词。
2.结合《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分析动词英译的虚化法2.1名词法名词法包括翻译成名词、名词性短语和名词性从句。
例1: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
china s gdp reached 47.2 trillion yuan,an increase of 9.2% over the previous year.在例1中汉语动词,“增长”采用了名词法翻译方法。
把动词“增长”翻译成了名词性短语“an increase of ”,可以减少小句的数量,使文章更简洁。
英语倾向于用名词表达汉语用动词表达的概念,即动作、行为、状态等,尤其在科技、法律、政治文体中更是如此。
2.2非谓语动词法例2: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the system of subsistence allowances for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was basically in place,guaranteeing basic living conditions for the poor.分析:原文的并列结构暗含因果关系,非谓语动词guaranteeing显示出深层的句法关系,既译出“得到保障”,又连结前后。
用现在分词guaranteeing作结果状语,表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之后所带来的结果。
如果把它译为guarantee,就不会有这种效果。
)例3:交通运输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信息焦点与动词词义的虚化一个语义范畴的产生,除了认知、语义因素之外,还要受到句法环境的约束,并要最终取得句法形式上的验证;同时,句子的信息结构、焦点位置也直接影响着句法成分的配置,并对动词的虚化发挥作用。
在句子的信息结构安排上,可虚化动词不外乎两种分布:(1)处于非焦点位置;(2)处于焦点位置。
本文立足动词与信息焦点的关系,分析句子的信息安排对可虚化动词的功能影响。
1.信息结构原则与焦点布拉格学派ESP原则认为,信息内容安排决定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该原则对各种语言具有普遍意义,但具体影响方式却有所不同。
就汉语来说,句子信息安排的一般顺序是:“旧信息+新信息”或“有定信息+无定信息”。
这是时间相似性原则在句子信息结构上的投影,即旧的、有定的信息先发生,在时轴上居左,新的、无定的信息发生于后,在时轴上居右。
在这种情况下,句子的焦点在句子尾部。
这种对句子焦点的认识以时间相似性原则为前提,以信息的新旧度为标准,把后发的、新生的信息确定为句子的焦点,基本符合人们的认知原则和话语理解策略,但存在表述上的局限性,该表述不容易解释下列语言现象:(1)他开门一看,原来是小张在织毛衣。
(2)连小张也织上毛衣了。
“小张”以焦点标记“是”和“连”来标示,是句子的焦点,但在时序上是先发的已知信息,而新信息“毛衣”却居于次要信息位置。
以此可见,新知和无定并非体现为一个焦点的充要条件,在很多情况下,已知的有定信息也可被焦点化。
在共时的连动结构中,焦点对句法成分的选择受具体言语环境的影响,特定语境可使焦点发生游移,如:甲:可以坐着回答问题吗?乙:不行,必须要站着回答!在人们的心理时间上,“坐着/回答”、“站着/回答”处于同一时间位置,在常规情形下,句尾“回答”是全句的信息重心,但在该语境中,话语双方所关注的是前一动词表示的动作,即甲要确认的而乙要纠正的信息,比如对甲的提问,乙一般不能说“不行,必须要坐着唱歌!”。
因此,在该语境中,上例中的位于句子前部的“坐着”、“站着”成为句子的焦点信息。
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习者虚化动词的用法及搭配作者:米洁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3期【摘要】为了提高我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以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为基础,对学习者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虚化动词的使用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中国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写作中使用虚化动词情况,确定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对虚化动词使用存在的共性问题,说明英语写作中虚化动词的正确搭配方法,如此可以逐步改善中国学生英语不足,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对此,本文将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习者虚化动词的用法及搭配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料库英语学习者虚化动词用法搭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中国的语料库语言学,为我国调研语言现象、改善语言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因为语料库的建立,能够为外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使我国外语教学水平提高。
就以英语写作中虚化动词的应用来说,基于语料库对中国学者英语写作中虚化动词的用法进行分析,确定相对于本族使用者相比,中国学生使用虚化动词存在共性问题,并提出纠正措施,让学生可以在英语写作中正确搭配虚化动词,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所以,基于语料库来指导学习者进行虚化动词使用与搭配,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一、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学习者虚化动词使用分析1.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写作中虚化动词用法检测。
为了了解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对虚化动词的使用与本族使用者相比,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水平写作者在英语写作中对虚化动词的使用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虚化动词使用与母语是否存在联系,笔者选取CLEC为研究对象,选择st3、st4同为试卷作文让大学2年级非专业学习者、大学4年级非英语学习者进行英语作文写作;选择st5、st6同为自由作文,让大学2年级专业学习者、大学4年级专业学习者进行英语作文写作。
利用antconc3.2.4w软件对非英语专业的大2、大4学习者英语写作作文、英语专业的大2、大4学习者英语写作作文中make,get,take,give四个动词使用频率及搭配进行检测,在此之后,利用SPSS软件,验证学习者使用虚化动词在不同语料库中的使用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检测。
中国学者英语论文动词模糊语序列及意义研究作者:肖艳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15期摘要:模糊语在语言交际中的功能地位十分重要,这是学界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在1973年Lakoff的相关研究首次问世之后,模糊语言的研究就开始不断深入发展。
相关概念的定义从最初的语义学范围扩展到了如今的语用学范围,广大学者们对hat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比如在1973年、1975年,Lakoff和Freser对模糊语的定义框架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
模糊语的范畴化研究代表有Hubler(1983)等人,后来Salager(1994)、Vart-tala(1999)等人對模糊语功能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研究。
近几年,学术文本模糊语的使用研究也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话题。
关键词:中国学者英语论文;动词模糊语序列;意义0 引言模糊语是学术论文作者用来表达多种语义而使用的一种手段,比如1998年Hyland在他的研究论文中指出,认知型动词就是科研论文中最常用的一种模糊语策略。
但是现阶段的学术文本研究大多是针对情态助动词的模糊语研究,很少看到有对模糊动词的相关研究。
下面本文就对动词模糊语的序列进行相关的研究,对其意义进行相关的阐述。
1 中国学者英语论文动词模糊语序列研究意义词料库中,在1996年时,Sinclair曾对模糊语的意义单位以及扩张意义进行了阐述,这是最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述。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单词并非只是承载连续文本意义的一个单位,其意义的产生大多依附于各种组合的实体以及语序。
但是,目前,学士文本词库中仍旧有许多单个的词,并没有赋予模糊词语序列在各种语境中的现实意义与功能,对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除此之外,虽然文本学术资料库中,关于模糊表达的研究十分多,但是针对中国学者英语论文中模糊语的使用进行的学术研究还十分少,也就更不用说针对动词模糊语序列的研究了,其更是少之又少。
下面本文基于1998年Hyland的模糊词学术论文,对动词模糊语系列进行相关的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析合作学习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2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text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Reflected through Translation3 艾米丽的心理性格分析4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5 浅析电视媒体的品牌战略6 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7 科技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8 浅谈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9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10 An Analysis of Catherine in A Farewell to Arms1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喜福会》12 《沉默的羔羊》三部曲中汉尼拔博士性格探析13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简单”14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5 浅探篮球文化的理论构建16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7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18 美国宪法形成的历史和原因之研究1920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21 威廉福克纳与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女性角色分析22 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23 从家庭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24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Methods25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26 An Analysis of Conflicts between Heroines in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27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28 比较《百万英镑》和《阿Q正传》29 城市公共标识翻译技巧及问题分析30 从语域和博客语篇角度解读博客传播31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32 中英文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3334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35 The Strategies in C-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ly-loaded Words3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37 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38 商标翻译的本土化研究39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40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41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42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石化现象与对策43 浅议《女勇士》中的个人英雄主义44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45 中西酒文化的差异对比46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47 中西方婚礼礼服颜色的对比研究48 中英广告的文化差异及翻译49 《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人物名字为例50 中西方“云”文化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51 英语俚语翻译研究52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53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与原则54 两个反叛的女人——姚木兰和斯佳丽之对比分析55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6 论《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福雷人生悲剧的原因57 女王还是奴隶:女性主义辉映下的珀涅罗珀58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59 英国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60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对比研究61 浅析《远大前程》中的两个乡村女性形象——乔大嫂和毕蒂62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6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64 The Darkness in Oscar Wilde’s Fairy Tales65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66 An Analysis of the Family Membership In Death of a Salesman67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68 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69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70 中西葬礼文化的对比研究71 中医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72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73 影视英文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性研究74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75 《潜鸟》女主人公——皮格特•托纳尔悲剧的探析76 电影《木兰》中的动物形象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77 浅谈迪斯尼文化扩张中的品牌运营策略78 浅析英语委婉语的应用领域79 数字的文化内涵及数字的翻译80 英文影片名汉译中的文化多元性初探81 Humanism in A Tale of Two Cities82 英汉新闻标题中缩略词对比研究83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84 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的创作特色85 《红楼梦》中的数字翻译及其文化分析86 论英语委婉语的构成与翻译87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88 语境策略在词汇学习中的有效性89 从小飞侠彼得潘浅析詹姆斯巴里的悲剧人生90 On China English as A Localized Variety of Englis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LT91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92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93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94 朗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95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96 The Archetype of the Ugly Duckling in The Secret Garden97 浅谈中西方服饰礼仪之色彩差异98 聊天室中网络英语缩略词浅析99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100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101 论《认真的重要性》的喜剧艺术特征102 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瘫痪主题分析103 论《儿子与情人》中“花”的象征意义104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105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06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107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108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109 合作原则与关联理论比较110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111 Approaches to the Limits of Translatability for English Palindromes112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113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114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Policy of Export Tax Rebates115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开题报告+论)116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17 以赫索格为代表的索尔贝娄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困境与出路118 《名利场》利蓓加•夏泼和《简•爱》简•爱的对比研究119 An Interpretation of Initiation Theme in Heart of Darkness120 在现实与理想间挣扎——论巴比特的无助与无奈121 教师身势语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122 《永别了武器》悲剧特征的分析123 中美企业广告文化对比研究124 解析女性主义在DH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人物塑造中的体现125 浅析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26 Tentativ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Chinese Students’Oral English127 从“水”的隐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128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129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130 旅游英语翻译方法131 商务交际中的模糊语言策略132 英汉颜色词“红”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133 分析内战对《飘》中斯佳丽的影响134 《远大前程》中乔的人道主义精神135 《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象征寓意解读136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137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ldren’s Characters in Dickens’ Three Novels138 角色扮演活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39 “美国梦”的幻灭——论《人与鼠》的社会悲剧140 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141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142 在概念整合理论下探讨英语复合词教学143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叔叔的性格分析144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145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146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147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148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149 On Sym bolism in D.H. Lawrence’s The Rainbow150 The Symbol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151 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翻译152 CET-和IELTS阅读培训课对比研究153 浅谈英语中歧义154 东西方隐逸文化对比——试比较梭罗与陶渊明的作品155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黛西156 萧伯纳的费边思想在芭芭拉少校中的体现157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158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159 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160 从归化与异化之争看四字格的运用161 The Probl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162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163 浅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64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165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166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167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168 从新闻用语特点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169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从抗拒到妥协的精神之旅170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171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172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173 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174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175 中美拒绝策略研究176 Sense and Sensibility in Jane Austen’s Persuasion177 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178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建构的研究179 从文化角度看商标翻译的失误180 从文化差异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181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182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imal Farm183 The Analysis of Teacher Images in English Films And Their Impacts on Young Teachers 184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185 文学翻译中的对等186 论旅游广告的显影性187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188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189 英汉典故及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190 解析《安娜与国王》中的民族中心主义191 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92 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193 爱伦坡对希区柯克和蒂姆伯顿的影响194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195 中美广告语言文化异同研究196 《老人与海》中的系列意象探究197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198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199 浅谈汉数字习语英译中的虚化现象200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虚化动词论文:英语动词的虚化用法及其偏误分析摘要:本文利用大学《新视野第一册读写教程》语料库new horizon band 1 work book、权威的字典、语料库多种途径对中国学生使用英语虚化动词的情况进行考察,揭示中国学生在虚化动词使用时的一些特征:搭配意识不强,语义模糊或笼统,使用不足和滥用的情况。
考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词汇掌握的质量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应引起英语教学的重视。
关键词:虚化动词;偏误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一、前言(一)研究对象虚化动词(也称为非词汇化动词)是指动词本身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而靠其后面的结伴词(通常是具有动作意义的抽象性名词或名词词组)来表达具体意义的动词。
动词已经失去其实际词汇意义,它所起的作用就是表明一种行为。
如:在i took a rest中,took本身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它的意义是通过名词rest表达出来的。
虚化动词的含义丰富,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虚化动词可以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在英语中如do, make, get, give, take, have等动词就是如此。
parrot把它们戏称为“空心”动词,因为它们通常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二)研究现状词语虚化是语言中十分普遍的现象,人们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如从句法角度对轻动词的研究(jespersen, 1965),从语法化角度对语义虚化的研究等。
不过,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句法结构描述、历史演变及动因机制等(卫乃兴,2009)。
随着语料库对词汇虚化现象的广泛研究,已引起了外语教学与教材编纂的关注(sinclair & renouf,1988;willis,1990;lewis,1993)。
近年来,国外一些语言学家和研究人员呼吁注重动词的虚化现象,尤其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
halliday (2000)指出,动词虚化用法已经成为人们喜爱的结构,它能进一步明确小句过程的数目和特点。
胡壮麟(1989)认为这种结构给英语增添了表现能力。
thomas & meriel (2000)谈到,英语动词的虚化用法已成为一种趋势。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本文借鉴前人研究的方法,采用语料考察法,考察典型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权威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ald)(crowther1995),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dce) (summers 1995)和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cide)(procter1995)和《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语料库。
考察动词虚化用法在大学英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中的实际使用情况,旨在比较不同,发现问题,并利用考察结果指导大学英语教学。
二、动词虚化用法是英语的常见现象(一)运用教材来考察以较常见的高频动词make和take为考察对象,通过统计make和take在,利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语料库,通过统计make和take在《新视野大学英语》new horizon band 1 work book的出现频率及作为虚化动词的使用情况来考察虚化动词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
考察统计数据见表1:动词take就出现了82次,而其中作为虚化动词使用就达到12次,虚化用法达到14.63%。
统计分析结果清楚地表明:make和take的虚化用法是它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用法。
(二)运用字典来考察eric & philips(2001)就英语教学界享有盛誉的三本学生词典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oald)(crowther1995),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ldce) (summers 1995)和cambridg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nglish(cide)(procter1995) 对make的解释加以总结,指出它们虽然对make的含义分类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一致的。
根据这三本词典,make有六个义项:sense 1: produce, construct, create sth, e. g., make tea / a cake / a regulation / a rule.sense2: do sth (perform the action of the noun collocates), e. g., make a speech/decision/start.sense 3: cause a state/situation, e. g., make trouble/a noise, make sb. happy/ ill make sb. feel guilty/sick, make sb. captain/leader.sense 4: cause/force sb. /sth. to do sth., e. g. , make the poisoned dog vomit, make sb. repeat the story.sense 5: earn money, profit, e. g. , make his living, make money.sense 6: all senses which do not belong to the above categories.其中make的第二个义项就是虚化用法。
这三本词典都把make的虚化用法作为一个重要义项来解释的。
(三)课堂考察笔者对have 和take这两个动词和另外两个具有动作意义的抽象性名词rest 和break的搭配考察了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take不和rest搭配。
同时,又利用谷歌和百度两个搜索引擎来搜索他们的搭配用法,结果如下:三、虚化动词用法的偏误分析(一)存在的问题卢桂荣(2005)考察指出:学生对动词虚化用法存在着严重的使用不足和滥用的情况。
说明他们对动词虚化用法不甚清楚,在平时很少留意和操练,自然就无法运用自如了。
这与虚化动词在英语中的频繁使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eric& philip(2001)运用语料库研究发现,csle(chinese-speaking learners of english )和nse(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在使用象 make这样的虚化动词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蒋春丽、周俊英(2007)《基于语料库的非词汇化高频动词“make”搭配》的研究分析指出:学习者与操母语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操母语者出现2次以上的搭配共20次;而中国学习者语料中,出现2次以上的搭配共52次。
这反而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者在make的使用上要多于本族语者。
而它所搭配的词也相对简单些,这说明学习者过度使用这类高频动词,在另一方面也表明学习者在其他动词上掌握的匮乏。
学习者的这些搭配,有的语义模糊或笼统,与本族语者搭配差别较大,这也就是“中间语搭配”。
(二)偏误原因分析造成中国学生使用虚化动词出现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carl james认为,错误产生的最终原因是学习者缺乏相应的目标语知识。
因此,当学习者未习得足够的目标语知识时,母语干扰就十分严重,由此形成的错误被称为语际迁移错误。
所以,母语干扰是学生英语中出现异常搭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学生常采用逐字逐词翻译的方法将汉语翻译为英文,从而产生不自然、不地道的搭配。
如make dream(做梦),make law(制定法律),make student(做学生),make wrongs(做错事)用法就是这一类错误所导致的。
学生英语中出现的异常搭配的另一重要原因和学生采用的策略有关,又称为语内迁移错误。
如前面提到的学生使用通用词的趋向与学习者策略的使用不无关系。
在外语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学习者使用了一整套的策略,即回避交谈话题或放弃信息传递;使用可接受的或意义相近的语言形式代替己所不知的准确形式。
这些策略的使用都可能导致学习者多用一般或通用的词汇。
由于尚未掌握意义具体的、对表达给定意义更为适合的词语,他们就只得依赖熟悉的通用词,扩展其搭配范围,勉强表达意义(卫乃兴,2005)。
再以csle常用的词典《新英汉词典》(2000)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7)对make, give和take的虚化用法解释为例:《新英汉词典》对make的虚化用法没有任何解释;对give的虚化用法仅仅可以在该词的第8条义项中找到痕迹;关于take的虚化用法则出现在该词的第23条义项中。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虽然对这三个词的虚化用法做了解释,但是虚化用法绝对不是作为主要义项出现的,make, give和take的虚化用法解释分别出现在第25条,第21条和第37条义项中。
动词的虚化用法未能引起外语教学的足够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与中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外,(文秋芳2003),过分强调以意义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交际法的教学理念,当学生在交际中碰到没有合适单词表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交际策略以维持交际的正常进行。
这里的交际策略包括解释、用一般泛化单词替代、用近义词替代及手势等。
过多使用交际策略,学生不仅会忽视语言形式的准确性,而且掌握的词汇缺乏多样性和区分性,造成口语体和书面语体混用的结果。
最后,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说,学生掌握运用简单的词汇来表情达意也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他们可以用get knowledge 来表示获得知识,就不偏向于用obtain knowledge这一相对“高级”的词汇用法了。
四、结语动词的虚化用法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应当引起英语教学、特别是词汇教学的高度关注。
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教学技巧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那些常用动词的教学技巧。
大学阶段,学生的词汇提高应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但是正如sinclair & renouf (1988)所言:词汇教学应致力于“充分利用学习者已有的词汇……已有知识的重组比掌握更多不常用的词项在应用方面更为广泛”。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习惯的搭配用法,克服母语的干扰。
加深对动词虚化用法这一语言现象的理解,确保学习者能安全、正确地使用。
参考文献:[1]altenberg.b.& s.granger.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 make in student writing.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2.[2]halliday,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词表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词汇表[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4]邓耀臣,肖德法.中国大学生英语虚化动词搭配型式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