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nesys的Smith圆图的教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49.25 KB
- 文档页数:9
巧用图形组织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作者:***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22年第09期摘要:思维品质的培养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
图形组织器(Graphic Organizer)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工具,借助可视的符号如图表、图形等,把不可视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构呈现出来,能够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使用信息和认知加工的思维支持框架。
本文基于图形组织器的作用和类型,探索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如何巧用图形组织器,以图为“睛”“境”“径”,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关键词:图形组织器;思维品质;英语教学作者简介:张虹(1990.04-),女,福建厦门人,福建省厦门市滨北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一、思维品质的重要性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将思维品质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倡导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提出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
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
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跨文化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图形组织器及类型图形组织器(Graphic Organizer)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工具。
它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概念图的典型表征形式,最早由奥苏贝尔提出。
图形组织器借助可视的符号如图表、图形等,把不可视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构呈现出来,能够为教学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使用信息和认知加工的思维支持框架。
[摘要]文章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结合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以“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整体教学框架为实施路径,通过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任务的设计实施教学,同时依托SOLO分类理论,设计“教—学—评”一致性评价量表,构建单元整体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评价;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17-0045-04《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文件要求,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价的做法。
另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目标清晰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单元整体教学建构及实施探索1.教学框架的搭建学科教学在小学数学核心地位的体现是学科实践,让学科实践成为核心素养有效落地的应用场,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新常态。
基于此,笔者依据章勤琼教授的“学教评一致性”教学框架,结合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要点及措施,设计了“教—学—评”一致性单元整体教学框架图(如图1),为后续的教学提供相应的实施路径。
2.学习目标的确定学科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展开。
单元学习目标的确定不是空洞的,而是基于课程标准,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提炼出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目标,再将其细分出课时目标并设定目标水平层次。
(1)深入课程标准梳理核心素养内涵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中,笔者根据空间观念的内涵梳理出相应的空间观念、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和教学提示(见表1)。
表1课程标准中关于“圆柱和圆锥”的各类要求及教学提示空间观念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教学提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认识圆锥并探索其体积公式。
“易加学院”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作者:***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2年第15期基于“易加学院”的学习路径建构作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与学的平台,“易加学院”具有独特的亮点:其一,基于学科图谱的智能助学,实现了平台架构的根本转型;其二,基于优化路径的课程导引,实现了平台算法的重新构建;其三,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学堂,实现了平台应用的纵深发展。
(如图1所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简单地传递知识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同化和顺应是学生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
简言之,同化即学生知识的积累,顺应即学生认知结构的质变。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为此,基于“易加学院”的独特亮点,结合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利用“易加学院”重构儿童数学学习的路径(如图2所示)。
基于“易加学院”构建的学习情境,借助“易加学院”实现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合作、交流与共享,利用“易加学院”提供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及多媒体课件,内化、建构并获得数学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基于“易加学院”的互联网教学形成数据闭环,支撑教师智慧地教和学生个性地学。
(如图3所示)“易加学院”是苏州工业园区智慧教育三期“一站三块六系统(两重点)”中教学板块的重要模块,是园区“易加互动”教学创新平台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园区落地“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实验区工作的有力抓手。
基于“易加学院”平台的相关功能,笔者尝试将其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并进行教学实践,实现教师智慧地教和学生个性地学,重构儿童数学学习的路径,促成“离身学习”向“具身学习”的嬗变。
“易加学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做數学”,化抽象为直观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在认知的关键处,通过“易加学院”让学生在平板上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实践体验,不仅有助于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主动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逐步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进而激活创新思维。
2017年开始,《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有两条新增,其中有一条是: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让学生体会动手成功的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 (STEM 教育即科学(Sci -ence )、技术(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 )、数学(Mathematics )教育的统称。
)中T 和E 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技术与工程。
因此,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要明确新形势,善于把握新变化,学会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课标要求做适应性的调整。
STEM 教育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形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倡导孩子跨学科学习概念,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在小学科学教材里有很多内容本身的教学也涉及到需要融合STEM 教学。
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武汉市长春街小学的科学组团队努力在教学中尝试STEM 与科学课相融合。
一、基于课程的STEM 项目设计流程对现有科学学科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寻找典型课例进行STEM 项目设计,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STEM 课程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对科教版小学《科学》教材进行分析,发现有一些典型的动手制作的课例,比如三年级《做一个指南针》,四年级《制作风向标和雨量器》,五年级《造一艘船》《设计制作小赛车》,六年级《设计制作一座纸桥》等。
在这一类型的课例中,我们会将这些本来可能只需要一个课时完成的教学课例进行项目式升级,采取PBL 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设计制作的完整流程。
图1 基于课程内容的STEM 项目学习流程图项目学习流程如下:1.明确一个目标任务;2.小组内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开展讨论,搜集相关资料,学习问题相关知识;3.设计出一个最佳方,明确小组分工;4.画出施工设计草图;5.再使用材料、工具,按照设计方案和草图制作出一个作品;6.测试并记录数据,解决测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迭代优化作品;7.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展示,并分享作品(主要包括作品名称、设计背景、团队分工、制作过程、问题解决、创新点、改进之处等);8.给出评价表或共同讨论一个评价方案,进行评价(采取自评和他评两种形式,评价维度以学生参与评价为主,作品评价为辅)。
“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教学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所以教师要抓准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感悟逻辑联结,连点成线、牵线结网、织网筑体,搭建结构化学习路径。
(一)项目中挖掘要素。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核心概念是关键要素。
圆是小学阶段学生认识的第一个曲线图形,直线图形的关键要素是外显的边和角,圆的关键要素则是隐藏于其内部的圆心和半径。
怎样将这些隐藏要素呼唤出来?项目学习“公平的套圈”游戏——“如何设计一个多人参与且公平的套圈游戏”建立了数学活动与关键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中聚焦要素。
学生的游戏设计呈现从单一结构即固定人数参与(3~4人),到多元结构即更多人参与,再到关联结构即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逼近圆的个性化水平层级。
学生已经知道圆的特征是什么,但对“为什么”及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关联尚未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的经验与困惑聚焦圆的关键要素及要素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三)结构中建构要素。
锚定核心概念关键要素,纵向深入学习圆的知识:第一学段,结合生活情境初步形成对圆的直观认识;第二、三学段,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面和立体图形,把握图形要素并探究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图形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横向联结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圆心和半径(直径)是刻画圆的关键要素;通过寻找周长、面积与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得到公式;直线图形测量经验迁移类推,转化推理是研究曲线图形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基于2022年版课标,精准把握学情,立足◇陈静高洁李红艳安安抓要素,悟关联,——以﹃圆的认识﹄教学为例体整究学研教辑专探索图形认识测量的41单元视域,从课型设置、主题概括、关键问题、活动序列、评价要素、作业设计等方面构建单元学习路径。
课前预学、课中助学、课后延学,“三学”搭建课时素养落实路径,整体与部分有机结合。
英语学科中思维可视化教学的研究综述一、核心概念界定1.思维可视化教学1987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特别会议首次提出“可视化”这一概念。
90年代,可视化科技发展成为一门新学科,其中最杰出的就是微软开创了基于图像的可视化Windows操作系统。
可视化科技由科学计算可视化发展到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知识可视化。
201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什么是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自2002年至2012年,课程改革积极回应了相关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人们也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比如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等。
近些年来可视化被应用于教育教学,自此,“思维可视化”教学开始出现。
2011年,“思维可视化”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开始进入国内研究。
在中国许多大学里,成立了一些专门的研究中心,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思维可视化教学实验中心。
该中心主任刘濯源(2013)指出,思维可视化通过图像呈现出思维的方式与特点。
一般来讲,思维可视化指的是利用信息组织图来展示不可见的思维结构和思维特征。
将思维可视化应用于教学,能够将知识系统化、将不可见的思维可见化。
2.思维可视化工具思维可视化教学与“思维可视化工具”密不可分。
教师需要工具开展整个思维过程,而这些思维工具可以包括思维导图、概念图、语义网络等。
(1)思维地图( Thinking Maps)美国人David Hyerta博士1988年发明了一种帮助语言学习的语言工具:思维地图(Thinking Maps ),也叫八大思维图示(如图1),是一种建构知识、提升思维和学习能力的一组可视化学习工具。
其包括圆圈图(Circle Map)),用于联想;树形图(Tree Map),用于分类;气泡图(Bubble Map),用于描述;双气泡图(Double Bubble Map),用于对比;流程图(Flow Map),用于顺序;复流程图(Multi-flow Map),用于因果;括号图(Brace Map),用于拆分;桥形图(Bridge Map),用于类比。
史密斯-雷根模式教学设计模式(2007-12-31 10:44:00) 分类:教育技术标签:教学设计模式教育技术它是由史密斯和雷根于1993 年提出,并发表在他们两人合著的《教学设计》一书中。
它是在“狄克-柯瑞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史密斯-雷根把教学设计模式划分为三个阶段:分析、策略和评价。
在第一阶段,分析学习环境、学习者、学习任务,制定初步的设计栏目;第二阶段,确定组织策略、传递策略、设计出教学过程;第三阶段进行形成性评价,对设想的教学过程予以修正。
史密斯-雷根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明确指出应设计三类教学策略:(1)教学组织策略: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即如何做出教学处方)的策略;(2)教学内容传递策略: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学生的有效传递,应仔细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的交互方式。
传递策略就是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以及学生如何分组(个别化、双人组、小组或是班级授课等不同交互方式)的策略;(3)教学资源管理策略:在上面两种策略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的策略。
由于“教学组织策略”涉及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为了使学生能最快地理解和接受各种复杂的新知识、新概念,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有关策略的制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所以这一点是使该模型在性质上发生改变,即由纯粹的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发展为“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关键。
以史密斯-雷根模型为代表的第二代教学设计与第一代相比已有很大改进,其中最突出的是:明确指出应进行三类教学策略的设计,并把重点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有关策略的制订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就与认知学习理论密切相关。
由于教学组织策略可进一步分成“宏策略”和“微策略”两类,这两类策略目前均有较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ET 和CDT )可直接引用,这就为以史密斯-雷根模型为代表的ID2 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