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地理实验、地理观察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588.50 KB
- 文档页数:6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海南卷)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A.暴雨越多B.植被越稀疏C.谷越深坡越陡D.土质越疏松2、实地调查发现,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A.流速降低B.水量减少C.泥水增多D.水污染加重我国某企业在伊斯兰堡(33.7°N,73.1°E)、利雅得(24.6°N,46.7°E)、东京(35.7°N,139.8°E)、悉尼(33.9°S,151.2°E)、底特律(42.4°N,83.0°W)、和圣保罗(23.95°S,46.64°W)等城市设有分支机构。
回答3~5题。
3、该企业于北京时间2007年3月1日8时召开电话会议,其在圣保罗分支机构的人员参加会议的当地时间为A.2007年3月1日19时B.2007年3月2日8时C.2007年2月28日21时D.2007年2月28日19时4、假定总部和各海外分支机构的办公时间均为当地时间9时至17时,并计划召开1小时电话会议。
为了保证总部和至少4个海外分支机构的人员能在办公时间参加会议,会议的时间应为北京时间A. 8~9时B. 14~15时C. 15~16时D. 20~21时5、总部领导在北京盛夏时节乘飞机直航至某海外分机构考察,到达时当地正值冬季。
此海外分机构位于A. 底特律B. 利雅得C. 东京D. 悉尼图1示意某一等高面。
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6~8题。
6、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7、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8、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A.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 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C. 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图2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
浅谈地理实验的分类及其在中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关键词:地理实验 分类 中学教学 实施策略摘要: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尤其是广东高考中,地理实验题等新题型不断出现,如地理实验(05年广东考题)、地理探究能力(06年广东考题)等引起了各位专家学者和一线地理教师的高度关注,其导向性是非常明显的。
本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地理试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尝试与反思,总结了地理实验的意义和中学阶段适宜采用地理实验的知识内容,并通过实例和分类探究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在教学中使用地理实验的原则和策略。
导语:长期以来,中学地理被人为的划入“文科”,导致了人们对其理科性质的忽视。
随着国家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落实,地理终于重新被定位在了“人文和社会”和“科学”的交叉位置。
众所周知,自然科学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理既然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当然离不开实验的教学。
而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中,尤其是广东高考中,地理实验题等新题型不断出现,如地理实验(05年广东考题)、地理探究能力(06年广东考题)等引起了各位专家学者和一线地理教师的高度关注,高考的导向性是非常明显的。
本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对地理试验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一些尝试与反思,其中借鉴了不少前人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借此将前人的成果深化和推广,促进彼此的交流,促进地理实验在中学教学中的不断推广。
一、 地理试验在教学中的意义:1.1地理试验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根据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丁尧清博士的研究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更乐于接受有较多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的教学方式(如下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加课堂兴趣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01020304050601.2养成必备的实验素养对与当代中学生来讲意义十分重大。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设计试验和观察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实质,对学生个体而言意义重大。
等高线部分历届高考试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2000年高考题)读图,完成1~3题:1. 河流段的流向为( )A. 自西北向东南B. 自东南向西北C. 自东北向西南D. 自西南向东北2.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 )A. 59米B. 99米C. 199米D. 259米3.下述土地利用方式中较不合适的是( )A. 甲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B. 丙坡种植果树C. 乙坡植树种草D. 乙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答案】1. B 2. D 3. A解析:要判断河流段的流向,首先要根据等高线图判断出其河流的总体流向即大致由北向南流;再结合指向标判断河流流向为由东南向西北。
从等高线图上看出250 m等高线交于断崖处,所以E点的海拔最低为250 m,最高不足300 m。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坡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因此不宜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2005年广东卷)下图是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其中纵坐标的划分间隔为0.5 ,横坐标的划分间隔为1 。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的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分别是()A.1∶1000和1∶50000B.1∶2000和1∶50000C.1∶5000和1∶20000D.1∶20000和1∶50005.图中B点的绝对高度和相对于A点的相对高度分别是()A.350米和200米B.300米和250米C.300米和350米D.200米和300米【答案】4.D 5.C解析:用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相除即可判断垂直比例尺和水平比例尺。
图中B点的绝对高度直接读取,相对于A点的相对高度可估算。
(2007年广东高考地理卷)读图5与结合相关知识,回答6-7题:6.河流R的流向为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内南向北 D.自北向南7.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此灾害最可能为 ( )A.火山喷发 B。
滑坡 C.地震 D。
泥石流【答案】6 7. B解析:第6题,河流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
从河流沿线等高线数值可分析出,该地区西高东低,因此河流自西向东流;第7题,从图5北部等高线的分布情况来看,能看出有滑坡发生后的滑坡面(即北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的分布。
高考地理实验题考试大纲解析在高考地理的考试中,实验题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考生来说,深入理解高考地理实验题的考试大纲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把握这一板块的考试要求。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考地理实验题的设置目的。
地理实验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实验题,能够更直观地检验学生对地理原理、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从考试大纲的内容来看,高考地理实验题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自然地理实验自然地理部分的实验题通常涉及到地球的圈层结构、大气环流、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内容。
例如,可能会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模拟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或者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凝结等过程,探究水循环的环节和影响因素。
在这类实验题中,学生需要掌握相关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人文地理实验人文地理方面的实验题可能会关注人口迁移、城市规划、农业区位选择、工业区位选择等主题。
比如,通过设计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或者模拟城市的布局,分析各种功能区的合理分布。
对于这部分内容,考生需要具备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地理信息技术实验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高考地理实验题也可能涉及到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如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考生可能需要根据给定的地理数据,运用相关技术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这要求考生熟悉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应对高考地理实验题时,考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能力:一是实验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给定的问题和条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器材的选择等。
二是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实验归纳1. 引言本文档旨在对高中地理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
我们将回顾所进行的实验,并就实验结果和体会进行讨论和分析。
2. 实验1: 大地形图的制作与解读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了如何制作和解读大地形图。
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形图上的各种地形特征,我们能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点。
这对于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高程数据和等高线图来制作地形图,并研究了不同地形特征的标志和解读方法。
我们还分析了地形图上的河流、山脉和平原等地貌特征,并尝试解释其形成原因。
3. 实验2: 气候要素的观测与分析本实验旨在研究气候要素的观测和分析方法。
我们使用了气象仪器和传感器来收集气温、湿度、降水量等数据,并通过图表和图像分析这些数据。
通过观测气候要素的变化和趋势,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
这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和预测气候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4. 实验3: 地球板块运动模拟本实验通过模拟地球板块的运动来研究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
我们使用了实验装置和模型来演示地球板块的运动原理,并观察板块边界的地震活动。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板块构造和地震现象的产生机制。
这对于理解地球内部动力学和地震地质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5. 实验结果和体会通过进行这些地理实验,我们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我们研究了地球的形状和表面特征,掌握了气候要素的观测和分析方法,了解了地球板块的运动和地震活动。
这些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地理学科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
通过实践和探索,我们积累了宝贵的地理研究经验,对未来的研究和研究有了更好的准备。
6. 结论通过对高中地理实验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对地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实验不仅帮助我们巩固和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这份文档能对今后的地理研究和实验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全市高三地理单科质检分析及2007年地理高考复习的建议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依铭一.全市高三地理单科质检抽样分析本次命题旨在了解全市高三地理教学現状,侧重检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命题注意控制难度,避免深繁难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高考信心,并通过命题引领下一阶段的地理教学。
全市统计考生4521人(双十中学因考试编码故障,数据未能列入评估)。
从抽样结果分析,各区成绩:就各校成绩横向比较,差别明显。
学校间的成绩分化,主要的出现在综合题部分。
如某郊区学校选择题测试成绩居全市前列(第六),但总分排序居全市第十四,明显后靠。
分析表明,我市部分学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存在与以能力立意的地理高考要求的不适应。
这种质检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也从本学期的视导调研得到验证:有部分学校,特别在普通学校的高三地理教学中存在“机械重复多,整理加工少;背诵结论多,思考过程少;被动做题多,独立思维少;复习时间多,效率提高少”,这种教学状况与能力立意的高考要求有明显的差距,也与新课程的高考要求相脱节。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新思考、新策略2007年将出现本课程《考试大纲》及高考、根据新课标制订的实验地区的新课程《考试大纲》及高考,2份高考大纲2种考试并存的局面。
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做好高三地理综合复习,同时要密切关注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新动向,思考新课程、新高考对现高考命题的引领作用,采取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㈠.关注地理新课程的学习取向,正确把握高考复习的学科价值1. 地理新课程以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强调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综合复习的学科取向要从系统全面,向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和实用价值倾斜。
⑴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立足双基,把握主干,突出重点地理学科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我们要又有所为,有所不为或少为。
对地理要素所涉及的学科主干性内容,特别是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是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所在,高考考点频出,我们要紧抓不放。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描述地理特征类答题技巧与练习题本类试题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观察、分析、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某一区域地理要素或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描述,从而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考查内容:从自然地理特征或人文地理某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特征进行描述,主要包括对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农业生产特征、工业生产特征等的描述。
(一)地理位置特征【考例导悟】例1 下图为阿根廷地理简图。
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答题技巧】地理位置的描述,常用答题模板为:【强化训练】1.读下图,简述乍得湖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地形特征【考例导悟】例2 右图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图。
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答题技巧】地形特征主要是根据等高线、地形剖面或河流的流向来描述。
常用答题模板为:【强化训练】2.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描述图中区域的地形特征。
(三)气候特征【考例导悟】例3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乙分析,与Q城相比较,B城的气候特点有何不同?(2)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答题技巧】某地气候特征的描述,或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比较,常用答题模板为:【强化训练】3.下图为我国福建泉州与台湾基隆两地气候资料图。
填写下表,对比两地气候特征。
(四)河流水文与水系特征【考例导悟】例4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最稳定的河流之一。
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答题技巧】河流水文与水系特征的描述,常用答题模板为:【强化训练】4.斯里兰卡经济以农业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
下图为斯里兰卡地形图及P地气候资料图。
描述甲河下游的水文特征。
(五)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考例导悟】例5 据下图简述京杭运河沿线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题技巧】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常用答题模板为:描述角度包含内容自然地理特征从地形、气候、水文(河流、湖泊)、植被状况(植被类型)、土壤、自然资源等方面分析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强化训练】5.中南半岛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勤劳的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发展。
2007年高考地理实验、地理观察专题邵志刚设计近年来的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应用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实践精神。
如地理实验(05年广东考题)、地理探究能力(06年广东考题)等新题型的出现,其目的就在于通过作图、实验能力的考查,检验和区分考生独立自主的探究能力、逻辑思维的定性能力、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与数理等学科渗透的综合应用能力等,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高考命题的特点和所具有的选拔功能,因而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探究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我们可通过部分常见题型的例析对指导学生的备考复习,对提高应试水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中,有可能通过实验考查的内容集中在必修1,虽然课标没有对地理实验部分内容有明确的要求,但在活动建议部分有不少实验活动的建议,因此不能忽视这些活动建议内容。
必修1部分活动建议:● 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 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 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 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根据课标和近年来高考的考核内容,主要考核的知识点有: ● 地转偏向力的证明● 地球自转引起的天体视运动 ● 地球的自转和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 正午太阳高度的测算 ● 热力环流原理 ● 温室效应原理 ● 水循环原理例1. (06年广东考题)35.根据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共 8 分)日晷(gu ī)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
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
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
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
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过的角度是一致的。
某科技馆(29°36′N ,106°00′E )拟建造一座赤道日晷。
请完成下列问题。
(1)此科技馆位于 。
(填写正确项的字母)A .兰州市B .重庆市C .贵阳市D .武汉市 (2)在安装日晷时,首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安放日晷底座。
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应为 。
(3)当晷针影恰好在晷针在正下方时,当地时间为 时。
(4)冬至日,当晷针影恰好与晷针正下方的刻度线重合时,此地的太阳高度角是 。
解析:本题以古代的测时工具日晷为载体,考核学生根据经纬网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的能力、理解不同纬度地平面、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虽然以创设了一个新情景,但本题考核的重点仍是学生对自然地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地理计算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复习时仍然要重视落实双基,培养能力。
(1)根据该地经、纬度(29°36′N ,106°00′E ),进行区域定位,可知此地应为重庆,故应选B 。
(2)据材料,赤道日晷晷盘与地球赤道平行,那么在29°36′N 处安装日晷,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即为晷盘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α ,故 α =90°-29°36′=60°24′(见右图)。
(3)当晷针影恰好在晷针的正下方时,应为当地正午,即地方时12:00。
(4)当晷针影恰好与晷针正下方的刻度线重合时,为当地正午,因此本题就是求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即:H= φ-δ| = 90°-|29°36′-(-23°26′)|= 36°58′例2.(05年广东考题)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以证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写出实验用材、实验步骤和所得结论。
解析:(1)实验材料:可选用有轴的球状物,如地球仪、塑料球,撑开的雨伞等;墨水等。
(2)实验步骤:①将球状物的虚拟北极点向上,在球状物上滴适量的墨水;②正确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旋转;③观察并描述墨水流淌痕迹偏转的方向;④再次虚拟南极点向上,重复②③步骤,但旋转方向与②相反。
(3)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证明地球表面的物体在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例3.北极星是指任何时候最靠近北天极的显眼的恒星。
现在公认的北极星是小熊座α星,位于离北天极约0°.7处(2004年)。
北极星是野外活动、古代航海方向的一个很重要指标,另外也是小至观星入门之辨认方向星座,大至天文摄影、观测室赤道仪的准确定位等皆为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北极星在北半球的夜空中是不会移动的,原因是由于 。
2、由于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的,北天极附近的恒星是 时针围绕北极星而转的。
3、某学校通过测量北极星的仰角,推测该校所在的纬度。
请画图证明该原理,并加以说明。
要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地球自转运123由于北极星距离地球遥远,故A 、B 视线例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 ,示)。
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 地理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 向 (填左或右)偏, 纸片B 向 (填左或右)偏。
(3)试根据纸片A 、B 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4)根据此原理,补绘右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方向。
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
(5)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核的是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其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也考核了学生对厄尔尼诺这一热点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1)热力环流 (2)右 左(3)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 向右偏动,纸片B 向左偏动。
(4)箭头顺时针方向(5)该大气环流会减弱。
赤道附件大洋的西岸的降水将减少,大洋东岸的降水将增多。
因为赤道附件的大洋东部水温异常增温,使大洋东岸的暖流加强,寒流减弱,下沉气流减弱,故大洋东部降水增多;赤道附件的大洋东部水温异常增温,使大洋西部的上升气流减弱,对流雨随之减少,降水明显减少。
训练题1. 我国某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春分日前后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来测定该校所在地的经纬度。
活动过程:①在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并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1中O 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
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 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 点,将A 、B 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 ,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 。
④第二天,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 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33竿长。
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的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1)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 。
(2)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3)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
(4)请在图1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参考答案:(1)标杆、尺、绳、钟表等 (2)H = 60°(3)30°N ,109°E (4)见右图原理: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当中,除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两个时刻是相等的,其影长也有两个时刻等。
(在北回归线以北,正午的影子是朝正北)训练题2. 某学生在做一个实验,实验用材: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少量)、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实验步骤:(1)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盛有土壤的盘中。
将温度计A 放进去倒扣在盘中的塑料瓶中。
(2) 将此装置放置在阳光下,将另外一支温度计B 放置在没有任何遮盖物的盘中,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根据上述实验,请你作出分析:(1)3小时后,两个温度计的显示,温度较高的是 。
(2)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原理,请你简要分析 。
(3)这一原理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上,尤其在北方地区的秋冬季节,可以抵御 和 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参考答案:(1)A (2)温室效应,塑料瓶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塑料瓶,从而把热量保留在瓶中使温度升高。
(3)霜冻、寒潮训练题3.实验原理分析:[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观测结果] 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南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1)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具体环节是什么?(2)对于沙子所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3)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和的交换。
(4)假如该实验模拟发生在黄土高原上地表水土流失景观的形成过程,添入字母完成下表(5)这种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具有的过程。
参考答案:(1)水循环现象;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2)外力作用(3)物质和能量(热量和水分)(4)如图(5)统一演化训练题4. 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城市的住宅、商店、办公楼、工厂的地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
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A、B、C、D分别对应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 、B 、C 、D(2)根据上表数据,分别绘画A、B、C、D地租曲线。
(3)根据上图,请指出该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的范围。
参考答案:(1)商店、办公楼、住宅、工厂。
(2)(3)商务区(包括商店和写字楼,故要看写字楼的曲线)的范围为0-2.5KM,住宅区范围为2.5-4.5KM,工业区范围为4.5KM以外。
例1:季风成因的实验关闭门窗,点燃两根卫生香,使卫生香的烟垂直向上(不受室外气流的影响)。
在卫生香的等距离左右两侧分别放一只1000W的电炉、一面盆冰块。
将电炉通电5分钟后,让学生观察卫生香烟的飘动方向。
将电炉和冰块交换位置,观察烟的飘移方向。
在这个实验中,电炉上方空气加热,气压降低;冰块上方空气冷却,气压升高。
卫生香的烟总是飘向电炉上方,说明高低气压的“季节”转换,产生了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