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2
23 愚公移山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有关文言常识和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了解全文内容,学会在阅读中感知、理解文本。
理解故事深刻的寓意。
3、审视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二、学习重点1、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2、明确故事寓意。
三、学习难点1、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象,并链接现实生活理解其现实意义。
2、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四、知识链接1、关于《列子·汤问》《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2、有关知识太行——山名,就是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同河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地区。
王屋——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一带。
操蛇之神——就是山神,手里拿着蛇。
夸娥氏——就是大力神,力大无比。
五、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朗读,正音、断句,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1)读准下列字音:仞()惩()塞()迂()汝()曾()遂()荷()叩()箕畚()龀()匮()亡()厝()朔()叟()孀()(2)用“/”标出下边句子中的停顿: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勾画出难词难句,相互合作解决疑难;并品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解释划线词方七百里()河阳之北()年且九十()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聚室而谋日()杂然相许()荷担者()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始龀()汝之不惠()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亡以应()帝感其诚()(2)辨析下列各词意思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其惧其不已()且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以君之力()之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魁父之丘()焉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23* 愚公移山【导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的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箕畚(jī běn) 孀(shuānɡ)妻始龀(chèn)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雍(yōnɡ)南陇(lǒnɡ)断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方七百里方:面积。
惩山北之塞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削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交换。
固不可彻彻:通。
何苦不平苦:愁。
(2)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
)(3)古义异义(1)年且.九十(古义:副词,将近。
今义:连词,表意思上的递进关系。
)(2)指.通豫南(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古义:扛。
今义:莲。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难点: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激趣定标(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展示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三)作者作品简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自学互动一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仞()箕畚()孀()龀()匮()荷()2、我能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一厝朔东厝同措(放置)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3.齐读课文。
4.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自学互动二我能行,我最棒!1、一词多义。
(1)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2)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3)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2、翻译句子。
第24课《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翻译和积累文言字词。
2.理清寓言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3.深刻理解“愚公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体会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深刻理解故事的寓意和“愚公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文体简介(寓言)2.作者简介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循名责实,清静无为,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3.文体知识《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今本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代表作:《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夸父追日》等。
第一课时活动一:诵读寓言1.朗读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注音太行.(hánɡ) 高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ɡ) 山北之塞.(sè) 迂.(yū)豫.南(yù) 曾.不能(zēnɡ)魁.父(kuí)投诸.(zhū)荷.担者(hè)叩.石(kòu)箕畚..(jī 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河曲.(qū)智叟.(sǒu)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雍.南(yōnɡ)(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且/焉置土石?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孀妻弱子。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活动二:译读故事小组讨论,疏通文意,翻译词句。
23.《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对比和烘托的艺术特色。
2.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3.学习归纳文言知识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同伴互助1.阅读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2.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含义深刻,寓于哲理。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3.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完成下面练习。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惩.()塞.()迂.()曾.()魁.父()荷.担()箕畚..()()孀.妻()始龀.()智叟.()穷匮.()亡.()一厝.()⑵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指.通豫南()吾与汝毕..相许.()()..力平险()()杂然其妻献.疑曰()始龀.()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河曲智叟.()且焉置...土石()()()曾不能毁山之一毛.()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汝心之固.()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曾.不若孀妻弱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虽.我之死()..有遗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何苦.而不平()甚矣,汝之不惠.()操.蛇之神闻之()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惧其不已.也()河曲智叟亡.以应()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无陇断..焉()一厝.朔东()⑶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愚公移山的导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愚公移山》的内容,把握愚公的形象。
(2)能够领会课文所传达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愚公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树立自己的目标。
(2)学会面对困难,勇敢挑战,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愚公移山》的内容理解。
2. 愚公形象的分析。
3. 课文所传达的寓意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如何将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愚公移山》的文本。
2. 相关愚公移山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故事。
(2)引发学生对愚公精神的思考,导入新课《愚公移山》。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思考,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寓意感悟(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课文中寓意的道理。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愚公精神的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1)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愚公精神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评估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七、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愚公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演讲能力和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成功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经历和对愚公精神的看法。
请用原文(画在书上)回答以下问题: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5、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6、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7、山最终移掉了吗?
三、研读赏析,启发讨论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2、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的呢?
3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么样?
(二)概括文章寓意
四、拓展延伸,各抒己见
阅读下面一条新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愚公精神”的理解。
95岁现代愚公自掏腰包修村道
修补村道30年,没有1分钱报酬,自己还倒贴了三万元,但(成都)新都区新民镇石庵村村民曾永先大爷却无怨无悔。
只要路面有了新的大坑,95岁的他要么亲自上阵,要么用零花钱雇人,总之会把路补好。
从1981年到现在,曾大爷一直维护着从石庵村通往军屯镇的长达3公里的村道,有人形容他是“现代愚公”。
人民的美好愿望。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对比: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成语“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并背诵《愚公移山》,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愚公形象,学习愚公精神。
3、探究寓言的寓意,培养创新思维。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准确翻译课文。
(2)理解愚公移山的决心和毅力,体会愚公精神的内涵。
2、难点(1)辩证地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和精神。
(2)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并能联系实际生活有所感悟。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四、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3、尝试翻译全文,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二)课堂学习1、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语气。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2、疏通文意(1)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3)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实词:方、惩、迂、室、匮、亡、厝、陇断虚词:且、焉、以、其句式:“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3、分析人物形象(1)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人。
从“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等语句可以看出。
(2)智叟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智叟是一个目光短浅、自作聪明、安于现状的人。
从“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等语句可以看出。
4、探究寓言寓意(1)这则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明确:这则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3.《愚公移山》学案教师寄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能流畅地翻译全文。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及其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一、文本链接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积累运用1.你能读准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吗?万仞()箕畚()荷担()冀州()穷匮()始龀()惩()孀妻()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的意思。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亡以应()杂然相许()甚矣,汝之不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A.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5)特殊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四、问题探究1.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有何用意?2、智叟和愚公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物,作者对他们各持什么态度?你对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看法?他们的名字有什么深意?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五、拓展延伸在现代社会“愚公移山”的精神还重要吗?你还赞成愚公的做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愚公移山》【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课文。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法提示】1、合作探究法2、展示展讲法【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2、借助下文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的給下列字注音。
仞()孀()龀()箕畚()()匮()陇()断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解释加黑字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 )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面( )山而居。
惩(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也,聚室( )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杂然( )相许( )。
其妻献疑( )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 )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 )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 )。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 ),固不可彻( ),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无陇()断()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3、《愚公移山》导学案
班别: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能熟练朗读并翻译课文
3、感受愚公的形象及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2、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前预习】
1、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
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2、关于《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
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课内探究】
一、什么是寓言
二、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1)、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2)、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方: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何苦
..而不平曾:何苦: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4)、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 _词活用作_ 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室而谋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面句子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甚矣,汝之不惠!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6、河曲智叟亡以应。
7、帝感其诚
1、四、课文理解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3、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那么,这则寓言的“灵魂”是什么?
4、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有何异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5、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6、、总结本文主题
5、请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